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05

要:《资本论》理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阶级背景和理论渊源,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

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资本论》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一个宏伟而庞大的科学理论逻辑体系。学习、继承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汪翠荣,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湖北武汉430070)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8)05-0015-05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汪翠荣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伟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

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1](P428)

,具有严密而完整的科

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认真学习、有分析地继承,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应用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

《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它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一)《资本论》各卷的基本内容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即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从生产过程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包括资本直接生产过程在内的广义的流通过程。从再生产角度分析资本

的运行机制,阐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其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研究;《资本论》第四卷考察剩余价值理论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及其矛盾的分析,科学地预言了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生产资料为社会所有;社会生产由计划来调节和控制;阶级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将消失;个人将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等等。除了经济学内容,《资本论》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同时包含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的精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资本论》的主要理论

1.劳动价值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

思系统阐述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他指出,商品是使

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在社会商品再生产过程中,进一步精确为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转移消耗的生产资料中的旧价值这样的二重性。马克思十分珍视自己的这一理论创见,他认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

15

2018·05

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因此,在这里要较

详细地加以说明。”[2](P54-55)

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创立,

使“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古老命题有了崭新的含义,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经济学上实现科学革命最辉煌的成果之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及其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进行探讨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马克

思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揭开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从而“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

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3](P601)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的各个领域,而在这些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也曾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

心的。”

[4](P212)

马克思从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出发,引出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并最终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工人的劳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是目的,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2](P227)资本

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时,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

规律。”

[2](P714)3.资本积累理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

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2](P668)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商品生产按照自身内在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

占有规律。”[2](P678)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积累的中心问

题,即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呈现为一般的趋势。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甚至是绝对地减少,其结果就是大量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工人人口本身

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2](P727-728)同时,马克

思通过大量的事实,深刻揭示了资本财富积累和工人贫困积累之间的对立运动,得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

绝对的、一般的规律”[2](P742)

,即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在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

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2](P743-744)4.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理论。单个产业资本

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这三种形式并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本,而是产业资本在自身运动中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其中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生产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产业资本的运动是上述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为了实现预付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家必须让资本连续不断地周期性运动,即为资本周转。按照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社会总资本运动

以商品资本循环为对象,核心是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 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构成,从实物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相应的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Ⅱ)。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m )=Ⅱc ;Ⅰ(c+v+m )=Ⅰc+Ⅱc ;Ⅱ(c+v+m )=Ⅰ(v+m )+Ⅱ(v+m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v+x/m )=Ⅱ(c+∆c );Ⅰ(c+v+m )=Ⅰ(c+∆c )+Ⅱ(c+∆c);Ⅱ(c+v+m )=Ⅰ(v+∆v+x/m )+Ⅱ(v+∆v+x/m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及各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要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要保持平衡。

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由于不同生产部门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