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淮师)古代文学期末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先秦文学
上古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间接源头,而《诗经》是直接源头。
神话:《山海经》、《淮南子》、《庄子》、《天问》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起初称为《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被列入“五经”,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诗经》的编集,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形式。
《诗经》的编排,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风》《雅》《颂》。
《风》共15国风,160篇;《雅》共105篇,分《大雅》《小雅》;《颂》共40篇。
《诗经》的艺术特色:
赋(铺陈直叙)、比(隐譬设喻)、兴(触景生情,托物起兴,启发联想和想象)
重章叠句、回环复沓
用词丰富,表达准确,语言富于音乐美
《诗经》的巨大成就,使它在文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推动后世的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
历代进步文人在反对形式主义倾向时,常以恢复“风雅”相号召,实质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在文学史上,由于作家们向民歌学习,从中吸取营养,常常形成一个时代文学思想和文学体裁的革新。
《诗经》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技巧也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散文分两类:一是历史散文,主要由各国史官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整理加工、编纂成书,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及统治者和策士的言论,主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二是诸子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观点和主张的论说文,主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左传》(编年体)(《左氏春秋转》、《左氏春秋》)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叙事、写人、记言。
《战国策》(国别体)又称《国策》、《国事》、《长书》、《事语》,作者不可考,后西汉刘向整理编校并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谋臣策士的说辞,铺陈夸张,雄辩恣肆,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以增强说理的形象性。
诸子散文经历了由简短语录、对话像长篇专题论文演进的发展过程。
具体分三阶段:一是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为代表;二是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三是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四书:《孟子》、《大学》、《论语》、《中庸》
“楚辞”是崛起于战国后期楚国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名称起于西汉初年。
西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文人的模拟之作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九章》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诗歌的总题。
《九歌》共11篇,里面的神灵可分为天神、地祗、人鬼。
《诗经》和《楚辞》的不同:
感情色彩不同:《诗经》代表现实主义,是民间创作,大部分是民歌,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要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尤其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如《氓》、《葛生》等;《楚辞》代表浪漫主义,是文人创作,大量运用了神话等带有明显楚文化神秘色彩的内容,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
形式不同:诗经的诗句以四字句为主,多用叠字、叠章,篇章较短,风格朴素,如《关雎》、《蒹葭》等;楚辞语句形式更为灵活,篇章宏阔,汪洋恣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如《东皇太一》、《河伯》等。
表现手法不同:诗经多用赋比兴。
楚辞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运用大量的想象和象征,对事物进行描写铺陈渲染,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本身具有形象美和意境美,体现出了诗人的人格。
语言不同:《诗经》取材生活化,语言朴素平实、不事雕琢,即使比喻也呈现出和谐中正的修辞特点;而《楚辞》运用楚地方言词语,取材奇花异草,气势恢弘的长句与短句交错,平稳中求变化的节奏使其呈现出恢弘奇丽的修辞特点。
先秦作品选
1、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句(注意标点)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翻译: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
分析:邵公是一位比较有远见的政治家,他重视民意,认识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用今天的话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
全篇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诸子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原句(注意标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翻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
分析: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老师说)表现了孔子的儒家气象。
3、备注:P45荀子的《劝学》和P57秦代政论文李斯的《谏逐客书》自己看看。
第二章:两汉文学
汉代散文:政论文和史传散文。
政论文的代表人是贾谊,作品《过秦论》。
晁错----《论贵粟疏》,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
史传散文主要是司马迁(西汉)的不朽著作《史记》和班固(东汉)的杰作《汉书》。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史记》《汉书》的区别:
1、《史记》具有比较浓厚的民主色彩,《汉书》具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民主精神和人民性比较缺乏;
2、《史记》是私家著作,可以较多的抒发自己胸中的郁结,而《汉书》是奉诏书写,是官修的史书;
3、《史记》多以当时之语释古时文字,兼取口语,行文多用散文,本色自然,《汉书》好用古字,崇尚藻饰,倾向排偶骈俪。
两汉赋代表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假托子虚(楚国)先生、乌有先生(齐国)、亡是公三人对答。
枚乘的《七发》属于‘七体’,也是赋的一支,是汉大赋形成的标志。
王褒的代表作是《洞箫赋》。
两汉诗歌分为汉乐府和文人诗
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所出现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就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反映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二,反映汉帝国中衰以后残酷沉重的阶级压迫,剥削,逼的人民铤而走险的现实。
三,反映官吏豪强对妇女的欺,并歌颂了妇女不畏权势的高贵品质。
四,反映爱情的真挚专一,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虚伪。
乐府民歌最大的特色是叙事性。
《古诗十九首》钟嵘赞赏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其艺术特色有两点:第一,情思强烈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第二,语言浅近洗练,词采自然生动。
作品选
《苏武传》
(原句)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翻译: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
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有所思》
(原句)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瑇瑁簪,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呔,兄嫂当知之。
妃呼豨!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赏析:《有所思》是一首表达男女情爱的诗。
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表现了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把主人公因爱而思、由爱而怨、因怨生恨的情感以及忠贞、倔强、爱憎强烈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是一首久传不衰的情诗绝唱。
主题:本文采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而强烈的感情。
特色:1、结构:以“双珠玳瑁瓒”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毁”和毁后三个阶段表现主人公的爱、决绝与不舍的感情波折。
大起大落而余波不竭。
2、其中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节,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连缀,贯通昔日与今日。
从而构成描写热望、失望到眷望的心理三部曲。
层次错综却又清晰。
感情跌宕。
3、此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之精心,摧毁礼物之连贯)
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犬吠及末尾两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
(名词解释)“建安”是东汉末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建安文学是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
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和蔡琰等,反映东汉末年战乱的现实和人民遭受离乱的痛苦,抒发自身拯世济物、统一天下的理想与抱负。
曹植最负盛名,是建安领袖,梁钟嵘《诗品》称他为“建安之杰”。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七子”之名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人。
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是王粲,《诗品》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有“竹林七贤”,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
阮籍的主要作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太康诗人: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在太康诗坛上,能继承建安、正始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家,是杰出诗人左思,他的八首《咏史》诗错综史事,连类引喻,借古人古事抒写自己的感情,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这是左思对咏史诗的创造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说左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与《咏史》”
郭璞的代表作是十四首《游仙诗》
东晋时期,出现了以孙绰、许询为代表的专讲老庄哲理和佛理的玄言诗。
晋宋之交的陶渊明,是当时和整个六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开创田园诗派。
谢灵运的贡献在于扭转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在文坛上的地位。
鲍照代表作十八首《拟行路难》
(名词解释)南朝齐永明年间,在沈约等人的推动下,诗坛产生了一种新诗体,称为“永明体”。
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体制比较短小,它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新时代。
永明诗体的代表作家有所谓“竟陵八友”,即齐竟陵王萧子良门下的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其中沈约、谢朓、王融、范云成就最高。
梁陈时期,出现了宫体诗。
庾信是梁朝一个典型的宫廷诗人,是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南北朝诗风交融的典范,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在诗歌形式格律方面有所贡献。
南朝乐府民歌绝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
代表作:南朝的《西洲曲》北朝的《木兰诗》
(名词解释)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巨作,约成于齐代末年。
刘勰在总结了先秦以来文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完整严密的文学理论体系。
全书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
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写作动机是要纠正当时“言贵浮诡”的文风。
魏晋南北朝作品选
《与陈伯之书》
原文:(注意标点)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
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翻译:暮春三月之时,江南碧草萋盛,各色的杂花开满树丛,群莺穿梭飞忙。
看到故国军队的旗鼓,回想起往日的生活,持弓登城以望远之际,怎不令人黯然伤情!正因为如此廉颇才渴想能重为赵将,吴起临别西河才掩泪悲伤。
这是人之常情,难道唯独将军没有这种感情吗?希望您尽早作出妥善安排,自己争取幸福的前途。
(注意文中典故)
第四章:隋唐五代文学
初唐诗歌:上官体---上官仪。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
沈佺期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在他们手上,五律完全定型,七律开始规范化。
奠定盛唐诗歌基础的是陈子昂,其作品《修竹篇序》是诗界革新的宣言书,揭示了齐梁华靡浮艳诗风盛行的原因,吹响了盛唐诗歌的号角。
盛唐诗歌: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以及李白和杜甫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孟浩然和王维。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
绝句最好:龙标(王昌龄),供奉(李白)。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昰集古典诗歌之大成者。
其诗歌特点:1、杜甫继承了诗经,汉乐府,建安诗歌等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杜甫具有善陈时事的特点,享有“史诗”之称。
2、杜甫诗歌第二个特点是地涵海负,千汇万状,几乎无事不可入诗。
3、杜甫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风格多样,各体兼善。
大历十才子: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夏侯审
这时期的诗歌可分为两派:一是通俗求实,情韵不匮的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属于此派。
二是崎岖峭避,瘦硬生涩的韩孟诗派,韩愈、孟浩然,贾岛,李贺,卢仝,刘叉等属于此派。
简答题:中唐诗歌派别有哪些?1大历十才子.2通俗求实,情韵不匮的元白诗派,张籍,王建,李绅等属于此派。
3崎岖峭避,瘦硬生涩的韩孟诗派,贾岛,李贺,卢仝,刘叉等属于此派。
4此外,还有个性突出,风格鲜明的刘禹锡和柳宗元,不属于上述任何一派,刘禹锡雄豪精醇,柳宗元峻洁幽深,在诗歌史上都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晚唐诗歌:小李杜:李商隐(晚唐大家)与杜牧,温李:温庭筠与李商隐。
韩愈、柳宗元发起古文运动
传奇小说:名词解释: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源于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
原为专名,后来才发展为一种文体的名称。
代表作,白行简《李娃传》、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