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有关苯的内容安排在《化学2 (必修) 》教材中,教材先直接给出苯的物理性质、分子式和结构式等,通过“学与问”栏目引入验证苯结构的实验;再给出苯的结构特征:苯分子中的 6 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

并在这基础上指出苯的化学性质特点是:比烯烃稳定,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列举了苯与溴、硝酸的反应;苯与氢气的反应。

最后通过“科学史话”栏目介绍了苯的研究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从整体上看,教材内容虽然简单,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认识物质的规律。

于是我将“苯分子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成为探究性活动,让学生经历类似于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情境和过程, 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学生分析:
在苯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饱和烃与不饱和烃典型代表物的性质,烷烃的代表物甲烷,不饱烃中以乙烯为代表。

知道烷烃的特征反应是: 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官能团碳碳双健的特征反应是: 加成反应, 例如使溴水褪色, 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例如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且能根据有机结构理论写出简单的同分异构体。

这为探究苯的结构并根据苯的结构推测苯的性质打下了基础。

3.新课标要求:
了解重要有机物的主要性质和应用,满足公民对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掌握学习有机物的规律和研究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打下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具体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苯的主要物理性质;了解苯的结构特点及证明方法;知道苯的燃烧现象;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苯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难点:苯的结构与性质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4.教材处理和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苯。

再按照科学家是如何对一种未知物进行深入认识的思路展开教学。

即以探究苯的物理性质为切入点、通过相对分子质量等条件进而确定苯的分子式,再根据已具备的知识就分子式来推测可能结构,最后以实验来求证并产生认知冲突,契时介绍凯库勒对苯的发现史及凯库勒式,并让学生总结凯库勒的探究思路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

再展示现代科学家对苯结构的研究最终使学生对苯的结构形成正确的意义建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尽量以问题为出发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三维目标的落实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力求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三维目标。

5.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①家居新装修产生的有害物质
②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苯的发现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渗透化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情感
(2)、实验探究苯的物理性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归纳苯的物理性质
[实验]
①在一试管中倒入1ml苯,观察苯的颜色与状态,认识苯在常温下的颜色和状态;
②再向试管中加入3ml水,振荡后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往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 酒精,再加入1mL苯,振荡,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学生对苯的感性认识,学会从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
加深对苯的物理性质的构建。

[课后思考]有三只失去标签的试剂瓶,装有苯、水、酒精,不用其它任何试剂,你能鉴别它们吗?
(3)、苯分子结构的探究
①苯分子式的确定
设计情景: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发现苯仅有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92. 3 % ,苯蒸气的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的3 倍,你能确定苯的分子式吗? 苯可以燃烧吗?
[设计意图]:运用以前甲烷分子式确定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另外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对一种未知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常用方法;通过燃烧现象对苯有一种直观的印象,确切感受苯的存在。

②由分子式对结构的推测,尝试书写苯可能的结构
根据“碳四价学说”和“碳链学说”以及我们学的烷烃、烯烃和炔烃中其结构式书写的经验,请你写出苯分子可能的链状结构简式?
[组织学生讨论] 分组讨论后写出可能的结构简式:
A. CH ≡C —CH
2—CH
2
—C ≡CH
B. CH
3—C ≡C —C ≡C —CH
3
C. CH
2
= CH—CH = CH—C ≡CH
D. CH ≡C —CH(CH
3
) —C ≡CH
E. CH
2 = C = C = CH—CH = CH
2
F. ⋯⋯
经过讨论:A~ E 式都符合要求,但 E 式含累积双键,明确告诉学生不稳定,A~D 式较合理。

[故意设疑]到底是哪一种,难道四种都有可能,通过什么样的措施才能进行验证?这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自然地想到含C = C 和C ≡C的物质可用溴水或酸性的KMnO
4
溶液验证。

③苯分子链状结构的否定
[学生实验] 1、试管中加入2mL苯,滴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后静置。

不褪色。

2、试管中加入2mL苯,加入1mL溴水,振荡后静置。

溴水分两层,
上层橙黄色,下层无色,即是发生了萃取现象。

[学生小结] 苯不能使酸性的KMnO
溶液和溴水褪色,说明苯分子中不含C = C
4
和C ≡C ,上述结构都不合理。

设计意图:事实胜于雄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苯的链状结构进行否定,并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④观看视频资料了解凯库勒式的由来
设计意图:通过化学史的介绍,让学生学会倾听,对重大化学成就进行情绪体验,对伟大的化学家杰出成就表示崇敬,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⑤引导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的正确认识
A、引导学生对凯库勒式的正确认识:
从结构与性质的联系角度来分析凯库勒式,学生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
溶液褪色,这与前面凯库勒式中看出含有不饱和键,应能使溴水和酸性的KMnO
4
实验事实相矛盾。

老师趁机解释对凯库勒式认识。

B、展示苯的球棍模型和比拟模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C、科学认识苯的结构: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从现代科学对苯分子的结构研究可以得出: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独特)的键。

应该既具有饱和烃的性质,又具有不饱烃的性质。

二、设计反思
“苯”一节内容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 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发现和实验, 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尽量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教学中老师扮演了一个情景创设者、组织者、指导者、调控者的角色,老师为学生创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创设了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