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

合集下载

论路遥小说乡土叙事的文化内涵

论路遥小说乡土叙事的文化内涵

特别浓 厚 。 人 三 》 中加林妈 看见 高加 林光着 身子 ,
便说 “ 二 杆子 ,操 心凉 了 ” 。在 陕北 方 言 中 “ 操心” 即担心的意思 , “ 二杆子 ”是指无 知 、傻子 、做事过 火的人 ,一般带有责备 、骂人 的意味 。但在不 同语境
中,其感情色彩也不 同。在 这里 ,作为母亲 ,加林 的
郁 的黄土气息。路遥 以其娴熟 的 乡 土叙 事,为我们 重现 了陕北的风土人情、 自 然风貌和农 民式的 乡 土观念 , 展现了
陕 北 文化 的独 特 魅 力 。
关键词 :路遥 ;小说 ;乡土叙 事 ;文化 内涵;陕北民俗
中图分类号 :1 2 0 7 . 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0 0 9 2( 2 0 1 5 )0 4—0 0 8 7—0 4
内涵 。

路遥 是 当代 乡土作 家的典 型代表 ,他 的 从 生》
( ( 在 困难 的 日子
( ( 平 凡的世 界) )等作 品则是 “ 文
革 ”结束后乡土小说 的经典之作 。乡土叙事是 以乡土 生活 为叙事基 础 的 ,不 论是作 家对 乡土生 活的 回忆 ,

陕 北 民俗 及 其 文 化 内涵
最 近 ,根据路遥 同名小 说改编 的电视剧 《 平凡的 世界》在数家 电视 台热播 ,好评如潮 ,时 隔二 十多年
又一次再现 了当年小 说问世并 获得茅盾文学 奖时的盛 况 ,这足 以说 明优 秀的文艺 作品确实具有 经久不 息 的 生命力 和影 响力 。
风民俗 、乡土 自然中获得一种美 的享受 ,感受陕北文
( 一)质 朴厚实的陕北 方言
还是对 乡土生活 的解析 与建 构 ,其 间往往蕴含着 一种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的乡土情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用时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用时之长和影响力都是空前的,那我们就从这部作品中品味路遥的乡土情结。

一、依靠――那土地的根在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刚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孙家的贫苦与潦倒,但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孙家人始终没有放弃或者是抱怨什么,依然忍受着,与其说是忍受不如说是生活的主旋律。

孙老汉始终在计划着自己家中的事务,为了自己的弟弟为了自己的孩子而去借钱借粮,然后自己在慢慢的偿还。

孙老汉在努力劳动着,在那片土地上,因为他把土地当成了自己虔诚的信仰,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依靠。

由此我们想到路遥,不幸的遭遇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但是他没有产生憎恨,而是让自己明白“我必须一个人”,他依然爱着那片土地,因为不管发生过什么,他始终依靠着他。

他注定难以逃脱传统乡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影响。

那片土地是他的依靠,它就想一个母亲一样孕育了一切,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睡吧,亲爱的大地,我们疲劳过度的母亲”“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厚的母亲啊”等灵魂的告白。

就像孙老汉的态度一样,即使在这片土地上有过痛苦的生活,但是那份爱是不会减少的,因为那个依靠,是自己的根。

二、依恋――那土地的美路遥的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养育他多年的那片神圣的乡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依恋。

在并不长的生命中,路遥的创作生涯始终用深深的乡土情感和生命的沉重感来感受生活。

把那片神奇的黄土地看做创作的的源泉和根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信仰。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地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历时六年,在这六年里路遥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收集的东西是那么的繁杂,《平凡的世界》的创作是浩大的工程。

路遥出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煤矿,出现在小说中的每一个情结的雏形中。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

《平凡的世界》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分析《平凡的世界》是中国当代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描绘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乡村的变革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作品以其真实、生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多姿多彩,也呈现了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在小说中,婚姻与家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作者对当时乡土社会风俗观念的一种展现。

通过对小说中婚恋观及其乡土特征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风俗文化及其变迁。

在《平凡的世界》中,婚恋观念是贯穿始终的重要题材。

小说中的人物在婚恋问题上不断面临选择和挑战,展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背景下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和观念。

小说中对婚姻的选择往往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家庭是婚姻的第一选择单位,父母的意愿和安排往往会成为影响婚恋的主要因素。

主人公孙少平的母亲一直希望他能够和当地有钱有势的地主家的女儿结婚,而不论孙少平自己的意愿如何,都无法违抗母亲的意愿。

小说中的婚恋观念鲜明地体现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乡村社会更加显著。

女性往往被定义为“贤良淑德”的典范,她们的角色主要是负责家务和生育,而男性则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

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也更多地突出了她们在婚姻中的被动和无力,比如丁秀的婚姻生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说中对于婚姻的选择和婚姻生活的描写也呈现了对乡土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质疑和反思。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因为家庭和社会对婚姻观念的束缚而导致了不幸的婚姻生活,这也引发了对婚姻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除了婚恋观念,小说中还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独特特征。

《平凡的世界》中所描绘的乡土风情,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种面貌。

小说中对于乡土社会的自给自足、传统生活方式的描绘,呈现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一种生动写照。

小说中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村庄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都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

小说中对于乡村社会关系的描写也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特殊关系网络。

亲戚关系、血缘关系和邻里关系在乡村社会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们构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特有的人际交往模式。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

第25卷 第2期Vol .25 No .2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8年4月Ap r .2008 论路遥小说的乡土情结和悲剧意识安春华(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郑州450044)收稿日期:2008-02-10作者简介:安春华(1966—),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

摘 要:试从乡土情结、悲剧意识等方面分析路遥小说的思想意蕴。

作家路遥的价值在于:他总是能以个人人格的力量和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品质感动读者,寻求与读者的心灵达到最大程度的共鸣。

关键词:路遥;乡土意识;悲剧意识中图分类号:I 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8)02-0038-02 路遥的作品具有严峻、质朴、雄健和悲壮的美学风格,字里行间奔涌着清新浓烈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悲壮的意味。

路遥本人被誉为“用生命写作”的作家,他把文学视为自己的生命。

路遥人格及其作品像一面鲜艳的旗帜,净化和感召着一代代读者的灵魂。

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路遥是“把写作和生活、生活和写作视为同一件事”的、“直到最后一息都忠于神圣天职的人”[1]。

一、乡土情结:路遥小说的审美风范路遥生于陕西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

无论是对家庭伦理的关注,或是对男女青年爱情的抒发,以及对农村青年人命运的探寻,都呈现出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关注和偏爱。

他这种思想的流露,又是通过乡土情结来体现的。

路遥一生钟情于陕北的黄土地,对于那片养育他多年的故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和情感,在并不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以深深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潜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

“写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

为了生命的充实饱满,他的根须便拼命吸吮这土里的营养与水分……写作人还要把这乡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华到审美层面。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名:***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7级系别:人文科学系完成日期: 2011年6月指导教师:**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

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

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

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路遥乡土小说怀恋乡土作家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引言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名:***学号: ************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07级系别:人文科学系完成日期: 2011年6月指导教师:**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

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

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

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路遥乡土小说怀恋乡土作家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引言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历, 曾经 在他 幼稚的心灵上造成了 巨大 的伤痛 。这些
曾经 的伤 痛在路遥 的 内心深处 积淀 为一 生都无法 消
除的痛苦的记忆 。 路遥作 为一个在农 村文化 氛围 中成 长起来 的乡 土作家 , 作为一个 正宗血 统的农 民的儿子 , 注定难 以 彻底挣脱对 乡村文化 、 理道德 的情感认 同 , 创作 伦 其
心理始终缠绕着沉重 的乡土情结 。“ 故乡的一切和作
家的心灵 凝结成 了血 肉般难 以分割 的整体 ,又在稳 定的空 间里经过 漫长岁月 的浸润 ,从 而在心灵 深处 郁结为极 其深厚的情感 积淀 。”1 遥生前最 爱吟咏 【 2 路 的是艾青 的脍 炙人 口的诗句 :为什 么我 的眼里常含 “ 泪水 , 因为 我对 这土地爱 得深 沉” 。他与农 民在苦难 中建立起 来 的感 情不仅深 深地扎根 在心里 ,甚至渗
但 自己要 先 富起 来 ,而 且要使 全 村 人都 富起来 。但 孙少 安又是 一
自古 以来 就涌现过 无数的英雄 豪杰 与旷世伟人 。北
方 民族 的强悍与狂 放 ,传统文 化 中关 注国计 民生 的 忧患意识 , 革命 出一颗 刚健 雄浑 、 深沉博 大
的灵 魂 。
就具体家 庭环境 而言 ,不 幸的遭遇 ,坎坷 的经
学 教 育



路 遥 创 作 的 乡 土 情



路遥 的作 品把西 北黄 土高 原 自然 风 光 的雄 浑 、 瑰奇 同劳动人 民的人性美 、 人情 美密切 交融 , 使作 品
具有一种浓 郁 的令人 动情 的乡土特色 ,同时显示 出 鲜明 的乡土情 结 。本 文拟对路遥创 作 的乡土情结作

番论析。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

论《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本文对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包含的乡土意识进行解读。

从乡土意识的概念、乡土意识的体现和乡土意识中的人文情怀这三个方面来对乡土意识进行剖析,从而进一步深入对作者路遥和这部作品的了解。

标签:路遥;《平凡的世界》;乡土意识一、《平凡的世界》中的乡土意识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他对乡土的解释是“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方法。

”[1] 乡土意识大意就是指人们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土地的眷恋,简单来说乡土意识是一种乡土情结,往深层次来说则是一种精神家园意识。

首先从取材上来说,农村、农业、农民是他主要描绘的事物,人物则是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主线,描绘他们在黄土地上的悲欢离合。

路遥正是从这些原始而鲜活的素材中提取并融入了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习俗。

然后从语言来看,路遥在小说中穿插使用了极具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和陕北方言。

在民俗式的表达和口语化的地方语言的润色下,给人传达出一种朴素和真挚的感觉。

二、民俗对乡土意识的体现小说中的红枣是陕北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延川和清涧两地的红枣,更负盛名。

路遥出生在陕北清涧县,目睹枣树的生长和成熟不仅是作者的童年记忆,枣树的存在更是一种故土的象征。

除了枣树外,黄土高原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河流。

河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故乡的河流养育着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小说中的河流,不管是原西河还是东拉河,都见证着陕北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绘了很多具有陕北特色的民俗。

从婚丧嫁娶习俗来看,陕北农村办喜宴时十分讲究,小说中少安和秀莲结婚时,孙父拼了老命也要办好儿子的婚礼,不能让大家看笑话这一处就充分印证了陕北农村穷的叮当响也要办喜宴的习俗。

从节日风俗来看,陕北乡村的打枣节是他们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小说中有一个情节是全村人齐齐出动去打枣,打枣的盛大场面也说明了打枣节之于他们的重要性,整个村子都处在一种丰收狂欢的氛围之中。

黄土高原上绽放的亲情之花——试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情感表达

黄土高原上绽放的亲情之花——试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情感表达

科教纵横2010.04黄土高原上绽放的亲情之花———试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情感表达严木荣(宜春学院高安校区,江西高安330800)路遥作品往往表现的是现实世界(农村)的物质贫穷,让人物处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的苦难之中,但他在其中也融入了人伦关系的温暖情愫,令严酷的现实人生多了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作家向人们展示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物品质等,真实、丰富、厚重又感人至深,尤其是人世间美好的亲情,就像黄土高原上绽放的美丽花朵,给人们带来爱的慰藉。

这也是我们每次阅读《平凡的世界》总会被感动、被净化、被升华的原因。

传统道德和儒家文化对亲情尤为重视,提倡父父子子、长幼尊卑,提倡一个人对于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付出,认为亲情是家庭组成和维系的纽带。

血浓于水,亲情维系起来的关系在农村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无论经历什么风浪,亲情都是经得起考验的,是人最值得信赖的依托,父母儿女情、兄弟姐妹情……路遥的生活阅历从农村走向城市,作为黄土地成长起来的农民之子,他天然地接受了传统文化思想。

他笔下的人际关系都是放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大背景下的,其作品中亲人间的无私情感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养分和精髓。

《平凡的世界》中,最能体现家庭亲情温暖的应该是孙玉厚老人的一家。

孙玉厚的家庭生活是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农民家庭传统生活的缩影和标本:主人孙玉厚上有八十多岁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下有不争气的弟弟孙玉亭,还有孙少安、孙少平两个儿子和兰花、兰香两个女儿。

亲情是联系每个家庭成员的纽带,也是每个人奋斗的力量源泉所在,孙家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生存状况里,却充满着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任何一位家庭成员都敢于并乐于为其他家庭成员牺牲、付出,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尊长爱幼、父子情、兄弟情、兄妹情交织在一起,成为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亲情。

孙玉厚自幼丧父,是他把弟弟拉址成人,不仅为弟弟找工作,还给弟弟娶媳妇。

自己的家庭本来就是烂摊子一个,但当弟媳提出分家的时候,他又让出了祖居的窑洞,自己携母带子借居他家,前后一折腾,欠下了一河滩债务,使他许多年都翻不了身来。

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詹兴雷)内容摘要:路遥是来自农村的一位作家,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

他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生活的艰苦、落后有着深刻体验和体会。

后来又从农村进了城,对从农村进入到城市的艰辛、困惑以及生活在城市的农村青年的艰难、心酸更是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

在路遥的作品中着重表现了在城市物质文明冲击下农村青年想在城市里面奋斗的愿望和追求。

没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人,很难理解路遥的世界。

即使是在农村生活的人,如果没有那份真挚燃烧的爱也无法理解路遥。

对于那曾经养育过他的广袤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在苦难的生活中曾经给过他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以及兄弟姐妹,甚至包括那在夕阳中暮归的老牛,傍晚袅袅的炊烟以及小沟里潺潺的流水,牧童悠扬的笛声和信天游等充满温馨的生活情调和氛围,都成为作者一生中难以忘却的情感记忆。

关键词:乡土情结;农村生活;氛围;情感在路遥的小说中,乡恋、乡情、乡思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

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融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联系在一起,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每个角落,在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是路遥作品中笔墨最为浓重的一部分。

路遥对于农民的生活和困境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始终把自己当做是农民的儿子来看待。

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

因此,在路遥笔下的无数个小说世界里,那种与土地恋恋不舍的情意洋溢于每一个角落,因而构建了他作品鲜明的乡土风格。

读路遥的作品,总有这样一种感受,他所有的小说背后似乎总有一颗不平静的心灵在急切地寻找什么,探索什么。

一、形成路遥“乡土情结”的因素1.童年经验对路遥小说创作的影响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开始,他的全部人生将在这里展开。

这一过程虽然短暂却足以给人们留下终身不灭的印象。

特别是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的生活往往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路遥于1949年出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那里自然环境恶劣,物质生活贫困,7岁那年,父亲把他过继给了远在延川的伯父。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读完路遥作品里那浓浓的乡土情结啊,就像喝了一口老家自酿的米酒,那滋味在心里直打转儿。

路遥的乡土情结啊,那可不是干巴巴地写个农村景象就了事的。

他笔下的乡土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大口袋,一打开,各种鲜活的人和事儿就“咕噜咕噜”地往外冒。

你看他写那些黄土地上的农民,那一个个就像从咱身边走出来的大爷大妈、叔叔婶婶似的。

他们身上的那种质朴啊,就像地里的土豆,外表普普通通,可咬一口那是实实在在的“真材实料”。

路遥写乡土,还把那种乡村里的人际关系写得特细腻。

大家互相帮衬着,今天你家缺个啥,我家就给补上;明天我家有个难事,你家二话不说就来帮忙。

这邻里之间的情分啊,在现在这个高楼大厦、人人都关着门过自己小日子的城市里,可太难找喽。

在他的书里,我就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在农村的日子,一群小伙伴在田埂上疯跑,大人们在地里一边干活一边唠着家常,那种热乎劲儿,真让人怀念。

而且啊,路遥写乡土还写出了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和无奈。

村里的年轻人都想着往外跑,想闯出个新天地,可又割舍不下家里的老爹老妈和那片熟悉的土地。

这种矛盾就像我每次回老家,想多呆几天又怕耽误工作,想赶紧走又舍不得离开的心情一样。

他的乡土情结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老家那些美好回忆的大门,也让我对那些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我感觉路遥就像是一个老乡亲,坐在村口的老树下,慢悠悠地给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故事里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可每一个字都是对乡土深深的眷恋。

论路遥《人生》中的乡土观念

论路遥《人生》中的乡土观念

高加 林 “ 走 后 门” 当上 通 讯 干事 的事 情 败 露 之后 ,又 一
次 回到 农 村 时 ,乡 亲们 的掏 心 话使 他 感 到 很 温暖 ,顺 德 老汉 哲 学家般 的话 再一 次给 他 启迪 :“ 你 也在 不 要看 不起 这 山乡 屹 崂 了…… 就 是 这 山 ,这 水 ,这 土地 ,一 代 一代 养 活 了我 们 。没有 这 土地 ,世 界上 什 么也 不会 有 ! ”作者 有 意 识 地 让 高加 林 离开 乡土 后 处于 精 神 流浪 和 灵 魂失 重 状 态 ,而 让 他 再 次 返归 土 地 时终 于 找 到 了 自己真 正 的人 生 支 点和 归宿 。


渴 望 改革春风 吹进 农村 ,拂去 愚昧与 落后 ,加快 遥 的写 作在 精 神 气质 上 与 苏 俄 文 学较 为 接 近。 苏 俄 文学精 神里 的人道 主义 情怀 、苦难 意识 、底层 意识及 诗 性气 质 ,极大地 影 响着他 的文学 观念和 写作 实践 。他为那 些艰 辛地 生活 着 的广 大 的 “ 农村 人 ”而 写作 ,为那 些在 人 生 的坎坷 路途 上艰辛 挣扎着 的青 年人 写作 。路 遥在 谈到 自 己写高 加 林这 一人 物 的想 法 时说 :“ 我有 责任 把 这样 一个 人物 写 出来,一 方面 是要 引起社会 对这 种青 年的重 视 ,全 社会 应该 关怀他 们 ,从各方 面去 关怀他 们 ,使 他们 能健康 的成 长 起来 … …” 。马 克 思和 恩格 斯在 评 价拉 萨 尔 的剧本
幅色彩 斑斓 的农村生 活场景 。 作 品 中 ,高加 林 的背 叛 ,对 巧 珍 来 说 意味 着 毁 灭 性 的打 击 ,但 巧珍 却从 伤 心欲 绝 的失 恋 的阴影 中走 了出来 , 找到 了爱情 之外 值 得 留恋 的美 好 的东 西:“ 她 留 恋这 个世 界 ,她 爱 太 阳 ,爱 土 地 …… 她 不 能死 !她应 该活 下 去 ! 她 要劳 动 ! 她 要在 土 地 上 寻 找 别 的地 方 找 不 到 的 东西 ! ”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小说中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陕西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长久以来,路遥的小说被大江南北的青年读者传阅着、品味着,慰藉过一批又一批仿徨失意、柔弱无依的心灵,我想他的作品即使被誉为“新时期以来最杰出的励志教材”也不为过。

作为一位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路遥的作品展示着浓郁的乡土乡情,尤其是对土地,有着独特的情感,并有着深厚的儒家农本文化内蕴。

本文把路遥的作品放置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背景下,从路遥对黄土地难以磨灭的挚爱,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主要根源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对路遥的小说进行再解读,寻找阐释的空间,探索作品的文化轨迹,发掘其内在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路遥;乡土情结;根源,意识1.路遥强烈的乡土意识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维系在土地上,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野,对这片黄土地有着难以磨灭的深情。

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1]”。

正是这样一种与乡村,与农民的牢固的精神联系,助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精神品格,气质,包括那种农民式的尊严。

1.1 20世纪中国作家的乡土意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源于20世纪20年代,周氏兄弟(周树人、周建人)应该是这一小说流派的开山者,无论是在创作实践上还是理论奠定上,早期的乡土小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着力描绘乡间的死生、农村的凋蔽、残酷的封建礼教和愚昧的陋习。

其次,对于生活在苦难、落后、愚昧之中的故乡人一方面充满了无限同情和哀怜,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就是说他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来关注他们故乡的,从而使小说形成一种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

第三,小说大多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失落,具有一种抑郁、沉重的艺术格调。

也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也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也论路遥的乡土情结作者:王宏刚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3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长廊中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充满人情味和泥土芬芳的乡土文学。

路遥就是乡土文学的骄子之一,他以精湛深邃的思想,燃烧的激情和飞扬的文采,创作了一部部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品,大大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艺术宝库。

路遥的成功之处在于淋漓尽致地挖掘表现了构成我们民族心理结构的要素——乡土情结和传统。

乡恋、乡情、乡思等多种乡土情结作为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天性,在有文学以来的历史上就反复出现和衍变。

当然,不管人们怎样赞美歌颂土地,都不过分,因为人总是“地之子”嘛。

自有人类以来,土地便成了满负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每一步履中,都凝结饱含着土地的哀与乐。

在文学作品中,爱情主题是永恒的,而土地主题则远远胜过于它而成为文学的母题。

一、中国农业文化的厚重积淀人类历史在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劫难和痛苦之后,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区域,人们有了自己的具体生存空间,有了对某一地域,一重生存环境的确认。

这意味着有了一种所有权。

这种权力是神圣的,不能让与、窃取和抢夺的,于是自然就产生了国家、乡土、爱国和民族的意识。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不断被历史冲刷着。

现代文明的发展就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精神危机,人们的平衡心理倾斜了。

文明得进步与人类精神的惶恐间的巨大反差,使人类深深感到生命的痛楚和人性的压抑,人是多么渴望有一片精深安宁又使灵魂得到安慰的乐土啊!历史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文化自然也就处在竞争、融合的格局之中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深井中去寻找发展民族的荣光,以加快自己发展的进程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永不忘记的童年生活他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

不用说,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创作的乡土情结

态,而让他再次返归土地时终于 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支点与归 宿。
读《人 生》,你 会 感 觉 出 弥 漫 于作品中浓郁的乡土之情以及建 立在这种乡土之情上的强烈的恋 土观念:从作者对乡土自然美的 描绘和人情美的赞颂直到对乡土 的哲理升华。小说这种“只有扎根 乡土才能活人”的生活观念再一 次引起我们思想上无法接受的抗 拒心理。作品流露的不仅是一种 典型的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和家园 理想,而且富有农民式的生活经 验总结和哲学概括 (德顺爷爷是 典型代表)。实际上,这种乡土观 念和乡土人生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中国乡村遥远的过去。因为长期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极 其狭窄的生活天地,也因为祖祖 辈辈食啄于乡土的严峻的生活经 验,中国农民长期形成了一种对 于土地无法动摇的情感依赖和一 种把乡土诗化、神化的宗教般的 虔诚心理和崇拜情绪。农民式的 乡土观念不可避免地浸染了包括 知识阶层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 农的意识笼罩着中国的历史和文 化;中国“土”层的“根”也是 “ 农 ”,只 不 过“ 土 ”层 用 知 识 表 达 着农民所无法表达的思想观念和 理想。
三、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 路 遥 曾 说 :“ 从《人 生》以 来 ,
075
文学教育 2009.05
作家研究
某些评论对我的最主要的责难是 所谓‘回归土地’的问题。说我有 ‘恋土情结’,说我没有割断旧观 念的脐带等等……首先应该弄清 楚,是谁让高加林们经历那么多 折磨或自我折磨走了一个圆圈后 不 得 不 又 回 到 了 起 点 …… ”[4] 显 然,作者提醒我们首先要弄清是 谁让高加林重新回到了土地?相 对于路遥前期作品,《人生》 不仅 与众不同地带有浓重的哲理色彩 与普遍的人生意识,更重要的是 它触及到了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 华民族精神构成中最重要的元素 之一— — —乡土观念。

试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试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试论路遥的乡土情结摘要:路遥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乡土文化作家。

路遥的小说大多以农民式的乡土观为指导思想,以乡恋、乡情、乡思等诸多乡土情结为审美内容,以塑造乡土人物为主体,深刻开掘出乡土文学的内涵,全景式地展示了农村社会的广阔与神奇,反映了农村的伟大变革,展现了乡土文化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路遥;乡土世界;乡土情结;审美内涵一、路遥小说的“乡土世界路遥对乡村、土地等乡土艺术有着强烈的感情,特别是对乡土文化和乡土文明有着近乎痴狂的热情。

他常常把乡土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体,塑造了冯玉琴、高加林、刘巧珍、孙少安、孙少平等艺术典型,打开了新一代陕北高原农村和农民的历史画卷,体现了他对人生独特的思考。

在短篇小说《姐姐》中,温柔、善良的姐姐爱上了从省城来的知青高立民,但两人无法生活在一起。

作者发自内心地告诉人们:“人可以嫌弃人,但这土地不会嫌弃!我们将在这亲爱的土地上用劳动和汗水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

”这样就为“姐姐”做了“永远立足在这块土地上”的唯一的人生道路。

在《风雪腊梅》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永远不失乡土精神的农村姑娘冯玉琴。

冯玉琴怀着对家乡的一片深情,回到了她日夜思恋的山村,决心和康庄在那穷乡僻壤创造他们的幸福生活。

而《青松与小红花》中的吴月琴,她从运生和运生妈的身上,看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这些泥手泥脚的人民就是他做人的师表!吴月琴要求自己认真生活,用一生一世报答这些深情厚谊。

作者塑造的吴月琴形象被一种深厚的故乡精神所融化,从心灵和情感上真正成了黄土地的子孙。

在中篇小说《人生》中,高家林作为时代囿于土地圈子的农民后代,企图冲破落后的环境约束,拼命跳出黄土地,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

然而,在种种社会原因的制约下,高加林在理想光环褪尽之后,重重地摔在了黄土地上,成为了一个虔诚地对待生活、复归故土的悲剧者。

而刘巧珍就像陕北高原上土生土长的山丹丹花,淳朴、善良、真挚、不矫饰。

她的品格扎根于民族道德观念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土壤中,是由黄土地的精灵之气孕育的。

从路遥小说视角漫谈乡土文学

从路遥小说视角漫谈乡土文学

从路遥小说视角漫谈乡土文学摘要:陕北作家路遥可谓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最具代表作的文学作品《平凡的世界》、《人生》将大的时代变换与平凡人物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从平凡人物的生活、心理和情感来阐释平凡人物的酸甜苦辣与悲欢离合,展现平凡人物的"平凡世界"。

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年代,中国城乡人民的社会生活。

本文以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切入,对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文学气息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路遥;乡土文学;《平凡的世界》;《人生》作家沈从文曾在《边城》中写到:“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记数……”。

鲁迅也在《故乡》中详细描述了迅哥儿儿时和闰土嬉戏打闹的点滴。

因次中国乡土文学往往都把土地(乡村)当成自己重要的描写对象,因为他们大多数都来自农村,是家乡的水土孕育了他们浓厚的乡土情结。

并且他们也大多是都有到城市生活的经历,城市的生活不仅没有使他们抛弃原本贫穷弱后的家乡,反而更加加深了他们对于家乡的热爱。

作家路遥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与贫穷为伴,只有在文字之间,他才能充分地去抒发自己曾经经受的苦难。

路遥的家乡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是个国家级的贫困县,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壑地区。

自古以来土地贫瘠,冬春季降水量少,经常遭遇旱灾,农作物只能勉强糊口。

甚至有些家庭因为人口多吃不饱饭而到邻县乞讨。

然而就是这片朴实的土地给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无论是被人熟知的百万字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还是影响了无数人的《人生》,似乎都能从字里行间嗅到黄土的气息。

有人说一部成功的作品,主人公身上难免会带有作家自己的影子,《人生》中高加林的身上就带着青年路遥的影子,青年人的挣扎与徘徊倾注在笔尖,书中描写的人生凄凉,伤感,说到底是那个时代农村知识无数知识分子的人生,年轻的灵魂渴望外面的世界,却不得不回到乡下,理想与现实在挣扎,梦想与爱情也充满了矛盾。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路遥乡土情结的读后感
读完路遥作品里那浓浓的乡土情结,就像是跟着他在黄土地上走了一遭,那感觉,特别奇妙又特别接地气。

路遥笔下的乡土,那可不是什么美化得像桃花源一样的地方,而是实实在在的、带着泥土味儿和汗水味儿的土地。

他写那些个陕北的小村庄,土窑洞、弯弯曲曲的山路、漫天的黄土,这一描写啊,就像把一幅活脱脱的乡村画卷在你眼前展开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地里头辛苦地劳作,他们的脸上满是岁月和生活刻下的痕迹。

路遥的乡土情结还体现在他对乡村人的描写上。

那些村民们有着质朴的善良,也有着小缺点,他们会为了一点收成高兴得合不拢嘴,也会为了生活里的困难愁眉苦脸。

他们之间的人情世故啊,简单又复杂。

大家在困难的时候互相帮衬,今天你家少点粮食我家匀一点,明天我家要盖房子全村人都来帮忙。

可有时候也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

这就是乡村,充满了烟火气。

而且路遥把那种乡土的传统观念也写得很深刻。

比如对家族、对土地传承的重视,男娃子就应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守护好祖宗留下的土地之类的想法。

这在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守旧,但在当时的乡土环境里,那就是人们生活的准则。

总的来说,路遥的乡土情结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力量。

那片土地孕育出的不仅仅是粮食和生命,还有一种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的精神。

这种精神通过他的文字传递出来,就像一股暖流,让我这个在城市里生活久了、有些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

就像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有一种说不出的安心和自在。

我想,这就是路遥乡土情结的魔力所在吧,让每个读到他作品的人,都能在心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乡土。

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论路遥的乡土情结

作者: 骆丽萍[1]
作者机构: [1]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28-30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4期
主题词: 路遥;乡土情结;理想化
摘要:路遥的创作源泉来自乡土,从其文本的取材、语言、人物塑造等可轻易窥见路遥的乡土情结.和许多乡土作家不同,路遥笔下罕见对农村丑陋习俗的揭示及农民丑陋行为的批判,而是集中于表现农村人物的美好品质及表达对黄土地的热爱,增添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路遥的乡土情结导致其作品在人物处理、情节设置等方面存在单一化、形式化的影子,使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姓名:唐慧娟学号:100362063060016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站点:武威教育学院入学时间:2010 年3 月指导教师:* *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2011年*月**日提示:根据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论文写作的规定,如发现论文有抄袭、网上下载、请人代写等情况,毕业论文一律不及格。

毕业论文不及格者,可申请重写一次,并按重修缴纳费用。

本人承诺:本人已经了解兰州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本人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整篇论文除了文中已注明出处或引用的内容外,绝没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

签名: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论路遥作品的乡土情结论文提纲:1、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精神动因。

路遥文学作品中“乡土情结”的形成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3)、路遥童年生活的影响2、路遥“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

(1)、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溶为一体。

(2)、路遥的“乡土情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3)、路遥的“乡土情结”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也与农民的生活命运密切相联,是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观念。

(4)、路遥“农民式”的乡土观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角落,并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

3、路遥“乡土情结”的积极意义。

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很适应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儿,容易被大多数“平凡的世界”中的人们所理解、所接爱、所尊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读他的作品,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会使人的精神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4、路遥“乡土情结”的局限性。

路遥的“乡土情结”的深层流露出一种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和排它心理,而对于土地,是带有一种“农民式”乡土观念的固执,绝对维护它的厚爱和尊严。

在乡村与城市的价值取向之间,他的心理意向是再明朗不过的。

论文摘要:在路遥的小说世界中,乡情、乡恋、乡思已成为其重要的审美内容。

读他的作品,你会感觉出弥漫于作品中的浓郁的乡土之情以及建立在这种乡土之情上的强烈的恋土观念。

产生这种“乡土情结”的精神动因,既受传统民族文化和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同时也与他个人的童年生活密切相关。

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自己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溶为一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乡土情结”渗透在他创作的各个角落,并从不同层次、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身上反映出来。

它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也与农民的生活命运密切相联,是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观念。

这就很适合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口味,容易被大多数“平凡世界”中的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所尊崇。

然而,路遥“乡土情结”的深层流露出一种对城市文明的拒斥和排它心理,对他的人物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的开掘,也没有从理性上达到揭示农民意识的更高程度,巨大深沉的乡土意识笼罩着他的整个精神空间。

“乡土情结”促成了他,同时也局限了他。

关键字:乡土情结精神动因表现积极性局限性论文正文: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农业文化根性极深,在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乡野,有深厚的土地之恋——农民式的恋情。

而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确立其文学地位的当代作家路遥更不例外,他称自己“像个农民”,“生活习惯像个农民”,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土地上的。

读路遥的作品,你会感觉出弥漫于作品中的浓郁的乡土之情以及建立在这种乡土之情上的强烈的恋土观念。

一、路遥“乡土情结”产生的精神动因1、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土地便成了担负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联系着人类生存的最悠长的历史和最重复不已的经验。

人类文明进程的每一步履,都粘联和凝结着土地的哀欢,更何况它在文学中又是远远胜于“爱情主题”的最重要的“母题”。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土情结”不但作为一种个体生命的心理意识而存在,而且它更渗透进一种社会文化的内容,成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历吏潜意识的积淀。

也就是说,它已经归结成为某种观念、某种情感或情结的原型,在人类文化史、文学史上反复的显现。

“乡土情结”并不全是由现代文明引来的人类的逆向文化心态所致,在其现当代意义上,它无疑与人类文明同野蛮的交战、消长相适应。

而在20世纪世界文化竞争、融汇的格局中,必然会敦促人们格外重视民族的历史、民族的文化。

使人们从历史的深井中去寻找和发掘民族的荣光,以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

而乡恋、乡情、乡土意识等诸种“乡土情结”,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品格的一种富有深刻意蕴的心理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世的,其文化心理意向是指向未来的,实际上,从某种角度看,人类现代进程是以“都市”这样一种社会构体为标志的。

那么,与此相应的便是:都市越发达的国家,与“乡土”的距离也就越大,情感也就越淡;而都市不甚发达的国家,与“乡土”的距离则相对较近,情感也就更浓。

“乡土情结”在某些民族的身上表观得相对淡弱,而在另一些民族身上则表现得更强烈、更富有文化穿透力。

2、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影响中华民族诞生在原始农业社会的摇篮里,从远古时期开始,生命的繁衍和发展便牢牢地维系在土地上。

因此,“乡土情结”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强化,从而形成我国民族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

“农业性”特征是中国哲学的“总背景”,也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前提。

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农”的特性,更加深了中华民族与土地的密切联系,从而使我们的一切文化都来自于“土地”。

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黄河流域土壤松软肥沃,面积广袤,草木丰盛。

以农业为主的民族本身由于生产、居住条件的稳定,性格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剽悍,感情不像游牧民族那样奔放,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把一切希望都系念于土地。

这就造成了民族性格的内向性、依附性、闭锁性、自足性。

另一方面,中国的农民有相对的自主权,无论是自耕还是佃农,都具有“自由农民”的意味,这就造成了中国农民的农耕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更充分得多。

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中国封建社会灿烂辉煌的盛景;才有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汉唐气象;才会使马可·波罗到达中国时惊叹这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先进的国家。

而在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方面,其农业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是以农业生产为其潜在而又强大的历史背景。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即便是到了“现代”,中国的城市还远远没有发达,它的宗法气息和农业根性实在比现代文明的冲击来得深。

当代今日,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综观世界历史,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

这样把农业国度的全部潜能和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对历史、现实乃至未来将会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3、路遥童年生活的影响从心理的角度看,路遥的这种乡土情结牢牢地植根于他的童年生活。

童年的生活和记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不能说是起决定意义的,但却是潜在的和无法割舍的。

童年的路遥对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上的一切太熟悉、太难忘了,更何况他经历了饥饿和因生活贫困下能维持生计而被亲生父母“给人”的遭遇。

成为一个“知识者”的路遥即便是“进了城”以后,也是绝对不会忘记这一切的,因为他的根还在农村。

在他忆念中的土地上,他的理想就是建立在为改变自身命运和使农民“有饭吃”、“有富余”的基础之上的,而一旦农民真正过上了这种日子,他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不能不说是他“农民式”的乡土观念和“农民式”的理想的心理基因。

二、路遥“乡土情结”的具体表现1、路遥对土地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故土紧紧地溶为一体。

作为一个在陕北黄土地上长大的,充满了农民乡土观的路遥,陕北土地的一切是渗透到路遥的每一个毛孔之中的。

他曾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

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

”路遥的“关注”,不是“爱”与“恨”的交织,“怨”与“哀”的诅咒,而是以一颗赤子之心的依恋,把自己融入生于斯的黄土地的。

他有一种永远赞美不尽的激情,仿佛要把整个黄土地化入自己的胸中,融入自己的灵魂。

《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带着父老乡亲的一片厚爱,背着“百家粮”进城上学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父老乡亲们听说他继续上学后,尽管都饿得浮肿了,但仍然把自己那点救命粮食分出一升半碗米,叫他在路上饿了吃,他忍不住在乡亲们面前放声大哭了。

升腾在马建强胸中的是一种厚重的、伟大的“黄土地”精神,它代代延续,哺育着它的子孙。

这种精神所凝聚的爱的力量,已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的友爱,而是属于最无私、最真切的奉献与牺牲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哺育下,马建强不仅度过了那些最困难的日子,而且他决心“把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生命贡献给土地”。

马建强的意识决不是农民意识,对于一个少年来说,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思想,是因为他已经深深懂得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的艰难,他要把渗入到自己血液里的“黄土地”精神重新化入黄土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路遥的“乡土情结”把土地、家庭和亲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路遥的乡恋,其始发点都不是对故乡自然景观简单的赞颂,而是由故乡景物和童年记忆凝结而成的精神氛围,是由别离勾摄出的惆怅苦恋,其中土地、家庭和亲人是乡恋情结最富有吸引力的磁场。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是农村在变革浪潮中的最先觉醒者,他有随时代潮流行进的眼光和勇气,是他第一个在古老的双水村引来了机器声,办起了乡镇企业,他不但自己先富起来,而且要使全村人都富起来。

但他又是一个本分的农民,不愿意离开土地一步。

他总这样说:“咱们是农民的后代,出路只能在咱们的土地上。

”在孙少安眼里,属于他自己的这块土地上的每一种收获,都将“全部属于自己,只要能切实地收获,劳动者就会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孙少安的这种爱土地的“激情”,也体现在爱他的妻子上。

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有了孩子以后,更不讲究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裳。

孙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在这里,作者又显然是把爱情、土地、母亲联系起来,土地在这里是作为最本质的、最富有感情的、最能使人动情的中介。

作为一个“农民企业家”,孙少安的最大“野心”和最高理想是真正一辈子在石圪节或原西县“闹一番世事”,给村里人证明:孙家再不是过去的孙家!孙少安把立足寸本乡本土做人、立人作为精神追求的最大满足,因为在他心目中,只有双水村是他生存的世界,他一生的苦难、幸福、屈辱、荣耀,都在这个地方。

可以看到,在孙少安这个青年农民身上,路遥那种“农民式”的土地意识和“农民式”的爱情和理想是多么深厚和富有诗情。

3、路遥的“乡土情结”不仅与时代紧密相关,也与农民的生活命运密切相联,是富有哲学意味的乡土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