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环境污染现状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
现象。

当进入环境的废物浓度或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物
质总量超过环境自净的能力,就会造成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使可用资源作为废物排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环境污染不仅能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而且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引起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变化。

长期接触环境中的致癌因素还可引起恶性肿瘤,称为环境(性)癌。

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前者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森林锐减直接导致了全球六大生态危机。

一、绿洲沦为荒漠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1/4,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而且每年仍以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世界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

这意味着,地球上已有1/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二、水土大量流失
水土流失是森林破坏导致的最直接最严重的后果之一。

只要地表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叶层,就可以把地表径流减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量减少到裸地的7%以下;林地土壤的渗透力更强,一般为每小时250毫米,超过了一般降水的强度。

一场暴雨,一般可被森林完全吸收。

由于森林的严重破坏,全球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目前,全世界有l/3的土地受到严重侵蚀,每年约有600多亿吨肥沃的表土流失,其中耕地土壤流失250多亿吨。

全球地力衰退和养分缺乏的耕地面积已达29.9亿公顷,占陆地总面积的23%。

三、干旱缺水严重
森林被誉为“绿色的海洋”、“看不见的绿色水库”。

据测定,每公顷森林可以涵蓄降水约1000立方米,l万公顷森林的蓄水量即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

由于森林锐减及水污染,造成了全球性的严重水荒。

目前,60%的大陆面积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缺水十分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20多亿人饮用水紧缺。

预计今后30年内,全球约有2/3的人口处于缺水状况。

四、洪涝灾害频发
水灾与旱灾是一对“孪生子”。

破坏森林,必然导致无雨则旱,有雨则涝。

大量事
实说明,森林有很强的截留降水、调节径流和减轻涝灾的功能。

森林凭借它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调节降水的作用。

森林的防洪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截留和蓄存雨水;二是防止江、河、湖、库淤积。

这两个作用削弱后,一遇暴雨必然洪水泛滥。

五、物种纷纷灭绝
科学家分析,一片森林面积减少10%,能继续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种就将减少一半。

地球上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其中一半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现有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

联合国预测,1990—2000年每年可能失去了1.5万至5万个物种。

目前,地球上的物种已消失了25%,还有20%—30%存在灭绝的危险。

六、温室效应加剧
近代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110多年里由270毫升/立方米上升到350毫升/立方米,到21
世纪中期将达到600毫升/立方米。

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每公顷森林平均每生产10吨干物质,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

从这六大生态危机可以看出,破坏森林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科学家们断言,假如森林从地球上消失,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许多地区的风速将增加60%至80%;同时将伴生许多生态问题和生产问题,人类将无法生存。

目前,森林锐减导致的一系列生态危机,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的严重威胁。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据估计,世界耕地的表土流失量约为230亿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

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

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

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吨/年。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 元素约4000多万吨。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

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

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

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持续治理,才能奏效。

保护环境,善待地球环保之情2007-09-03 06:24:57 阅读68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它一方面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物质条件。

另一方面,又直接间接影响、制约人类生活。

因此,我们人类与环境互为联系,没有人类就无所谓环境,离开一定的环境人类就难以生存。

保护环境就是要保护我们的人类环境。

都在逐渐下降。

中国方面以过去5年为对象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华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米。

今天水量不断上升。

在用息。

据洪菊生介绍,现在全世界传统意义上的难民只有二千二百万人,由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被过度砍伐,全球许多地方水旱灾害严重、风沙肆虐,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环境难民”现已达到了二千五百万人。

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变,这一数字将在二0一0年翻一番。

(二)情况分析:
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数字表明,本世纪初,当地球上只有十亿人口时,淡水资源是够用的,而目前全球人口激增到了六十亿,淡水资源已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洪菊生说:“森林是地球巨大的绿色水库,它可吸收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降水量,对用水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现在,全世界每年消耗三十多亿立方米木材,消失的森林是一千二百万到一千八百万公顷。

目前,全世界的天然林面积只剩下了三十点四亿公顷,比八千年前减少了百分之六十二。

森林这个大水库被严重破坏了。


森林不光是地球的绿色大水库,而且是“氧气制造厂”和“物种储存库”,每生长一吨木材,可吸收一点四七吨二氧化碳,在世界上经签订命名的一百四十万种动植物物种中,百分之五十
到百分之九十都栖息在森林中。

洪菊生教授呼吁,森林的退化已经对全球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采取有效措施拯救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森林迫在眉睫。

六.国家环保机构重视:
(一)我国的环保现状:
中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令人触目惊心,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坦承当前中国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的污染趋势没有得到控制;煤烟型为主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六百六十八个城市的大部分存在水源、大气、城市垃圾和噪声的严重污染;森林草原生态功能急剧衰退,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
更令人难堪的是,在联合国评出的世界十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的城市占了一半以上,中国的首都北京赫然在列。

这就是世纪之交中国环境问题的图景:一方面,危机重重,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国人、特别是未来一代环境意识的觉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又在危机中孕育着希望。

迎接新世纪的曙光时,中国也将面临环保这个最严峻的挑战。

(二)环保法规的制定颁布执行
中国政府已经逐步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据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介绍,迄今共制定了十五部环境与资源法律、一百多项环保法规和九百多项地方性环保法规。

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七年间,全国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六万多家;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对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特别是去年的大洪灾教育了政府和人民,洪灾过后实施了禁伐天然林、退田还林、还湖等措施。

中国政府已把环保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方针,视之为关系到子孙后代福祉的千秋大业。

(三)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政府和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令人欣慰。

但在环保主义者看来,这距离新世纪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认为,近五年国民的环保意识确实有所提高,但关注环保不在于认识到环境问题有多么严重,而是表现在个人的具体行为上,从这方面讲,中国人的环保意识还很差。

他举例说,有多少人买菜时自觉不用塑料袋?又有多少人看见电灯长明、龙头漏水却不去关上。

不随地吐痰的口号从孙中山时就喊起,一百多年过去了,不也进步不大吗?当一些国家连部长都放弃开私人轿车,以步当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减少交通拥挤和大气污染时,国人还以拥有私车为荣。

这位秉承了其先辈梁启超、梁思成的风骨的教授说,环保不是靠政府的几条命令、或几个绿色英雄的振臂一呼,而是靠千万个人的点滴行动。

随着中国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和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各种无污染、安全、营养类的绿色食品需求与日俱增。

国家内贸局总经济师黄海指出,目前,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品和水果等六种“菜
篮子”产品的总产值已占整个农业产值的52%;人均占有肉蛋奶已超过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人均蔬菜占有28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黄海说,此次“三绿”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落实货源的统一组织协调,建立多种运输网络,以消除不必要的关卡和收费,避免绿色食品在途中污染。

七.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提起三江源,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个新鲜词,但说起“三江”,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就是这三条大河的源头。

可三江源到底什么样?8月14日,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在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成立。

8月19日上午9:30,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第四套节目同时现场直播为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的立碑揭幕仪式制作的特别节目《源头的呼唤》。

在两个小时里,观众可以通过中央电视台卫星地面站传来的信号,仿佛亲临美丽的青藏高原,欣赏世界屋脊上的盛大立碑仪式和享誉海内外的玉村藏族歌舞。

同时,还可以看到记者从冰天雪地的三江源头发回的现场报道,以及他们拍摄的大量珍贵镜头。

中央电视台搞这次电视直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唤起全社会对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和关注,让人们都来重视环保问题。

建设三江源,就是要为它多增加一些草、一些树、一些水,而少在它身上采摘、挖掘、砍伐和污染。

由于该保护区的重要意义,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碑名。

石碑现已安置完毕。

这次直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媒体都不惜版面对“三江源”进行了详细地报道。

中央电视台也将用两个频道同时直播这个盛大的活动,青海当地群众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来到玉树,要求参加此次活动。

估计当天围观群众会在万人以上。

生态保持和生态建设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课题,三江源是中国生态系统的制高点,有“中华水塔”称号。

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的生态,对于整个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生态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其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

(二)廖晓义---北京“地球村长”获欧洲环保大奖
廖晓义是我国民间环保人士获得国际最高荣誉第一人-获欧洲环保大奖。

索菲奖有欧洲“诺贝尔环境奖”之称,奖金为10万美元。

索菲基金会认为:“中国在环保方面作出的抉择将影响全人类的未来。

廖晓义生于1954年,曾获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系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负责人。

她主持的电视节目“环保时刻”每周在CCTV—7播出,观众数量约4000万人次。

自1996年3月起,廖晓义发起创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开始实施一系列环保计划,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环保活动家。

1 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她作为中国七位民间环保人士之一,曾受到邀请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

今年4月,“地球村”又与多家单位组织了“2000年地球日·中国行动”系列活动,从而奠定了她在国际环保界的地位。

据“地球村”工作人员介绍,廖晓义在美国作访问学者期间曾得到过“绿卡”,后因需要长期在中国作环保活动又将“绿卡”放弃。

此次她是以中国公民身份得到国际环保界的承认。

据悉,索菲奖是关于国际环境与发展的奖项,始于1998年,每年颁奖一次,奖金为10
万美元,前两次共有四人获该奖。

廖晓义是今年惟一的获奖者。

(三)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
1.北京中学生的建议:
北京交通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初二地理环保小组的同学们在给总理和国家环保总局的信中说:“经过环保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上的环保宣传,我们深感世界和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深感全社会有必要立即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他们还提出八项建议: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编制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的环保教材,使环保教育成为全民的必修课;养成全民每年植树习惯,提倡婚丧、重大活动等植树留念,提倡骨灰埋入树下,以树木代替墓碑,规定任何地方砍大树必须申请,砍掉几棵必须补种几棵;停止使用一次性木筷,改用长期木筷或铁筷;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规定统一、科学的马桶抽水箱的容量,以节约水资源;推广喷灌、滴灌农业,提高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发展公共交通;取缔河湖沿岸污染严重的小矿山、小工厂。

朱镕基在同学们的来信上批示:“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实令我等长辈惭愧。

”他请有关新闻单位予以报道,“以促进全国人民提高环保意识”。

北方交大第二附属中学自一九九六年起开设环保课,同学们一直坚持在学校附近清除白色污染、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参加义务植树、考察河流的污染情况,并经常向社会宣传环保的重要意义。

初二六班学生熊锋说:“我们要从小养成环保习惯,为祖国变得更加美好作出自己的贡献。


2.湖南教育界
记者今天从湖南省新闻出版部门获悉,从2000年开始,湖南省中小学教材在全国率先采用无污染封面。

我国中小学教材封面原采用覆膜技术,就是将塑料压盖在封面上。

塑料对中小学生健康有潜在威胁,在纸张回收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塑料封面还容易起皱,使用起来也不太方便。

因此,北美、西欧和日本从九十年代初开始取消这一生产技术,而采用紫外光固化材料取代之。

新华社的报道称,湖南大学从1994年开始,开发出这种无污染新型涂料系列,已在印刷、建材、机电、光盘等领域的表面涂层方面广泛运用。

1998年9月,湖南大学与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共同开展了教材无污染封面的研究并获得成功。

据了解,这一技术还有效地降低了教材成本。

(四)焦点透视:走访第一家绿色大学
校内设立汽车尾气检测点;利用学生浴室用过的洗澡水来冲洗厕所;不利于环保的科研项目不予立项……去年,清华大学提出要建设国内首家“绿色大学”。

自从清华大学的食堂改造后,用方便餐具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只带一张饭卡就可以吃饭了,多方便!”一开始,清华学生对此很满意。

可最近,在清华的一些食堂门口,悄然竖起了“少用一次性筷子”,“避免白色污染”的宣传牌;在餐具取放处,贴着“请尽量用勺子吃饭”的提示条。

发出倡议的环境系的同学们带头不用一次性筷子,随身带着小勺去吃饭,越来越多的学生也开始加入这一行列。

这是清华大学推行“绿色大学”示范工程以来,在校园中涌动的绿色潮流中的一朵小小浪花。

1998年6月23日,“绿色大学”示范工程正式推出。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要把清华建设成为一所绿色大学,要让清华人变成一颗颗绿色的种子,撒向祖国各地。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之一的郝吉明教授介绍“绿色大学”创意的初衷时说:“现在我们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环保意识不仅决策者要有,普通民众更要有,这是全民族的大事。

科教兴国,教是基础。

环保小范文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人类的自私自利,贪得无厌,致使地球环境日渐衰败,环境污染日渐严重。

保护地球妈妈,成了全人类的首要任务。

正当大地在叹息,地球在哭泣时,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我们要承担起拯救地球的重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虽然我们居住在这个表面还鸟语花香的地球上,但是有些人却不懂得爱护、珍惜它。

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去砍伐树木,并把这些树木制成各种美丽的家具、一次性生活用品、建筑材料等等,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水土流失、地震、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来恬静、和谐的农村,而今都成了黑色工厂的王国。

那黑黑的烟囱、臭臭的污水、隆隆的噪音都肆无忌惮地掀去了地球的植被;宽阔的马路都挤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废气、灰尘、噪音无不露出其狰狞的面孔,在吞噬着地球的血液;那贪得无厌的采矿者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深深地插进了地球的心脏……
自然资源利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环境质量与评价有了一个大楷的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物资文化生活,铸造了人类历史的新文明。

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不适当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并给人类以各种惩罚和报复。

我作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采矿专业的一名学生,我们以后的工作紧密联系着能源、环境。

我们先来看看能源的现状与未来。

世界能源利用一直呈螺旋上升的趋势,矿物燃料消费的增长率在1986年是2.4%,1987年是3.1%,而1988年达到3.7%。

若以世界储备寿命指数来衡量矿物能源的可利用期限,那么石油为41年,天然气是58年,煤是218年。

化石能源消耗量的持续增长将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薪柴——穷人的“石油”——预计将比今天更难获取,这意味着贫困地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燃料更紧张,被砍伐的森林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更多的畜类和作物几杆将用于炊事而不是用作有机肥。

资源质量含量不一,在地下矿产资源方面,除煤炭以外,多数矿产资源贫矿多而富矿少,共生矿多而单一矿少,中小型矿多而大型矿少。

在铁矿储量中含铁量大于30%的富矿只占总储量的7.1%,90%以上为贫矿。

在能源中,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只占探明能源的28%。

中国有些矿种储量虽然大,但矿石品位低,杂质多,场地分散,开发难度大。

有些矿种计算储量的标准较低,如铁矿石以含铁量30%为标准,而很多国家要大于50%才算铁矿石。

因此与国外相比,中国矿产实际储量还要低,开发难度更大。

在未来矿产资源面临着枯竭。

矿产资源是在地壳中经过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过程中生成的,而人类对其开采消耗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以至了解了能源的现状和未来,我们来看看能源开发与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矿山排水造成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开发矿产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但采矿时遇到地下水涌入矿坑的问题。

然而能够长期造成大量矿坑涌水的,必定与附近有较大的含水层有关。

从供水的角度看这些含水层只要水质适宜,当然是良好的供水水源。

但是,采矿以获得矿产为目的,大力进行排水采矿的结果便是相当大的范围内疏干了地下水。

在中国北方干旱地区,尤其在喀斯特地层发达的地区,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矿山排水将一定深度以下的地下水疏干,实际上就是将地下水位强行降低至一定深度以下。

这样必然也造成周围地区地下水短缺,甚至使矿山自身所需的供水也无法保证。

这是一个需要加强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资源利用后产生的气体对环境产生的温室效应。

它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主要在五个方面:第一,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引起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和雨量的变化。

如1994年有关专家指出,南极半岛的温度在迅速上升,这是自130年前有世界记录温度以来最快速度的持续变暖。

英国南极测量局法拉第研究站的温度在过去40年提高了2.5度。

以年均计算,那里的温度相当于每
面对以上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以下几个原则:一,“人类-环境系统”由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组成,是这两者相互依存的整体。

任何一方的存在和兴旺都赖于另一方的存在和兴旺。

二、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与所有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一样,同样都受永恒的生态规律所支配。

所有生命都依赖于“人类环境系统”的不间断的运转这保证能量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三、后代人的幸福是我们当代人的社会责任之一。

因此,当代人应当限制自己对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费,要把这种消费水平维持在仅仅满足社会的最基本需要方面,并对可更新资源进行抚育,以确保持续的生产力。

总之,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能使人的思维、智力、体育获得全面发展,使社会经济获得持续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因此,当人类品味到环境破坏所酿成的杯杯苦酒之后,必然回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理性思维规范人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