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中国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 字塔型”结构
第一,它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有密 切相关。
第二,中国城市中的中间阶层处在一个新 老交替“青黄不接”的阶段。
我国传统中间阶层地位的下降 ; “新中间阶层”人数比例不大;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分析 一、中间阶层的规模、构成和社会特性: 一是中间阶层在全社会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重还
原有的分层结构就是建立在各种身份(户籍 身份、政治身份、单位身份等)基础上的刚 性地位分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以身份制为核心特征的制度,主要特点有: (1)城乡分割的身份制度 (2)城市中的社会分层:干部与工人 (3)干部分层体系与官本位制 (4)工作单位身份制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二)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状况 1、分层结构 干部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 工人; 农民 2、分层特点 (1)它属于一种政治性分层 (2)原有的分层是一种权力化分层 (3)原有社会分层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身份指的是依靠某种先赋方式或某种特权 所获得的地位,通常是不可更改的。
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新中间阶层的标准: 1、具有较高学历,受过专业化训练; 2、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工作; 3、以工资薪金谋生; 4、对社会公共事务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5、强调自我成就、自我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有
相当的影响力; 6、拥有生活必需的体面财富、闲暇时间。
对于社会中间层的分析
2、对于社会中间层的分析 中间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 第一,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当
它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就会受到 阻止,社会矛盾就会大大缓和,这是社会稳定的政治原因。 第二,中产阶级在社会上代表温和的、保守的意识形态, 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 就很难有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思想原因。 第三,中产阶级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当中产 阶级占社会的多数时,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 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社会稳定的经济原因。
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背景下,农民的 发展能力由以下几种能力构成:
资本积累能力、 知识获取能力、 权能信息获取能力。
关注农民阶层
资本积累能力: 1.收入能力; 2.减负能力 ; 3.融资的能力 ; 4.国家财政支农
知识贫困和教育的不平等
关注农民阶层
权能信息获取能力 权能信息是指控制、调节、协调全社会生产的文
第二,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 依赖于教育和训练。
第三,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 中间阶层。
第四,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 间扩大。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二)经济体制转轨对我国分层结构的影响 (1)我国的经济转轨是由国家主导的、渐进的、
和平的改良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
益。
弱势群体问题
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严重性在于: 弱势群体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制度性歧视、
整体性淘汰这样一些集体排斥的方式(社 会原因) 妥善处理弱势群体问题 : 1、逐渐摒弃集体性排斥方式 2、完善税收制度以缓解贫富差距 3、建立具有广泛覆盖面的社会保障制度
关注农民阶层
现状:被排斥感;边缘化;发展能力和发 展机会的弱化或丧失、发展空间的狭窄
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技术精英。
关于社会精英群体的分析
2、精英循环是指精英群体的继承问题 ,现 有的精英集团与未来的精英集团的关系
3、“精英互换”,是指政治精英、经济精 英和技术精英之间的流动。
精英互换会有利于精英群体之间的相互认 同和社会团结。
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二)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1、促进“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尽快形成 首先,要高度重视收入与分配问题 其次,要确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 再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 干预下创造出来的。(权力阶层) (3)“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 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仍然是影响社 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 。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二)改革后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 社会身份分层体制的重大变迁 (1) 农民开始突破了户籍身份的限制 (2) “官本位制”有所变化 (3) “档案身份”已被突破 (4)取代传统的先天身份指标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4)社会在回报上对这些特殊才能的人予 以倾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会因此而获益。
(5)这些职位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 所谓的地位差距;
(6)因此,表现在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 望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 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资源的稀缺性才是社会不平等产生的最深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三)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1916年《普通社会学总论》 1、社会是个异质系统 假设:在每一项人类活动中,对每人的能力打一
个类似考试时得的分数,然后依其指数高低划分 不同的阶级。 2、“精英”理论 广义的精英是指那些在各种活动部门中得到最高 指数的全部人员,不分性别和类别。狭义的精英 是指处于特殊地位的统治者。 精英阶级的循环理论
中国中间阶层崛起过程中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弱势群体问题
社会弱势群体指的是一个在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上 具有经济利益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 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
弱势群体通常具备的特征: (1)物质生活处于贫困或相对贫困状态; (2)由于制度安排或个人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
于劣势地位; (3)政治上不能有效表达自身利益、捍卫自身权
化信息,广义上讲一切具有流动的单方向性的文化 信息,都属于此类信息 制度歧视 1.“农民”身份先天性地低人一等。 2.制度剥夺、“劫贫济富” 3.农民无法融入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系统中 集团博弈的失败者
第四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流动 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
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称为 社会流动。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方向)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参数基点 ) 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原因和形式 )
第九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为什么要分层
社会差异:一是自然差异;另一是社会差异 形成社会差异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原因是社会 分化。社会分化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划分:
一是水平分化;二是垂直分化。
社会分层 社会差异 社会分化 社会分工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二、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分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 地位和等级垂直分布的表现。 系统地对“社会不平等”进行研究的首推法 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和基础》1775年,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三、社会分层的诸种概念 (一)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
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
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 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
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 种姓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
(1)社会精英的构成问题 (2)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中间阶层的走向问题) (3)弱势群体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一)关于社会精英群体的分析 (精英配置、精英循环与精英互换) 1、“精英配置”,是指社会不同类型精英
群体的比例关系。 任何社会都有三种基本的精英群体,即政
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背景 现代化转型和经济体制的转轨,构成考察我
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宏观背景和理论视 角。 (一)现代化转型对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 影响 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 济的合理化趋势 。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第一,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 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 等级制度。 种族,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 特征的人群。 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 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三)性别和年龄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四、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作为“社会惯性”运行的户籍体制与新的 社会群体关系之间的矛盾:
第一,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更为扩大。 第二,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尤其是
流动人口中的白领层、中上层提出了明确 的权利要求。 第三,残存的户籍身份利益所引发的矛盾 有所激化。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三、当前社会分层研究中应引起关注的几 个问题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四)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1)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职位比另一些职位更重
要,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人去承担; (2)这些能人从事工作之前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
训练,并为此付出代价; (3)与此相应,他们将来的职位就必须具备吸引
人的特殊价值,例如更多的报酬或更大的权力;
第五节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案例分析
第四节 社会流动概述
三、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自然因素 ;人口因素;社会原因; (1)社会结构的性质 (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4)家庭背景 (5)社会网络资源
第五节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案例分析
一、印度的种姓制度 最高层的等级是婆罗门,即牧师和学者; 其次是刹帝利,即贵族和武士; 第三等级是吠舍,即商人和技术高的工匠; 最后是首陀罗,即普通劳动者
刻社会根源 第一,社会的不平等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社会不平等总是导致剥削 第三,权力和资源的垄断直接导致社会不平
等的产生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五、分层的标准有两类: 第一,以外显地位为划分标准 第二,以潜在地位为标准 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有以下几种: (1)收入 (2)职业 (3)教育程度 (4)权力
不大 二是中间阶层的职业构成比较复杂,但又体现出较
强的行业性。 一条是“内驱式”道路 ;一条是“外引式”道路 三是中间阶层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主要集
中在沿边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
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分析
中间阶层的社会特性 : 其一,求稳怕乱,是社会稳定的支持者。 其二,职业道德感较强,有敬业精神。 其三,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学识水平和个人素质。 其四,积极参与政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其五,生活方式超前,具有独特的消费特征。
标准。 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
阶级的必要条件。 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观点在现代社会遇到的
挑战)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1、阶级划分的条件 人们的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的不同 2、社会分层的标准 “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财富、权力、声望 (经济、政治、文化领域)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一、改革前我国社会分层结构 (一)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 1、行政权力控制社会资源的再分配 2、城乡的分割 3、城市社会的“单位”化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单位的特点: 第一,隶属性; 第二,行政性; 第三,多功能性; 第四,低流动性。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判断一种社会地位是不是身份地位有两个 标准:
第一,身份与先赋因素相联系,具有世袭 性。(家庭出身)
第二,身份通常是一种赋予了特殊权利的 等级类别,并得到法律、法规的认可和维 护。(比如工人和农民)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身份制是一种刚性社会分割制度,其最大弊 端是排斥公平竞争,束缚和压抑人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