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1. 简介城市贫困化是指在城市中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和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贫困化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 城市贫困化的原因2.1 经济结构变迁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结构逐渐转向服务业和技术驱动型产业。

这导致了工业劳动力失业或收入下降,造成了城市中的失业人口增加,进而诱发了贫困现象。

2.2 城镇化进程不平衡中国近年来推进以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这一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一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但由于技能匹配度低和薪资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陷入贫困。

2.3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在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及机会上起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城市仍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这导致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未来脱贫的机会。

2.4 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不完善城市贫困化还与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有关。

许多贫困人口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其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意外情况或疾病,从而导致更深层次的贫困化。

3. 解决城市贫困化的对策3.1 聚焦教育优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领域投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从而减少城市中的失业人口。

3.2 改善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是解决城市贫困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援助,同时完善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基本社会保障。

3.3 促进经济多元化鼓励城市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例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业文化的培育。

这将增加就业机会,并提供更多途径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3.4 加强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确保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分配城市资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提高贫困群体的居住条件。

城市贫困现象的根源和解决路径探讨

城市贫困现象的根源和解决路径探讨

城市贫困现象的根源和解决路径探讨在当今世界,城市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大都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现象都难以避免。

这一问题的出现源于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结构失衡、城市规划不当以及社会不公等,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则需要综合性的措施和努力。

首先,城市贫困的根源之一是经济结构失衡。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通常采取工业化模式去发展,往往导致经济结构扭曲,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重工业方面。

这种模式会使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由于城市对于劳动力需求的限制,造成了相对过剩的劳动力。

这些农民工往往被迫从事低技能工作,报酬相对较低,生活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城市规划不当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创造就业机会以及保障基本权益。

然而,在一些城市,规划和管理不得当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一些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恶劣,无法享受到公共服务。

此外,城市规划也会将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划分开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

最后,社会不公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不公平的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格局使得一些弱势群体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例如,少数族裔、残疾人、妇女等群体面临着各种障碍、歧视和限制。

这些障碍使得他们很难获得体面的工作、教育和医疗资源,从而落入贫困的陷阱。

要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综合性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和包容的政策,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这意味着政府需要加大对于教育、技术培训和创新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需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同时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此外,应该打破贫富差距的壁垒,推行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包容的城市规划。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加强公民教育、宣传和社会福利的提供,可以减少社会不公并促进社会公平。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贫困现象随之凸显,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字:城市贫困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是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和发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的综合体。

无庸讳言,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1.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失业者剧增经济转制过程中对国企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部分职工失业、下岗,进而因生活困难进入贫困行列。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目标。

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我们为盘活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时,必然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人力资源在资本营运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而转变为以效率为基础,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冗员的剥离和低素质劳动力的退出。

这样一来,以前广泛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公开化,从企业退出的职工因收入锐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水平,部分适应能力差、自身条件差的职工因而进入城市贫困人口行列。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比例将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低。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主要针对农村贫困来进行。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约合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一)城市贫困的定义在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根据国家标准,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

而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包括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子法和生活形态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从绝对标准出发的。

而相对标准通常是根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的资料,按家庭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然后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分成若干等,最末等即为贫困户。

二、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状况1 社会构成。

大体可分为四类人员:第一类是“三无”人员,即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救济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政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三类是贫困的在职和下岗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即在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四类是其他的贫困人员,即由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原因而使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

2 性别与年龄构成。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女性人口在实际生活中与男性人口相比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少、教育程度较低、专门技能较差,而老年丧偶者又较多(因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等原因,因而大城市贫困人口总体上是性别比偏低,即女性比重较高。

城市贫困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城市贫困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

城市贫困经济管理问题及对策中国经过20年的努力,到2000年,已解决农村2.3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返贫难题———已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政策导向、环境问题、资金技术以及自身认识水平问题,重新返贫,成为新的社会发展难题。

一、认识贫困与城市贫困贫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所谓绝对贫困,一般是指缺乏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

所谓相对贫困,是指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的差距,或指低收入者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可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反映一国低收入者的情况。

贫困的衡量。

从量上来讨论一国的贫困问题,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贫困的标准,二是确定贫困的程度。

对贫困标准的确定,目前国际上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家庭人均收入:即以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确定一国的贫困线和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为贫困人口,这是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通常采用的方法。

如1976年国际劳工组织划定的贫困线,在西欧相当于人均年收入500美元,在拉美为180美元,在非洲为115美元,在亚洲仅为100美元。

不仅如此,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以消费为基础的贫困线也是不同的。

如美国4口之家的贫困线,1976年为5815美元,1985年为10609美元,1995年为1.3万美元。

(二)家庭消费或人均消费:这种办法计算快些,但是各个家庭人口规模不同,换算比较困难。

与此有关,也有用人均消费作为测定标准。

消费构成: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划分贫困和富裕的标准是: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

这一标准的缺陷是,各国消费的价格构成差异很大。

二、城市贫困:繁华背后的问题城市似乎是现代化、财富、新生活的代名词,然而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下,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影里,就在我们身边,同样分布着一些处于贫困,甚至赤贫状态的人们。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显现。

城市贫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还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如何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表现城市贫困问题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住房低收入人群在城市内只能选择居住在条件恶劣的地区,如胡同、旧式房屋等。

据统计,全国有8000万左右的低收入住房困难人口。

2. 教育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常常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据教育部门统计,约有1400万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其中40%无法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多数仅能就读于农民工子弟学校。

3. 就业城市贫困人口通常只能从事繁重劳动,且工资水平低,缺乏发展空间。

加之缺乏有效保障措施,失去工作后生活常常遇到困难。

据民政部门调查,全国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率只有40-50%。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1. 体制机制问题我国城市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网络不够完善,政府职能缺失,对低收入群体供应不足,人畜失范、资源浪费严重,给城市群体带来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2. 市场环境问题市场环境的扭曲、不规范,导致个别城市和行业的高收入人群获取过高红利,成为看不见的暴富群体,低收入群体却未能跟随市场发展得到公平地受益。

与此同时,社会公平、正义和文明进步理念的缺失也是城市贫困问题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城市贫困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从体制机制改革到政策扶持、从社区帮扶到市场引导,综合施策,切实解决城市贫困问题。

1.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从教育、医疗到社会保障等多个角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保障。

同时,促进社区服务的协调配合,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 优化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优化公共就业服务,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展专项帮扶,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和效益。

3. 加强住房保障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工作,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住房补贴和保障政策,达到保障低收入群体安居的目的。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探讨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探讨

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探讨在我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城市的贫富分化问题日趋严重,城市中的一部分人口沦为贫困者。

而且这部分人口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城市贫困人口已达5,000万。

这既影响城市的安全与稳定,也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所以,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且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铺平道路。

一、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方面:1、下岗、失业是导致贫困的最主要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首先,由于机器设备的更新换代、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使得就业的岗位相对减少,部分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岗位,沦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

其次、转型时期企业结构调整,经济效益下降,造成下岗职工增多。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统包统配制度,累积了大量的冗员,生产效率低下。

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必须合理配置资源和劳动力,所以减员裁员、下岗分流就是必然的手段了。

这些下岗职工就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如果他们还有抚养赡养的对象,那么其生活就更加贫困了。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文化层次、素质以及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城市中的部分劳动者由于自身文化层次、素质低下,所以他们无法胜任高科技条件下的工作,成为城市的贫困人口。

此外,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给城市就业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部分城市劳动力成为失业人口。

2、昂贵的教育、医疗费用,使部分劳动者陷入贫困。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小学、中学教育所需的费用不菲,大学的学费也居高难下。

而学历在求职和待遇问题上仍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使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较高的学历,家长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向银行贷款等,最终背下沉重的债务,陷入贫困之中。

此外,高昂的医疗费用也是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一、引言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各地的问题,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贫困现象尤为严重。

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地区中的人口生活困境,缺乏基本生活条件和社会保障的现象。

本文将对中国城市贫困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中国城市贫困现象分析1.收入不平等:中国城市中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

一方面,高收入群体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机会,享受着高质量的教育、医疗和居住条件;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因为教育水平低和技能欠缺,很难获得高薪工作,导致他们陷入贫困。

2.就业困难:城市化进程加速了中国城市贫困的发展。

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但城市就业机会有限。

低收入岗位占据了大部分就业市场,缺乏稳定职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

部分农民工和下岗职工面临着失业和贫困的威胁。

3.社会福利不完善:在中国的城市中,社会福利体系还不完善。

城市居民享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获得医疗和养老保障。

城市中的贫困人口常常无法得到必要的救助和援助。

4.教育资源不均: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但城市贫困人口的子女往往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贫困家庭无法承担高昂的学费和培训费用,限制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潜力。

三、解决中国城市贫困的对策1.扩大就业机会:政府应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和提供培训机会。

此外,要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指导,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2.完善社会福利体系: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者的社会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基本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

同时,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增加援助力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3.促进教育公平:政府要增加投入,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提供教育补助和减免学费的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要加强教育公平监管,防止学校以各种方式实施随堂收费,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真正的免费教育。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00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10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09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 年前, 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 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988 年, 城市的贫困率为2.7 % , 1995 年为4.1 % , 2002 年进一步上升到5.8 %。

城市贫困

城市贫困

城市新贫困的特征:
其一, 是绝对意义和相对意义并存的贫困。 其二,是再生性和被动性的相结合的贫困。 其三,是失业型和失业者居主体的贫困。 其四,是离散性和边缘性相伴生的贫困。
中国城镇中的“新” 贫困人口与“旧” 贫困人口相比,有三点明显的差别:
⑴.城镇中“新”贫困人口在数量上远比“老”贫 困人口要多。 ⑵.新城镇贫困的出现同时伴随着城镇地区的收入 差距不断扩大。在中国的历史上,这种贫富差距 是前所未有的。 ⑶.城镇中的“新”贫困人口与“老”贫困人口不 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有工作能力并且愿意工 作的,但是他们没有工作机会。
城市新贫困
城市新贫困指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出现的、因社会 结构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和产业调整、国有企业改革 而诱发的贫困。在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旧体制下以单位为主体 的福利功能的瓦解,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险机制的空白,造城 成了大量的城市相对贫困人口的出现。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 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转型产生 了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下岗、失业、农民工、外地打工 者,形成了城市总是存在着部分社会成员或 家庭的收入过低,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状况 。 相对贫困: 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基 本生活需求,但不足以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 即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情况 。 这是社会的两种贫困。其中经济收入和消费支出是 衡量贫困的重要指标。一般都认为,经济方面的贫困往 往导致地位的低下和健康、教育、居住等方面投入的缺 乏。 但对于贫困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有不同的看法。
城市贫困标准
(1)恩格尔系数法。
所谓恩格尔系数,是指食物支出在整个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 重。
(2)市场菜篮法。
又称“标准预算法”。市场菜篮法首先要求确定一张生活必需品的清单,以 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就是贫困线,亦即最低生活保障线。我国厦门市运用了这 一此法。

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

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

我国贫困问题及治理对策摘要: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

各国政党、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一直相当重视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的奋斗目标。

但是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

因此,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贫困现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贫困;农村贫困;城镇贫困;治理对策;制度保障一、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贫困线的标准因各个国家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绝不能用别国的贫困线标准作为我国的衡量标准。

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线下的定义是:所谓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现阶段我国把把每人每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低收入人群定为贫困人群,2017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资料: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

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毋庸置疑,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超过40%。

在贫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地区需要移民的农户比例明显提高。

此外,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全国237个革命老区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7%。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城市岗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城镇失业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使部分城镇职工失去了工作岗位。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

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与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在城市中找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本文将探讨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1.1 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资源的分配不均往往导致城市贫困问题的加剧。

一些地区或行业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另一些地区或行业则面临资源匮乏和就业机会有限的困境。

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边缘化。

1.2 教育和技能匮乏教育和技能水平的不足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城市贫困人口中的大部分人往往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机会,他们没有掌握足够的技能和知识,无法应对快速变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难以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1.3 职业歧视和社会排斥职业歧视和社会排斥是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在城市中,一些弱势群体,如少数民族、移民工人和残疾人等,常常遭受到歧视和排斥。

这使得他们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能够获得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资源。

1.4 高房价和生活成本城市的高房价和生活成本对于城市贫困问题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由于贫困人口通常无法负担高昂的房屋租金或购买房屋的费用,他们被迫居住在质量较差的住房中,或者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区。

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也限制了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经济发展。

二、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途径2.1 公平的资源分配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公平的资源分配政策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分享城市的机会和资源。

这意味着需要加强对教育、就业、住房等方面的投入,缩小城市内部的发展差距,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2.2 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为了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和技能水平,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提供广泛的教育和培训机会。

这将帮助贫困人口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

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一、题目: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城市贫困,是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下降,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居住环境差,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无法覆盖等。

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贫困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城市中表现更为严重。

二、原因分析1、职业结构的问题城市贫困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城市的职业结构问题。

随着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城市工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尤其是那些低技能工人。

他们往往是失业、无业或者受到聘用者的剥削。

2、教育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要低得多。

这也是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3、城市的基础设施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陷,也是导致城市贫困的原因。

例如,城市中的住房、水电气、交通等设施,如果不完善,就会限制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城市贫困的出现。

4、人口流动问题人口流动是导致城市贫困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城市中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而这些流动的人口往往是来自于农村和贫困地区。

这些人口往往是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没有保障,从而会导致他们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5、社会保障问题城市贫困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保障问题。

城市贫困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一些群体无法得到社保。

例如,城市中的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低收入家庭等,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都面临不便。

三、案例分析1、“低保难保”问题我国城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低收入家庭,他们依靠低保生存。

但是现实中,许多人在申请低保时,却发现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审核期间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以及层层审核,甚至还要求提供身份证原件等。

这些种种情况导致了许多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落入危机。

2、城市流浪人员问题城市中的流浪人员,通常是来自农村、边远地区或其他贫困地区。

由于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住房,流浪人员在拟定住宿和就业的时候,需要面对很多的困难和限制,很容易生活陷入危机。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与就业机会。

然而,城市贫困问题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失业与低收入城市里的大量人口使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人由于缺乏适应城市需求的技能和教育水平,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缺乏工作机会导致人们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而陷入贫困。

2.不平等分配与社会阶层固化城市中的资源分配不平等,财富和机会倾向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

少数人享有繁荣与机遇,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贫困和边缘化的境地。

3.教育和技能匮乏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

这种教育和技能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未来的发展。

4.高昂的生活成本城市生活成本高昂,包括房屋、食品、交通和医疗等方面。

贫困人口往往无法负担得起这些基本需求,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陷入贫困。

二、解决方案1.促进就业机会政府和企业应该合作,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别是为那些技能不足的人提供培训和机会。

同时,鼓励创新和创业,为市民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

2.加强社会公平与公正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政策,确保资源和机会更加公平地分配给全体市民。

通过改革税收和财政政策,减少财富和贫富差距,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

3.改善教育质量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同时,推出教育援助计划,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局限。

4.降低生活成本政府可以通过控制房屋租金、提供廉价食品和公共交通等方式降低生活成本。

同时,建立普惠医疗制度,减少医疗费用对贫困家庭的压力。

5.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贫困人口提供支持和帮助。

政府应该鼓励并支持这些组织的发展,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

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

城市贫困问题产生与解决的路径分析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代社会普遍面临的一大挑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中更加突出。

这一问题既有经济层面的原因,也与社会结构和政策制度相关。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必须深入探究其产生的路径,对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剖析。

一、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经济因素城市贫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相关。

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资源多被集中在富裕的地区,而贫困地区面临缺乏就业机会、低技能劳动力等问题。

此外,全球化以及技术进步也加剧了城市贫困问题。

一些传统产业的衰退和垄断行业的发展,使得贫困人口更加边缘化。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路径之一是通过优化城市发展的战略布局。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平衡区域发展政策,鼓励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富有经济活力的城市与贫困地区之间的互动,推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

二、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社会因素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密切相关。

一方面,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形成悬殊的收入分配。

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可能导致收入不平等的增加,特别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更容易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缺乏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陷入贫困的城市居民难以改变自身的境遇。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路径之一是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和提供平等公共服务。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构建覆盖面广、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使贫困人口能够享有基本权益和纾困帮扶。

三、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政策因素城市贫困问题与政策制度相关。

政策性的不平等和失衡导致了城市贫困问题的加剧。

有些地区的政策优惠措施不及时,政策的盲目性和不连贯性也造成了贫困问题的持续存在。

另外,城市治理体系和公共参与机制也是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

如果城市治理缺乏透明度和参与性,那么社会公众的关切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将被削弱。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介绍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介绍

03
城市贫困影响
社会稳定问题
贫富差距加大
城市贫困问题加剧了社会 贫富差距,导致社会不公 和不满情绪的积累,可能 引发社会冲突和不稳定。
社会信任危机
贫困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信 任危机,削弱社会凝聚力 和向心力,影响社会团结 和稳定。
犯罪率上升
贫困社区的犯罪率往往较 高,贫困问题可能加剧社 会治安问题,对社会的稳 定造成威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济发展问题
人力资本流失
贫困家庭往往难以负担孩子的教 育费用,导致人力资本流失,影 响国家的长期发展潜力。
消费市场受限
城市贫困人口消费能力有限,可 能制约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升级, 影响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失衡
贫困问题可能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 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问题
消费水平低
城市贫困人口的消费水平也较低,生 活费用支出不足,缺乏必要的营养和 健康保障。
02
城市贫困原因
经济发展不均衡
地区发展差异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 异,导致一些城市的经济基础薄弱, 贫困问题较为突出。
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 城市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部分劳动者难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导致贫困问题加剧。
住房条件差
贫困家庭往往居住在条件较差的住房中,缺乏基 本的生活设施和舒适度。
健康状况不佳
贫困家庭往往难以负担医疗费用,导致健康状况 不佳,影响生活质量。
心理压力大
贫困问题可能给家庭成员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影响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04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措施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

当前中国贫困问题发生、发展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措施,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

由于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阶段,所以,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及家庭收入增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从我国贫困人口分布的情况看,边远地区、山区、老革命根据地居多。

这些地区都有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教育文化、工农业不发达,信息闭塞、商业网点不健全,粮食及其它农产品不畅,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收入来源单一而且微薄的特点。

这些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因素,也是扶贫开发项目效益低下的最直接原因。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几乎都在山区、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

所以,中国的贫困明显带有区域性的特点,并且大多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也包括其中,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

各种自然灾害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

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

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

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不同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上就有很大的差距。

改革开放后由于梯度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中、东、西三个经济地带的差距又进一步扩大。

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富裕程度的差距拉大。

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多,比重大,程度深。

贫困人口比例在全国约占到80%左右。

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抽样调查显示,1996年全国城市贫困率为4.2%,贫困人口为1176万人。

其中,东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188.16万人,约占16%;中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658.56万人,占56%,西部地区城镇贫困人口为329.28万人,占28%;东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2012.98元,其中最高是广东省,为3291.46元,最低的是海南省为1429元;中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1费收入为1545.93元,其中最高安徽省1911.82元,最低为内蒙古的1259.46元;西部地区城镇困难居民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为1714.85元,最高者为云南省2017.99元,最低者为宁夏1175.82元;由此可见贫困人口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密切相关。

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

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

我国城镇化贫困成因与对策贫困和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一:经济不发展导致贫困;模式二:富裕中的贫困;模式三:经济高速发展中的贫困。

模式一基本与城镇贫困无关,模式二和模式三分别代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贫困特征,我国的城镇化贫困与第三种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我国城市化贫困现状分析我国近十年来城市中的贫困现象是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发生的,有着转型期特有的特征。

目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包括两个转变:一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这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即体制的转型。

我国目前的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贫困人口以失业、下岗形式大量存在。

此外,一些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也由原来的隐性状态开始以显性状态显现出来,主要包括:城镇新生贫困群体,即贫困职工群体、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农村老年人及部分城镇特困老年人群体、高校贫困生、移民农民等。

对于我国城镇居民中贫困人口数量的估计,可以通过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覆盖的人数来表示。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从1997年开始建立的。

当时进入此范围的人数不超过200万人,到1999年底增至281万人,2000年底增至402万人,2001年底增至1170万人,2002年由于政府采取了力度较大的“应保尽保”的政策,因而使得低保人数迅速增加,达到2064.7万人。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3月31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140.3万人,占非农业人口的5.7%左右,占城镇总人口的5%左右。

城镇贫困人口的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行业性。

多来源于传统的采掘、制造、建筑和商业等行业。

国家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社会服务业的贫困发生率为6.01%,建筑业为5.52%,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为3.52%,煤炭等采掘业为3.51%,纺织、军工等制造业为3.32%;二是地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贫困现象随之凸显,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字:城市贫困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是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和发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的综合体。

无庸讳言,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1.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失业者剧增经济转制过程中对国企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部分职工失业、下岗,进而因生活困难进入贫困行列。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目标。

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我们为盘活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时,必然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人力资源在资本营运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而转变为以效率为基础,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冗员的剥离和低素质劳动力的退出。

这样一来,以前广泛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公开化,从企业退出的职工因收入锐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水平,部分适应能力差、自身条件差的职工因而进入城市贫困人口行列。

[1]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比例将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低。

从现代产业分工规律来看,产业结构布局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大城市、特大城市主要发展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中小城市、乡镇企业主要发展普通制造业,而我国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没有遵循这个“产业分工”规律,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分工将必然遵循这个普遍规律。

因此,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失业是造成城市贫困的直接原因。

2.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贫困问题复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于城市,在80年代初就开始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改革后,生产力空前解放,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

由于二元经济制度的限制,农民进城在80年代并没有对城市就业产生很大压力。

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城市企业有了用工自主权,可以招收农民工,而农民工的低成本对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工的竞争。

在用工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无疑增大了就业的难度。

这样,一方面是城市企业需要清理大量冗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农民工想挤进企业,因此就导致了城市下[1]城市贫困人口及反贫困对策——以武汉市为调查个案岗、失业人员的急剧增加,使贫困问题凸现出来。

[2]可见,我国城市贫困主体表现出多元性,不仅有下岗失业人员还有涌入城市的农民工。

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城乡间对就业岗位的争夺日益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劳动力供给逐渐增加,使得再就业渠道狭窄,部分下岗人员不得不从事一些临时、不稳定和低收人的工作,导致生活陷入贫困状态。

因此说,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既有城市发展不足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方面的原因,进而表现出城市下岗、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相交融的特点。

(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大了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部分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些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纷纷下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相反,改革和体制转型却使一部分效益不好或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国有企业职工失业或部分失业,收入水平下降,成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因是部分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利用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型时期的一些可乘之机,大肆贪污掠夺,侵吞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并迅速成为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

他们的行为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部分企业的亏损和破产,使一部分企业职工收入下降,陷入贫困。

此外,单位制问题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原因。

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工作的人一般来说收入稳定,生活不成问题,而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却有可能陷入贫困。

[3]收入分配不公平可以国际上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为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数据统计,2000 ~2004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089、0.4031、0.4326和0.4387,而且2006年和2007年的基尼系数曾一度达到0.5左右。

根据国际衡量标准,基尼系数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属于极度不平等。

并且近几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

(三)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弱化了社会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

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并且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能调节贫富差距,但我国社会保障还难以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低,特别是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其比重仅有12.29%和9.53%。

另外,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低保制度,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还不健全,相互不配套,应保尽保工作进展很不平衡,由于社会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体制和机制发展滞后,使得下岗、失业者得不到有效以上三点原因把贫困归因为社会制度结构等客观因素,例如权力、财富以及其他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实际上迫使一些人处于贫困。

如明焦内(Mingione)[2]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对策探讨[3]城市贫困问题和对策探讨则指出,贫困是一个被剥夺充分的权力和资源的过程,贫困人口的行为方式异常,是因为被社会剥夺、排斥被所致。

总而言之,西方从结构视角解析新城市贫困成因的观点,形成了包括“二元劳动市场论”、“福利制度论”、“制度论”等在内的多种理论。

[4](四)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直接导致部分居民的减收和实际购买力的下降。

物价上涨时,部分家庭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可能会掩盖一部分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表面上整体生活水平仍在上涨,但实际上,物价上涨因素冲淡了收入增长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程度。

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实际生活水平的影响不同,对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大的群体而言,收入增长高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生活水平仍有提高;但对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小的群体而言,其工资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则会出现下降,所以物价上涨因素可能因上涨幅度高于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导致原来的非贫困人口变为贫困人口,还会使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使其贫困程度加深。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不断上涨,并且目前我国存在着住房难、医疗难、教育难等问题,高昂的物价加剧了城市贫困的恶化。

(五)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影响城市贫困的个人和家庭方面的因素很多,但最本质的因素是家庭结构和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

从家庭结构来看,城市贫困居民家庭人口多,就业人口少,就业面小,每一个就业者需要负担、赡养的人口较多,所以生活压力大,常常入不敷出。

而国家给予城市居民各种补贴时,一般是按照职工人头发放的,如果家庭就业面大的高收入家庭收入更多,家庭就业面小的低收入家庭收入则更少。

另外,城镇中某些特殊类型的家庭也易于产生贫困人口。

一是“农转非”家庭,原以农业为主,转入城镇后,因各种原因,工作不稳定,收入少,生活陷入贫困。

二是所谓“半边户”家庭,即在家庭中既有城镇户口成员,又有农村户口成员,往往一人工作,生活负担沉重,处于贫困之中。

三是“有缺陷”家庭,包括残疾人家庭、长期病患家庭、丧偶离异家庭、不良家庭(家庭成员好逸恶劳、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的技术构成总是在不断的提高,在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构成中,生产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多,劳动力的数量相对或绝对减少,用工容量下降。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发展迅速。

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新材料、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海洋科学、新能源不断涌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科技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带来了设备、工具、技术的更新换代,相应地要求劳动者素质有所提高,当一部分劳动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时,就会在科学浪潮的冲击下沉淀下来,形成失业。

从目前失业队伍来看,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技能单一,跨行业就业能力偏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要求;三是思想素质不适应。

许多职工等靠懒的思想严重,有的对再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挑肥捡瘦。

有的职工下岗后不从自身找原因,把责任[4]国内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述评归于他人和社会,而且被动地等待社会安排再就业,还有的下岗职工在实现了再就业以后,依旧没有危机意识,对主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掌握更全面的就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下去,思想更加保守、僵化,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地要求。

[5]二、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分析(一)以政策为导向,实行就业促进机制力争经济适度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的最有效途径,经济增长率如能再高一些,对就业和再就业自然更加有利。

为此,应该尽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培育消费热点,使内需尽快升温,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特点,政府应将创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实行就业导向的策略。

具体来说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再就业扶贫。

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公共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领域,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这些领域,提高这些领域中企业的竞争能力,使这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创造就业机会做出贡献。

另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力。

稳住农村,保持和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