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 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 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 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 环。
26
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从30亿年 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 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 大气圈。陆续出现了多细胞生物(7亿年前),无脊椎动 物(5亿年前),以及哺乳类动物(2亿年前)。由于地壳 的变化、气候的变异和其他种种原因,有些物种消亡了, 新的物种产生了,形成了今天由大约107物种组成的五彩 缤纷的生物圈。
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 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而且水的介电常数在所 有的液体中是最高的,使得大多数离子化合物能够在其中 溶解并发生最大程度的电离,这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生物 体内各类生化反应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15
3、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为 4.18J/(g·℃)。此外,水的蒸发热也极高,在20℃下为2.4kJ/g。正 是由于这种高比热、高蒸发热的特性,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
4.热成层 热成层位于中间层顶以上,又称增温层或电离层,温度随高
度增加急剧上升,到约1000km高度时,白天温度可达1000~1750K。 该层空气分子在各种射线作用下大都发生电离,成为原子、离子和 自由电子,电离层之名因此而得。
世界自然地理的基本特点
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旅游业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经济对 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旅游业对自然地理的影响:旅游 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如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等
旅游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旅游活 动对当地文化的传播和保护作用, 以及文化对旅游业的提升作用
城市的建设和发 展需要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保护 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需要注 重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实现可 持续发展。
城市的建设需要 适应自然地理特 点,因地制宜地 进行设计和建设。
交通建设
自然地理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交通建设对自然地理的改造 交通建设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发展
地球表面的海洋平 均水深约为3795米, 而陆地平均海拔约 875米。
地球表面的海洋中 含有大量的水,约 占地球上总水量的 97%左右,但可用 于人类饮用的水仅 占2%。
地球表面的海洋中 含有大量的盐分, 平均每1000克海水 中含35克盐。
地球的气候
地球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定义: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的分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城市用地等
土地资源的分布:全球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欧亚大陆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 措施
矿产资源
种类丰富:世界各地拥有多种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等
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温带、 寒带等,每个类型的气候特点不 同
添加标题
第1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 石英岩
3.4 化石
5.6亿-2.4亿,存活了3.2亿
❖ 始祖鸟生 活于约1亿 5千5百万 到1亿5千 万年前晚 侏罗纪, 化石分布 在德国南 部
1996年,在北票市上园乡的一个小山村四合屯, 当地农民在挖掘孔子鸟化石时发现了四块长毛的小 型肉食恐龙化石。这是世界上第一次被发现的长毛 恐龙的化石,因而被誉为“中华鸟龙”。它的发现 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直接 支持了鸟类由小型的 食肉的栖地性恐龙进化而成的理论。
2.3 海底扩张理论
海底扩张的证据(沉积物的年龄)
海底扩张的结果(形成喜马拉雅山)
2.4 板块运动形成海沟
❖ 马里 亚纳 海沟
2.5 地震带与板块的吻合
2.6 火山地震的成因
❖ 准确预报地震难在何处
❖ 科学家们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成 百上千光年(距离单位,是光波在一年中“行走的路程”,约9560 8亿公里)远的浩瀚太空;但对地表以下仅十几公里深处的情况还一头 雾水。但恰恰是这地表以下的十几公里处,是最应该关注的,因为在此 处孕育的“地下杀手”——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浩劫最大。中国地震局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林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观测地下比观 测太空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探测到可能发生的地震,必须得到达孕育 地震的深度,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不 能支持这样的探测。人类对地下探测到达的最远距离仅距地表10公里 多,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科拉半岛超深钻探工程,最终深度为 12261米。
❖ 但水晶是在炽热的岩浆作用下形成的
❖ 水晶是一种经过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宝石,所 以质地更坚硬,而且通体透明,充满灵气, 就算被尖锐物体怎么刮擦也不会出现裂痕。 水晶内含有铁、锰、锌、钾等大量微量元素, 佩戴水晶可以发挥这些微量元素的作用,对 人体起到保健的作用。
环境工程导论
❖ 机械变动 ❖ 社会变动
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发展趋势: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也不高,在4.5-17% 之间,平均10%。即食物链后一营养级的能量总小 于前一营养级的能量,或者说能量的生态效率不可 能达到100%。(能塔图)--食物链层次不超过四级 或至多五级。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美国南方某河流生态系统中食物链 能量流动示意图
单位:千卡/平方米.年
呼吸用 11,997
呼吸用 1,890
呼吸用 316
呼吸用 13
太
阳 辐 射
绿色植物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总 量 58% 总 量 56% 总 量 83%
能 20,018
3,368
383
量
净产量 16% 净产量 11%
净产量 6%
1.2%
植物:菌藻---苔藓和蕨类---裸子---被子植物 动物:无脊椎---脊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鸟类
“生物圈2号”试验的失败
地球养育着人类和所有生物,所以,人们称地球为“生 物圈1号”。1984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里,出现 了一座用钢架玻璃盖成的密封型建筑,占地1万3千平方 米,里面有林草、耕地、牧场和“人工海洋”等等,耗 资2亿多美元。人们称其为“生物圈2号”。1993年,8 名科学家进入其中。他们计划一边耕作养殖,一边科学 研究,同时,要努力维持在这密封型建筑中的小小的生 态系统的平衡,包括气候(尤其是氧气含量)和食物。 原定这些科学家在这密封建筑中停留2年,以检验人类能 否在同地球隔绝的模拟的“生物圈2号”环境中长期生活。 但是,1年多以后,氧气含量从21%下降到了14%,所种 下的粮食歉收,无奈只能吃种子。在这种情况下,不得 不提前撤出。随后,这套建筑移交给了哥伦比亚大学。 1996年9月,对该项试验的总结认为,在现有条件下,人 类无法模拟可供人类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是地球上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经历了各种变化和演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气候、植被和水文等特征。
这些演化过程的基本特点包括长期性、缓慢性、不均衡性和不可逆性。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长期性。
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涉及数十亿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地球地理环境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和变迁。
长期性意味着演化过程是持续不断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明显的变化。
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植被演替都是需要数百万甚至数亿年的长期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还包括缓慢性。
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变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变化并不会迅速地显现出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作用才能够达到显著的变化。
山脉的抬升、河流的冲刷、岩石的风化等地质过程都是缓慢而稳定的演化过程。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还表现为不均衡性。
地球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演化速度和方向都是不均衡的,这是由于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气候和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
热带地区的植被生长旺盛,气候湿润,而极地地区则气候寒冷,植被匮乏,两者之间的自然演化方向和速度都存在巨大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还具有不可逆性。
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化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的变化很难逆转回原来的状态。
一旦森林被砍伐,就很难恢复到原始的状态,水库的蓄水会导致原始的河流生态系统永久改变等。
总结回顾来看,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包括长期性、缓慢性、不均衡性和不可逆性。
地球自然环境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气候、植被和水文等特征。
在探讨这些特点的过程中,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个人观点和理解,我认为这是一个宏大而且令人惊叹的过程。
通过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化,我们能够更好地珍惜和保护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
希望人类能够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享受到美丽的自然环境。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PowerPointPres
• 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 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 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 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如何迅速实现向 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 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PowerPointPres
• 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 菌和蓝藻等生物。从此,开始了一种新 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 出现了氧气。此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 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5亿年前 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在 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蕨 的植物开始登陆。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 年前。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PowerPointPres
• 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 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 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这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 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PowerPointPres
•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 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 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 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 和机构等。有人认为这些社会要素组成 了另一圈层----智能圈或人类圈 (noosphere)。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PowerPointPres
• 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 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 了最基本的条件。
• 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 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 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 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 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
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介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形态和地势起伏状况。
地球表面的地形由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地形要素构成。
地形影响着气候、水文和植被的分布,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
例如,高山地形常常造成陡峭的山坡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于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而平原地形则广泛适用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的统计或概括。
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大气循环、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气候的变化对于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水文是指地球表面的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水文系统包括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冰雪等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
例如,沿海地区相对更容易获取淡水资源,而内陆干旱地区则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上植物的总体分布情况和类型。
植被受到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植被对于水文循环、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表土层,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质分解形成,具有水分保持、养分供应和植被生长的功能。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根据气候、岩石类型和植被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土壤对于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定居和发展的基础。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
这些基本特征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试卷高二
地理试卷高二一、概述地理试卷高二二、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与地球环境地球的基本特征:参考现有资源,独特的形状,多种自然环境。
2.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大爆炸理论,地球演化的不同阶段。
3. 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质岩石的分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常见矿物质类型。
4. 关于水的地理学地球表面的水:海洋、湖泊、河流,水循环,水资源管理。
5. 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气候因素: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气象观测和预测。
6. 地理中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非生物要素,生态平衡与破坏。
7. 地理中的人口和人类活动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城市化、工业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部分1. 地理中的文化和文化景观文化传承:语言、宗教、习俗,文化景观的特征。
2. 经济地理经济的分类:农业、工业、服务业,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城市地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人口增长,城市地理环境问题。
4. 地理中的交通与通讯交通方式:陆路、水路、空中,通讯技术与地理的关系。
5. 地理中的政治和行政区划国家和行政区域划分,不同政治制度对地理的影响。
6. 地理中的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国际冲突与合作,国际贸易与投资。
7. 地理中的灾害和风险管理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干旱,预警和风险管理。
四、总结地理试卷高二完整地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领域,从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到各种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展示了地理学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所处的世界,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1)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量的不同而引起热量的差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7根据热量不同可分为若干自然地理带,有赤道、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
每个带的气候状况、水文特征、土壤类型以及生物各类都有明显的不同。
(2)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地形每升高100米,所温下降0.5-0.6 ℃,或每升高180米,气温下降1℃。
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到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所以只要有足够高度的山地,就可以自下而上地划分出垂直自然带,各自然带的植被和土壤呈规律性分布,自然生态系统也呈规律性地垂直交替。
(3)经度地带性:这主要由地球内在因素而造成的,如大地构造形成的地貌和海洋分异,引起经度地带性变异。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异,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我国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水分变异是随经度而变化的,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有规律的排列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等。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 境的总称。包括水圈的全部、岩石圈 的表层和大气圈的底层。
举例说出生物对其它圈层的影响?
CHENLI
1
现代大气中的氮、氧主要来自生物作用;
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 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 状况;
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洋性气 大陆
候
性气
地中海 候
气候
温带季 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 候
苔原带
北极圈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 温带 温带落叶
叶阔叶 温 阔叶林带
林带 亚热带常
带 荒 漠 带
CHENLI
10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CHENLI
11
地球表面的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地理 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自然地理 环境的整体性。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少数耐 旱植物
河流少 内流河
干旱
风蚀地貌
发育差 CHENLI 肥力低
12
又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植物多样, 常绿阔叶林
CHENLI
8
一、 自然地理环境
1、范围:
地球的表层,包括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 的表层。
2、主要要素:
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动物、植物)、土壤等
3、基本特征:
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
(1)整体性
的景观标志!
(2)差异性
(3)演化的不可逆性
CHENLI
9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6大要素构成的 整体。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地共处在地 理环境整体之中。
地球的概况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概况知识点总结1.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厚度约为30-50公里。
地壳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它们的厚度不同,构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质特征。
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50公里,由固态和部分熔融的岩石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的。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热源,产生了地热和地磁现象。
2. 地球的形状地球大致呈椭球形,由于地球自转和重力作用,地球的南北两极会稍微扁平,而赤道地区则稍微隆起。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这种形状称为地球的地球形状。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由此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这就构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
4. 地球的大气地球的大气由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杂气占1%。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电离层,其中对流层是地球上大部分气象现象发生的地方,平流层是飞机飞行的地方,电离层是俯瞰地球的最外层。
大气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调节地球的温度,保护生物不受宇宙射线和紫外线的伤害。
5.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海水、淡水、地下水等。
地球的海洋占据了70%的地表面积,是地球最大的水资源。
地球的淡水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之中。
地球上的水资源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因素。
6. 地球的地表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表特征,如大陆、岛屿、海洋、山脉、平原、高原等。
大陆占地表面积的30%,分布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岛屿是分布在海洋中的陆地片段,它们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和海浪侵蚀等自然因素。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积的70%,在海洋中有浅海、深海、海底山脉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章节总结
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分为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自然造成的环境破坏这两大类。
•环境问题的发生与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自人类出现直至工业革命为止,是早期环境问题阶段;–从工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是近现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引起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至今,为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世界八大公害•世界著名的六大污染事故•在20世纪,世界上还发生了多种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其中最闻名的"六大污染事故"是:•1〕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2〕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故3〕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4〕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事故5〕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6〕德国莱茵河污染事故•污染问题在工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原因•工业社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尤其是化石燃料基础上。
•工业产品的原料构成主要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
•环境污染还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费方式有直接关系。
•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发展还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直接相关。
现代环境保护的源起•《寂静的春天》从污染生态学的角度,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现代生态学所面临的污染生态问题。
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1972年6月5日至6月16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当代世界环境问题,探讨保护全球环境的战略。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研究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这次会议提出了两个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和《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环境保护的第二个里程碑——里约热内卢会议•1992年6月13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迎来了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其中有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一、海陆分布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
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
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
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108km2的地球表面积中,海洋面积×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08km2,约占29%。
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
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其中只有20°—70°N间陆地面积(约×107km2)略超过海洋面积(×107km2)。
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
其中的30°—70°S,陆地只有×106km2,而海洋面积达×108km2。
尤其是50°—60°S 陆地只有2×105km2,而海洋面积达×106km2,成为按纬度划分陆地面积最少的区域。
有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antipodal)。
如以四个古老大陆(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
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
实际上,地球大陆上任一点的对蹠点,95%以上可能是海洋。
有些研究证明,海陆对蹠分布乃是随机性的表现。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
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
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大气
0.04
河流
0.01
地球上水量分布数据
不足0.6%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水圈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水圈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水圈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
第一篇 地球环境与生态系统
3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6
第三章 人口与资源
1
课程大纲
4
第二章 生态系统
第一章 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内容和重点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第二节 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本章重点 1. 环境的定义和分类. 2. 人类的生产活动给地球各圈层带来的影响. 3. 大气圈的分层.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存在。 土壤的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达几十米。 土壤是由岩石演化而来,并覆盖在岩石的表面,它与岩石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具有肥力。
人类与土壤圈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特性 1、整体性 2、有限性 3、不可逆性 4、潜在性 5、持续反应性 6、放大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
01
根据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制约大小以及关系远近的不同,可将环境分为:
环境的分类
02
社会环境(聚落环境) 地球环境(自然地理环境)
区域地理 地球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地球知识点总结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等具有重要影响。
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形态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中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东部地势平坦,西部多为高山和高原,这种地形特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气候是区域地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到植被分布、农业生产、人口聚居等。
中国气候多样,北方多为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多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部多为高原气候和寒冷气候。
这种气候分布格局导致中国各地的农业、畜牧业、林业产业有着不同的特点。
水文地质是指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有丰富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资源。
黄河、长江是中国两大主要河流,长江流域为我国主要农业区和经济发达区,黄河流域则为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
二、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指地区的人口、文化、社会结构等因素。
人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对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口的年龄结构、职业结构和城乡分布格局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精神支柱,它包括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
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路线。
社会结构是一个地区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方式,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
中国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改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资源利用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大地赋予人类的各种物质和能源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中国的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分布不均,这就需要不同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合理规划和调配。
地理空间基础知识点总结
地理空间基础知识点总结地理空间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和相互关系。
地理空间包括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地理空间两个方面。
自然地理空间是指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分布、演变、交融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人文地理空间是指地球上各种人文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和相互关系。
1.地球的几何特征地球是一个椭球体,其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约需24小时,在赤道的自转速度约为1670千米/小时。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轨道相互配合,使地球的自转轴相对太阳固定在一个倾斜的23.5度角上,造成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日照、气候和地理空间分布。
2.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态等自然要素,其分布和相互作用影响了地球上的生产活动和城乡发展。
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居民人口、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等主要人文要素,以及城市、交通、通讯等人文活动,其分布影响了地球上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传承。
3.地理空间格局地理空间格局是指地理现象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组合和相互关系。
地理空间格局的基本要素包括地域、地方和地带。
地域是指地球上的各类地理环境的广阔范围、较为稳定的自然特征区域,如毛伊岛、中国大陆、美国大陆等。
地方是指地球上具有一定规模和地理边界的地理区域,是自然、人文现象的空间表现和生活活动场所,如农村、城市、工业区等。
地带是指地球上一定地理要素分布特征相似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布区域,如亚热带、冷带、古镜带、城市带等。
4.地理空间关系地理空间关系是指地球上各类地理现象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地理空间关系主要包括相对位置关系,即地理现象在地球表面上的相对位置和方位关系;空间分布关系,即地理现象在地球表面上的分布规律和地域格局;空间交流关系,即地理现象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和互动关系;空间分工关系,即地理现象在地球表面上的专门分工和合作关系。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物理性质;了解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掌握地质作用。
重点:地质作用,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不是一个圆球体,而是一个实心椭球体,赤道半径长,两极半径短。
(一)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反复曲折的过程。
第一级近似:圆球形第二级近似:旋转椭球体第三级近似:大地水准体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闭的球体形状。
(二)地球大小赤道半径a=6378.137KM两极半径c=6356.752KM平均半径R=6371.004KM长短半径差a-c=21.385KM扁平3=(a-c )/a=1/298.257表面积S=4n r 2=510064472KM 2体积V=4n r 2/3=10832亿KM 3地球的形状呈梨形,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二、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表面高低起伏。
以海平面为界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地理单元,海洋面积占70.8%,陆地面积占29.2%。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而且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大陆的形状均为尖端向南的倒三角形。
另外,大西洋东西两岸的海岸线形状十分吻合。
大陆平均海拔高度875m ,最高8844.43m (8.8km )(珠穆朗玛峰)。
大洋底平均深度3729m ,最深11034m (马里亚纳海沟)。
若将地球表面地形拉平,则地球表面位于现在的海平面以下2.44km 。
(一)陆地地形特征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陆地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类型。
难点:地质作用。
第一节地球概况1、山地一海拔500m以上,切割度大于200m。
呈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
如美州西缘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高大的山脉大多是在地壳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带。
它们可分为两大地带: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另一为略呈东西向横贯亚洲、欧洲南部、非洲北部的地带(地中海沿岸,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环境的基本特征•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本章重点•1.地球大气的热分层和各层的主要特征.2.地球上的水量分布.3.人类的生产活动给水圈带来的影响.4.地面土壤仅几十厘米厚.5.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重0.2﹪,作物生长受阻.第一节地球环境的圈层构造一、地球环境及其组成•环境科学所研究的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
人类环境有别于其他生物环境,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素•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这些要素和圈层构成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地理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的社会制度等上层建筑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基础、城乡结构以及同各种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念和机构等。
有人认为这些社会要素组成了另一圈层----智能圈或人类圈(noosphere)。
二.地球环境的独特性•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 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
•近年来,科学研究的进展,使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们反因为果,认为不是地球上“优越”的环境条件创造了生命,而是生命活动创造了今天地球的环境。
这种观点被称为盖娅(Gaia)假说或盖娅理论。
•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
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
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三.地球各全层的发育•地球在大约46亿年前形成的时候,是一个炽热的大火球,还没有圈层的分化。
地球外面包围着原始大气,主要由氢气、甲烷和水蒸气等组成,是一个还原性的大气圈。
我们今天看见的地球各圈层,是经历了亿万年的发育才形成的。
•水的出现是地球发育史的第一个重大事件。
大约在38亿年以前,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地球上出现了水。
•水分的蒸发和降雨,降低了地表的温度,产生了河流、湖泊和海洋,为地球生命的出现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地球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是生命的出现,尽管对生命起源的机制也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一般都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
早期细菌通过发酵作用取得能量,并在生命过程中放出二氧化碳,逐渐改变了原始大气的组成。
•到大约20亿年前,出现了更为进化的细菌和蓝藻等生物。
从此,开始了一种新的生命过程---光合作用,大气圈中首次出现了氧气。
此后,生物进化过程加速。
12亿年前出现最早的真核细胞。
5亿年前出现海洋无脊椎动物,4.5亿年以前,在温暖湿润的河口地带,一种叫做顶囊蕨的植物开始登陆。
哺乳类动物出现在2亿年前。
•今天,大约有500万至5000万种生物组成了五彩缤纷的生物界,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圈。
•从地球个圈层发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生物的能动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地球今天的面貌是生物创造的。
爱护和保护生物圈,就是爱护和保护地球的现在和未来第二节人类与地球各圈层的关系•一.人类与大气圈•二.人类与水圈•三.人类与土壤圈•四.人类与岩石圈•五.人类与生物圈一.人类与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面由各种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流体系统,是在生命活动参与下长期发育而形成的。
•(一)大气圈的结构•地表以上大气的浓度随着高度逐渐减少。
因此,大气圈的上限难以精确确定。
按照其分子组成,大气可分为两个大的层次:均质层和非均质层(或称同质层和非同质层)。
•根据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大气圈又可以分为光化层和离子层。
目前,世界普遍采用的大气圈分层方法是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变化特征,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
•(二)地球大气的精细平衡•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这种组成在太阳系九大行星种非常特殊。
组成地球大气的多种成分可分为稳定组分和不稳定组分。
前者包括氮、氧、甲烷、氢、氙等,这些气体之间的比例是稳定的。
大气的不稳定组分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臭氧和水汽等。
•地球各圈层,尤其是生物圈各组分,与大气圈保持着十分密切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大气各组分之间保持着极其精细的平衡。
目前,下层大气中氧气的浓度为21%,这是亿万年来生物圈进化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气圈中另一种敏感的微量组分是甲烷,俗称沼气。
目前,其浓度低于百万分之二。
如果浓度过高,在现有的氧浓度下就会因闪电而燃烧。
并且,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300多倍。
•总上所述,大气圈各组分之间保持着精细的平衡,这是地球环境亿万年来发育的结果。
保持这种平衡乃是维护生物圈所必须,破坏这种平衡就是破坏生命的基础。
然而,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以来,规模和强度日益加大的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种平衡,这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二.人类与水圈•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构成一个大体连续的圈层覆盖在地球表面,称为水圈。
它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中的冰,还包括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
水的优异的自然性质决定了它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特殊意义:•(1)水是无色透明的,它允许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和波长较长紫外线部分可以透过,使光合作用所需的光能能够到达水面以下的一定的深度,而对生物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则被阻挡在外。
•(2)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为生命过程中营养物和废弃物的传输提供了最基本的媒介。
并且,除液氨外,水的比热是所有的液体和固体中最大的,为4.18J/(g*ºC)。
(3)水在4ºC时的密度最大,这一特性在•控制水体温度分布和垂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4)冰的密度比水小,这一特性对水下生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否则,气温降低时水面结成的冰会沉入水底,给水下生物带来灭顶之灾。
•近代人类在其生产活动中,给水圈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有:•(1)兴建大型水库;•(2)大量开采地下水;•(3)小河流渠道化;•(4)湖泊的泯灭。
三.人类与土壤圈•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供植物生长与繁殖的疏松表层。
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和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由土壤存在。
即使在岩石出漏或流沙覆盖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
土壤圈是与大气圈、水圈同样重要的第三大环境要素。
•土壤和岩石共同构成了大地,但土壤和岩石是有区别的。
地球半径约为6400km而地表土壤的厚度仅为几十厘米,相比之下微乎其微,但却正是这薄薄的一层土壤,才使得地球上有了广阔的森林、农田和草场,人类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达到占干土比重0.2%时,作物生长受阻,这种土壤称为盐渍化土。
灌溉水把渠道和土壤中的盐分溶解出来,随着盐分的蒸发,数量不等的盐分便积累在土壤表面。
土壤学上把这种过程称作次生盐渍化。
当土壤含盐量达到2%以上时,大多数作物无法生长,这类土壤就是盐土。
•次生盐渍化影响范围广泛,而且仍有发展的趋势。
据估计当前世界水浇地的14%受盐渍化影响。
•常常与盐渍化伴生的另一种现象是水涝,即沼泽化。
传统灌溉技术,如沟灌和渠灌,常有过量水分下渗至底土,在排水不良的地形部位上潜水位逐渐提高,使土壤表层和表下层水分过多,造成缺氧环境,妨碍作物生长,俗称水涝。
四.人类与岩石圈•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
众所周知,地球内部也分成几个圈层。
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
•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燃料。
•(一)化石燃料•从人类全部历史来看,化石燃料大规模使用的历史尚不足200年。
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燃料是薪柴、木炭、作物秸秆和畜粪。
进入20世纪以后,煤炭才开始占主导地位。
石油更是一个后来者,从1920年起其开采量大幅度上升,开始了能源供应的“石油时代”。
从1929年至1971年,世界煤炭产量增长了70%,同期石油产量增长了1000%。
•(二)矿物原料•人类利用矿物资源的历史不算长,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人类首次学会从矿石中提取金属,进入青铜时代。
3000年以后,到了公元1709年,英国人达比发明了用焦炭作燃料熔炼铁,才进入近代的钢铁时代,钢铁也成了现代一切工业的基础。
•总之,岩石圈是人类所需要的矿物原料和化石燃料的储藏所,其储量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技术的迅速进步,对矿产与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原料与燃料行将耗竭。
如何迅速实现向新材料与新能源的转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要务。
五.人类与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的部分,即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
生物圈的发育经历了大约30亿年的历程。
从30亿年前出现原始细菌开始,20亿年前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固氮生物,释放出氧气,并在约16亿年前形成了含氧气的大气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一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循环。
而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掌握了可以同大自然相抗衡的力量。
尤其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终于使人类从大自然的奴隶变成大自然的主人,但人类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处处以胜利者和占领者的姿态出现,破坏了人类同大自然的平衡和和谐。
参考书•[1]黄润华,贾振邦.环境学基础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Miller G T. 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Wadsworth.1996•[3]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4]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5]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6]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署.世界资源报告:1994—1995,第6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7]孔嘉丰.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西北人口,1997;1 •[8]李建民.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人口研究,1996;1 •[9]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