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心王铭》《息心铭》和《还源诗》【653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大士《心王铭》《息心铭》和《还源诗》【653期】
读南怀瑾先生著的《禅话》很是感兴趣。

其中关于南朝傅大士的一段,印象尤为深刻。

傅大士(497-569),姓傅名翕,字立风,号善慧。

《续高僧传》称傅弘,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土、乌伤居士。

东阳郡乌伤县(今浙江义乌)人。

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相传为弥勒菩萨的应身。

《心王铭》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

无形无相,有大神力,能灭千灾,成就万德。

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传经。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自在无碍,所作皆成。

了本识心,识心见佛,是心是佛,是佛是心。

念念佛心,佛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

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瞋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到彼岸已,得波罗蜜。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非佛莫测,无所堪任。

执空滞寂,于此漂沉,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
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沉。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傅大士心王铭》,亦称《心王论》。

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系咏心性之根本的宗教哲理诗。

全书由四言八十六句三四四字的韵文构成,内容述说“心即是佛”之玄理,以明“心外无佛”之义,为禅宗“韵体书”之嚆矢。

又因风韵高雅、文义幽妙,古来即受珍视。

文中“是心是佛,是佛是心”或“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之要旨,乃出自旧译《华严经》卷十“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经句。

又,“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之句,可视为《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中“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之原形。

而“水中盐味,色里胶清”之句,为禅家之常用语。

《息心铭》
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

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

勿谓何伤,其苦悠长;勿言何畏,其祸鼎沸。

滴水不停,四海将盈;纤尘不拂,五岳将成;防本在末,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莫视于色,莫听于声。

闻声者聋,见色者肓;一文一义,空中小蚋;一技一能,日下孤灯;英贤才艺,是为愚蔽。

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神既劳役,形
必损毙。

邪行终迷,修途永泥。

莫贵才能,日益昏瞢;夸拙羡巧,其德不弘;名厚形薄,其高速崩。

内怀骄伐,外致怨憎。

或谈于口,或书于手,邀人令誉,亦孔亦丑。

凡谓之吉,圣谓之咎。

赏玩暂时,悲哀长久。

畏形畏迹,逾远逾极。

端坐树荫,迹灭影沉。

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

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

何贵何贱,何辱何荣,何胜何劣,何重何轻?澄天愧净,皎日惭明,安夫岱岭,同彼金城,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还源诗》还源去,生死涅槃齐。

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

还源去,说身运心难。

般若无形相,教为般若观。

还源去,欲求般若易。

但易是非心,自然成人智。

还源去,触处可幽栖。

涅槃是生死,烦恼是菩提。

还源去,依见莫随情。

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

还源去,何须更远寻。

欲求真解脱,端正自观心。

还源去,心性不思议。

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

还源去,解脱无边际。

和光与物同,如空无染世。

还源去,何须次第求。

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

还源去,心性不沉浮。

安住王三昧,万行悉圆修。

还源去,生死本纷纶。

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

还源去,般若酒澄清。

能治烦恼病,自饮渡众生。

傅大士,又称善慧傅翕,善慧大士、双林大士,乃义乌双林寺始祖,南朝佛教界之神异人物,。

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五
月八日生于双林乡傅宣慈家,年十六娶刘氏,生有二子,名为普建、普成。

年二十四,遇梵僧嵩头陀,知其往世因缘,结庵松山双梼树间,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苦行七年,宴坐之间曾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

傅大士曾创立轮藏,令转之者皆得大利,后世作轮藏者,皆安父子三人之像。

陈宣帝大建元年四月二十四示寂,唐楼颖编大士语录,题曰《傅大士录》,又称《善慧大士语录》《善慧大士录》《大士录》。

从梁武帝普通元年傅大士在双梼树下结庵开始,云黄山下逐渐形成两处精舍,不过尚未正式建立寺院。

直到最后一次见到皇帝(大同六年),才建议创建双林寺,得到梁武帝同意和支持。

大同十年,傅大士把佛像经文交给信徒,又将屋宇田地资生什物全部捐给寺院。

家资房屋捐舍既尽,另搭一屋立身,夫人妙光也自建茅草屋栖息,日夜劳动,生苦清苦,却又自得其乐。

双林寺由傅大士开创后,高僧辈出,最终名扬天下,到隋代时号称“天下第三,江浙第一”,宋代被钦定为五山十刹第八,香火久盛不衰。

(弥勒化身傅大士}
三教合一的倡导者三国南北朝时期,意识形态由儒入玄,由玄入佛。

晋东渡后,玄学也东渡。

佛学的兴起先藉玄学传播。

傅大士生活在佛教寺院最盛的时期。

儒学和玄学都承认“自然”的存在,而“自然”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这就是“道”。

但对“道”的态度就不同了。

儒学认为应该“教”即应修道,而玄学认为要顺乎自然就要无为。

梁武帝时玄风正盛,然而儒学的传统
根基深厚,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佛教虽然在西汉末年已经传入,但一般都把它理解为黄老之学,经过佛经的大量翻译,人们对佛教的认识和理解才有所提高。

当时翻译过来的佛经,一类是小乘禅学,一类是大乘般若学。

般若空宗一派学说接近玄学,合乎玄学家的口味,所以讲究义理的般若学就得到很快的传播,梁武帝还亲自讲说《三慧般若经》。

佛教渐渐
进入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而傅大士正如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在《中国禅学思想史》中所述:“梁武帝时代,僧副、慧初等,息心山溪,重隐逸,小乘之弊犹未能去。

独傅翕超悟大乘,出入佛老,感化及于后世禅教者,翁一人也。

”说明傅大士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

佛教要中国化,离不开中国本土的“道”和“儒”,尤其是儒学影响很大。

南北朝时范缜的《神灭论》,坚持“形神相即”,与佛教“形神相异”对抗。

所以佛教要在中国落地生根,难度是很大的。

梁武帝用行政命令宣扬佛教,给佛教大开方便之门。

不过即使如此,佛教要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儒、道之根基,要和他们互相融合,互相吸收。

傅大士第一次上书皇帝,即提出上中下三善,即治国的三种对策。

所谓上善般若(佛)、中善“儒”,下善施政,也是基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

大士一日,顶冠、披衲、趿履。

帝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

“是道耶?”士以手指履。

帝曰:“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

遂出。

故今双林寺塑大士像。


道冠身袈裟,足极履,仿此迹也。

南怀谨先生说:“傅大士以
道冠、僧服、儒履的表相,表示中国禅的法相,是以”儒行为基,道学为首,佛法为中心”的真正精神,配上他一生的行径,等于是以身设教,亲自写出一篇三教合一的绝妙好文。

”儒学是入世的学问,以做人治世为目的,便以“格物、致知、忠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至于学佛修道也离不开人世间,而且这是做人立身处世的基础,但是没有佛家的慈悲心肠是不能容物的。

“有容德乃大,无欲性则刚”,德
大至刚是一位金刚菩萨了。

至于道家讲清净无为,宁静致远,理论少而智术多,没有道家的脑筋,很难制服一些混世魔王,他们从无为中显现有为,利于逆取。

所以人们说“开国以道,治国由儒”,这些都是“世间法”。

而佛家是要出世的,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

所谓三教合一,是指要有佛家的居心,用道家的智术和儒家的伦理,才不会走入偏激的途径。

傅大士时代形成的中国文化,千百年来一直支配着中国的社会和中国人的意识形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傅大士合并三家为一家的主张,在我国历史上,确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一部分。

首创转轮藏法门傅大士所创转轮藏法门,影响整个佛教界,至今许多寺院尚有转轮藏之设施。

清代雍和宫、颐和园都建有转轮藏,且至今尚存。

宋代李诫撰《营造法式》一书,还专门介绍了转轮藏的营造法。

转轮藏还于镰仑时期传入日本,日本的寺院也普遍有所设置。

所谓转轮藏,就是经藏的一种。

而经藏就是藏经楼,也就是佛教图书馆。

经藏始自南北朝,即是收藏佛教典籍之书库,又称经楼、经库、经堂、经阁、法宝殿、转轮藏、毕卢殿等。

藏经楼一般陈列为一排排的书架。

但是傅大士认为,经目繁多,陈列那里不是一般人可以遍读,乃于双林寺经楼当中建立一大型旋转书架,内置经书,旋转即可检出所需之书。

由于傅大士对宣传佛教的这一重大贡献,后世凡有造立轮藏的地方,皆设置傅大士像。

像两侧塑二童子,称为笑佛.乃傅大士的两个儿子,左边为傅普建,右边为傅普成。

另亦有列置运转轮藏之八大神将,即表示天龙八部。

也有设四天王、梵天、帝释天、金刚乃至手持刀剑之天魔神像等,用以表示护持经法,不令其停转之意。

继承释迦开中国禅宗原始宗风傅大士在佛教史上,可说是传奇而又神秘的人物。

他的地位是早就肯定的。

在中国、日本等佛教史典和高僧大德、文人学士的著作中均可以看到有关傅大士的论述和记载。

古人尊奉傅大士为西天东土应化圣贤,与文殊、天亲、维摩等23人同为菩萨,列在宝志(即志公)之后,慧思、天台智者之前。

近人彭楚衍著《历代高僧故事》,记载中国历史上40个高僧的故事,傅大士被列在第八位。

傅大士对佛学究竟作何贡献呢?傅大士的佛学思想主要收
入现存的《傅大士录》中。

《傅大士录》凡四卷,是唐代楼颖编录,又称《善慧大土语录》、《善慧大士录》、《大土录》。

收于卍手续藏第120册。

本书系辑录善慧大士傅翁之语要、
业绩及其所作之诗歌,并录有往来问道者之传记。

楼颖所辑者原为八卷,其文繁杂,用语俗野,宋代绍兴十三年(1143),由两浙东路安抚使楼炤,删其讹误刊定为四卷。

傅大士对赞论《金刚经》有贡献,《宋史》卷205“艺文志”第158页载有《傅大士、宝志金刚经赞》一卷。

傅大士主要依靠“敷演句偈,阐扬经论”。

所以他的佛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句偈,也就是诗句当中。

而且所讲的也不以文字为意,但契合微妙至真之理,说法不过数句,使听的人能根据自己的觉悟程度而得到启示,使人揭开心眼之尘翳,洗去肺肠之垢浊。

中国禅风,起自齐梁之间,因其时有志公和傅大士的影响,而开启唐宋以后中国禅宗的知见。

所以南怀道先生说:“如傅大士者,实亦旷代一人。

齐梁之间禅宗的兴起,受其影响最大。

而形成唐宋禅宗的作略,除了达摩为主体之外,便是志公的大乘禅、傅大士的维摩禅。

也可以说,中国禅宗原始的宗风,实由达摩、志公、傅大士三大士的总括而成。

僧肇与竺道生的佛学义理思想,可作为中国佛学思想超颖的造诣。

但与习禅关系不大。

”傅大士的《心王铭》,更是参禅佳作。

其所阐述的心性论是后世禅学的核心和源头,即使是六祖慧能的思想也跳不出《心王铭》所唱的范围。

千百年来,《心王铭》仍为禅家药笼中物。

《心王铭》唱出了直指人心的作略,认为人心“体性虽空,能施法则”,认为见心就能识佛。

如“知佛在内,不内外寻”,即几乎是后世的“陆王”心学。

又如“莫言心王,空无
体性。

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再如“心生虽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生防慎”。

这些和儒家的修身养性的讲法也无多大出入。

所以今人任继愈先生也认为禅宗的心性修养方法,对宋明儒教修养心性的方法影响至深。

而“即心即佛”的思想,是由宝志先唱,傅大士见而禀受之。

南怀谨先生认为,此语并非始于达摩,实梁朝一种思潮。

傅大士对天台宗的影响傅大士对天台宗的影响是很大的。

大通二年(528年),他的门徒慧集本在天台山为僧,闻东阳傅大士深解大乘,遂夜行往双林投靠傅大士。

承圣元年(552年),傅大士的门徒比丘法旷到天台山下烧身灭度。

这些都说明傅大士对天台山的影响。

傅大士文集中有二首诗:独自精,其实离声名。

三观一心融万品,荆棘丛林皆自平。

(其一)
独自作,问我心中何所著?
推检四运并无生,千端万绪何能缚。

(其二)“一心三观”是天台宗基本教义。

一心即能观之心。

傅大士“端正自观心”讲的就是这个心,《心王铭》更是“心”学之名篇。

三观,即“空”、“假”、“中”三谛。

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修空、假、中三谛者,即称“一心三观”。

傅大士说“心性不沉浮,安住三三昧,万行悉回收”,也是这个意思。

傅大士与天台宗被尊为二祖的慧文同是“一心三观”的宣传者。

天台宗智顗传罐顶,其徒缙云智威,智威之徒东阳慧威,慧威之徒玄朗乃义
乌人,大都在双林寺周围的会稽、婺州一带活动,和双林关系密切,受傅大士影响很深。

由于傅大士对“一心三观”透彻的理解和宣扬,得到了天台宗学人的尊敬。

天台宗的著作中,有很多宣扬傅大士的记载,傅大士的舍利也被天台宗僧徒三次迎请供奉。

日本天台宗的创始人最澄在其《内佛法相承脉谱》中,就把傅大士列为天台宗二祖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