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树立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员干部树立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思考

作者:马中全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4期

摘要党的事业历经90多年的时空跨越,几代人的不懈接力,贯穿其中的红线就是为民宗旨。这既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执政党的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历史和现实表明,在今天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情势下,党能否继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常怀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党员干部队伍。始终永葆党的政治优势、始终坚守为民宗旨,必须长期确立忧党意识、坚持使命担当。为此,必须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党员干部对标“三严三实”践行为民宗旨为重要抓手,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常励公仆之志、常怀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

关键词党员干部公仆情怀为民宗旨三严三实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工委2015年度党建研究委托项目、四川警察学院2015年院级课题:“党员践行为民宗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马中全,四川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76-03

我们党成立90多年和执政60多年的历史,就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已然发生深刻变化使我们党正面临着新的“赶考”。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常怀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高素质、高标准的党员干部队伍。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时代所赋予的重大使命,既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相继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正是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时代回应,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的事业具有使命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一、始终秉持为民宗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政治优势

党的宗旨是一个政党建立和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1944年,在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作的《为人

民服务》这篇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揭示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并提出了每一个共产党人当好“人民勤务员”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以此标志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科学命题的正式提出。经历延安整风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民军队的宗旨并上升到“唯一”高度,党的七大第一次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标志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全党的最终确立。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据此,毛泽东同志对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早已作了明确回答:人民群众是主人,党员干部是勤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真正开始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力量,“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所以,邓小平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世纪之交,江泽民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课题出发,提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及时准确地分析把握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不仅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内涵,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扩大了党的根本宗旨服务的主体。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为此,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强调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要求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再次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始终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群众呼声先于一切。群众拥护和人心所向的就尽最大努力去做;群众反对的,民心所恶的事应坚决纠正,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切实为人民办实事。他强调指出,只有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共产党人信仰的实践方式。从毛泽东“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郑重宣示,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无悔承诺;从江泽民“对党和人民,我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我的生命”的深切感怀,到胡锦涛“情为民所系”的执政

理念,再到习近平“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谊,无不彰显我们党亲民爱民的一往情深。我们党的事业历经90多年的时空跨越,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接力,贯穿其中的那条为人民服务的红线始终没变,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情怀始终炽热。“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可以说,始终常怀公仆情怀,始终秉持为民宗旨,这既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感情优势,也是执政党的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

二、始终坚守为民宗旨,必须长期确立忧党意识、坚持使命担当

忧党意识是指,作为执政党在面对前进途中的风险与考验,应保持足够的警醒。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忧党意识历史传统的政党。从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到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再到“进京赶考”的思考,无不体现着我们党对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忧思,对执政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警醒。

历史和现实表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但毋庸讳言,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我们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痼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使得“四大危险”如此尖锐地摆在我们党面前。针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失、自行其是,独断专行、贪图享乐,弄虚作假、为官不为等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在工作中“不能走出自己心里的那堵墙”,面对群众时仍然存在“对手思维”,实际工作中缺乏为民情怀,服务群众意识淡漠;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工作作风不正、不严、不实,存在行邪、行虚、行偏的现象,必须从思想上找病因、拔病根。这些突出问题本质上都是缺乏为民情怀、宗旨观念淡化的根本表现。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加强全党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面对国家的迅速发展,面对已有的巨大成绩,作为执政党必须长期确立忧党意识,居安思危,必须坚持使命担当,勇挑历史重任。始终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触及思想根源,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央就决定带头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指导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同志颇有深意地选择了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作为联系点。在考察河北西柏坡时,习近平警醒全党同志时刻牢记并深刻领会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要求继续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这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境界。这要求全党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民情怀,更要有“进京赶考”永远在路上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再次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应当成为我们政党的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