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树立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员干部树立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思考
作者:马中全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4期
摘要党的事业历经90多年的时空跨越,几代人的不懈接力,贯穿其中的红线就是为民宗旨。

这既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执政党的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

历史和现实表明,在今天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情势下,党能否继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常怀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党员干部队伍。

始终永葆党的政治优势、始终坚守为民宗旨,必须长期确立忧党意识、坚持使命担当。

为此,必须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党员干部对标“三严三实”践行为民宗旨为重要抓手,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常励公仆之志、常怀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

关键词党员干部公仆情怀为民宗旨三严三实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工委2015年度党建研究委托项目、四川警察学院2015年院级课题:“党员践行为民宗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马中全,四川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76-03
我们党成立90多年和执政60多年的历史,就是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

今天,世情国情党情已然发生深刻变化使我们党正面临着新的“赶考”。

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关键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常怀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的高素质、高标准的党员干部队伍。

如何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时代所赋予的重大使命,既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十八大以后,新一届中央相继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正是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时代回应,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的事业具有使命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一、始终秉持为民宗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政治优势
党的宗旨是一个政党建立和存在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1944年,在追悼张思德的大会上作的《为人
民服务》这篇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揭示了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并提出了每一个共产党人当好“人民勤务员”的最高标准和最高境界。

以此标志着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科学命题的正式提出。

经历延安整风后,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民军队的宗旨并上升到“唯一”高度,党的七大第一次正式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标志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全党的最终确立。

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 据此,毛泽东同志对于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早已作了明确回答:人民群众是主人,党员干部是勤务员,是人民的公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并真正开始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党之所以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力量,“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

所以,邓小平要求全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尤其是世纪之交,江泽民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重大课题出发,提出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此,我们党站在时代前列,及时准确地分析把握社会阶级、阶层构成的新变化,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作为自己的社会基础,不仅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内涵,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而且也扩大了党的根本宗旨服务的主体。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为此,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强调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要求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再次彰显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始终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群众呼声先于一切。

群众拥护和人心所向的就尽最大努力去做;群众反对的,民心所恶的事应坚决纠正,充分体现人民意愿,切实为人民办实事。

他强调指出,只有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才能成为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我们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更是共产党人信仰的实践方式。

从毛泽东“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郑重宣示,到邓小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无悔承诺;从江泽民“对党和人民,我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我的生命”的深切感怀,到胡锦涛“情为民所系”的执政
理念,再到习近平“把群众看成我们的父母,看成我们的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谊,无不彰显我们党亲民爱民的一往情深。

我们党的事业历经90多年的时空跨越,历经几代人的不懈接力,贯穿其中的那条为人民服务的红线始终没变,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情怀始终炽热。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可以说,始终常怀公仆情怀,始终秉持为民宗旨,这既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感情优势,也是执政党的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源。

二、始终坚守为民宗旨,必须长期确立忧党意识、坚持使命担当
忧党意识是指,作为执政党在面对前进途中的风险与考验,应保持足够的警醒。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忧党意识历史传统的政党。

从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到七届二中全会的“两个务必”,再到“进京赶考”的思考,无不体现着我们党对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忧思,对执政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警醒。

历史和现实表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

但毋庸讳言,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我们党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四风”痼疾在一些地方和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等问题,使得“四大危险”如此尖锐地摆在我们党面前。

针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失、自行其是,独断专行、贪图享乐,弄虚作假、为官不为等问题;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在工作中“不能走出自己心里的那堵墙”,面对群众时仍然存在“对手思维”,实际工作中缺乏为民情怀,服务群众意识淡漠;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的工作作风不正、不严、不实,存在行邪、行虚、行偏的现象,必须从思想上找病因、拔病根。

这些突出问题本质上都是缺乏为民情怀、宗旨观念淡化的根本表现。

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加强全党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

面对国家的迅速发展,面对已有的巨大成绩,作为执政党必须长期确立忧党意识,居安思危,必须坚持使命担当,勇挑历史重任。

始终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触及思想根源,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央就决定带头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在指导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同志颇有深意地选择了西柏坡所在的河北省作为联系点。

在考察河北西柏坡时,习近平警醒全党同志时刻牢记并深刻领会毛泽东同志当年在西柏坡提出“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要求继续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

这是确保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风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境界。

这要求全党党员干部不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民情怀,更要有“进京赶考”永远在路上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再次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这应当成为我们政党的一
种惯常的行为,这样一种惯常的行为一旦内化并转化为我们每一名党员的个人行动,就能够长久地应对、解决我们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全面从严治党,党员干部对标“三严三实”践行为民宗旨是重要抓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

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对标“三严三实”要求,努力践行为民宗旨,使党员干部真正常励公仆之志、常怀公仆情怀、恪守为民宗旨。

(一)必须以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教育为基础,回答解决好“三个问题”
世界上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为谁立命、为谁谋利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根本立场和宗旨。

自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中国共产党就将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写在自己旗帜上,继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立场和宗旨写进自己的党章。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对全党的宗旨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两个务必”,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钙质、提升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自律能力,这成为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法宝。

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在“四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四大危险”如此尖锐地摆在我们党面前,必须立根固本,筑牢践行为民宗旨的思想基础,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为此,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对标“三严三实”要求,首先自觉践行“严以修身”。

严以修身,关键是严以修心,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讲,最核心最首要的是回答和解决好“三个问题”: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这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能否真正践行为民宗旨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因为只有回答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才能真正找准前进的目标方向,才能真正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也才能真正把握自己的正确定位。

当前,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已经成为最紧迫、最需要补的课,这事关党的形象,事关人心向背,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各级领导干部要当好旗帜和标杆,全体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应当以持续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活动为切入点,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一颗对党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最根本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最核心的是要加强党性修养。

这既是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对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道德期许的回应。

(二)必须以狠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为突破,推动为民亲民爱民常态化
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绝不是小事,它直接关涉党的形象威望,关涉人心向背,关涉党的生死存亡。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是在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更是我们党不断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的源泉。

如果脱离群众,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当前,要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绝不允许”要求,持续开展正风肃纪。

当前,必须狠抓中央加强作风建设系列决策部署的落实,对突出问题深化专项整治,务求取得实效。

为此,要以反“四风”为突破口,紧紧扭住“四风”突出问题不放,持续发力,不断从实处着力,向细处延伸,使“四风”问题无处遁形,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要推进“三严三实”要求具体化,深入群众,以民为镜,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将党的作风建设推向深入。

关键是要突出主题,聚焦问题,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在作风上不严不实的问题,把“严”和“实”的精神立起来,推动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改革攻尖的精气神。

目前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既面临化解长期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矛盾,又面临接踵而至的新困难新问题,现实中各种“两难”问题明显增多。

要正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特点、新变化,积极探索联系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既“迎进来”热情履职,又“沉下去”解决问题,克服“唯我为大”、“闭门造车”、“刻舟求剑”等种种不良习气。

通过狠抓作风建设,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化解一批矛盾纠纷,整改一批突出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新渴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从而推进为民亲民爱民常态化,形成广泛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常态。

(三)必须以健全联系服务群众的制度机制为保障,实现践行为民宗旨长效化
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环境下,党没有了外在的强大的生存压力,失去了革命年代严酷的外部环境,使得过去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悄然褪色,其惯性作用也渐次减弱。

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巨大诱惑力和权力的强大腐蚀力,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因没能筑牢抵御腐蚀的思想防线发生变异变质,脱离群众的现象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这直接导致部分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化、逐渐疏远群众,甚至忘记了“我是谁、为了谁”。

在此情况下,靠党内教育能起到一定作用,但起不了决定作用,即仅靠教育已经不能有效地阻止脱离群众现象的发生,而必须寻求制度化保障。

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告诉我们,党性修养可以起到自律作用,但不能过度依赖道德的自觉。

制度永远比道德更值得信赖。

正因为如此,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强调指出“最重要的是一个制度问题”,“制度是决定因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突出强调,“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项长期任务,解决作风问题是一项经常性工作,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

” 事实表明,作风问题极具反复性和顽固性,抓一阵有好转,松一阵就反弹,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而制度和机制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要使增强宗旨意识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和硬约束,有赖于严密的制度体系保障。

为此,必须打破运动式作风建设的周期律,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

通过制定和修订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使党员干部广泛联系服务群众、恪守党的为民宗旨的各项要求规定更加具体、切实管用。

尤其是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党的巡视制度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做好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监督检查,并真正将民生改善、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不直
观、难以量化却跟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全面矫正过去片面的政绩观,形成正确的考核导向,让群众更有发言权,从而推动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改进工作作风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注释:
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
邓小平文选(1938-1965).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00.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人民日报.2015-01-13.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新华网.2014-06-30.http:
///politics/2014-06/30/c_1111389288.ht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