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思想概念
浅谈奇正与虚实

浅谈奇正与虚实
《孙子兵法》是一部深富创意的兵法,从作战指挥的角度看,孙子其人想象很特殊,思维很超常,善于化平常为神奇,以四两拨千斤。
他在军事学上,首创了一系列概念范畴,其中“形势”、“虚实”、“奇正”三个范畴构成了孙子战术思想的三大支柱。
我们知道,“形势”是讲军事力量的积聚,“奇正”是讲军事力量的使用,“虚实”是讲军事力量选择的打击目标。
这三者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
一支军队由军队士气和兵力、兵器构成了一种军事力量,这就是“形势”;正确地指挥这支军队并灵活地使其变换战术,这就是“奇正”;根据敌情我情,巧妙地选择这支军队的最佳作战方向,这就是虚实。
在力的使用上,孙子十分重视奇正,重视作战方式,主张“巧能成事”,用巧劲而不是使蛮力。
所谓: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比如:二战时德军在马其诺防线对峙的部队当为正兵,迂回卢森堡、比利时的为奇兵。
但当奇袭成功之后,化奇为正,继续作扇形包抄,将英国人赶下敦刻尔克,又包抄了巴黎,此时马其诺防线对峙部队只是起到牵制敌人作用的奇兵了。
从作战角度看,“形势”、“奇正”、“虚实”这三者,最吃劲、最较劲的是“虚实”。
因为“虚实”问题是要最终实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敌人无备是虚,敌人不意也是虚。
无备和不意都是指敌人的关节点而言。
赵颖。
一、“奇正冶的内涵与意义_企业家的商道兵法——古代兵家思想中的管理智慧_[共4页]
![一、“奇正冶的内涵与意义_企业家的商道兵法——古代兵家思想中的管理智慧_[共4页]](https://img.taocdn.com/s3/m/e5f4a968f121dd36a22d82a2.png)
企业家的
二是奇正的用法是 以正合,以奇胜 ㊂曹操说: 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㊂ ‘尉缭子“中写道: 善御敌者,正兵先合,而后扼之㊂此必胜之术㊂ 三是 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㊂奇正变化无端,循环无穷㊂
一㊁ 奇正 的内涵与意义
(一)什么是 奇正
一般地说,古代战争以对阵交锋为正,以设计邀截㊁袭击为奇;以正面进攻为正,以迂回包抄为奇;以宣而战之为正,以不宣而战为奇;以常规战法为正,以非常规战法为奇㊂
李筌说: 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理天下㊂正者,名法也;奇者,权术也㊂以名法理国,则万物不能乱;以权术用兵,则天下不能敌;以无事理天下,则万物不能挠㊂ (‘太白阴经㊃主有道德篇“)意思是说,以正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以奇的谋略来用兵打仗,以减少烦扰的办法来治理百姓㊂正,就是名分和法制;奇,就是权术和谋略㊂以名分和法制治理国家,天下各类事物的运行就不会出现混乱;以权术和谋略带兵打仗,就可以无敌于天下;以减少烦扰的办法治理百姓,天下所有的事物才不会受到干扰㊂
这里李筌认为 正 是名分和法制,用来治国; 奇 是权术,用来治兵㊂
概括起来说, 正 具有常规性㊁延续性㊁公开性的特点,在战争中用来进攻,打阵地战,大兵团作战; 奇 有奇特性㊁突发性㊁偶然性的特点,在战争中用来打迂回战㊁游击战,以小对大,以弱对强㊂用兵,不但要用 正 ,更要用 奇 ㊂
‘唐李问对㊃卷上“中写道: 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㊂ 奇的核心,是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㊂言别人之所未言,战别人之所未战㊂在奇正问题上,古代兵家的思想精髓不仅是对 奇正 的简单描述,更在于看到它们相互依赖㊁相互转化的本质,这里包含着深刻的辨证法思想㊂
‘孙膑兵法㊃奇正“中写道: 故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
2
8
6。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编辑词条分享目录1 产生时期2 迅速发展时期3 丰富和提高时期4 在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继续前进的时期5 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张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随着社会的前进、战争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正文公元前21世纪(一说公元前22世纪),中国建立了奴隶制的夏王朝,从此战争成为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此时,尽管人们对于战争的认识处于低级阶段,还是产生了以靠天命观指导战争为中心内容的军事思想。
奴隶主对外族发动掠夺战争,或用武力镇压本族奴隶的反抗,都是以征讨“违天命者”、“吊民伐罪”、“敬天保民”相号召,并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严刑厚赏驱使士卒作战。
作战方式是集团列阵正面冲杀。
到商代以后,作战逐渐以车兵为主。
对军队指挥,要求行动统一,严厉管理。
这种思想,指导着夏、商、西周几个王朝的军事斗争。
通过这一时期的战争实践,人们已初步认识到审势而动,量力而行,众可以胜寡,强可以胜弱,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
传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军志》、《军政》等军事著作,虽早失传,但在后来问世的《左传》、《孙子兵法》等书中,还保留着一些片断的引文。
约从公元前8世纪初至前3世纪末,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逐渐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的变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变化和兵器的改进,军事制度和作战方式也随之变化。
为适应这些新情况的需要,产生了统率军队的专职将帅,涌现了许多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兵书著作。
著名的《孙子兵法》,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军事思想的成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而全面的军事理论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规律,并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础,指导着后代的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奇正”溯源

的 视 野 中 。“ 先 注 意 到 《 子 》 首 孙 中奇 正 概 念 对 现 代 作 战 方 式 的 巨 大 包 容 性 和 实 践 价 值 的 , 美 国 国 防 是 大 学 校 长 劳 伦 斯 中将 。他 明 确 指 出 , 陆 空 协 同 的 在 战 役 中 , 中 力 量 是 ‘ 兵 ’地 面 部 队 是 ‘ 兵 ’奇 空 奇 , 正 , 正相互 依存 。在地 面作 战 中 , 型部 队是 ‘ 兵 ’ 重 正 , 而 轻 型 部 队 则 为 ‘ 兵 ’并 且 认 为 美 军 空 地 一 体 作 奇 , 战理 论 汲 取 了 《 子 》 营 养 。《 子 》 现 代 战 争 孙 的 孙 在 中 的 价 值 被 美 国 人 认 识 到 了 。[1  ̄] 12 6 为 更 好 地 把 握 “ 正 ” 论 的 内 涵 , 确 理 解 孙 奇 理 准
《 书 ・艺 文 志 》 说 : 道 家 者 流 , 出 于 史 汉 中 “ 盖
使潘 党率游 阙 四十乘从 唐侯 为 左拒 ” 。杜 预说 :游 “
阙 为 游 车 补 阙 者 。盖 此 种 车 本 可 以 在 战 场 巡 游 , ” 何
处需 要 , 即投 入 补 充 。这 里 的 “ 阙 ” 际 上 就 是 用 游 实
质, 使古典 兵学 的战略思 维模式 , 发新 的魅 力 。 焕
一
“ 正治国, 以 以奇 用 兵 ” 重 要 思 想 以 后 , 武 把 “ 的 孙 奇
、
孙武“ 奇正" 理论产 生的思想根源
正” 入 军事 学术领域 , 加 以 系统 的 阐发 以来 , 引 并 兵
从 现存 的文献来看 , 正一 词首见 于《 子 》 奇 老 第 五十 七 章 : 以 正 治 国 , 奇 用 兵 。 治 国 用 “ “ 以 ” 正 道 ” — 清 净 无 欲 之 道 , 仗 用 “ 道 ” — 奇 异 变 — 打 奇 —
《孙子兵法》的奇正观

《孙子兵法》的奇正观《孙子兵法》的奇正观作者:周东一、孙子的奇正观,二、奇正运用,三、奇正与其他作战要素的关系 ,四、出奇和用正奇正的运用,在于出奇制胜,战场上,出奇,以小的牺牲取得大的战果;商业上,出奇,以小的投入取得大收益。
如孙武所言: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奇正是《孙子兵法》兵学体系中一对重要的范畴,也是我国古代军事常用术语,奇正之法在作战中运用广泛。
现代营销理论,虽未采用奇正术语,但在营销实战中,奇正策略也是普遍在运用的。
正因为此,我们不妨追根溯源,看看古代兵家对奇正是如何论述的。
本文分五部分:一是孙子的奇正观,二是奇正运用,三是奇正与其他作战要素的关系,四是出奇和用正,五是孙子奇正观对现代营销的启示。
一、孙子的奇正观“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是孙武子总的奇正观。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势篇》)——一切作战方式源于奇正变化,奇正的灵活运用派生出无穷无尽的作战方法。
“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唯孙武能之。
吴起而下,莫可及焉。
”(《唐李问对4》)——战场上,奇正的运用,关键在于“变而通”。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
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孙子·九地篇》)——李靖言: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
又言:教阅既成,众知吾法,然后如驱群羊,由将所指。
“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之,非吾奇也,此谓奇正相变。
兵伏者,不止山谷草木伏藏;所以为伏也,其正如山,其奇如雷,敌虽对面,莫测吾奇正所在。
至此,夫何形之有焉。
”(《唐李问对29》)——奇正运用重在实质,不在形式。
奇正交互运用是用兵作战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常法为正,变法为奇;守备为正,机动为奇;箝制为正,突袭为奇;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一般战法为正,特殊战法为奇;正规作战为正,游击作战为奇;等等。
【精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精品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战争的性质和作用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一、先发制人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
三、力争主动《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赶。
《孙子兵法》奇正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二法” 的计谋思想 ; ( 5 ) “ 得算多也” 的战前 “ 庙算” 的战略分析研究思想。在这五层意思 中, “ 慎战” 和 “ 庙算” 没有实质内容指 向, “ 五事” 是研 判战争胜负的因素、 条件 ; “ 七计 ” 是“ 五事 ” 的体现 , 具有 “ 标 准” 、 “ 尺度” 的性质 。其本质是“ 综合战力 ” 。“ 蓄势” , 即是 “ 蓄力” , “ 势” 的基本含义就是“ 力量” 或“ 势 力” 。“ 诡道十二法 ” 讲计谋 。于是 , 可以看 出, 《 计篇》 主要讲了两层 : 一是战力 , 包括“ 综合战力” 及其 动态运用的“ 势力” ; 二是“ 诡道十二法” 。前者属于“ 正” 兵的范畴 , 后者属于“ 奇” 兵 的范畴 , 把二者结
2 0 1 7年 2月
第 3 5卷第 1 期
陕西理工 学院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J o u na r l o f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F e b . 2 O l 7 V o 1 . 3 5 No . 1
《 孙 子兵法 》 奇正 思 想 的 内涵 及 意义
李 强 , 。 林 海 李景平 何龙斌 王 婷
( 1 . 陕西理工大学 管理 学院 , 陕西汉 中 7 2 3 0 0 0 ; 2 .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4 9 )
备的。
( 2 ) 能 够说 明先 前 的成 功 。“ 奇正” 思 想 能 够 包 含 和 说 明 以 前 的 观点 。孙 子继 承 和 发的“ 全胜 ” 战 略思 想 , 认 为 战争不 是 唯一解 决 争端 的手段 , “ 伐谋” 、 “ 伐交” 等 也 是有效 的手段 ; 战争 不仅 仅 要胜利 , 也要 讲 代 价 , “ 兵 不 顿 而利 可 全 ” 是 最 好 的 J 7 一; 主张 “ 上兵伐谋” 、 “ 其下攻 城 ”, 具 有 明显 的“ 奇” 兵 性 质 。 因此 , “ 全胜 ” 、 “ 智胜” 均属 于“ 奇” 。“ 争利 ” 是 战 争 的 目的 , 与 “ 奇正 ” 思想 是 一致 的 。同时 , “ 全胜 ” 、 “ 智胜 ” 、 “ 争利 ” 等观 点 “ 排它 性 ” 不 明显 , 如“ 争利” , 在其 它 著 作
军事理论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一)什么是军事思想军事思想就其基本含义来讲,主要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战争的本质,战争的基本规律,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从整体上反映军事研究的成果。
这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也称为军事理论。
军事思想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很多,概括的说就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等(二)什么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指我国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著对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它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基本上同军事思想,只是时间上做了限定。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用四句话来表述:第一阶段:初见蓓蕾夏商周(形成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中国为奴隶社会时期2,战争的主要特点是:兵器以木器,石器为主,作战方式基本是以密集队形进行集团肉搏正面冲杀。
只是到了商代以后才逐渐以车兵为主,作战中形成了以车兵为核心的方阵队形,产生了一些萌芽的军事思想。
3,军事思想:一是把军事视为对内统治的特殊手段。
由于当时所受外部侵略少,军队主要承担了治理诸侯和镇压奴隶反抗的任务。
二是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三是迷信色彩重,形成了以天命为主的战争观。
战例有春秋战国宋楚两国的泓水交战。
代表作:《军政》,《军志》第二阶段:春秋战国渐成熟(成熟阶段)1时间:大约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末,它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2战争特点:这一时期,战争的变化和发展比较明显,一是从战争形态来看,争霸战争,兼并战争非常激烈,频繁,大约有600多次,用兵数量也逐渐增多了,由几千人发展到几十万人;战争的时间也长了,以前的战争,一战就解决问题,到后来有打几个月的甚至经年不息。
二是从军事技术来看,铁兵器的制造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军事筑城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国家筑了方城,长城;攻守的器械也开始增多,如云梯的使用。
孙子兵法奇正

测试数据5 《孙子兵法》几个基本范畴的辩证关系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冯国泉奇正和虚实、进攻和防守、示形和隐形是《孙子兵法》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用兵哲理和深刻的辩证智慧,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对后代兵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奇正和虚实奇正是一个古老的兵法范畴,它源于方阵的部署和队形的变换,这一概念与数学的奇、偶概念和余数概念有关[1]。
孙子继承了这一古老的兵法范畴,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取胜,这是战争的常态,常态中的奇正是容易理解的,“奇”是于常法中求变法,“正”是于变法中求常法。
具体到现实的军争环境,奇正的界定就是动态的、充满变化的,通常表现为这样几种情况: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进攻为“正”,侧翼袭击为“奇”;明战为“正”,暗攻为“奇”;整体防御为“正”,局部进攻为“奇”,如此等等。
奇正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在相互参照中才能够彼此确定。
奇正范畴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使另一方失去意义,其相互源出的辨证性质与战争本身的对抗性质是合而为一的。
因此,奇正就成为战争对抗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界定,只用以说明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的用兵方式。
当给予一种用兵方式“奇”的美誉时,其实这种所谓的“奇”中已经孕育着否定其自身的因素,因为我们无法将同样态的数次“奇”再称之为“奇”,“奇”以其偶然性和独特性才成其为“奇”,并且引导“正”产生同自身一样的变化。
如“背水一战”,当军队陷入绝境时,“正”兵就化为“奇”兵。
再如,当一方将另一方的奇兵误作正兵看待而严加防备时,另一方的正兵便获得了奇兵作战的样态,因而使看似简单的奇正原则在军事的活力对抗中演绎出无穷的变化,所谓“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依为用,相互引发,“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所以,“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
奇正相变

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
故正亦胜,奇亦胜。
――李靖“奇正”是中国古典兵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奇正者,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也”。
最早提出“奇正”这一概念的,应推道家创始人老子。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五十七章》)而最早把“奇正”用于军事领域并作系统阐发的,当推“兵圣”孙子。
孙子说:“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不可胜穷”(《孙子兵法·势篇》)。
“奇正”的内涵十分丰富,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就是变与常,常法为“正”,变法为“奇”。
具体来说,在兵力使用上,用于守备、相持、箝制的为正兵,用于机动、预备、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式上,正面进攻、明攻为正兵,迂回、侧击、暗袭的为奇兵;在战略态势上,两军对峙、正面交锋为正,迂回设伏、侧翼进攻为奇;在战争指导思想上,循规蹈矩、按常理用兵为正,打破常规、克敌制胜为奇。
自孙子确立“奇正”这一范畴,后世兵家无不奉为圭臬,广为沿用和阐述,而最全面、最透彻论述“奇正”问题的,则是唐代著名军事家李靖。
李靖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奇正”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阐述:第一,强调正兵的重要性,“正兵古人所重”,“若非正兵,安能致远?”(《问对》卷上)。
第二,指出奇正起源于方阵本身的队形变换,是在“五军阵”向“八阵”演变过程中产生的。
第三,探讨奇正的变化和运用。
李靖认为,奇正可以互变,“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变化莫测”。
他还提出,“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
故正亦胜,奇亦胜。
”(《问对》卷上)第四,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
李靖指出,奇正相变的核心是“示形”:“故形之者,以奇示敌,非吾正也;胜之者,以正击敌,非吾奇也。
此谓奇正相变”;奇正相变的目的是致敌虚实,“奇正者,所以致敌之虚实也。
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问对》卷中),牢牢掌握作战主动权;奇正相变的运用在于分合适宜,“兵散,则以合为奇;合,则以散为奇”,“有分有聚,各贵适宜”(《问对》卷上)。
“奇正之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奇正之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朝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11期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奇正之术”是孙子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军事思想,集中反映了孙子注重出奇制胜的战略战术。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孙子认为,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术变化就像天地变化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河一样永不枯竭。
这一思想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正契合了语文课堂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正如打仗出奇兵,才能克敌制胜;课堂有个性,才能打动学生。
语文教学,由于富有人文性和情感性,尤其需要凸显个性。
有个性的课堂,才会深深刻入学生的心灵,没有个性的教学,只会令人昏昏欲睡。
对于人文性和情感性的语文教学,如何在课堂运作中体现“奇正之术”,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呢?一、奇正结合,文本解读有个性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出奇制勝”的效果,教师必须准确深入解读文本,读出自己的心得,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读出文本的行文思路和教学的展开思路。
《鸿门宴》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
文中有一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这个“谢”字,我们一般都解释成“谢罪”或“道歉”,但王立群教授在《读〈史记〉之项羽》中认为这个“谢”不能解释成“谢罪”,应该是“解释”。
“刘邦对项羽的一番说辞,主要是对项羽进行解释:他要通过解释,将项羽对他的敌意说成是项羽对他的误会。
”我们姑且不说这个“谢”字究竟是不是应该翻译成“解释”,但从刘邦接着说的这一句话来看,确实不只是谢罪,而是解释的成分更多一些。
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一句话:“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刘邦这段话的要害有三条:第一,叙旧。
刘邦这番讲话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极力模糊项羽的政治警觉,使项羽的政治认识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历史阶段之中。
因此,叙旧就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手段。
奇正相生的理解

奇正相生的理解
奇正相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意为“奇”和“正”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正相生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奇正相生的理解。
在军事上,奇正相生是指在战场上使用奇袭和防御的策略。
在进攻时,可以使用奇袭的手段,迅速、突然地打击敌人的弱点,使其来不及反应。
而在防御时,可以运用正兵坚守城池,引诱敌人进攻,然后再使用奇兵进行反击。
这种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军队的优势,取得最佳效果。
在政治上,奇正相生是指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达到政治目的。
有时候需要使用奇袭的手段,迅速打破僵局,取得政治上的胜利。
而有时候则需要运用正兵,通过正常的渠道来解决问题。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政治家在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维护国家的稳定。
在文化上,奇正相生是指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和统一。
有时候需要使用奇数的表现形式,来营造一种神秘、浪漫的氛围。
而有时候则需要使用正数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一种严谨、庄重的氛围。
这种策略可以帮助艺术家在创作中更好地把握整体风格,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作品。
奇正相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它在不同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运用奇正相生的策略,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孙子兵法》奇正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一
、
叙 论
根据《 孙子兵 法》 的总 纲《 计 篇》 的 内容——“ 《 计篇》 是《 孙子兵 法》 的首篇 , 具有提挈全 书的作
用” … 。它分为五项 内容 : ( 1 ) “ 兵者 , 国之大事” 的“ 慎 战” 思想 ; ( 2 ) “ 经之 以五事 , 校之 以计” 的“ 五
事” 、 “ 七计” 战略 分析 与形 势研 判思 想 ; ( 3 ) “ 乃 为之 势 ” 的“ 蓄势 ” 思想; ( 4) “ 兵者 , 诡道 也 ” 即“ 诡 道 十
二法” 的计谋思想 ; ( 5 ) “ 得算多也” 的战前 “ 庙算” 的战略分析研究思想。在这五层意思 中, “ 慎战” 和 “ 庙算” 没有实质内容指 向, “ 五事” 是研 判战争胜负的因素、 条件 ; “ 七计 ” 是“ 五事 ” 的体现 , 具有 “ 标 准” 、 “ 尺度” 的性质 。其本质是“ 综合战力 ” 。“ 蓄势” , 即是 “ 蓄力” , “ 势” 的基本含义就是“ 力量” 或“ 势 力” 。“ 诡道十二法 ” 讲计谋 。于是 , 可以看 出, 《 计篇》 主要讲了两层 : 一是战力 , 包括“ 综合战力” 及其 动态运用的“ 势力” ; 二是“ 诡道十二法” 。前者属于“ 正” 兵的范畴 , 后者属于“ 奇” 兵 的范畴 , 把二者结
2 0 1 7年 2月
第 3 5卷第 1 期
陕西理工 学院学报 ( 社 会科 学版) J o u na r l o f S h a a n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
5 3・
来。 ” 熊 剑平 ( 2 0 1 3 ) 也 曾指 出 , “ 实力 与谋 略 ” 是“ 孙 子军 事思 想 的两翼 ” 。认 为 , “ 五事 七 计 ” 作为“ 决
論兵學出土文獻中的“奇正”思想

論兵學出土文獻中的“奇正”思想(臺灣)洪德榮 内容提要 中國古代兵學思想自《孫子兵法》有《形》《勢》兩篇分論,其後諸多兵學文獻都論及了關於形、勢的思想,《漢書·藝文志》中將“兵形勢”列爲兵學四個思想分類之一,也可見其重要性。
奇正是古代兵學思想中重要的一環,《孫子兵法》對此有專門闡述,《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則以奇正爲核心構成問對的思想主體,闡發奇正相應、變化無窮的道理。
銀雀山漢簡本《奇正》篇反映奇正思想在先秦兩漢之際的内涵,其特點在於以“形名”爲辨物識形的基礎,在其中找到作戰致勝之機。
《奇正》篇的出土,對於我國兵學思想的探索有莫大的助益。
關鍵詞 《孫子兵法》 奇正 銀雀山漢簡 兵形勢中圖分類號 B2一、問題的提出在中國古代兵學思想中,形、勢觀念向爲兵家所重,自《孫子兵法》有《形》《勢》兩篇分論,《吴子》《尉繚子》《六韜》《三略》都論及了關於形、勢的思想,因此《漢書·藝文志》將“兵形勢”列爲兵學四個思想分類之一,也可見其重要之處。
不過,《漢書·藝文志》中著録的相關圖書幾乎亡佚,當中只有《尉繚三十一篇》傳世。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中對“兵形勢”定義的小序曰:“形勢者,雷動風舉,後發而先至,離合背鄉,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
”其實,由此還不能完全理解兵形勢真正的内涵,但卻能與《孫子兵法》相互參照,如“雷動風舉”即《孫子兵法·軍争》“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
若再進一步探討兵形勢觀念中的思想核心,對於“奇正”的討論與實踐必然是不可忽略的部分。
“奇正”一語最早見於《老子》:“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後被兵家引入作戰觀念中,《孫子兵法》也對“奇正”加以論述,如“三軍之衆,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凡①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簡帛及傳世文獻中的兵家學派研究”(18CYY035)的階段性成果。
《唐李问对》“奇正”思想探析

宗 李 卫 公 问 对 》《李 靖 问 对 》(以 下 简 称 《问 于 常 理 与 常 法 的做 法称 之 为 “正 ”,将 变 化 莫
对 》),全 书 分 上 、 中 、下 三 卷 ,一 万 零 三 百 测 、 随 机 应 变 的 做 法 称 之 为 “奇 ”。《孙 子 》
余 字 ,世 传 由唐 代 名 将 李 靖 撰 写 而 成 ,记 载 最 先 将 “奇 正 ” 纳 入 兵 学 领 域 ,认 为 “战 势
由上 述 可 知 ,各 家 对 于 “奇 正 ”的 论 述 , 多 是从 某 一方 面对 “奇 正 ”作 出解 释 ,并 未 进 行 全 面系统 的 阐述 。而 《问对 》则通 过探 求 “奇 正 ” 的起 源 ,对 “奇 正 ” 的 内涵 进 行 了全 方 位 的 阐述 。 根 据 《握 奇 经 》记 载 ,《问 对 》在 阐 释 “奇 正 ”时说 ,“奇 ”读音 为 “机 ”,所 以 “奇 ” 意 同 “机 ”, 即战场 上 的 战机 。“四为 正 , 四为 奇 ,余 奇 为 握 奇 ”,除 去 四 方 的 正 兵 与 奇 兵 , 中间 剩 余 的奇 兵 是 将 领 掌握 的机 动 部 队 ,“握 机 握 奇 ,本 无 二 法 ”。 也 就是 说 ,战 场 上 随 处 都 是 战机 ,要 掌握 机 动部 队 ,并 运用 其 随机 应 变 ,这 才是 真 正 的用兵 之 道 。具体 而 言 ,《问对 》 将 “奇正 ”之术 归 纳 总结 为 以下 四个层 面 :
· 47 ·
2018年 第 3期 总 第 2l期
圈
GeneNr ̄o. N3 O.21
法 的 曹操 对 “奇 正 ”的 内涵 作 了更 加具 体 的解 释 ,日 :“先 出合 战为 正 ,后 出为奇 。”①又 日 :“正 者 当 敌 ,奇 兵 从旁 击 不备 也 。” 后 来 李筌 所说 的“当敌 为正 ,傍 出为奇 ”⑧,以及杜佑 所 说 的 “正 者 当敌 ,奇者 从 旁 击 不 备 ” , 皆是 从 曹 操 的 解 释 中演 变而 来 的。 曹操 还对 作 战 中我众 敌 寡 的情 况下 如何 利 用 “奇正 ”作 了具 体 分析 :当 我 军兵 力是 敌 军兵 力 的两倍 时 ,就 以一部 为正 兵 ,一 部 为奇 兵 ;当我 军 兵力 是 敌军 兵力 的 五 倍 时 ,就 以三倍 兵力 为正 兵 ,二倍 兵 力为奇 兵 。 当敌众 我 寡之 时 ,则 坚 固壁 垒 ,引 而避之 ,不 与 之 战。 曹操 之 言是说 主攻之 兵 当作 正兵 ,防 御 之 兵 当作 奇 兵 。《问 对 》对 此 表 示 “此 言 大 略 尔 ”,是 说 具 体 用兵 中并 没 有 这 么 死 板 的 规 定 ,可 视具 体 情况 决定 正 兵 与奇 兵 的多少 ,所 以曹操之 言 只适合 教授 将领 ,并 非 “奇 正”本 法 。
谈谈“奇正”

谈谈“奇正”Discussion on “Ji and Zheng”周亨祥摘 要:中国古代兵学中的奇正概念,综合孙膑孙武的论述就极为清晰了。
孙膑的“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
”“发而为正,其未发者,奇也。
”是奇正概念的基本内涵;孙武的“形人而我无形”“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用奇的根本灵魂。
奇正的根本区别在于在实行过程中能否使人“不可知”、不识、不辨,琢磨不透。
Abstrac:The concept of qi and zheng in ancient military art and science of China is quite clear when combined with theory of Sun Bin and Sun Wu. What Sun Bun advocated, such as “using regular warfare to combat regular warfare, is zheng. Using irregular warfare to combat regular warfare, is ji. ”“Revealed action is zheng, concealed is ji”, wa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is concept. Sun Wu pointed out “discovering the enemy's dispositions and remaining invisible ourselves”, “Attack him where he is unprepared, appear where you are not expected”, which was the soul of ji. The primary difference between ji and zheng lied in whether the action was made unknown and unrecognized.关键词:孙子奇正形人无形Key words:Sunzi; ji and zheng; discovering the enemy's dispositions; invisible中图分类号:H1:E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176(2015)03-0047-05收稿日期:2015-1-20作者简介:周亨祥,原济南陆军学院教授,《孙子兵学年鉴》特邀编审。
奇正是中国古代兵法里的术语作文

奇正是中国古代兵法里的术语作文作文一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东西,那就是中国古代兵法里的术语——奇正。
你们知道吗?在古代打仗的时候,将军们可聪明啦!他们会用奇正的办法来打败敌人。
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将军带着他的士兵去打仗。
正面呢,他让一部分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敲着鼓,大声喊着往前冲,这就是“正”。
而在旁边的小路上,他悄悄地派了另一部分士兵,悄悄地绕到敌人的后面,这就是“奇”。
等到敌人正忙着对付前面冲过来的士兵时,后面突然杀出来的奇兵让敌人一下子就慌了神,将军就打赢了这场仗。
所以呀,奇正就是这样,用巧妙的办法,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然后就能取得胜利啦!
作文二
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中国古代兵法里有趣的术语,叫奇正。
想象一下,古代的战场就像一个大大的舞台。
有个聪明的将军,他知道怎么在这个舞台上表演一场精彩的胜利。
比如说,他会先在大路上派出很多强壮的士兵,举着大旗,喊着口号,大大方方地朝着敌人走过去,这就是“正”。
而同时呢,他会派一些很灵活的士兵,从树林里或者山谷里偷偷地靠近敌人,这就是“奇”。
就像有一次,敌人以为正面来的士兵就是全部了,正准备迎战呢,没想到后面和侧面突然冒出了奇兵,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小朋友们,奇正是不是很有趣呀,这就是古代打仗的智慧!。
《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战术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战术是什么嘿,说起《孙子兵法》里的“奇正”战术,那可真是有意思极了!这就像是一场精彩的棋局,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策略。
先来说说啥是“正”。
简单说,“正”就是常规的打法,就像咱们每天上学走的那条熟悉的路,按部就班,稳稳当当。
比如说,在战场上,正面的冲锋、常规的布阵,这都算“正”。
那“奇”呢?“奇”就是出其不意,打破常规,就好比突然在周末的早上,你妈妈没叫你起床,而是带你去了一个你一直想去但没想到会去的游乐场,这就是“奇”带来的惊喜。
给您讲个事儿,就前段时间,我带着小侄子去参加一个儿童足球比赛。
这比赛一开始,对方球队那是规规矩矩的,前锋冲锋,后卫防守,典型的“正”战术。
可我们这边的小队员们,在教练的指挥下,先稳住阵脚,不急不躁。
上半场,两边都没啥大突破,踢得中规中矩。
可下半场一开始,教练突然变招啦!他让平时踢后卫的小李,突然往前冲,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这小李平时看着不声不响的,关键时刻那速度,跟小火箭似的。
对方后卫都没反应过来,小李就带着球直逼球门,一脚射门,进啦!这就是“奇”的厉害之处。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运用“奇正”战术的精彩战役。
像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奇正”。
他一方面正面抵御袁绍的大军,这是“正”;另一方面,派奇兵偷袭袁绍的粮草,断了对方的后路,这就是“奇”。
结果呢,袁绍大败。
在我们的生活中,“奇正”战术也无处不在。
比如说考试,平时认真学习,掌握好基础知识,这是“正”;到了考试的时候,合理安排时间,先做容易的题目,再攻克难题,这就是“奇”。
再比如做生意,正常的经营策略是“正”,突然推出一个新颖的营销活动,吸引大量顾客,这就是“奇”。
总的来说,“奇正”战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灵活运用的。
该用“正”的时候,稳稳当当,扎实推进;该用“奇”的时候,果断出手,出奇制胜。
只有把“奇”和“正”巧妙结合,才能在各种“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就像我小侄子他们那场足球赛,最终靠着灵活运用“奇正”战术,赢得了比赛。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基本内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异彩绚烂,在世界军事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杰出地位,这是战争经验的总结,血染的理论财富,智慧的结晶。
基本内容大致如下:战争观这一思想大约形成在奴隶社会的初期,到奴隶社会的末期基本成熟。
以仁为本的战争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⒈战争支柱——以仁为本。
《司马法·仁本第一》开宗明义:“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为正。
正不获意则权。
”仁者使人亲,义者使人悦。
此二者,才是战斗力的凝聚核,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⒉战争准则——师出有名。
《礼记·檀弓下》主张“师必有名”,认为师出无名,必将遭到众人的反对,定成败局。
指导原则⒈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大声疾呼:“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认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对待。
⒉慎战思想。
即慎重对待战争,不轻易言战。
《孙子兵法》中这样写道:“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⒊备战思想。
其意就是未雨绸缪。
孙子受当时形势的影响和思想的熏陶,提出了必须重视备战的思想,并告诫人们思想上时刻不要忘记战备,做到“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⒋善战思想。
就是要会用兵打仗。
一是注重以“道”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胜论。
“道”就是政治,是“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当然,在注重道的同时,其他四个“天、地、将、法”因素也不可忽视。
二是庙算制胜论。
庙算,是古代开战前在庙堂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与谋划战争的一种方式。
《孙子兵法》主张战前要算,要对战争全局进行计划和筹划,定出可行的战略方针。
三是“诡道”制胜论。
《孙子兵法》里讲道:“兵者,诡道也”。
因此,他提出了“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的诡道之法,进而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對於「奇正」和「虛實」有新看法,李靖指出「凡 是善用兵的將軍,沒有不用正兵,也沒有不用奇兵 的,他們所使用是奇是正,使人無法揣測,所以指 揮作戰,正兵也勝,奇兵也勝。」
反對將「攻守」分割,認為「攻是守的發動源由, 守是攻的運籌策略,守的時代就是準備攻擊,無論 攻守,目的在於勝利而已。」而且無論攻守,均須 注意「心戰」。
李靖的軍事思想核心,主要反映在李衛公問對中 ,他認為「奇」、「正」是互相對立而又相互依 存。
李靖根據孫子兵法兵勢篇的論點,旌旗雜亂不整齊,鼓聲大小不相應, 號令喧囂不統一,這是因為真正打敗仗而後退,不 是奇兵。
但若旌旗、鼓聲、號令都非常整齊畫一,只是表面 看來好像紛亂的樣子,這種情形就不是因打敗仗而 退卻,必定有詭詐埋伏,等敵人上當,即是奇兵。
為自晉代至唐代,建國於青海之遊牧國家。 吐谷渾為建國者之名,因用為其部落及國家之名。
李衛公問對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九十八 個問答。上卷主要論述奇正關係,中卷是各種 陣式的演練與實戰,下卷主要論述指揮作戰的 原則。至於各卷研討的古代陣法與軍制,多已 不合現代所用。
孫子兵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正」是指以正規的方法,整齊實施 。「奇」是指出敵意表而不失敵敗亡的時 機。
唐太宗貞觀3年,突厥南下向唐朝求援。唐太宗 認為此為消滅邊患,收復失地的大好機會,於是 派李靖擔任統帥北伐。貞觀4年,李靖大破突厥 主力。
李靖攻克定襄之後,又選了精銳騎兵一萬人,長 驅直入陰山地區,擄獲突厥將士數千人;之後, 強攻突厥大本營,生擒頡利可汗,全勝而歸。
貞觀9年,吐谷渾侵擾中國邊疆。太宗擔憂李靖年 紀已大,無法出外征伐,沒想到李靖得到消息後, 主動表示願意領兵平亂,率軍深入積石山,前後數 十場大小戰役,打得吐谷渾毫無招架之力。
李靖說:「不戰在我」,「不戰」是指把握與敵決戰的 時機,並非不與敵人作戰。
「知己知彼,兵家大要。」有充足的戰爭整備, 才能與敵人戰力相當。戰備措施適當,士兵經過 嚴格訓練,謀畫完整周延,部隊行動隱密,知己 知彼,雙方未交戰即已在戰略態勢上贏過敵人。
善於作戰的將領,應是修習武德、信賞必罰,才 可立於不敗之地,而且還要不斷偵察敵情,及時 發現敵的弱點,充分掌握擊敗敵人的時機。
李靖對於奇正與虛實的關係有其特殊見解:「敵的 實處堅處,則我必以正兵攻擊,敵的虛處弱處, 則我必以奇兵攻擊;假如不知奇正,雖然知敵虛 實,哪能克敵制勝呢?說得千言萬語,總不出於 『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
「虛」通常指劣勢和弱點,「實」則指優勢和強點。 要識別虛實,必須先懂得奇正相生的方法。懂得奇 正相生,就可以採取主動來誘使敵軍調動,從而摸 透敵軍的虛實,以正兵對抗敵軍的堅實之處,出奇 兵攻擊敵軍的虛弱之處,終將戰勝敵人。
李靖認為,「奇音機,故或為『握機』。」「機」 有「待機」與「創機」二種,在敵人無機可乘,又 不能創造戰機時,就只有待機。等到敵人出現矛盾 與弱點,可以創造對我方有利的勢機時,則「創勢 」以取勝 。
對於兵力強大的敵人,或是遠道而來且糧餉供應 充足的敵人,不可立即與其決戰,應當等待敵人 疲弱再反攻。
善戰者不存僥倖心理,開戰之前一定做到「要使 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等待時機戰勝敵人。」
奇正是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的思想概念,主張先 正後奇。李衛公解釋「奇正」:先投入戰鬥的 是正兵,後投入戰鬥的是奇兵;正面作戰是正 兵,從側翼發動攻擊是奇兵。
李衛公問對使中國古代兵學體系有了新的 發展,對傳統兵學理論有新的詮釋,主要 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李淵於太原起兵,迅速攻下長安,李靖被俘虜, 將被斬首時,他對李淵大喊:「閣下難道不想成 就大事嗎?為什麼要冤枉殺壯士?」李世民勸李 淵赦免李靖,並任命他為將領,協助平定天下。
李淵,字叔德,隴西成紀人。世代顯貴,受北 周唐國公爵號,後受隋煬帝弘化留守,兼領潼 關以西的軍事指揮大權。見隋煬帝無道,天下 大亂,起兵太原,創建大唐,在位九年,傳位 於李世民,自稱太上皇,廟號高祖。
李靖幫唐高祖統一中國,平定江南。當時蕭銑盤據 長江中下游,李靖奉命征討,屢戰屢勝,蕭銑被迫 投降。而李靖以仁愛之心引導投誠,也讓江南各地 叛將紛紛來降,李靖因功封為永康縣公。
李靖將南方叛亂勢力一網打盡,高祖擢升李靖為兵 部尚書,常說:「李靖是開唐的第一名將,就連古 代的大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有哪一位比 得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