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完整版)

合集下载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病ppt课件

免疫耐受和自身免疫病ppt课件

胚胎期就与对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处于隔绝状态,故
其对应的克隆未被清除并处于无应答状态,这些自
身抗原成分称为隐蔽抗原。
⑵ 自身抗原被修饰
某些药物、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改变
了某些自身组织原有的抗原结构,产生新的 抗原决定簇,从而打破原有的自身耐受,发 生免疫应答。
⑶ 分子模拟:外来微生物和寄生虫的
某些抗原成分可能与自身抗原有共同决 定簇,当机体产生抗外来抗原的抗体时, 既消除外来抗原,也消除自身抗原,引
⑵ MHCⅡ类分子的异位性表达
原来并无MHCⅡ类分子表达或表达很少
的细胞,在某些细胞因子如IFN-γ或IL-6
失衡时,出现表达或表达增多,便能把自
身抗原递呈给TH而导致自身免疫病。
⑶ TH1和TH2的平衡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TH细胞可区分为TH1和TH2两类,TH1分泌 的IFN-γ可抑制TH2产生细胞因子,TH2分泌 的IL-10则可抑制TH1产生细胞因子,两者相 互拮抗,处动态平衡。当这种平衡发生紊乱 时,就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
(四)免疫耐受 的发生机制
1.克隆消除
未成熟的或成熟的T、B细 胞在中枢免疫器官或外周免疫
器官中接触自身抗原而诱导自
身反应性细胞克隆死亡并被除 去的机制称为克隆消除。
2.克隆无变应性
克隆无变应性又称克隆麻痹或克隆低应
答性,是指在某些情况下,T、B细胞虽然仍 有与抗原反应的TCR或mIg表达,但对该抗原 呈功能上无应答或低应答的状态。
杀伤性T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T细
胞因子等,可直接或间接的发挥作用而杀 伤组织细胞。
(五) 自身免疫病的临床特点
1.女性多见,有遗传倾向; 2.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和致敏性T淋巴细胞, 且其反应性与病情呈正相关;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受状态。
调整抗原剂量
在免疫耐受形成初期,给予大剂量 抗原刺激,可以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
使用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抗CD25单克隆 抗体、IL-2、IFN-γ等,可以调节 Treg细胞的功能,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针对免疫耐受的治疗策略
抑制Treg细胞功能
通过抑制Treg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VS
转录因子与免疫耐受
转录因子是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影 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功能。例如, Foxp3是一种表达于调节性T细胞的转录 因子,对维持免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APTER 03
免疫耐受与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 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这类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遗传、 环境、内分泌失调等。免疫耐受的打破可能 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激活抗原提呈细胞
通过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增强免疫 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调整B细胞功能
通过调整B细胞的功能,如抑制B细胞表面的PD-L1表达,可以增强 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
疫苗设计需要考虑免疫耐受的因 素,避免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疫苗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 抗原和剂量,以诱导产生有效的
当前免疫耐受研究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免疫耐受 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提 高机体免疫力;3)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 瘤等疾病的关系仍需深入探讨。
免疫耐受研究的未来方向
•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免疫耐受研究将朝着以下方向发 展:1)深入研究免疫耐受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 略提供理论依据;2)探索新的免疫调节手段,打破免疫耐受, 提高机体免疫力;3)研究免疫耐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 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ppt课件

免疫耐受免疫学教学ppt课件
19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时期的不同,分为中枢 耐受和外周耐受。
10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11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T细胞和B细胞耐受特点比较
15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2.抗原类型及剂型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在抗原刺激下,T与B细胞 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或) 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 现象。 免疫应答与免疫耐受的平衡
2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 监管部 门对第 三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许可 (含变 更和延 续)的 现场核 查,第 二类医 疗器械 批发/零 售经营 企业经 营备案 后的现 场核查 ,以及 医疗器 械经营 企业的 各类监 督检查

15免疫耐受

15免疫耐受

2、抗原类型及剂型
蛋白单体 不易被APC提呈 T细胞不能被活化 B细胞不产生抗体
蛋白聚合体,情况相反
可溶性抗原,易被降解排泄,不能活化APC, 不易诱发免疫应答。
3、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及口服抗原易导致全身耐受 耐受分离
口服抗原,产生分泌型IgA,形成局部黏膜 免疫,但却致全身的免疫耐受现象。
目的:治疗移植排斥反应、自身 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

• • • • • • • •

口服免疫原; 静脉注射抗原; 移植骨髓及胸腺; 转染基因; 脱敏治疗; 防止感染; 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细胞; 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Th2
Th1
二、打破免疫耐受
目的:治疗慢性感染及肿瘤。 • • • • 免疫原及免疫应答分子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抗免疫抑制分子及调节性T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 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三)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Treg细胞经细胞-细胞间接触和分泌 IL-10及TGF-β等细胞因子,抑制 CD4+和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抑 制Th1及CTL功能,抑制iDC分化为 成熟DC,促进iDC诱导免疫耐受。
(四)细胞因子的作用
抑制性细胞因子和细胞存活及生长因 子的水平,亦涉及免疫耐受。
思考题:
• 免疫耐受、克隆清除与免疫忽视的概念?
减少出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B
二、外周耐受
消除体内外周器官表达的组织特异抗原
(一)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T细胞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 力,且这种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高者,可经APC提 呈,但此类未经活化的APC不能提供第二信号,致此 类被自身抗原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克隆清除。

免疫耐受课件

免疫耐受课件

机制:克隆消除(胚胎期/出生后未成熟T/B) 组织细胞共同的自身抗原表达于基质细 胞诱导胸腺和骨髓中的克隆消除
表达mIgM的未成熟B在骨髓及末梢 与自身抗原高亲和力结合而被消除
B细胞的克隆消除
T细胞的阴性选择
胸腺微环境中,分化T的TCR与微环境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抗 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呈高亲和力的T细胞凋亡
① 碱性髓鞘蛋白MBP为神经组织特异抗原
隐蔽抗原,正常小鼠处于对其耐受状态
② 人工建立对MBP特异识别的TCR转基因小鼠
体内有大量MBP特异性T细胞,但不发生EAE 因外周MBP抗原浓度低,中枢神经组织MBP浓度高 但初始T细胞缺少粘附分子,不能进入中枢神经组织, 不足以被活化------
免疫忽视
遗传因素: 小鼠:胚胎期 或 新生期 可致耐 灵长类、有蹄类:胚胎期才可致耐
状态
实验:成年动物如用铅板保护骨髓,照射破坏
外周成熟免疫细胞,可象新生期一样诱 导耐受
免疫抑制与抗原联合应用,
(放射线照射、抗淋巴细胞抗体,环孢素A等)
可诱发 成年耐受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 外周耐受
一、中枢耐受 概念 在胚胎期及出生后在 T 与 B 细胞发育过程中, 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即 自身耐受。
高带耐受 TDAg/TIAg量过高
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Tr活化而致T / B耐受

低剂量→ 低带耐受 → 仅使T细胞耐受 高剂量 → 高带耐受 → T、B细胞均致耐受 TI-Ag 需高剂量才能诱导耐受; TD-Ag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

T细胞和B细胞耐受特点比较
T 细 胞 抗原 诱导期 维持时间 耐受形成 TDAg 剂量高 / 低 短 1 —2 天 长,数月 易 B 细 胞 TI Ag 剂量高 长 数十天 短,数周 难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性的产生与其他免疫应答的产生是有共性的,即均需抗原的诱导,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并具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

但是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是引起正相的免疫应答,还是导致免疫耐受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主要与抗原物质和机体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一)抗原的种类一般来说,抗原同诱发耐受动物的亲缘关系越远,分子结构越复杂,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容易诱发免疫耐受,其致耐原性越强。

易被吞噬细胞迅速摄取的抗原常诱发免疫应答,而缓慢或不易被吞噬细胞摄取的抗原则多为致耐原。

(二)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理化性状与免疫耐受的建立也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单体蛋白易诱导耐受;与机体遗传背景相近的抗原易诱导耐受(HLA相配) ;分子量小的抗原易诱导耐受;可溶性抗原较颗粒抗原易于引起免疫耐受性。

(三)抗原的剂量足以诱导机体产生耐受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不同而不同。

一般而言,强免疫原性抗原大量注入时能引起耐受,再继续注入少量抗原,可延长耐受性;非聚合性抗原初次注入少量诱导耐受性,继续注入大量抗原使耐受性增强;TI 抗原高剂量容易诱导耐受,而TD 抗原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引起耐受。

Mitchison 在1964 年首次报道了高、低带耐受性现象。

他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成年小鼠时,当注入低剂量(10 -8 mol /L )和高剂量(10 -5 mol /L )BSA后,动物均出现耐受,前者称为低带耐受性(low zone tolerance ),后者称为高带耐受性(high zone tolerance )。

而注人中等剂量(10 -7 mol /L )BSA则引起良好的免疫应答。

机体产生耐受所需的抗原剂量随着参与的效应细胞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T 细胞所需抗原为B 细胞的 1 /10000 ~1 /100 ,而且发生快(24 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长(数月);而 B 细胞形成耐受不但需要抗原量大,而且发生缓慢(1 ~ 2 周),持续时间短(数周)。

免疫耐受ppt课件

免疫耐受ppt课件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同一种抗原,因条件不同,既可是免疫原也可以是耐受原。 一种物质引起免疫应答的条件: 易被APC摄取 同时含有T细胞表位、B细胞表位 在APC中经消化产生的多肽适于和MHC结合 专职APC为T细胞活化提供双信号 活化的Th细胞为B细胞提供辅助信号 活化的T、B细胞周围具有适于其增殖分化的细胞因子微环境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一)抗原因素与后天免疫耐受 1、抗原剂量
Mitchison于1964年报道,用不同剂量的牛血清 白蛋白(BSA)接种给小鼠,发现注射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免疫正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进行 应答,产生免疫应答的产物,破坏、清除抗原。 ➢免疫负应答(不应答)——是指免疫系统对体内 组织细胞表达的自身抗原不应答,不产生应答产物, 不能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机制
〔mechanism of immune
tolerance〕
根据免疫耐受形成时期不同分为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T、 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指成 熟的T及B细胞,遇到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 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胚胎期
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的误区诺如 病毒感 染的防 控知识 介绍责 任那些 事浅谈 用人单 位承担 的社会 保险法 律责任 和案例 分析现 代农业 示范工 程设施 红地球 葡萄栽 培培训 材料

免疫耐受,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耐受,免疫缺陷病等

1、建立免疫耐受 1.1 抑制特异的免疫应答 1. 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2. 静脉注射无聚体的抗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3. 移植骨髓或者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4. 脱敏治疗,防止IgE型抗体产生。 5. 防止感染 6. 诱导产生特异拮抗性免疫细胞,抑制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 攻击。 1.2 拮抗免疫原 1. 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组织蛋白 变应原 常见的变应原有:花粉、尘螨、鱼虾和青霉素、磺胺等
(二)变应素及其产生
变应素---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特异性IgE类抗体 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 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产生
IgE +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体致敏
变应原
Th
Th
IL-4

多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比较
免疫耐受 原因 细胞系消失或不活化, Ts细胞的抑制作用 免疫抑制 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 或增殖分化障碍
产生条件
可先天或后天获得,特 别是在免疫功能未成熟 或减弱时容易形成
高 长期的,一时性的或终 生
先天缺损,或人为产生, 如X-射线、免疫抑制 药物、抗淋巴细胞血清 作用
T、B细胞耐受的区别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量低, 耐受持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的诱导,需要较大剂量的抗原, B细胞耐受持续时间短(数周)
第一节 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1、天然耐受现象 1945年Owen首先报导了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导致的免 疫耐受现象。牛的异卵双胎构成的血型嵌合体——红细胞 互不排斥,皮肤移植也不被排斥。但是无关小牛的皮肤移 植则被排斥。由此可见, 这种耐受具有特异性。 2、实验诱导的耐受性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精)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精)

产生抗体
不产生抗体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抗原剂量过低
不足以激活免疫细胞 <1olerance
抗原剂量过高
诱导细胞凋亡, 活化调节性T细胞
高带耐受
High zone tolerance
T 细胞与B细胞耐受
低带耐受
参与细胞 产生速度 持续时间 抗原种类 T细胞 快(1-2天)
第十五章 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概念
免疫耐受: 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 具有特异性:免疫系统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对不引起 耐受的抗原,仍能进行良好的免疫应答。 • 免疫抑制及免疫缺陷:对各种Ag均呈低应答或无应答,无 Ag特异性。 • 免疫耐受的形成可以是天然形成,也后天获得。 • 耐受原:诱导耐受形成的抗原称耐受原。 • 免疫应答和免疫抑制共同维持免疫系统的自身平衡。 • :
(二)B细胞中枢耐受的建立 1.自身反应性B细胞在骨髓中的阴性选择导致 克隆清除。 2.自身反应性B细胞在骨髓中识别自身抗原后, 重排轻链的VJ基因( receptor editing,受体 编辑),产生新的BCR,不再对自身抗原产 生应答。
第二节 外周耐受的机制
• 外周耐受: 成熟的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 不产生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B细胞产生抗体
3. 抗原免疫途径 • 口服抗原经胃肠道诱导局部淋巴结及小肠 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但却导致全身免疫 耐受(耐受分离现象)。与抑制性细胞因子的 产生,抑制全身T细胞应答有关。 • 静脉注射最易诱导全身耐受。 • 腹腔注射次之。 • 皮下及肌肉注射最难。
4.抗原的持续存在 • 持续存在的抗原易导致免疫耐受并维持耐 受状态。 • 有生命的耐受原(自身细胞,某些病毒细 菌)建立的免疫耐受不易消退。 • 无生命的耐受原易被降解且无自我复制能 力,耐受维持时间短。

免疫耐受ppt课件

免疫耐受ppt课件

(二)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1.不成熟DC提呈的自身抗原,DC不充分表达B7及MHC II类 分子,不产生IL-2而致T细胞克隆无能。
2.组织细胞不表达B7等协同刺激分子而致T细胞克隆无能。
3. B细胞也存在克隆无能 无能B细胞寿命较短,易由FasL+Th细胞诱导其表达 Fas,而致细胞凋亡、克隆清除。
2. 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不同种属: 大鼠和小鼠:胚胎期和新生期易建立免疫耐受; 家兔、有蹄类和灵长类:胚胎期可诱导免疫耐受。 同一种属不同品系: HGG(0.1mg) C57BL/6小鼠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A/J小鼠 产生耐受性; HGG(10mg) BALB/c小鼠 产生耐受性。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建立免疫耐受
(一)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口服免疫原,可致局部肠道黏膜免疫,而抑制全身免疫 应答,再经静脉途径给以相同抗原时,不能诱导免疫应答。
(二)静脉注射抗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三)移植骨髓及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四)脱敏治疗,防止IgE型Ab产生 (五)防止感染 自身免疫病常因感染而诱发
3.免疫抑制措施
主要有: ① 亚致死量X线全身照射,杀灭绝大多数淋巴 细胞; ② 胸导管引流,除去循环中的淋巴细胞; ③ 用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破坏相应淋巴细 胞; ④ 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 酶素A或FK506),抑制免疫应答。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时期不同,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两 类耐受诱因及形成机制不同。 中枢耐受(central tolerance):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 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peripheral toleran不产生正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课件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课件

---------------------------------------------------------------最新资料推荐------------------------------------------------------免疫耐受-临床完整课件第十五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的形成免疫耐受机制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在一定条件下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刺激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称为免疫耐受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

免疫耐受包括天然免疫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

耐受原 (Tolerogen): 指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同一种抗原物质既可以是耐受原,也可以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质、剂量、进入途径、机体遗传背景和生理状态等因素。

免疫耐受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同于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所致的非特异性的低反应或无反应状态。

3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形成4 在胚胎发育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通常长期持续,不易被打破。

后天形成的免疫耐受,能持续一段时间,但可能随诱导因素的消失而逐渐消除。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5 1. 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2. 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6 7 二、后天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8 (一)抗原因素 1. 抗原剂量 (1) 低带耐受及高带耐受低带 (low zone) 耐受: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 、B 细胞。

1 / 8高带 (high zone) 耐受:抗原剂量过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Treg 活化。

9 低带与高带耐受的主要特征低带耐受高带耐受参与细胞 T细胞T、B细胞产生速度快慢持续时间长短抗原种类 TD-Ag 任何抗原 10 (2) B 细胞耐受及T 细胞耐受 11 通常,TI-Ag 需高剂量才能诱导 B 细胞耐受,而TD-Ag 在低剂量与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

低剂量TD-Ag 可诱导T 细胞耐受;高剂量TD-Ag 同时诱导T 、B 细胞耐受。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

诱导免疫耐受的形成
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小鼠新生期免疫耐受的诱导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适宜的抗原刺激,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应答;不适宜的抗原量、特殊的Ag表 位及Ag表位的变异,均会导致免疫耐 受。T细胞活化缺乏第二信号;缺乏 生长及分化因子,使T细胞克隆不能 扩增,可导致免疫耐受
(一)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中枢免疫耐受(Central tolerance):
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 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免疫耐受(Peripheral tolerance):是指成熟的功能性T或B细胞,
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有效的免疫 应答。
一、中枢耐受
T细胞及B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 环境中发育,此间进行阴性选择
天然免疫耐受(natural tolerance): 与生俱有; 自身免疫耐受。
如抗原浓度适宜,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组织细胞 MHC-I—自身Ag复合物接触,产生第一信号,但组 织细胞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无第二信号,导致克隆
无能状态(clonal anergy)→凋亡→克隆消除
有些克隆无能淋巴细胞长期存活→IL-2→ 克隆扩增→引起自身免疫
体内某些抗原浓度不足以诱导T细胞耐受,但 其浓度足以活化效应T细胞,而有致自身免疫 病的危险,这种自身抗原与自身反应性T细胞 并存状态称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免疫耐受:对特定抗原的免疫不应答状态,
有抗原特异性;
免疫抑制:外因作用下,对抗原的普遍无反
应状态,无抗原特异性;
免疫缺陷:免疫功能障碍,对外来抗原低反
应或无反应,无抗原特异性。
免疫耐受性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 和乙型肝炎疫苗
无症状乙肝病毒(HBV)携带者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
正在发育中的免疫系统很容易适应外来物质, 如果外来物质被尽早引入,那么外来物质将诱 导的是耐受而不是正向免疫反应。
耐受是一种获得性状态,需要特定抗原的诱导!
耐受是针对特定抗原的不应答,但对其他抗原 的应答能力正常!
(免疫抑制剂)
抗原因素1:抗原剂量
❖1964年Mitchison的实验:
10 -7 ~10 - 6 M
应答
低带耐受 low zone tolerance
抗原剂量过低 抗原剂量过高
不足以激活 T细胞
低带高hi耐g带h受耐zo受ne tolerance Low-zone
高带耐受
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
回顾 第10次课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单项选择题
以下哪种CD分子与B细胞活化有关( ) A.CD16 B.CD21 C.CD3 D.CD8 E.CD4
关于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下列哪项是 错误的( )
A.对TI-Ag的应答产生记忆细胞 B.均产生效应产物 C.效应产物的作用都是特异的 D.都能形成免疫耐受 E.对TD-Ag的应答均需APC处理和提呈抗原
①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 胸腺发育缺如 ②免疫抑制剂、放射线或抗淋巴细胞等影响免疫功能正常发挥; ③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AIDS
四、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Specific Ag
抗原因素 1.抗原的性质 2.抗原剂量 3.抗原免疫途径 4.佐剂
无 应 答
机体因素 1.免疫系统的成熟度(年龄) 2.种属和品系(遗传) 3.机体免疫功能状态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的主要部位在( ) A.外周免疫器官的髓质区 B.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滤泡 内 C.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 D.外周免疫器官的 被膜下区 E.淋巴结边沿窦
B细胞在哪种发育状态下成为抗原提呈细胞( ) A.未成熟B细胞 B.成熟的初始B细胞 C.浆细胞 D.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 E. 以上均不是
异卵双生小牛
天然联体共生 血型嵌合 皮肤移植不发生排斥
在胚胎期接触非己Ag,可致免疫耐受
二、人工免疫耐受实验
Medawar PB, Nature 1953成免疫耐受
病理性免疫耐受现象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免疫系统与HBV病毒和平共处 胎儿或新生儿经母婴垂直感染HBV,90%以上成为 HBV携带者
重要概念
三、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概念: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 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可天然形成,也可人工诱 导。诱导耐受形成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特性:无反应性、抗原特异性、获得性
免疫耐受 ≠ 免疫抑制( immunosuppression ) 免疫耐受 ≠ 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关于TI-Ag诱导的免疫应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I-Ag激活的B细胞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M B.TI-Ag诱导的B细胞免疫应答可产生抗体类型转换和免疫记 忆 C.TI-Ag诱导的B细胞免疫应答无需T细胞辅助 D.高浓度的TI-1抗原通常会使多克隆的B细胞非特异性活化 E. TI-2抗原多为多糖抗原,其对B细胞的活化决定于TI-2抗 原表位的密度,只有适度的密度才能活化B细胞,产生特异 性抗体
第11次课 免疫耐受 Immunotolerance
授课人:杨霞 副教授 TEL: 771896 oceanyx@ 基础部全军免疫学研究所
自主学习:免疫调节(教材15章)
内容提要
免疫耐受概述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重难点) 免疫耐受的意义(讨论)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
Owen RD, Science 1945; 102: 400-401
a. 潜伏期较短;
b. 维持时间短;
ace
c. 抗体效价高;
d. 抗体种类以IgM为主;
e. 抗体种类以IgG为主
适 应 性 免 疫 应 答
特点?
antigen
双信号活化
第12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
特异性(specificity) 记忆性(memory) 耐受性(tolerance)
TCR/BCR(Ig)多样性 记忆性T、B细胞 ???
注意:易混淆概念
免疫耐受
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 态或低应答,但对其它抗原仍保持正常免疫应答的现象。
免疫抑制( immunosuppression )
机体在后天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对所有抗原的免疫应答能 力下调或丧失。
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非特异性低应答或无应答状态。 例如:
Which co-stimulating molecular can provide the second activation signal to B cells? A.CD79α/CD79β B.CD28 C.CD40 D.CD21 E. CD19
The co-receptor for B cell activation is ( ) A.BCR complex B.CD19/CD21/CD81complex C. costimulatory molecule D.C3d receptor E.BCR

acde
abc
3、 对TD-Ag的免疫应答过程包括( )
a. APC对抗原的摄取、处理和提呈;
b. T、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abde
c. 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成熟;
d. T、B细胞的活化、分化、增殖;
e. 效应细胞与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4、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再次应答时具有下列特点( )
多项选择题
1、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发育包括( a. 进行抗原受体的2次重排; b. 阴性选择; c. IgV的高频率体细胞突变; d. 抗体亲和力成熟; e. Ig类别转换 2、下面哪种免疫效应需要抗体参与( )
a. ADCC; b. 对毒素的中和作用; c. 补体经典途径对靶细胞的溶解; d. NK杀伤作用; e. Tc细胞杀伤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