《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案最全版

合集下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产生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原子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解释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简述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使用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发展历程。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份简短的测试,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贡献。

教学内容:1. 介绍道尔顿的背景和对化学的贡献。

2. 解释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讨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局限性和后来的发展。

教学方法:1. 使用多媒体展示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道尔顿的背景和对化学的贡献。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局限性和后来的发展。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份简短的测试,检验学生对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理解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贡献。

教学内容:1. 介绍汤姆生的背景和对化学的贡献。

化学:1.3.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5(苏教版必修1)

化学:1.3.2《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5(苏教版必修1)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教材分析1、经过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了化学世界物质的精彩纷呈,了解到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多种多样。

在有了这些知识基础后,教材选择了化学史中人类对原子认识的不断深入、原子结构模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引入原子结构的内容,这样安排既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入完全的化学微观世界,又为整个专题“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作了恰到好处的诠释。

2、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切入,通过认识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等几种典型的原子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有关原子构成的基础知识,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化学反应中原子外层电子排布的变化为后续专题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3、本专题的编写与以往的传统教材有很大的差别。

传统教材中,有关原子结构的内容是与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等内容编排在一起的。

现在的教材中,首先在本专题第三单元介绍有关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和原子的构成等内容,再在《化学2》中系统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等知识。

这样编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化学1》后三个专题的学习中能从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角度认识某些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而且体现了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演变的历程,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知识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氯化钠、氧化镁的形成过程初步了解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素材的交流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卢瑟福a散射实验探究原子结构的分析,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

2. 回顾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史,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

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概念。

2. 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认知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结构的概念,明确原子结构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

3. 介绍人类对原子结构认知的演变过程,包括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和薛定谔等科学家的重要发现。

4. 组织学生讨论原子结构认知的重要性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如核能、半导体材料等。

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第二章:道尔顿的原子理论教学目标:1. 了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认识道尔顿原子理论在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内容:1. 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原理。

2. 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实验基础。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基础。

2. 演示法: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合理性。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道尔顿的原子理论。

2. 讲解道尔顿的原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如实心球体模型、原子不可分等。

3. 分析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实验基础,如原子量的测定、化合价的发现等。

4. 演示实验现象,如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合理性。

教学评价:2. 课堂演示:评价学生在实验现象观察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第三章: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教学目标:1. 了解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及其在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认识汤姆生原子模型对道尔顿原子理论的改进和拓展。

苏教版化学必修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市级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市级优质课教案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案浙江省浦江中学李航 2013.9.16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

2.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情况,掌握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知道钠、镁、氧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反应初步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卢瑟福a散射实验探究原子结构的分析,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解决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

2.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2.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通过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三、教学难点微粒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四、教学方法交流与讨论、合作与探究五、教学手段学案、多媒体六、教学过程【引课】从水分子组成引入道尔顿原子学说【多媒体展示】道尔顿实心球模型【板书】实心球【教师活动】道尔顿实心球模型简单易懂,贡献巨大。

正如恩格斯所说:“化学新时代是从原子论开始的,道尔顿应是近代化学之父”。

【视频】关于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设问】通过什么实验对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质疑【学生回答】……【教师活动】1897年,通过阴极射线偏转实验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并用实验方法测出了电子的质量不及氢原子质量的千分之一,如果你是汤姆生,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在当时道尔顿的实心球理论几乎为绝对真理,而且已经沿袭了近百年,汤姆生将它打破不仅需要足够的勇气,更需要大量的事实依据。

【多媒体展示】1904年,汤姆生提出“葡萄干面包式”原子结构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知道原子是由哪些基本粒子组成的。

2. 使学生掌握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3.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概念2.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3.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5. 著名科学家简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

2. 教学难点: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原子结构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原子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特点和组成。

3. 讲解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介绍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重点讲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关系。

4. 讲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介绍著名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索。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和著名科学家贡献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高一化学教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高一化学教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鉴于大家对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整理了此文高一化学教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供大家参考!本文题目:高一化学教案: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第3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第3单元课时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

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

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

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

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高中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高中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高中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案通常包括教材简析、教学目的、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步骤,下文为您提供的是教案“高中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内容!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三、设计思路教学重点:用过滤和结晶分离混合物的一般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引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所接触到的物质很多都是混合物,为了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常常要把混合物里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较纯净的物质,这叫做混合物的分离,过滤和结晶是最常用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板书)第四节过滤和结晶一、过滤1.定义:过滤是把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跟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

2.原理:过滤时,液体穿过滤纸上的小孔,而固态物质留在滤纸上,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

3.操作方法:例如:粗盐提纯(请学生设计实验步骤)展示粗盐,让学生看到粗盐上的沙子等不溶性固体物质,以利于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粗盐提纯归纳出:(1)步骤:①在烧杯中溶解粗盐②过滤(2)注意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0.5cm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处烧杯靠在玻棒上倾倒液体(3)玻璃棒的作用溶解——加速溶解过滤——引流让学生总结过滤作为分离物质的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案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案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知识目标:⒈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从而加深对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⒉把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理解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区别和联系。

技能目标:⒈多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讨论和争辩中体验科学研究发展的全过程,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

⒉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⒊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目标: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教学过程:【展示图片】【引言】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香炉峰瀑布,还是“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的一滴小小的露珠,它们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答】都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问】水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答】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问】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答】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绝大多数的原子核内有质子和中子。

【讲述】当我们从图片中宏观的水回答到微观的质子、中子和电子时才用了几十秒钟的思考时间。

在座的同学有人知道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用了多少时间呢?【答】2500年【过渡】这是一段艰难而漫长的历史。

那么,在早期科学家们眼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称不能称、尺不能量的“原子”,科学家们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了解它的内部结构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抹去脑子里已有的原子知识,回到2500年前开始我们探索原子结构的旅程。

【讲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By convention colour, by convention sweet, by convention cold,: but in reality atoms and space. 感觉上,存在的是缤纷的色彩、浓郁的芳香、刺骨的寒冷,但实际上,存在的是原子和空间。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1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1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研究方法。

2.理解目前的原子结构模型3.掌握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变化的关系4.熟记1-20号元素,并能正确书写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过程与方法:1.了解模型研究的基本方法。

2.学会比较观察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乐趣。

接纳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化合价)之间的关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教学难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教学用具】CAI课件模型图片【教学过程】交流与讨论:自学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内容,与同组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下表。

引导学生思考:1.科学家在研究原子构成的时候,采用了哪些方法? 2.每次发现比上一次有什么进步?3.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到:(1) 实验事实和模型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2) 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实验→修正模型 (3) 科学研究要善于继承,更要敢于怀疑前人的结论。

(4) 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 【问题解决】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1.按原子序数的顺序写出1-20号元素 2.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出它们的结构。

【方法提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以下知识和方法的提示: 1.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第一层2个 第二层8个,第三层18 2.最外层不超过8个(稳定结构) 3.电子由里向外填入4.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在学生完成后进行检查、归纳。

(见板书设计)【交流与讨论】:自学MgO 的形成过程,交流所得到的结论 根据学生思考的情况,必要时可设置如下台阶进行启发? 1.最外层几个电子时较稳定? 2.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得出:1.最外层8个电子时原子达到稳定结构2.元素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达到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活泼金属容易通过失去电子达到稳定结构,而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通过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4教案标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并理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形成和基本原理。

教案内容: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即化学元素和原子的基本概念。

2.提问:在大约2000年前,人们会如何描述和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请回答。

二、发展(30分钟)1.介绍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理论(例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理论)和他们对原子的认识的贡献。

2.讲解实验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科学家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和证据,从而验证或推翻理论。

3.了解约翰·道尔顿的原子理论和其对元素和化合物的解释。

4.讲解道尔顿的实验结果:元素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微粒组成,这些微粒称为原子。

5.讲解道尔顿原子理论的局限性:原子是球状的,没有内部结构。

三、突破(30分钟)1. 介绍汤姆逊(J.J.Thomson)的阴极射线实验。

2.解释汤姆逊实验的结果:发现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荷的微粒组成的。

3.介绍汤姆逊提出的“葡萄干糕点模型”:原子是由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状均质物质中的负电子组成的。

4.引导学生思考:葡萄干糕点模型中的正电荷是如何维持原子的稳定性的?四、突破与验证(20分钟)1. 介绍著名的拉瑞叶(Ernest Rutherford)的金箔散射实验。

2.解释拉瑞叶实验的结果:发现原子中有一个密集的、带正电荷的核,并且电子环绕在核的外部。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阿尔法粒子会被原子核散射?五、发展与总结(15分钟)1. 介绍尤金·费米(Eugene F élix Erneste Mischa Courcolle)的量子力学理论和量子力学对原子结构认识的贡献。

2.讲解费米的波动力学模型和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原理。

3.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并提醒学生重视实验的重要性和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案)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案)1

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2、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3、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4、了解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情况,从化学反应中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设计]交流讨论,学习探究[重点难点]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观察教材图1-24,体验构成铜、氯化钠、水的微粒,进而说明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分子、离子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①所有金属单质—Na、Mg、Al等②稀有气体—He、Ne、Ar等③部分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晶体硅等)④有些化合物(如二氧化硅—SiO2)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①非金属单质气体(如H2、O2、Cl2、N2、O3、稀有气体等)②大部分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氢化物、酸等)。

[观察]二、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⑴古希腊哲学家的原子论万物都是由间断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即原子构成,原子的结合和分离是万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⑵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实心球式”原子结构模型思考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四个论点: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物质粒子即原子组成的;②原子不能被分割;③同种原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和性质,不同原子的质量和性质不同;④不同的原子结合形成化合物,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消失。

从现代的观点看,你认为这三个论点中,不确切的是(D)A.①②③④B.只有①②C.只有②③D.有①②③⑶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葡萄干面包式”或“西瓜瓤式”原子结构模型⑷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根据粒子散射现象,提出了“行星绕太阳式的核式”原子结构模型⑸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根据氢原子光谱,引入量子力学观点,在“核式”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运动的分层结构模型⑹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927年—1935年)-----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小结三.原子核外电子排步示意图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回忆]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分析反应过程。

【公开课教案】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新)

【公开课教案】第三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新)

α粒子散射实验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玻尔原子轨道模型
•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轨 道模型):当原子只有 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 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 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 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 核运动。
•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 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 道。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电子云模型
现代量子力学学说
2、电子层: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 的远近不同,将核外电子运动的不同区域 称看成不同的电子层。由内向外的序数n 依次为1、2、3、4、5、6、7……分别称 为K、L、M、N、O、P、Q……电子层。

表1—1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 K
2He(氦) 2 10Ne(氖) 2 18Ar(氩) 2 36Kr(氪) 2 54Xe(氙) 2 86Rn(氡) 2
电子云
电子云
• 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 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 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笼罩 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 型”。
•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 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 的机会少。
Is matter infinitely divisible?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道 尔 顿 原 子 模 型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汤 姆 生
阴极射线
葡萄干面包(plum-pudding )模 型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
各电子层的电子数 LMNOP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N份)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和说课稿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构成及原子核和电子的特点。

2. 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3.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化学和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核、电子、原子序数、质量数等。

2. 原子结构的模型:汤姆生模型、卢瑟福模型、波尔模型、薛定谔模型等。

3.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散射实验、波尔量子论、薛定谔方程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原子结构的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道尔顿原子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特点。

3.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5. 总结:总结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强调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原子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知识。

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如质子、中子、夸克等更微小的粒子的发现。

2. 探讨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如原子的电子排布与元素的化学性质。

3. 介绍现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成果,如量子力学在原子结构解释中的应用。

七、教学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历史上的著名科学家如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波尔、薛定谔等的研究成果,了解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来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情境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有关的宏观性质,这一节课呢,我们就进入物质的微观世界,了解原子的发展演变史以及化合物,如MgO、NaCl形成的实际过程。

同学们看书本课本P27图1-21物质的构成,我们知道,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而一个水分子又是由2个氢原子及1个氧原子构成。

金属铜由铜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及钠离子组合而成的。

可知,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可见,学习原子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讲解本课题内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是建立在无数的实验探索上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P27P28页的交流与讨论,在看的过程中,参考图1-22原子结构模型演变这5个阶段,来概括一下这5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模型结构。

同学们,从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史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呢?从这5个结构模型可以看出,科学家们根据前人的发现继续深入实验,探索原子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水平的进步,所发现的结构模型就越复杂,而我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更深入。

那我们该怎样表示一个原子的结构呢?就必须进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了。

2.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告诉我们,原子可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

在原子内部,原子核位于原子中间,对核外电子有束缚的能力,电子在核外做高速运动。

对于多电子原子,我们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是分层排布运动的。

现在同学们看课本图1-27几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分析电子排布图为了简便具体,我们常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如:(分析)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多,电子里原子核越来越远,而能量就越高。

电子层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也可以用大写字母K、L、M、N、O、P、Q 表示。

那电子排布是否随意排布呢,是否也遵循规律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规律:(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2)每层最多容纳2n2(n表示电子层)(3)最外层不超过8个,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只有同时符合以上三条规律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才是正确的。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结构的概念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教学内容:1. 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2. 原子的基本组成:电子、质子、中子。

3. 原子的性质:电中性、不可分割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引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 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介绍原子结构的定义及意义。

3. 讲解原子的基本组成:介绍电子、质子、中子的概念和作用。

4. 讲解原子的性质:介绍电中性、不可分割性等性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原子结构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原子核模型的发展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核模型的发展历程。

2. 掌握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原子核模型。

教学内容:1. 原子核模型的起源: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

2. 核式原子模型:卢瑟福提出的核式结构模型。

3. 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不同原子核模型的提出及其特点。

2.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原子核模型的图片,增强直观性。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引出原子核模型的发展。

2. 讲解汤姆生提出的“葡萄干面包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不足。

3. 讲解卢瑟福提出的核式原子模型:介绍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4. 讲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介绍波尔、薛定谔等科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模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不同原子核模型的优缺点。

第三章:电子云与原子轨道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云的概念。

2. 掌握原子轨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学内容:1. 电子云: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分布状态。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优质课教案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东阳市巍山高级中学——厉烨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2.了解钠、镁、铝、氧、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3.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常通过电子的得失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4.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及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讨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使学生认识到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提高同学们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学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交流与讨论2.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难点: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三、教学过程:[幻灯片]:一滴晶莹剔透的水滴挂在叶子上 (从宏观上欣赏……、从微观上欣赏……)。

[教师讲述]:从宏观上欣赏水滴挂在叶片上,晶莹剔透非常漂亮。

从微观上欣赏水是有水分子组成的,水分子还可以再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在化学家眼中正是由于这些分子、原子等微粒通过组合才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宏观世界,所以微观的世界更神奇、更精彩。

对于原子结构的探究许许多多的的科学家付出了他们毕生的心血,我们应该对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幻灯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作出突出贡献的几位科学家。

[提出问题]:科学家是如何去进行科学探究的呢?[教师讲述]: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思路阅读书本P27-28交流与讨论内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应的科学家是谁?(2)科学家在运用前人的成果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他们是如何去分析论证从而得出了新的结构模型。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教学设计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教学设计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进程。

(2)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如道尔顿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等。

(3)掌握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原子构成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原子结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2)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对不同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比较。

(2)理解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与原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原子弹爆炸、微观粒子的运动等,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2、新课讲授(1)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①道尔顿原子模型介绍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强调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通过简单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模型。

②汤姆生原子模型讲解汤姆生发现电子的实验过程,以及他提出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即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③卢瑟福原子模型讲述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汤姆生模型的矛盾之处。

然后介绍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即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2)原子的构成①原子核介绍原子核的组成,包括质子和中子。

讲解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荷等基本性质。

②电子讲述电子的质量、电荷以及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

强调电子在核外分层排布的规律。

(3)原子中各微粒的关系通过举例和计算,让学生理解质子数=电子数,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等重要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温岭中学陈成
一、教材分析:
这块内容分为三部分,因此核心思想不明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第一部分为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这块内容从知识上讲,初中学生已学过了,高二的物理中也是作为重点来探讨,因此个人理解不必过于详细,但是这块内容涉及到的科学家探究过程中的艰辛、思想方法以及探究过程中对事物的认知过程都是很有教育意义。

第二部分是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必修2中进一步加深,所以这里不要过于拓展,但是由于涉及到后面学生探索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外外层电子发生变化的关系,对这块内容的处理应该达到能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水平。

第三块内容是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这是化学中很重要的学科指导思想,对后面几个专题中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推导起到指导性作用,如下一个专题中氯的性质为什么这么活泼,就可以从结构上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因此个人理解这一块内容是重点和难点,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交流讨论,自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是关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钠、镁、氧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2)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3)知道得失电子数目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的关系
(4)从氧化镁的形成推知其它常见离子化合物的形成原因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过程与方法:
认识模型的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2)通过从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到量子力学原子结构模型等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体验科学的认知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3)通过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等的学习,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和科学想象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难点: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教学过程:
[情景设计]
从古至今,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探索从未间断过,古代就有一句很富哲理的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种无限分割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认识物质仍有很积极指导的意义。

[展示图片]
在你眼中图片上展示了什么?在化学家眼中它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一滴水,一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的……
[提问] 是不是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呢?
[学生讨论]还可能由离子或原子直接构成
[教师讲述]很多化学物质都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构成的。

而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离子又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所以有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就可以更好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交流与讨论]P27-28交流和讨论,学生分组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什么是原子?同学心目中的原子是怎样的?
2、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各阶段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4、请你谈谈从原子结构的演变得到什么启迪
[学生汇报] 略
[过渡]我们沿用的是修正后的核式模型即玻尔模型,特点是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讨论]观察图1-27中的“圈、点、+、数字”等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讲述]为了形象地表示原子的结构,人们就创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这种特殊的图形。

[讨论]对比图1-27,说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代表的含义
[交流与讨论]分析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如何分层排布图?
1、电子先排满内层,再依次往外
2、第一层最多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

[问题解决]请画出Na、Mg、O 、Cl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过渡]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性质又有什么关系呢?
[交流与讨论]给出He、Ne、Ar、Kr、Xe、Rn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从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结合其化学活动性,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e-(He为2e-),说明最外层8e-是稳定结构
[交流与讨论]1、对比稀有气体的结构,分析Mg、O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2、Mg、O为什么容易形成Mg2+、O2-?在变化过程中改变的是什么微粒?
3、为什么产物写成“MgO”,原子个数比为1:1而不是1:2或其他的呢?
4、由Mg、O你分别想到了哪些类似的原子,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性质上呢?
[结论]1、在化学反应中核不变化,最外层电子数变化。

2、化学反应中,原子趋向于达到最外层8e-(2e-)
3、活泼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容易失;活泼非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多,容易得电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的。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其在反应中得失电子的数目有一定的关系。

[问题解决]
1、已知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

下列原子中,与氧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A. Ne
B. Mg
C. S
D. C
2、用下面的结构示意图的字母填空:
(1)属于金属原子的是---------;
(2)属于非金属原子的是------;
(3)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是-----;
(4)具有稳定结构的是-------。

[拓展视野]查找资料自学: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电子得失能力的强弱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板书:
一、原子结构模型演变
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现代
二、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1)先排内层,依次往外
(2)第一层最多只能排2个,第二层最多排8个
2、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原子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