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南宋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是天下人普遍认同的文武全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的传奇程度比李白更甚,是一个集才华与武艺与军事能力为一身的惊世人才。或许他只是生错了朝代,如果生在乱世,他必定会闯出一番让人无所可及的高度。大家能猜出是谁吗?
明确:辛弃疾
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便表现得与一般少年不同,长辈时常带他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有次夹在人群中看着王的队伍经过,威严肃穆,他却道,总有一天会把王端掉,长辈惊慌,直扯他的衣袖。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爱国情怀的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曲折。梁衡曾经评价辛弃疾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从古时候到现在,有很多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但是,辛弃疾是唯一一个征战过杀场的人,最后却成为了一位出色的词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辛弃疾,去感悟他的一番豪情壮志。
二、认识作者
1.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人物生平
(1)早年经历: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
(2)起义反金:青年(21岁)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
(3)步入仕途:25岁,受宋高宗重用,开始仕宦生涯。宋孝宗时期,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朝廷反应冷淡,不予实施,先后把他派往江西、湖南、福建等地做守臣,虽有出色的才干,但其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4)人生起落:四十一岁,受弹劾,官职被罢,开始闲居生活。因把自家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在这18年期间,有过几次回
归朝廷的经历,期间因带湖庄园失火,举家移居瓢泉,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期思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5)壮志未酬:六十四岁时,再次被朝廷重用,随后受谏官攻击,官职被降。六十八岁时,朝廷再次起用他,但这是的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同年10月3日,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6)追封:绍定六年(1233年),追赠光禄大夫。德祐元年(1275年),宋恭帝追赠辛弃疾为少师,谥号“忠敏”。
3.作品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表现了恢复祖国统一的豪情壮志;
《驾新郎》(细把君诗说)、《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表现对北方地区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老大那堪说)、《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永遇乐》(千古江山)等——表现对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愤。这些作品大都基调昂扬,热情奔放。
词集:《稼轩长短句》
书法:《去国帖》
三、走进课文
(一)本文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辛弃疾从二十三岁南归,一直不受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美芹十论》,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因此,作者谦称《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纳。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将任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作者南归已
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极目远望祖国的山川风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满怀壮志而老大无成,于是写下一首《水龙吟》词。
(二)熟读课文,认准字音
遥岑(cén)玉簪(zān)螺髻(jì)鲈鱼堪脍(kuài)倩(qìng)揾(wèn)
(三)解题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地,是中国在六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
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四、解析课文
(一)解析上阕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部分词语解释:楚天:战国时期楚国据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人注称南方的天空为楚天。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无际:无边无际。
译文: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向天边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分析:
(1)首句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特点: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部分词语解释:遥岑:远山。(韩愈、孟郊《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译文: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分析:
(1)此三句写山景。
(2)江山如画,为什么作者却赋予它“愁”与“恨”呢?远山到底愁什么,恨什么呢?
明确:“遥岑”,即远山,指长江以北沦陷区的山,所以说它“献愁供恨”。作者一方面极写远山的美丽——远山愈美,它引起作者的愁和恨,也就愈加深重;另一方面又采取了移情及物的手法,写远山“献愁供恨”。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看见沦陷区的山,用山来抒发自己的愁恨,愁——处于水深火热中百姓的痛苦生活。恨——朝廷主和,不愿收复失地。这里作者不肯直写,偏要说山向人献愁供恨。山本来是无情之物,连山也懂得献愁供恨,人的愁恨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写,意思就深入一层。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部分词语解释:断鸿:失群的孤雁。
译文: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
分析:
(1)此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写景寓情)。
(2)这里的“落日”,“断鸿”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明确:落日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3)辛弃疾为什么称自己是“江南游子”
明确:宋金以淮水为界,辛弃疾23岁率部下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部分词语解释: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译文: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