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对于气候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的问题比较大,我对高三学生一般分析如下要点:
一、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D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D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表6?10中A、C、E三站位于印度半岛北部,其冬季各月平均气温皆分别比同纬度、同高度的B、D、F三站为高,其中尤以C、D两站的差异最大。
这是由于D站沅陵正位于高原以东的平原上,寒潮畅通无阻,而C站德里又位于高原以南的正中地位,屏障效应十分显著的缘故。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
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
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高原地-气系统逐月向四周大气输送的热量如表6?11所示。
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
春夏季青藏高原是个强大的热源,其强度以6、7月份为最大,向四周大气提供热量850J/cm2d以上。
就全年平均而论,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一个热源。
冬季青藏高原的冷区偏于高原的西部。
夏季的暖区范围很
广,整个对流层的温度都是高原比四周高,再往高层暖区范围扩大,到了100hPa层上,温度分布出现高纬暖、低纬冷的现象。
从青藏高原的地面气温看来,具有如下特点:
(1)地球的第三极地: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特别低,它虽位于副热带、暖温带的纬度上,但在高原主体北部祁连山以及巴颜喀拉山东部1月平均地面气温出现-16?D-18℃的闭合等温线,盛夏7月尚有大片面积平均气温<8℃,冬夏皆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平均气温低18?D20℃。
(2)气温日、年较差大:青藏高原上地面气温日较差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地区和四川盆地都大,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更大,气温年较差亦比同高度的自由大气为大,但因海拔高耸,比同纬度东部平原则稍小。
(3)气温季节变化急,春温高于秋温:青藏高原上春季升温强度大,特别是当积雪消融之后,雨季未到之前,高原因受强烈的日射,增温甚快,秋季降温速度亦快,春温高于秋温,例如高原上的班戈4?D10月气温差为2.8℃,而汉口同时期温差为-1.4℃。
以上这些情况都说明高原气温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二、高原季风
在青藏高原由于它与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
冬季高原上出现冷高压,冬季出现热低压,其水平范围低层大,高层小,其厚度夏季比冬季大。
风的季节变化,一般是高原北侧开始最早,高原上次之,高原东侧再次,高原南部最迟。
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影响很大,首先它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
我国西南地区冬夏季分别处在青藏冷高压环流和热低压环流的东南方,应分别盛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这与由海陆热力差异所形成的低层季风方向完全一致,两者叠加起来,遂使我国西南部地区季风的厚度特别大。
高原季风的更大影响还在于它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
由于高原冬季冷高压和夏季热低压相当强大,冬季厚度可达5km,夏季可达5?D7km,因此从海平面至
5?D7km高度,冬季空气由高原向外辐散,夏季向高原辐合,加之高原大地形的强迫作用,造成高原上深厚气层的升降运动,形成强的季风经圈环流。
冬季出现与哈德莱环流圈相似的环流。
夏季则出现与哈德莱环流圈相反的环流,空气在高原上升,到了高空流向低纬,下沉,到达地面后折向较高纬度流去,这对南北半球间空气质量的调整亦有很大的作用。
三、对降水的影响
一、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青藏高原对亚洲降水分布影响范围极广,据最新气候模式研究结果: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存在,夏季的西南季风只能到达印度洋的南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偏西风和西北风,受下沉气流控制。
因此大陆将是水汽很少的干燥气候,即使印度和缅甸,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充沛雨量。
而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大规模气流的影响,首先诱使热带西南季风向印度、缅甸侵袭,造成高原雨季,同时西南季风的一部分长驱深入,到达我国东部形成江南雨区。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那我国西部的干旱将更为严重,东部也将属于干旱气候。
在青藏高原隆起之前,大约距今几千万年以前,从我国北方到长江流域都是广阔的干旱气候带。
二、高原本身的降水分布
在夏季在青藏高原南坡正当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特丰,最著名的如乞拉朋齐其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1000mm,最多年降水量高达26461.2mm,其中7月份的降水量就有9300mm。
西南季风到达高原上空时,水分已经大大减少,因此高原夏季雨量不大。
例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主峰北麓的定日,海拔约为4300m,年降水量仅为318.5mm,[再跨过高原,降水量更少于100mm。
青藏高原地势高耸,范围广阔,作为一个抬升的巨大热源(汇),给大气输送了大量的热量和水汽,其热力和动力作用强烈影响着东亚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青藏高原对大气的加热作用在夏季风环流的形成、暴发和维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高原动力、热力效应亦是长江流域季风梅雨带水汽输送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初步计算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中、东部热源呈减弱趋势,此结论与东亚季风年代际减弱的特征比较吻合。
高原大气热源的年代际尺度变化亦在更大范围影响亚洲季风变化的特征。
高原通过近地面层及边界层辐射、感热和潜热的输送形成了一个大范围“台地”型特殊热力强迫,构成了促使对流云发展的独特边界层动力、热力机制,有利于形成频发的高原对流云,使高原及其东部周边地区成为中国东部夏季洪涝对流云系统的重要源地之一。
青藏高原低涡的发生、发展和东移是我国南方汛期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
高原雪盖和冰川对长期天气和气候有很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增多会导致随后夏季风减弱,并进而影响中国降水分布的变化。
与冰雪密切相关的高原地表大范围反射率变化能够引起东亚乃至更大范围区域的气候变异。
统计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冬春季积雪多(少)对应着初夏6月份长江中下游
以北的降水增加(减少),以及华南、青藏高原及长江上游地区的降水减少(增加)。
就夏季6—8月总降水量而言,青藏高原春季4月加热与夏季中国江淮流域的降水呈现出明显正相关,而与我国华南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显著负相关。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最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直接关系着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数亿人民的用水问题。
近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近50年,三江源地区明显变暖,冰川退缩,湖泊水位下降,湖泊湿地面积日益减少,源头水量逐年减少,河流湿地呈现萎缩,沼泽湿地大面积缩小,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和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
这不得不提青藏高原。
地理学家说:假如没有青藏高原的崛起,就没有中国西北干旱区,也就是蒙新区,没有青藏高原的崛起,中国的上海,江浙、福建、广东和广西将成为一片沙漠。
也有的科学家把情况说得好一点,说我们的上海、江浙、闽、粤、桂等这些地方将类似肯尼亚的稀树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