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猪业面临的发展趋势

当前养猪业面临的发展趋势
当前养猪业面临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形势,如何发展养猪业

一准确把握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受饲料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动物疫病等因素共同叠加影响,今年以来,全国肉、蛋等主要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猪肉价格与禽蛋价格涨幅最大。5月份,仔猪15.09元/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116.19%,活猪10.20元/公斤,同比增长71.14%,猪肉15.86元/公斤,同比增长48.09%,鸡蛋7.58元/公斤,同比增长36.58%。猪肉和禽蛋价格的大幅上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城乡居民肉类和禽蛋消费产生一定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4%,食品价格上涨是CPI上升的主要动力,而其中肉禽和鸡蛋价格上涨又是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二者涨幅分别达到26.5%和37.1%。

在最近的调查中,基层群众普遍反映,发展猪禽生产,面临“四不”现象: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养;疫病风险大,农民不敢养;养猪养鸡难挣钱,农民不能养;城市发展快,不准农民养。当前,生猪和蛋鸡生产面临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前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滞后反映。集中表现在:一是前期主要畜禽产品价格同时大幅下跌。2006年上半年,全国活猪、活鸡和鸡蛋价格比2005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2%、15%和14%,仔猪和肉雏鸡价格降幅超过40%,养殖户损失严重。一头生猪亏80元,一头母猪亏500元。价格下跌,导致农民发展生猪和蛋鸡生产的积极性下降,补栏受到影响。在办公软件领域微软的OFFICE一直占有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但在2004年年底开始的省市级政府采购中,人们已经看到了国内办公软件厂商为打破这种局面付出的努力,而国产办公软件不断

二是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鱼粉、玉米、菜粕和赖氨酸等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2006年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1.3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长4.53%。今年以来,玉米价格仍然不断上涨。目前全国玉米价格1.5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15.7%。每吨猪饲料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50多元。出栏一头生猪,饲料成本增加40-50元。每吨肉鸡、蛋鸡配合饲料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8.7%和8.6%。

三是局部地区动物疫病影响。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畜禽疫病呈多发态势。去年下半年,湖南、江西、安徽、湖北等一些养猪大省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虽然疫病造成直接死亡的数量仍在正常范围,但疫病给农户造成较大恐慌心理,不敢多养猪、养大猪。同时,这几年的禽流感疫情对畜牧业的影响巨大,造成了家禽生产的波动。

四是比较效益下降。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外出打工者增多,在家从事畜牧业生产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从事养殖业的农户减少。加之水电、运输、劳动力等饲养成本居高不下,导致畜牧养殖效益增长空间受到压缩。以养猪为例,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平均每天可挣30元,扣除支出每年节余约7500元,按目前出栏一头生猪220元的利润计算,相当于饲养34头猪的利润。如果饲养34头生猪,不仅需要投入成本3万多元,而且养猪既脏又累,疫病和市场风险较大,不少青壮年农民宁愿外出打工,而不愿在家从事养猪。

五是主销区畜禽生产萎缩。近几年来,不少大中城市规模扩大,一些城郊养殖用地和副食基地多变为建设用地。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生猪和家禽饲养大幅减少,在加强规模养殖场环保达标改造的同时,也划定了禁养和限养区。这些措施使得生产萎缩,自给率下降。以生猪为例,目前北京自给率为40%,上海为25%。浙江每年调入的生猪需要500多万头,广东调入达2400多万头,调入猪肉数量逐年增加。

六是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畜产品消费受到影响。近两年,湖南、上海发生瘦肉精事件,河北

等地出现了含有苏丹红的“红心”鸭蛋,这些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反响,直接影响了畜产品消费,对相关产业造成冲击。

七是发展规模养殖面临一定困难。据调查,当前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贷款难。由于圈舍和牲畜不能作为资产抵押,农民无法从银行借贷到扩大畜禽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二是用地难。多数地方没有把畜禽规模养殖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问题已成为加快规模养殖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粪污处理难。畜禽养殖污染已广为关注,有些地方出台禁排限排措施,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排污投入不断增加,行之有效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利用项目发展缓慢。

尽管当前畜禽生产出现一些困难,但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好的。从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生猪价格高位运行,养猪效益看好,这将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生猪生产的积极性。从调查反映情况看,母猪补栏有所增加,生猪存栏逐步回升,规模饲养有所扩大,但考虑到生猪繁育饲养需要一年左右时间,今后一段时期生猪价格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市场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预计到今年年底生猪市场供应偏紧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明年上半年将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从蛋鸡生产情况来看,目前全国种禽数量已与正常年份基本接近,家禽春孵春繁势头良好。据对部分种禽企业的调查,苗禽销售量均比去年同期上升40%,供不应求。加之,禽流感等疫情保持稳定,养殖户养殖信心增强,将进一步推动蛋鸡生产平稳发展。主产区的蛋鸡补栏数量已接近正常水平,随着上半年补栏的蛋鸡陆续进入产蛋期,可望缓解鸡蛋供需矛盾,预计下半年蛋鸡生产将保持稳定增加,以满足市场供应。

总的来看,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在应对当前畜禽市场波动的同时,还应看到畜牧业发展的许多积极因素。

第一,畜牧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家宝总理5月26日专门到陕西了解生猪生产情况,这在历史上是少有的。近3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把加快发展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明确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法》的颁布实施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一些相关配套法规正陆续出台。今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当前生猪和奶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还将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

第二,产业基础逐步夯实。一是畜产品产业带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16个生猪主产省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4%,7个肉牛主产省区牛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59.3%,15个肉羊主产省羊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1.8%,6个禽蛋主产省禽蛋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4.2%,奶业优势区域7省区市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4%。二是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稳步增加。规模化猪场生猪出栏占全国总量的43%,蛋鸡规模养殖存栏占全国总量的67.15%,肉鸡规模养殖出栏占全国总量的73.14%,肉牛规模养殖出栏占全国总量的30.4%,奶牛规模养殖存栏占全国总量的57.3%,肉羊规模养殖出栏占全国总量的40.4%。三是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龙头企业集团化和跨地区经营的趋势发展迅速,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与此同时,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兴起。据统计,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3.57万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有4.3万个,占总数的31.7%。

第三,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增加。尽管畜产品价格上涨在社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对于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前,生猪价格的上涨与去年同期养猪亏损时相比,养猪效益发生明显变化。据测算,当前农户仔猪育肥每头可赢利220元左右,上年同期亏损约60元;自繁自养每头可盈利320元左右,上年同期亏损约85元。饲养一头母猪获利约800元,上年同期亏损约500元。肉鸡每只获利4元左右,蛋鸡年收益13元左右。

总之,新的历史时期,畜牧业尽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不论是畜牧业管理者,还是广大畜牧业生产者,要正确把握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要从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认清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努力克服当前生猪和家禽生产面临的实际困难,确保全年畜牧业生产平稳有序发展。

二努力构建畜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猪禽生产是我国畜牧业的主体,养猪业更具有“猪粮安天下”的重要战略意义。养猪业和家禽业产值已占畜牧业总产值的85%左右。猪肉价格和禽蛋价格的大幅波动,充分反映了畜牧业发展的脆弱性,政策体系的不完整性,以及疫病防治的艰巨性。猪肉和禽蛋的正常供应不仅是畜牧业自身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确保经济社会稳定的需要。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发出通知,对稳定生猪生产提出明

确要求。一是建立母猪保险与直接补贴相结合的制度,增强母猪养殖户抵御重大病害、灾害和成本上涨等风险能力。二是安排落实对低保人员和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等弱势群体的补贴。三是适当增加储备肉规模、合理调整储备结构和布局,发挥储备调控市场的作用。四是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散养农户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进行补贴。

当前,国家正抓紧研究畜牧业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扶持生猪和家禽生产的政策体系。我部一方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抓紧贯彻落实稳定生猪生产的政策,另一方面着重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完善畜牧业预警监测体系。以生猪和家禽主产区和主销区为重点,加强信息发布和预警分析,尤其对存栏母猪和种禽的调控,引导适时补栏,促进产销衔接,合理安排生产。当前要加强对畜禽产品市场价格的正面引导,稳定居民消费心理,维护市场秩序。

(二)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全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十一五”规划》,加快生猪改良中心和家禽改良中心建设,加大猪、禽新品种培育支持力度,继续改扩建一批种猪场和种禽场、基因库、种公猪站和种猪质量检测中心,提高我国畜禽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能力,改变良种猪和良种禽供应紧缺的状况。研究生猪良种补贴政策,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提高优质公猪的利用率,增加养殖效益。

(三)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畜禽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做好种畜禽无主要疫病,从源头提高畜禽健康水平。做好猪蓝耳病等疫病免疫工作,我部正抓紧组织生产高效猪蓝耳病新型疫苗,目前已在部分地区投入使用。同时,要求各地要提高畜禽免疫强度,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尽快建立起有效免疫屏障。开展疫情监测,加大生猪和家禽流行病学调查力度,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加强产地检疫,强化畜禽标识管理,做好牲畜调运、交易和屠宰等环节的执法监督工作。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队伍。

(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健康养殖业推进行动是农业部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十大行动”之一,今后要继续实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重点支持养殖小区粪污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当前,国家正积极研究畜禽规模养殖的扶持政策,及时总结各类行之有效的健康养殖模式,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观念,推进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规范各类养殖小区的发展。探索建立畜牧业政策性信用担保制度,为养殖场和养殖户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解决发展畜禽规模养殖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要求,严格饲料市场准入,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使用,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突出重点地区,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保证上市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对生猪和家禽育种研究,逐步缩小与国外的差距。根据各地饲料资源情况、畜禽良种和养殖环境,推行标准化饲养,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对生猪和家禽疫病、营养、环境控制和粪污处理等实用技术推广。建立生猪和家禽技术专家组,立足各地畜牧业生产需求,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定期提出技术指导意见,搞好技术培训。

三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近年来,我国行业协会发展很快,在提供政府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六中全会都提出要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了要积极拓展行业协会的职能,大力推进行业协会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和规范管理,完善促进行业协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意见的提出,为行业协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上的保证。

这次中国禽业发展大会和中国猪业发展大会还将举行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和猪业分会的换届工作,从而产生新一届禽业分会理事会和猪业分会理事会,这必将为协会工作的开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在畜牧业发展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协会工作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畜产品市场供给、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中国畜牧业协会既有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更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在这里,我对新一届禽业分会和猪业分会的工作提几点要求。

一要树立责任意识,使协会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畜牧业是一个大产业,涉及畜禽种类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任务繁重。行业协会要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有些工作政府做不了,协会可以做。要充分发挥协会在促进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想会员之所想,急会员之所急,成为行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坚实的后盾。不久前,中国畜牧业协会从长远考虑,针对近期猪肉、鸡蛋价格上涨的形势,及时向我部提交了《关于保护畜牧业生产的良好势头稳定肉类市场供应的建议》。这个建议就提得很好,我部已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同时,行业协会要适应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协会综合工作能力,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要增加自律意识,维护行业与广大养殖户利益。加强行业自律不仅有利于协会自身的建设,更有利于畜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正确处理行业、企业和养殖户三者利益,制订并实施自律公约,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会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协调各会员之间的关系,保障国家利益和养殖户的合法权益。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曾多次就稳定种禽总量问题召集种禽企业进行磋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不少问题。今后,会员企业也要在加强行业自律中切实承担起维护行业发展的重任,从大局出发,从自身做起,支持协会的工作。

三要求真务实,深入分析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行业协会在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的同时,要发挥自身联系企业和政府的信息资源优势,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多动脑筋、下功夫、出硬招、求实效。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到广大养殖户中间去调查研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对策建议。就拿5月份这一次生猪价格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来说,猪业分会就应该有专业敏感性,抓紧组织调研,分析原因,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要夯实基础,增强协会服务功能。协会要强化数据库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与企业联系广的优势,加强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如母猪存栏、肉种鸡存栏、蛋种鸡存栏以及活猪、仔猪、活鸡、禽蛋价格等指标要重点监测,把数据搞准、搞实,建立健全信息采集渠道,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为行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做好生产和市场的预警。通过信息的及时引导,帮助广大会员和养殖农户提高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

针对当前生猪生产中成本上升、仔猪成活率低等突出问题,全国生猪饲养技术指导专家组研究认为,应充分发挥科技在生猪生产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现提出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技术指导意见。

一、提高母猪繁殖效率

母猪的饲养是养猪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母猪饲养水平决定着整个养猪业的生产效率。针对当前母猪营养不良、流产率高的状况,可根据不同品种的营养需求,重点对后备母猪实行优饲技术,改变用肥猪料饲养后备种猪的饲养方式,使后备母猪达到理想种用体况。针对中小规模农户哺乳母猪饲养中能量和蛋白质供应不平衡的问题,做好饲料配方调整,保证哺乳母猪采食量,使母猪最大限度的发挥泌乳潜力。要特别注意母猪产前一周和产后一周的饲养管理,保证母猪产前健康和断奶后正常发情、配种。

二、提高仔猪成活率

仔猪饲养的关键环节是出生和断奶后的第一周。一要注意防寒保温,特别是夏季夜间保温,要尽力减小仔猪舍昼夜温差。二要及时补铁、补硒和补料,7日龄开始补料时要少给勤添,保证饲料新鲜和饮水清洁充足。三要搞好断奶仔猪的转栏。栏舍、用具要彻底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同时要逐步增加饲料供应量,适当提高仔猪采食量,供给营养浓度适当的易消化饲料。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和免疫增强剂,提高饲料消化率和仔猪抗病能力。

三、加强高温高湿季节的饲养管理

猪对高温高湿环境非常敏感,体重越大的猪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越大。要加强高温高湿季节的饲养管理,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要特别注意气温的异常变化,加强通风,减少热辐射,保证饮水,缓解热应激。要降低饲养密度,肥育猪的躺卧面积要达到一平方米以上。适当提高饲料营养浓度,除了仔猪、妊娠母猪外,将饲料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提高1-2个百分点。适当提高维生素的添加水平,减少饲料中难消化、产热多的粗饲料比例。保持饲料的新鲜和适口性。饲料不宜长期存放,可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降低霉菌毒素的危害。要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增加消毒次数。通过改善高温高湿季节肥育猪饲养管理条件,防止肥育猪提前出栏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增加出栏体重,提高养猪经济效益。

四、加强疫病防控工作

要坚持以饲养管理为中心,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按照农业部猪病免疫推荐方案,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主要疫病免疫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发现重大生猪疫病要立即报告。要积极指导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做好防疫管理,加强疫病防治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水平。要合理配置养殖密度,建立免疫、卫生消毒、病死畜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要建立养殖档案,及时记录免疫、用药、消毒、诊疗等情况,规范养殖者行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要实行封闭管理,禁止收购畜禽及产品等的闲杂人员进入。对散养生猪,要加强高温季节消毒灭源工作。同时,各地要做好突发疫情应急准备,一旦发生重大生猪疫病,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迅速扑灭疫情,防止扩散蔓延。

五、改善养殖环境

猪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水平与环境清洁程度密切相关。要改善猪舍的卫生和通风条件,保持圈舍的整洁干燥和空气流通,保证饮用水充足、清洁。对猪舍要经常灭蚊、灭蝇、灭鼠,增加消毒频率。要高度重视猪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舍内污物,尽量采用“全进全出”和干清粪工艺,控制有害气体和臭味,尽量降低猪的各种环境应激反应。

六、科学配制饲料

要因地制宜,通过日粮平衡和科学使用饲料添加剂等技术,扩大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选择面,降低日粮配制成本。要充分应用现代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成果,平衡生猪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各种必需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饲料中的比重,提高日粮的转化利用效率。根据猪不同生理阶段,推行阶段饲养技术。要慎用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减少病源传播机会。

七、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

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合理添加各种营养性添加剂。要科学使用各种用于促进生长和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添加剂。改变大剂量、多品种长期重复使用饲料添加剂和药物的习惯,尽量保护猪的自身免疫力。要大力推广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替代药物性饲料添加剂。要尽量少用、慎用治疗性药物,克服养猪生产中过分依赖药物的错误观念,减少药物残留来源,保障畜产品安全。

八、加强组织管理

各级畜牧部门一定要将促进生猪生产发展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落实好扶持生猪生产各项政策的同时,要把实用技术普及作为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各地要结合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尽快制定技术推广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和分工。要广泛动员各级畜牧兽医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加大科技推广的规模和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养猪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在全社会营造科学养猪、高效养猪、安全养猪的氛围,提高生猪生产的档次和水平。

今年以来,生猪及其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仔猪价格涨到每公斤13.8元,生猪价格高达每公斤14元,养猪利润

可达300-600元/头。生猪价格和养猪效益均创历史最高记录。出现了仔猪、成猪供不应求的局面。群众养猪积极性空前高涨,规模化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户不断涌现,养猪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为了保障养猪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民权县畜牧局积极引导、组织、协调养猪场户成立养猪协会。

8月7日上午,民权县养猪协会成立大会在县城隆重召开,来自全县的240多位养猪户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民权县养猪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协会负责人。市畜牧局副局长张心亮、民权县政府副县长杨思松等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张心亮副局长和杨思松副县长为协会成立揭牌。

民权县养猪协会是由50多位养猪大户共同发起成立,养猪户自愿参加的养猪行业组织,是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协会本着“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依照章程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协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广泛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产业发展趋势,及时反映会员的愿望和要求,搞好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

协会计划依托龙头企业富民养殖场,采取龙头企业+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新建一批科学规范、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的养猪小区,小区内实行“五统一”。目前,养猪协会第一个养猪小区已经签订土地租赁协议,有5位养猪户已交入住小区订金。该小区建成后,年出栏生猪10000头,年产值达1200多万元。

民权县养猪协会的成立,将进一步提高民权县养猪业的组织化程度,更好地提高科学养猪水平,更好地抵御市场风险,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

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不但为下游加工商和消费者带来压力,即使是看似获益的生猪供应商也面临着肉价大幅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此环境下,大连商品交易所对于生猪期货的开发明显提速。

据悉,在对国内主要生猪产区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大商所目前已经初步完成生猪合约及相关规则设计。在年内完成棕榈油期货上市工作后,大商所还将大力推动生猪期货的上市。

初步完成合约规则设计

“如果生猪期货在早些时间上市,期货交易在这轮肉价上涨中很可能被误认为是加剧价格波动的一个原因;而到现在价格急剧上涨时,无论是屠宰商还是下游采购商都逐渐认识到生猪期货对于管理猪肉价格风险的独特作用”,大商所人士对记者说。

截至上周,国内大部分地区生猪价格以较大幅度上涨为主。面对不断上涨的肉价,尽管相关政府部门正加大对生猪养殖的支持,但导致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市场的供求失衡并不是政策在短期内能够改变的,市场恢复至均衡状态显然还需要时间。

而当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时,猪肉市场的相关企业都因缺乏衍生品市场而缺乏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有效手段。以此而言,大商所对于生猪期货研发的加速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市场的需求。据介绍,大商所从2001年起就开始研究生猪期货问题,不但走访了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与国内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还邀请政府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大连、成都、武汉、长沙等地举行论证会,邀请现货商、仓储企业及质检机构等单位对生猪期货的上市进行论证,目前已初步完成合约及规则设计。

促进生猪生产产业化

从短期看,下游猪肉加工企业和其他消费商对用生猪期货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应有着最为迫切的需求。但

实际上,生猪期货尽早上市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在本轮涨价过程中,除了疫病因素外,很大程度上还表现出猪肉价格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大商所人士介绍称,众多农民往往在生猪市场价格上涨阶段盲目扩大生产,结果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时陷入困境。生猪期货推出后,通过期货交易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功能,可以帮助广大养殖者通过期货交易及时了解未来的生猪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利用期货市场“先卖后养”规避风险,从而降低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实现稳定增收。

此外,在大商所对国内生猪产区的调研中发现,在生猪产业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今天,仍有部分养殖主未进行大规模集约化的扩大生产,导致管理和防疫水平跟不上需要,反过来又影响了养殖积极性。大商所认为,通过标准化的期货交易,有助于引导生猪养殖产业化,促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时,大中型企业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推行“期货+订单”的新模式,联合养殖场、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

国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以来,全球猪肉产量与消费水平一直在稳步提高。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为美国以及其它的猪肉生产者开展国际业务创造了机会。各个对猪肉的需求取决于市场规模、其它肉类的供应与价格、人均收入,以及货币与经济波动情况。在那些以出口为主,并且经济情况变化很大的里,猪肉生产的利润会更低,并且不稳定。目前由于美元贬值,再加上巴西因口蹄疫的缘故无法向亚洲的主要市场出口猪肉,美国的猪肉出口水平得到了提高。美国养猪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动物福利、粮食提炼乙醇对饲料价格的影响、人工短缺、环境/政治问题以及食品安全/可追溯程序。尽管各个,既包括传统的也包括新兴的猪肉生产国,- 对出口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但随着全球经济成长,猪肉需求提高,亚洲各国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都会给美国的猪肉生产与出口带来更多的机会。 1997至2005年间,世界猪肉消费量提高了27%,2005年的猪肉消费量超过9300万吨。在世界围,猪肉是首选肉类,猪肉消费的提高为美国以及其它的猪肉生产者带来了拓展国际业务的机会。美国2005年的猪肉出口额是22.8亿美元,在美国平均每屠宰一头猪,就创造22.01美元的出口额。 猪肉产量最高的 中国的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排在第一位,之后是欧盟25国、美国、巴西和加拿大(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2000至2005年间,世界猪肉产量提高了15.1%。在上述产量前12名的当中,这五年里猪肉产量增长百分率最大的依次为巴西(39.3%)、越南(27.8%)、中国(23.2%)、俄罗斯(17.0%)和加拿大(16.8%)。在这五年期间,美国猪肉产量增加了9.3%,欧盟25国的猪肉产量仅增加了2.3%(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 因为世界围贸易自由化的带动,猪肉国际贸易量显著增加。各国养猪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显著提高出口国养猪生产的利润(Young, 2005)。要想在出口市场拥有竞争力,必须做到:生产成本低(但仅靠这一点并不能保证拥有竞争优势)生产效率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可靠的供应世界生猪贸易 2004年生猪出口量最大的是加拿大,850万头,而美国2004年的进口量最大,头数差不多相当于加拿大出口的头数。猪肉和生猪算在一起,加拿大的养猪业70%的产品都是出口到美国。 猪肉和生猪的这种国际贸易模式反应了北美养猪业不同的竞争优势(Young,2005)。加拿大的猪群繁殖效率比美国高,而美国在生长猪肥育方面则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加上美元相对坚挺,购买生猪的价格更加合算。 荷兰和丹麦的生猪出口规模都比较大,许多生猪出口到德国或东欧进行肥育、屠宰。中国则是香港活猪市场的主要供应国。 猪肉进口量最大的 环太平洋、俄罗斯和墨西哥是主要的猪肉进口国。其中,日本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2005年,日本进口猪肉133.9万吨,突破历史记录。其中超过120万吨为普通猪肉(冰鲜与深冻),9万吨为熟制或深加工猪肉。从美国、智利、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和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增加,从丹麦的进口量减少。之所以这样,部分原因是由于2004年牛肉的供应紧缺(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 日本的进口标准以及对标签的要求最为严格。日本新的食品进口标准可能要求美国进行更多

国内外畜牧业现状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讲课讲稿

加拿大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1.国家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农业,并且有相应的机构负责实施。加拿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保护主要不是靠补贴或关税,而主要是通过发展农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来体现。例如,早在1912年,国会就通过了《谷物收购和质量检验法》,规定出口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必须达到13.6%,为保证和提高其小麦品质作出了贡献。1935年,政府制订了《草原农场复兴法》,改良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兴修水利设施,提供技术援助,更进一步加强了大草原各省作为国家粮仓的地位。 2.执行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加拿大已经建立起了较完备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例如,在首都渥太华设有种子生产者协会,各省都有分会,专门管理谷物的良种培育工作。凡是培育良种的农场都必须参加这个协会。同时,协会又与农业部所属的有关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农场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良种繁育程序,只许可繁育一个品种,并且要经过连续3年的试种示范,只有各方专家鉴定合格的优良品种才允许到农业部登记,由该协会发给证书。又如,政府规定,在马铃薯的种薯繁育场周围30公里内不许生产普通的食用马铃薯。在种薯生长季节,农业行政部门要对种薯生产地块作两到三次的现场检查。一旦发现某种病

害的侵染超过容许的范围,便立即宣布这块种薯地的马铃薯不得留种,只能供普通的食用。 3.发挥协会在生产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加拿大政府畜牧业在产业政策、产品配额、市场价格、质量保证等方面实行宏观调控。具体业务管理通过由生产者共同联合组成的组织──协会来协调管理。如安大略省养牛协会就由各县推选农场主、专学者和政府管理人员共50名,共同组成协会管理委员会,抽调部分人员设置办公室。协会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协会的主要职能有:为生产者传递市场信息(简报),协助政府决定产品配额、价格动态报告、协助政府争取外贸出口、抓产品质量安全等。协会按每头成年牛年收1.25加元作为经费。协会还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为生产(科研工作)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生产发展什么。如加拿大培育的杜洛克猪,瘦肉率已达到63%,增加脂肪含量是市场的需求,他们通过育种将肌肉中的含脂率提高到2.3%,同比高1.0%。在奶牛生产方面,由于市场对奶油及其制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加拿大选育的瑞士褐牛牛奶中的含脂率达到5.0%以上。PICKSEED公司在牧草研究方面已培育出上百种抗杂、抗旱、抗踩踏、多色彩的牧草(草坪)种子,销往世界几十个国家。 4.强化管理,培养高技能农畜业生产从业人员,是加拿大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加拿大农牧场一般由1~2

我国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专题(精)教学教材

我国养猪业现状及及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自80年以来,我国养猪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猪肉产量占世界一半。虽然,我国是公认的生猪大国,但不是生猪强国,和美国等先进技术的养猪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疫病、药残、环境污染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但随着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养猪业必然向着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发展。国外养猪业发展特点: 一、养猪业趋向工业化: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从80年到86年间猪场总数从67.04万个减少到34.7万个(减少48%,每场平均猪数从96头增加到147头。在追求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养猪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养猪生产。 二、猪品种和类型的转变:脂肪型猪种趋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扩大,这也是国外养猪生产水平高的表现。 三、饲料工业发达:为适应和促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各国都在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来调制和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四、高效益的饲养管理新技术:种猪的繁育体系、杂交优势的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新的技术理论都被迅速推广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养猪业。

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养猪设备的工艺水平目前已经从中级阶段向高端发展。目前,从中国养猪业的总体来看,大多数养猪场对设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猪场设备等同于猪栏,而忽略了自动喂料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设备的重要性。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养猪业者交往的频繁,一些观念超前的企业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厂化养猪生产设备并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养猪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因为受国外的影响而大大加速了。 从传统养殖到结合科技,再到脱离传统养殖彻底走向科技化,机械化,可以说,养猪设备的发展是促进畜牧机械积极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一、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养殖设备和现代化设备比较 1、猪舍建筑及规划与设备选型密切相关 传统规划的600头母猪场与现代600头母猪场的建筑与规划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猪场猪舍栋数多,猪场占地多,建筑面积大,土建与设备投资大,劳动强度大。现代猪场猪舍栋数少,节约土地,建筑面积小,土建与设备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在传统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一般水平,每头母猪建场需要投资2万元,而采用现代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每头母猪投资1.5万元。与传统设计规划比较节约投资25%。猪舍结构方面,我国传统猪舍多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猪舍建筑,除分娩母猪舍和仔猪培育舍外,猪舍内部环境调控措施较少,基本依靠自然通风方式。猪舍保温隔热性能差。所以传统养猪场规划和房屋结构决定了很少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不利于猪的生长,浪费劳动力,造成生产效率下降。 而现代化猪舍全面科学的考虑了通风和保温要求,及减少劳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现代化的猪舍与配套的先进的气候调控,自动喂料及高效猪栏一起构成了符合猪生长繁殖的现代化工艺设施。 猪栏是工厂化养猪场的必备设备,用它饲养不同类型、不同日龄的猪群,形成猪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猪的饲养密度、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都与猪栏的形式、结构、材料、排列组合方式有密切关系。伴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猪生物学特点的进一步了解,猪栏也在工艺方面不断提高。 (1)分娩栏 分娩区是猪场的核心区域,整个猪场的运行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分娩区的生产状况。良好的分娩栏工艺设计,对提高分娩阶段的饲养效果极为重要,是养猪生产成功的关键。 传统分娩母猪采用高床饲养。母猪和仔猪都生活在漏缝地板上,与低温潮湿的地面脱离。粪便通过漏缝地板很快落入粪沟,使仔猪减少了与粪尿接触的机会,保持了床面的清洁、卫

探索中国美国养猪业差距的内因

中国和美国养猪业的差距 中国养猪业经历的多年的积累,任然处于低水平的发展中。中国企业在竞争中更加注重的是能够挣到多少钱,而是暂时能够挣到钱。他们根本不去关心科技的进步,只是顾及眼前的利益。 我们有必要研究下中美养猪业的差距,看看我们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长期的沾沾自喜不会带来社会的进步,也不会促进养猪业的发展。科技永远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进步的养殖业,必将是粗狂式的生产。

今年,中国的生猪价格终于从持续近两年的低谷中恢复过来,开启了上涨之路。或许是为了减缓买方压力,亦或是受到进口猪肉价格低廉的吸引,进口猪肉踏入中国海关的速度大幅加快,最高峰时进口量甚至增长两倍有余。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进口猪肉总量达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8%,共有162 万t 外国猪肉漂洋过海万里来到中国。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数据中肉食加工企业进口量和零售渠道进口量同时出现了增长,后者增长幅度甚至更大些。 大幅增加的猪肉进口量,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猪肉产量下降导致供应短缺,国内生猪价格连续上涨,国外猪肉价格下滑,进口肉类口岸数量增多,国内部分企业与国外合作力度加大等多重因素的累加,造成了2016 年“洋猪肉”进口量激增的盛况。但是,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进口猪肉具有国产猪肉无法比拟的价格优势。同样是养猪,为何国产猪肉比不过漂洋过海远道而来的进口猪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本期,我们将以进口猪肉的首要来源——美国为例,详细对比一下中美养猪业,差距到底在哪? 美国猪业发展历程 美国养猪业从20 世纪70~80 年代初开始整合,至2000 年基本完成,由20 世纪70 年代末约70 万个商品猪场到2000 年不足10 万个,2010 年时仅约7

近现代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他们利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疯狂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压制、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占有农村绝大部分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生活困苦,农村经济萎缩。国家垄断资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研究Profile of China pig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 President, China National Swine Industry Association 正大集团农牧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 Vice Chairman of Chia Tai Group Agro-industry Business China Area 姚民仆 Yao Minpu

目录Content 一、中国养猪业现状 Profile of current China pig industry 二、中国养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Mai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acing China pig industry 三、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Prospect of China pig industry

p 中国养猪业现状------基本情况 Profile of Current China Pig Industry ?In 2008,pig inventory is 463million heads,slaughtered 609million heads,5.17%and 7.88%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previous year. 2000-2008全国生猪出栏与存栏情况单位:百万头610565612604 573 557541533519416 420 418 414 421 433 419 440 463 100 2003004005006007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出栏存栏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猪业;现状;战略与政策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生猪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位置。 我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0%以上。但是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持续上涨,疾病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一、生猪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但是饲养规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辽宁等平原农业区年出栏49头猪的分散养殖农户数量快速下降,出栏大于50头的小规模养殖农户快速增,而福建和四川受土地规模限制,50头以下的生猪饲养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东北玉米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四大地区。在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猪养殖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的势头,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农民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特点及史实 中国近代史分为两个时期,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近代,由于帝国主义不断地加深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种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独立的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是封建的社会变成了半封建社会,即产生和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些发展变化又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两个过程: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一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斗争所要解决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两大历史主题,即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在近代,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次战争: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率先用大炮打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中英《南京条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这是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标志。鸦片战争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使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

解体;另一方面,它们凭借自己的船坚炮利,继续进行武装侵略,不断扩大侵略权益,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1856年,英法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把侵略的魔爪从沿海深入到内地;沙俄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侵占了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边疆加紧侵略。这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帝国主义列强在全球范围内掠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美国、日本对台湾的侵略,俄国对新疆的侵略,英国对云南、西藏的侵略都发生在这一时期,造成了中国边疆的新危机;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通过《中法新约》进一步打开中国西南门户。1894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积极推行其大陆政策的结果。清政府对日本采取避战求和的态度,使清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惨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是中国继《南京条约》以来失权最多、危害最大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取得在华通商口岸“设厂制造”等特权,这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外输出资本的要求。《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19世纪末,德、俄、法、英、日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则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猪业经过九十年代两次明显的涨落,让更多人的更为理性、更为成熟,更加明白盲 目和冲动,使企业受到的打击更大。 在市场逐渐趋于好转时,更多人又开始犹豫了,是投资、技改,还是再观望一下。吃一堑,长一智,人之本能,为避免养猪业再出现大的波折,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必要与同行进行有关养猪业发展的探讨和交流。 一、中国养猪业的现状 1.存栏数下降。经过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一部分管理不善的猪场倒闭,农村散养户因养猪不赚钱而宰杀了一批母猪,使目前母猪群体减少,商品猪存栏减少。同期比较,较1998年下降10%左右。全国规模猪场的存栏量占整个存栏量不到1%。 2.原料价格同样主导着养猪业。高价格的原料限制了一部分人养猪。猪粮比价是说明盈 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成本控制得越好,技术水平越高,抗风险能力就会越强。近期国家对进口原料的宏观调控,将有助于大家渡过难关。 3.投资心理更趋成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前均进行了大量 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可行性报告,在选择是生产种猪还是商品猪,是供内需还是 出口,是深加工还是卖活体均比较慎重。在投入技术改造、开发和完善销售体系方面也做 了大量的工作。 4.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食品成了大家的共识。通过这种办法有利于提高出口竞争优势,激活国内市场,改变供需平衡关系,使养猪生产者和猪肉消费者均获利。前者是经济效益,后者是社会效益(放心肉)。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是强制执行, 可见这是大势所趋,相信在不长时间内会有收益。 5.产、供、销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将使卖猪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很多省市都有经营较好的 肉联加工厂、火腿肠加工厂(公司)与农户联合,这样一方面农户销售收入得到了保障,另 一方面,技术方面也有大公司的支持,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增强了。 6.西部大开发将拉动西部各省市的消费。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次契机在资金、种猪、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西部。西部经济的发展将改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猪肉为主的消费形式还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所以养猪业是 大有可为的。 7.行业协会的规范将有利于养猪业的发展。在一些省市成立了养猪协会和种猪测定中心,对维护良好的种猪市场秩序起到指导作用,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同时行业协会和种猪测定中心还担起了技术推广、种猪推广、经验交流等任务。

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

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左应鸿1邹胜华1黄贵川2刘宗惠1 (1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荣昌 402460) (2 重庆市农业局重庆 400015) 摘要:养猪业是重庆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养猪业产业化发展是重庆市养猪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研究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Solution on the Act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Zuo Yinghong Zou Shenghua Abstract The pig produc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Chongq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ctuality and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y and study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asure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Key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ctually, Solution 1. 前言 重庆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典型二元结构直辖市,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猪型经济结构突出,尽管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草食动物,积极发展小家畜家禽”方针,但在当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生猪生产仍然是全市畜牧业中的最大支柱,仍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面临市场相对饱和、外销不畅、效益下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潜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挑战等诸多危机和隐忧。综合国内国际形势和因素来看,养猪业走产业化道路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2. 产业化现状调查 重庆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从横纵向分析来看,有发展,但发展不快,有力度,但发展不均,有探索,但效果不佳。 2.1 专业经营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够。 2000年,全市养猪专业大户发展到2814户,与1990年同比,增长56 %。但专业户规模较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1 表1 1998年重庆与全国生猪规模饲养情况对比表 地点年出栏50-99头年出栏100-499头年出栏500-2999头年出栏3000-9999头年出栏1万-5万头年出栏5万头以上

养猪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养猪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养猪设备的工艺水平目前已经从中级阶段向高端发展。目前,从中国养猪业的总体来看,大多数养猪场对设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猪场设备等同于猪栏,而忽略了自动喂料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设备的重要性。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养猪业者交往的频繁,一些观念超前的企业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厂化养猪生产设备并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养猪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因为受国外的影响而大大加速了。 从传统养殖到结合科技,再到脱离传统养殖彻底走向科技化,机械化,可以说,养猪设备的发展是促进畜牧机械积极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一、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养殖设备和现代化设备比较 1、猪舍建筑及规划与设备选型密切相关 传统规划的600头母猪场与现代600头母猪场的建筑与规划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猪场猪舍栋数多,猪场占地多,建筑面积大,土建与设备投资大,劳动强度大。现代猪场猪舍栋数少,节约土地,建筑面积小,土建与设备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在传统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一般水平,每头母猪建场需要投资2万元,而采用现代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每头母猪投资1.5万元。与传统设计规划比较节约投资25%。猪舍结构方面,我国传统猪舍多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猪舍建筑,除分娩母猪舍和仔猪培育舍外,猪舍内部环境调控措施较少,基本依靠自然通风方式。猪舍保温隔热性能差。所以传

统养猪场规划和房屋结构决定了很少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不利于猪的生长,浪费劳动力,造成生产效率下降。 而现代化猪舍全面科学的考虑了通风和保温要求,及减少劳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现代化的猪舍与配套的先进的气候调控,自动喂料及高效猪栏一起构成了符合猪生长繁殖的现代化工艺设施。 猪栏是工厂化养猪场的必备设备,用它饲养不同类型、不同日龄的猪群,形成猪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猪的饲养密度、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都与猪栏的形式、结构、材料、排列组合方式有密切关系。伴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猪生物学特点的进一步了解,猪栏也在工艺方面不断提高。 (1)分娩栏 分娩区是猪场的核心区域,整个猪场的运行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分娩区的生产状况。良好的分娩栏工艺设计,对提高分娩阶段的饲养效果极为重要,是养猪生产成功的关键。 传统分娩母猪采用高床饲养。母猪和仔猪都生活在漏缝地板上,与低温潮湿的地面脱离。粪便通过漏缝地板很快落入粪沟,使仔猪减少了与粪尿接触的机会,保持了床面的清洁、卫生和干燥。但母猪上床比较困难。钢管隔栏不能做到仔猪隔离,增加了仔猪相互感染的机会。保温箱为封闭的装置,大多设置在限位架一角,远离母猪躺卧位置,尤其距母猪乳房部位较远,不利于仔猪出生后寻找保温箱和从保温箱出来后迅速到乳房跟前。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刘海良(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 我国 的猪 肉产 量与 人均 占有 量 (FAO) 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猪肉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养猪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根据农业部《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未来10年我国猪肉消费仍然占肉类消费的60%;养猪业从过去10年年增长%,未来10年将下降到1%-2%;饲料产量从过去10年年增长%,未来10年将下降到%。养猪业的发展向产业互联网、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等方面发展。 (一)养猪生产区域布局加快,重心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 养猪业总体进入低速发展阶段,环境刚性约束,生产区域布局从东部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中国东西部地区土地辽阔、饲料资源丰富,是生猪养殖重点发展的区域。重点是发挥成本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养结合养殖基地;要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对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障种源供给;针对区域内气候特点,探索生猪养殖的科学模式。中国中部和西南部是生猪养殖的主产区,重点是持续稳步发展,成为稳定国内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生猪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环境压力较大、养殖发展空间受限,重点是稳定养殖规模,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生猪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猪生产,部分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确保区域内猪肉自给率稳定。 (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未来养猪业的主体 尽管规模化养殖是养猪业发展的方向,但中国人口众多,生猪消费量巨大。建设大型养猪企业投资大,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成本高,防疫难度大,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难以全面推广。真正要解决中国的猪肉供应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较好的模式。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一般出栏500-3000头,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其优势是经营灵活,有土地,生产成本低,污染治理和猪病防治较容易;同时,专业从事生猪的饲养,防疫、设备、种猪更新交由大中型的专业公司。这种适度的规模经营将能够有效克服养猪业生产的瓶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规模化养殖与效益并行。针对中国的实际,北方人均土地面积大,可以建设环保比较好、硬件设施较好的家庭猪场;南方人多地少,可以依靠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发展养殖大户,通过社会化组织去协调解决。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养猪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预计未来我国养猪产业,大型和超大型养猪企业占30%,中小型的家庭农场和养猪大户占70%。中国家庭猪场通过硬件、人才、设备的改进,整合社会化资源,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中国养猪业由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 (三)农牧结合的生态养猪模式 生态养猪模式是未来方发展方向。生态养猪的要求:一是要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坚持科学布局畜禽养殖,该减的减到位,该禁的坚决禁,不超量不超限,努力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二是要推进清洁养殖,加快完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最大限度减

中国近代史发展概况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 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 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2.居住状况: ?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 ?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 ?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 ?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 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

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历史背景 ?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 胤甲……商在东方强盛 ?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 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 ?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 ?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 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 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 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 ?重礼。宗法秩序:分封诸侯——等级制 2.建筑状况: ?<1>城市——“镐京” ?<2>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 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宫殿复原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中国畜牧行业发展趋势探讨 --------清华大学农业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进行过渡,必然对中国畜牧行业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畜牧行业发展时间短,各地水平参差不齐,食品安全不能保证,已经制约畜牧业进一步发展。中国畜牧业养殖环节资源配臵严重错位,整个价值链利益分配过多的给予中间渠道,造成养殖环节持续低水平徘徊,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笔者认为发展规模化养殖成为市场最好的突破口,打造“一条龙”模式成为畜牧行业企业的发展必然。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业工程、趋势、养殖、产业集中度【主体】 一、当前畜牧行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畜牧行业的发展其实就是短短的三十多年,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紧密相连。泰国正大与1979年在深圳建立了第一个饲料厂,也是深圳第一个外资企业,从此揭开了中国畜牧行业蓬勃发展的一幕,正大就是中国畜牧行业的开拓者,中国畜牧执业人员的导师。中国在短短的三十年中从“鸡屁股是银行,杀猪过年,鸡犬相闻”的小农经济,发展到现在以小规模散养户为主体的养殖模式,部分养殖企业已经实现了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但是中国畜牧养殖仍以个体养殖户养殖为主体。现在散养户普遍属于劣势群体,在整个产业链中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无序发展,造成养殖市场忽高忽低不正常波动,饲料厂饲料销售竞争激烈,宰杀厂原料竞争激烈,中国养殖户辛辛苦苦却挣不到钱,绝大部分的利益流入了中间渠道。 由于中国养殖以农村散养户为主,不但养殖技术陈旧,对新管理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养殖小布局不合理,大布局更不合理,特别是区域卫生防疫基本处于一个空白。中国的畜牧主管部门基本上就是一个收费部门,根本没有起到他的管理、规划、指导、防疫的作用。养殖户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养殖密度大、区域养殖距离近,粪便、病死禽喂狗或者销售,造成中国现在大的疫情基本1~2年就可以席卷全国,严重影响到广大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为了防病过于依赖、迷信疫苗和兽药的作用,致使医药费居高不下,据了解2009年1月份养殖大肉食只平均用药1.5~2元之间。以现在普通养殖规模3000只计算,仅仅医药费一项就是4500~6000元之巨。高成本、大剂量用药造成了药残绝大部分超标,致使中国肉食品无法走出国门。最大的讽刺就是08年奥运会大部分食品均为进口,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畜牧

中国近代史 历史总结

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P44-46) 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承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时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利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还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教训: 太平天国一起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P49)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P72-74) 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地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P98-99)

2019-2023年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2019-2023年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规模化养殖数量增加 传统的养殖模式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低、防疫条件差、抗风险能力低等特点,逐渐被规模化、产业化的养殖模式替代。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3年中国养猪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近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的需求增加,大型的规模化养殖场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由于规模化养殖企业资金雄厚、建设结构合理、管理体系科学,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提高了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重视环境保护 养猪业的规模化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粪便和污水,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排放的臭气污染周围的大气环境、粪便以及污水,对养猪场附近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威胁。为减少污染,同时又可提高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养殖技术,如采用发酵床养殖技术,可降低臭气的排放量;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不仅可缓解对环境的压力,还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采用先进的技术对粪污等进行处理,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三、健全疫病防控机制 猪疫病是对养猪场最大的威胁,健全疫病防控机制、减少疾病的感染率,是养猪业发展的关键。首先,提高防范意识。对从外部引进的猪只做好检疫检测,确认无病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后,混群饲养,对常发病做好预防免疫工作和猪群净化工作;其次,加强管理。采用自繁自养、全封闭式的饲养模式,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做好养殖生产记录;最后,做好检疫监测工作。对疫病做出及时预测,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四、饲养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第一,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养殖技术人员。大部分小型养猪场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实践经验不多,常出现免疫混乱、乱用药物的现象,不仅不能有效控制疫病,还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出现变异菌株,使疫病的防控变得更困难。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可提高养殖水平,使养猪业健康发展。第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养殖企业根据自身具体的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生产效率,应对市场的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第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随着国家对环保的加强,养殖企业也面临严峻的考验。有的养殖场内苍蝇、蚊子较多,粪便、污水随意排放,这些都要进行处理,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要加强。 五、发展生态养殖 发展生态养殖是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同时进行,不仅要大力推进养猪业的发展,又要维护生态平衡,无公害猪肉、绿色猪肉、有机猪肉的发展空间大,市场的竞争力强。 六、养猪产业化进程加快 养猪社会分工逐渐细化,养猪服务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养猪生产、销售、服务、加工一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