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高等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回顾历史,新中国教育事业有三大历史性转变,第一,从制度建设上,摧毁旧中国教育制度,构建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第二,从基本任务上,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立足基本国情,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第三,从发展阶段上,世纪之交从人口大国初步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正朝着人力资源强国目标迈进。虽然如此,但中国的教育似乎还存在不足,任然不能被广大学子所接受,教育改革是视乎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矛盾很突出,广大人民,尤其是网友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2008年8月29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2009年1月4日在各大报刊摘要发表)。2009年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温总理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文章,前些时候又发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教育工作全局的宏观思考和对研制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21世纪是人类更多地依靠知识的创新、知识的创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世界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知识经济”的说法。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进一步对“知识经济”以明确定义:即:“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是以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在以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就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知识产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 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和我国经济与社会跨世纪的发展, 对我国

高等教育改革及人才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提出了一流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摇篮”, 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我们要创建更多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 大学教育应向更加综合化方向发展,应更加社会化,应重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总之,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多元化的人才,我们培养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华民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能占有主动权的大问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教育只有进行改革, 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才能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的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和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才能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而对于现在,教育的关键就是创新!

所以,创新成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题,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径就要向创新发展!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在去世的时候就问了一个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啊,为什么呢?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内各大高校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迁移到昆明过着艰苦卓越的生活,那时依然能培养出现在这些老一代的杰出的创新性人才,可是现在呢?

钱老在去世钱也以加州理工学院就谈论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我认为这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

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已经说过的东西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给这些学者、教授们,也给年轻的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氛围。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学术见解,可以向权威们挑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一位科学老人的逝世,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赤诚相问,衍化成我们绵长的思索,而真诚无疑应该是后人缅怀的起码前提。钱学森把他一生最精彩的部分都献给了这个国家,他没有理由不关心这个国家的去向和前途。当我们民族的智慧足以向月球迈步,如何“出大师”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应该在智力范畴内去读解,而更应该在历史正义和现实政治中去敲问。“出大师”不过是对钱学森晚年良苦用心近乎功利的概括,而记住这个问题、思索这个问题、解开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寄寓我们对他深切的怀念,接续他对家国的赤子情怀。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是在培养高素质的

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江总书记的讲话突出表明了“创新”的根本核心问题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方向,要革除缺乏创新,欲革除创新缺乏的恶名,就需要追问是什么导致中国教育创新缺乏?也需要追问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做到创新不再缺乏?

所以如何成功构建适宜的创新环境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创新人才这个重要方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最终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