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会计信息的作用论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会计信息的作用论文1:简介
2006年颁布的中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金融工具重新分类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
同时,要求上市公司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
由于银行业涉及大量金融工具,特别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国内关于公允价值的文献大多是规范研究,而关于实证研究的文献很少。
基于中国太安数据库(CSMAR)和上海深交所网站发布的数据,选取中国沪深两市14家上市银行(因农行和光大银行上市时间较短而被本文排除在外)的财务报表作为分析样本,从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波动角度实证研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银行会计信息的影响,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2: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影响分析
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三个方面考察了(1)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应与投资者和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联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在做定价决策时会考虑净收入和净资产。
如果二者与股票价格或其变化保持正相关,则它们具有价值相关性。
因此,本文采用回归方法中的价格模型来检验公允价值使用前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变化。
本文选择的模型是一个价格模型:其中Pit是公司1在t期末的收盘价,EPSit和NAPSit分别代表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α0反映模型中忽略的定价信息,ε是一个
随机误差项选取样本作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后6年(2004-2009年)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对股票价格进行重新加权使用EVIEWS软件分析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模型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在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上市银行的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越大,其股价越高。
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高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这可能与银监会持续关注资产负债表的监管思路有关,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其长期价值的关注多于对上市银行实际业绩的关注。
模型调整R2为0: 27,比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的调整R高268.75个百分点,表明公允价值计量下净资产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提高。
(2)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丰富了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
新会计准则将原来在资产负债表外核算的金融衍生工具纳入资产负债表核算,并要求嵌入的衍生工具从主合同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金融工具进行核算,增加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额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和表内会计将使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银行的真实财务状况。
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善,很难采用估值技术、未来现金流量贴现计算以及后续公允价值计量。
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是有条件的,即金额能够可靠地获得和计量。
当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或难以获取时,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有效提高了上市银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外部审计来看,14家上市银行的年报都连续多年被外部审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
(3)可比性由于金融工具将同时进行估值:根据同样的原则,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以在上海和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五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截至2010年底,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五家银行经审计后,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计算的净利润和净资产没有差异。
从银行净利润和股东权益两个方面考察了(2)对金融波动的影响。
(1)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中本科目全面反映可交易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当期损益的影响根据14家上市银行披露的2010年年报数据,7家银行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净收益,7家银行因公允价值变动产生净损失总体而言,14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为29.23亿元,占净利润总额的0.51%。
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整体净利润影响不大。
从2007-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净利润之比(即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敏感性)(见表2)来看,14家上市银行的敏感性系数标准差在4年内呈下降趋势,表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波动的影响有所减缓。
中国银行的敏感性系数较大,四年平均系数绝对值大于9%从单个银行的角度来看,从2007年到2008年,由于中国股市的牛市,上市公司持有的可交易金融资产价格上涨,导致大多数银行实现净公允价值收益。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多数银行
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净损失。
2010年,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的绝对值最大,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6.59亿元,深圳发展银行的绝对值最小,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1800万元。
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的银行中,宁波银行的绝对值最大,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为1.04亿元。
宁波银行也是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比率绝对值最大的银行。
从指标变动指数来看,2010年14家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净利润之比的区间为5.72%,标准差为1.36%,表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影响的个体差异较大,即公允价值变动对个体银行净利润影响较大
(2)对上市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上。
总体而言,2007年至2009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平均绝对值和股东权益比率分别为2: 63%: 2.43%和0.66%2010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总额为-36.25亿元,占股东权益总额的-0.12%,表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整体权益影响不大。
从单个银行的角度来看(见表3),2007年11家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为负,只有3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为正。
民生银行股东权益公允价值变动比例最大,占13.51%2008年和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比率为负的银行数量分别降至4家和6家。
2010年,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比率为负的银行增加到12家,其中深圳发展变化最大,为-3.96%上述分析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对个别银行的股东权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结论
(1)研究结论商业银行可以更真实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它能够公允反映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变化,对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具有积极意义从宏观角度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并未对银行整体财务状况带来实质性影响。
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国金融产品单一,利率和汇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仍然有限;第二,在监管机构“审慎、适度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监管理念下,上市银行在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时更加谨慎。
从微观层面来看,公允价值变动对单个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和股东权益影响较大,增加了上市银行的财务波动性。
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会计准则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在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仍存在诸多困难。
主要体现在:第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观性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范围相对狭窄,上市银行缺乏与金融工具相关的市场价格。
要确定其公允价值,需要依赖大量复杂的模型进行计算,这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判断,影响公允价值的“公平性”。
第二,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将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更加困难。
公允价值计量将银行会计与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联系得更加紧密。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更加明显。
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增加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
(2)相关建议一是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研究,拓宽公允价值
计量的应用范围应深入研究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应用,以提高计量方法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会计处理中,可以将某一时期金融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的平均价格作为估值基准,从而消除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顺周期效应”的影响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有利于增强银行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因此,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推广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二是加强商业银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会计管理,利用会计信息,围绕资本充足率、流动性和盈利能力的动态平衡,拓展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和预算管理,促进银行经营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银行的相关经验,采用数据挖掘等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管理信息的数据平台,优化各种业务流程,将公允价值估值的不良控制降至最低。
同时,商业银行应重视和加强专业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尽快掌握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要求和要点。
三是提高监管效率,监督协调工作为了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准确有效地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降低市场风险,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提高监管效率,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方面,它密切关注单个银行的金融波动,要求银行定期提供监管报告,说明如何使用公允价值的辅助信息,以便及时评估公允价值变动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影响。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可以共同研究制定银行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规范或指南,从系统角度进一步规范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