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总结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变过程的科学,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大一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地质知识。
本文将对大一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地质作用等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是地球宇宙形成的起点,它导致了宇宙的膨胀和冷却。
2.行星形成理论:地球是由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凝聚形成的。
3.地球的分化: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由不同成分和物质组成。
4.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大气的形成、水的起源、生命的出现以及地质事件的发展。
二、岩石与矿物1.岩石的分类: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每种岩石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3.沉积岩:由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等组成,形成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沉积作用。
4.变质岩: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包括片麻岩、页岩和大理岩等。
5.矿物的特征:矿物是由确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地质作用1.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外部的构造和变形,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2.地质力学: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力学行为,包括岩石的断裂和褶皱形成。
3.地貌地质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地质作用。
4.环境地质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包括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估。
综上所述,地质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的学科,大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以及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对地球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普通地质学 第四版 舒良树总结
普通地质学第四版舒良树总结简介《普通地质学第四版》是由舒良树编著的地质学教材,该书主要介绍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地质过程等内容。
本文将对该教材进行综合总结,拓宽读者对地质学的知识体系建设。
1.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地质学作为一门探究地球内部和外部实体、地质过程和演化规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
舒良树在《普通地质学第四版》中对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介绍。
他系统介绍了地质学的起源、发展和组成部分,以及地质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读者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地球是由不同的地质层组成的,舒良树在第二章中对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进行了详细阐述。
他介绍了地球的各个层次,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讨论了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板块运动的原理。
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地球不同地质层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3. 地质时间与地质事件地质时间是研究地质事件发生和演化的基础,舒良树在第三章中对地质时间与地质事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介绍了地质时间划分的原则和方法,以及不同地质事件的特征和演化规律。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地质时间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方法,进一步理解地质事件的发生和演化机制。
4. 岩石与矿物岩石与矿物是地质学的基础内容之一,舒良树在第四章中详细介绍了岩石和矿物的分类、特征以及形成机制。
他强调了岩石与矿物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了不同岩石和矿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地球不同构造层中的岩石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5. 地质作用与地貌发育地质作用和地貌发育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舒良树在第五章中全面叙述了地质作用和地貌发育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他介绍了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包括构造作用、火山作用、沉积作用等,并阐述了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读者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对地质作用和地貌发育的基本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
6. 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学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舒良树在第六章中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和防治措施。
普通地质学总结
Page 18
第三节 沉积岩
一、外动力地质作用
因素:大气、水、生物 类型: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二、沉积岩的形成
岩石风化:风化作用类型;矿物和岩石的抗风化能力 固结成岩作用: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
三、沉积岩的特征
结构与特征;磨圆、层理、生物结构与化石 四、沉积岩的类型(碎屑岩和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
Page 23
第一节 地质构造形成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地层演化 第三节 岩石变形和岩层产状 第四节 地质构造类型 第五节 地质工作方法
Page 24
Hale Waihona Puke 24第一节—第三节
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的概念和基本方式(水平 和垂直)
沉积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岩石变形:变形方式(弹性、塑性、断裂) 岩层产状:三要素
Page 19
第四节 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变质因素 二、变质类型 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动力变质 三、变质矿物 特征变质矿物 四、变质岩
结构与构造 变质岩识别特征
Page 20
第一节 地质年代及确定方法 第二节 地层 第三节 地史简介
Page 21
21
第一节 地质年代及确定方法
晶体、非晶质体;同质多象与类质同象
成因;单晶形态;集合体形态
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
Page 13
一、
第二节 矿物
解理:极完全解理— —断口 硬度:相对硬度(摩氏硬度),典型矿物的相对硬 度
Page 14
第二节 矿物
二、 矿石和宝石的特点 矿物鉴别方法 仪器鉴定;感官(肉眼)鉴定 ➢ 动眼——看(颜色、光泽、形态、解理) ➢ 动手——感、测(硬度、比重、手感(滑感)、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铁和镍组成。
2.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热量通过地幔的对流而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移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地层与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序。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化石记录。
4.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形变和断裂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岩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断层、褶皱和地质构造。
5.矿产资源:地质学也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发现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
6.地球的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质学家研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8.水文地质学:9.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震源机制、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
10.灾害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地滑等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以上是地质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总结
普通地质实习报告总结经过一段时期的地质实习,我对地质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期间,我们参加了各种地质实践活动,如野外实地考察、样本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等。
通过这些实践,我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总结。
首先,实习使我更加熟悉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地层、岩石、构造等基本知识,并了解了地质变迁、地质作用等现象。
通过实地考察,我直观地了解了各种地质地貌特征,如断层、褶皱、岩溶等,从而加深了对地质学理论的认识。
其次,实习提高了我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野外实习中,我们需要观察地质现象,识别矿物和岩石,并进行样本采集。
这些实践活动锻炼了我的观察力,使我能够迅速识别地质特征和矿物成分。
同时,在实验室分析样本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各种地质仪器和分析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通过与队友的密切配合,我学会了倾听、沟通、协调和合作,这些都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
实习还使我认识到地质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地质等领域,地质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习,我了解了地质学在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地质学领域继续深造和发展的信心。
最后,实习使我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地质学研究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实践和实证。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质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进行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这些都锻炼了我们的地质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这次地质实习,我收获颇丰。
实习使我更加热爱地质学,坚定了自己在地质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地质学素养,为我国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普通地质知识点总结
普通地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地球内部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壳的质地比较坚硬,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的厚度随着地球表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主要由硅氧化物和镁铁矿物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的温度和压强都比较高,能够形成地幔柱流,驱动地球板块的运动。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内核则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与一些小量的碳、硫等非金属元素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厚度约为2200公里。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能够维持地球的内部温度,形成地球的磁场。
二、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板块构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球的外表面被划分成了若干块板块,而这些板块则以不同的速度在地球的表面上移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目前,地球表面上有七大陆板块和十多个小板块。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幔柱流所驱动的。
地幔柱流是地幔内部的热对流造成的,能够带动地球板块进行运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也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球历史与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地质学的一个基本知识点。
地球的形成日期约为46亿年前,而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则分为了四个主要的地质时期,分别为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每一个地质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地层和化石。
通过对地球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地质学家能够对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进行推断和研究。
地质时间尺度的建立也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地质资源地质资源是地球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能源和矿产等。
地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资源和地质遗迹等。
矿产资源是地球内部的各种矿物资源,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资源等。
水资源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水等。
燃料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普通地质学复习知识总结
普通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实验室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等。通过这些研究,普通地质学不仅为其他地质学科提供基础理论支持,还能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学习普通地质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6.1 岩石分类............................................31
6.1.1 岩石成因分类....................................31
6.1.2 岩石物理性质....................................32
1.1 地球的形成与发展
在原始星云中,由于引力作用,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太阳和围绕它旋转的行星胚胎。
地球的早期阶段充满了极端的环境,温度极高,大气成分主要是氢、氦和一些简单的气体。
在这个阶段,地球经历了频繁的火山喷发和陨石撞击,这些事件为地球提供了原始的岩石和矿物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水蒸气凝结形成海洋,大气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5.2.1 地质构造分类....................................26
5.2.2 常见地质构造....................................26
5.3 构造地质图..........................................27
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是进行地质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对于地质工作者来说,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是必不可少的。
2.1 地球物理学基础
地球物理场: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包括重力场、磁场、电场、热场等。这些物理场是地球内部和表面物理过程的产物,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物理场,可以揭示地球的结构和性质。
普通地质学总结
普通地质学总结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矿藏、地壳变动以及地球的演化历史的科学学科。
它对人类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普通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基础学科,是探究地球物质及其演化规律的重要分支,对其他地质学科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支撑作用。
地质学的基本内容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和古生物学等。
它们相互之间密切关联,共同揭示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岩石学岩石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岩石的形成、成因及其内部构造特征等。
岩石是地球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岩石的成因和演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
岩石学主要分为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和变质岩学三个分支。
火成岩学研究由岩浆凝固形成的火山岩和深成岩。
根据岩浆的不同性质和凝固条件,火成岩可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等不同类型。
沉积岩学研究由风力、水力以及冰川等物理作用形成的沉积物,并通过压实、胶结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沉积岩。
变质岩学研究地壳岩石在高温、高压等地质条件下经历的变质过程及其形成的变质岩。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构造运动以及地壳形变等。
地球表面的地壳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研究地壳形变的规律,可以揭示地球内部构造的演化过程。
构造地质学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学、构造地貌学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方向。
构造运动学研究地质体在地球动力学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运动及其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构造地貌学研究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通过研究地形地貌的特征,可以推断地下构造的分布和特征。
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构造运动对地质体化学成分的影响,了解地壳化学元素的时空分布。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貌形态、地表过程以及地貌演化的学科。
地表地貌是地壳变动和气候、水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貌学主要包括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河流地貌和海岸地貌等。
通过研究地貌的形态和演化,可以了解地球各个阶段的地貌特征,揭示地貌发育的规律。
地质学基础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地质作用和地质现象的科学。
它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本报告旨在总结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成果,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概述地质学基础课程是一门面向地质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质构造、矿物学、岩石学、地质年代学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习内容总结1.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起点。
地球起源于约46亿年前的原始太阳星云,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在的地球。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地球的起源:地球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通过引力凝聚形成了原始地球。
(2)地球的冷却与固结:原始地球在引力作用下不断冷却,地球内部的物质开始分化,形成了地核、地幔和地壳。
(3)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导致地球表面发生构造运动,形成了山脉、平原、盆地等地貌。
(4)地球的生物演化: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约38亿年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
地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波传播、地磁测量、地球化学等。
3.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内部岩石的形态、分布和相互关系。
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质观测、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
地质构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褶皱构造:岩石层在受到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2)断层构造:岩石层在受到拉伸或压缩作用下发生断裂,形成断层。
(3)火山构造: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和地貌。
4. 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矿物质成分、结构、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科学。
普通地质学总结
普通地质学总结第一篇:普通地质学总结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改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层圈相互作用外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业、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用质量分数表示,地壳中: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共98.03% 解理:晶体抽到外力打击时能哦股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端口: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结晶方向的破裂面,总是不平坦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大于65% 中心式喷发:喷发沿地壳中的管状通道发生,常形成火山锥者裂隙式喷发:岩浆喷发沿地壳中的巨大断裂发生,不形成明显的火山锥者泛流是指平铺式的流动铺开,泛流玄武岩就是泛流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一般就是形成平平的玄武岩层。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侵入作用:深层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侵入岩:侵入作用形成的,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岩浆结晶的冷凝速度、温度、深度火成岩的构造: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关关系。
普通地质学实验心得
普通地质学实验心得
通过进行普通地质学实验,我学习到了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矿物岩石的形成、岩石的分类和变质作用等知识。
实验中我注意到,在观察矿物时,需要用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尤其是观察颜色、透明度和硬度等特征。
在进行酸碱试验时,要注意安全,佩戴手套和眼镜,同时需要用滤纸吸干酸碱试液,避免试液对手部造成损伤。
在识别岩石类型时,要根据颜色、结晶度、质地等特征进行判断,同时要了解岩石的形成环境和排列方式,以确定其类型。
在进行变质作用模拟实验时,可以观察到岩石的结晶程度和颗粒大小的变化,可以通过实验模拟出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类型。
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不仅学习到了地质学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普通地质学总结
普通地质学总结第一章绪论重要术语1、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及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它在地球上从不停息,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太阳能。
3、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章矿物本章小结1、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蜕变就转变成稳定同位素。
1种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由数量一般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半衰期是常数。
P52、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即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
P53、地壳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Si、Al、Fe、Ca、Na、K、Mg、Ti、H。
它们总含量站地壳重量的99.98%。
P54、矿物的基本性质包括:天然产出、具有有序结构及固体等三方面。
5、晶体是具有有序结构的固体,矿物都属于晶体。
晶体生长良好时具有多面体外形。
P66、成分相同而内部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像矿物;成分不同而内部结构相同的矿物称为类质同像矿物。
P67、矿物单体和集合体都可以形成特征性的形态。
根据形态可以识别矿物。
P78、按透过光线的能力矿物可以分为透明的与不透明的;金属矿物都是不透明的,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的。
P89、按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可分为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及非金属光泽三类。
前两类是不透明矿物的特征,后一个是透明矿物的特征。
P810、矿物的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特征。
P811、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
对鉴定不透明矿物具有重要意义。
P812、硬度计由10种矿物组成,利用硬度计可以测定矿物的硬度大小。
P8-9 13、解理面是矿物受打击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分裂而成的光滑平面。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大一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普通地质学是大一地质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和演化过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有关地球表面的形成和变化、岩石的分类和形成、以及地球内部的结构等知识。
本文将对普通地质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I.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部分组成。
1. 内核地球的内核位于地球中心,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具有高温高压的条件,因此是固态的。
内核的温度达到了5700摄氏度,相对于地球表面的气温来说是极高的。
2. 外核环绕内核的是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的温度较高,随着距离地心的深度增加,压力也会急剧增加。
外核运动激烈,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3. 地幔地幔是地球的最大部分,位于外核和地壳之间。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逐渐下降,压力逐渐增加。
地幔的运动驱动了地球的板块构造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
4.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相对较薄。
在地壳上发生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现象,如山脉的形成、地震的发生等。
II. 岩石的分类与形成岩石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矿物质组合,根据岩石的形成方式和组成成分,可以将岩石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熔融的岩浆在地壳或地幔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根据岩浆冷却速度和岩浆成分的差异,可以将火成岩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深成岩冷却速度慢,结晶粒度较大,如花岗岩;浅成岩冷却速度快,结晶粒度较小,如玄武岩。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遗骸等在水中沉积堆积而成的岩石。
根据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生物化学岩和化学沉积岩。
其中碎屑岩由岩屑堆积而成,如砂岩、页岩;生物化学岩是由生物遗骸堆积而成,如珊瑚岩;化学沉积岩是由水中溶解物质沉积而成,如盐岩。
3. 变质岩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结构、组成和矿物学等方面的改变形成的岩石。
普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研究内容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及其演化历史。
当前研究重点为地球的固体表层地壳(岩石圈)。
2.将今论古的基本思想:发生在地址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
3.地质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时间漫长、空间宏大、地质作用过程的复杂性。
4.地质学的工作方法:前人资料的收集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及样品的分析和检验~推理和模式的建立~模式的验证。
5.大气圈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物组成的、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圈层,位于星际空间和地面之间。
6.大气圈由下至上分类:对流层~平流层(含臭氧层)~中间层~电离层(极光)~扩散层。
7.大气降温率:平均每升高1KM大气温度降低6°C。
8.大气环流:分布于对流层,是由于不用纬度地面和不同高度的大气空间因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大气对流综合现象。
其基本能源是太阳辐射能。
9.水圈是分布于地球表层相互连通的水闭合圈。
包括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和地下水等。
10.生物圈是生物及有生命活动的地球表层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11.生物活动既参与了对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改造,又参与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成岩、成矿过程。
12.大地水准面是由全球性静止海面即平均海平面及其在陆地底下延伸所构成的封闭曲面。
13.大地水准面所确定的地球形状接近于两极半径略小于赤道半径的旋转椭球体(即扁球体)。
14.大陆地形分类: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的盆状地形平原:面积宽广、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海拔小于200米的地区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具有一定起伏的低矮地区山地: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隆起地形高原:海拔大于600米、面积较宽广、地面起伏较小的地区15.海底地形分类: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地带。
普通地质学实验心得
普通地质学实验心得
在普通地质学实验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知识。
实验中,我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矿物和岩石的分类、地质年代与地质时代等方面的知识。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各种仪器和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烧杯、滴定管等,进行了多种实验操作。
我们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岩石样本,并尝试用化学试剂来鉴别它们的成分和特征。
我们还制作了模型来模拟地球的板块运动,学习了板块构造理论。
通过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地质学对于矿产资源的探测与开采、环境保护、地震灾害预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也意识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总的来说,普通地质学实验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通过实践操作和理论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地球科学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 -。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二)2024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普通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和地球内部及表面变化的科学分支。
本文将对普通地质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岩石和矿物1. 岩石的分类:依据形成方式和岩石的成分,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矿物的特征: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可根据其硬度、比重和光泽等特征进行鉴定。
3.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岩石在地球上经历了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包括岩浆的形成、岩石的风化和沉积。
二、地层和地质事件1. 地层的定义:地层是地球表面上由不同岩石层序组成的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年代和地质事件的沉积。
2. 地层的划分:根据地质特征和化石记录,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和时间单位。
3. 地质事件:地质事件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标志,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和构造活动等。
三、地球内部结构1. 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每个层次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同。
2. 表层构造:地球表面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3. 地震的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四、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指的是地球表面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是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过程。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地质历史:地质历史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事件、岩石类型与古生物的演化等。
五、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1. 地质资源的分类:地质资源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地质问题:地质学在环境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对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有重要意义。
3. 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措施,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学生普通地质学实训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学在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们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周的普通地质学实训。
本次实训于20xx年x月x日至20xx年x月x日在我国某地质实习基地进行。
二、实习目的1. 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2. 提高野外地质调查和观测能力;3. 学会使用地质工具,如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4.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三、实习内容1. 地质学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初期,我们学习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层、岩性、构造等,以及地质年代、地质事件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地层对比、岩石鉴定、构造解析等。
2. 野外地质调查与观测在实习基地,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观测。
首先,我们了解了实习基地的地理位置、地质背景和实习路线。
然后,我们按照实习指导老师的安排,分组进行实地考察。
(1)地层调查:通过观察地层露头,了解地层的时代、岩性和层序,并进行地层对比。
(2)岩石鉴定:使用地质锤、放大镜等工具,对岩石进行鉴定,包括岩性、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
(3)构造解析:观察和分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发展历史。
3. 实验室工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实验室工作。
主要包括:(1)岩石薄片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了解岩石的微观结构和矿物成分。
(2)岩矿鉴定:对采集的岩石和矿物进行鉴定,确定其种类和成分。
4. 实习报告撰写实习结束后,我们根据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撰写了实习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1)实习概况:实习时间、地点、人员组成等。
(2)实习内容:地层调查、岩石鉴定、构造解析、实验室工作等。
(3)实习心得体会:总结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四、实习成果通过本次普通地质学实训,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掌握了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2. 提高了野外地质调查和观测能力;3. 学会了使用地质工具,如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4.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5. 完成了实习报告的撰写。
普通地质学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习背景普通地质学是地质学领域的基础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上得到更好的结合,提高综合素质,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普通地质学实训。
本次实训旨在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性质,了解地质发展过程,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目的1.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操作步骤,提高野外工作能力。
3. 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性质,认识常见的矿石。
4. 了解地质发展过程,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
5.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实习内容1. 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域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地层、构造、岩石等地质特征。
2. 岩石鉴定:学习岩石鉴定方法,对实习区域内的岩石进行鉴定。
3. 地质构造分析:观察实习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
4. 野外绘图:学习野外地质绘图技巧,对实习区域进行绘图。
5. 地质剖面观测:对实习区域内的地质剖面进行观测,分析其特征。
四、实习过程1. 实习前期:了解实习区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质背景等。
2. 实习中期:分组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
3. 实习后期: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习,我们对普通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地层、构造、岩石等。
2. 实践技能方面:掌握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石鉴定、地质构造分析、野外绘图等技能。
3. 团队协作方面: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耐苦耐劳方面: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面对各种困难,锻炼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六、实习总结1. 优点:本次实习使我们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团队协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2. 不足: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野外绘图技巧不够熟练、地质构造分析不够深入等。
普通地质学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普通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以及地质现象的一门基础学科。
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地质现象,掌握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我们的野外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习目的与内容1. 实习目的(1)加深对普通地质学基本理论的理解;(2)掌握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提高野外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习内容(1)地质地形图识读;(2)地层、岩石和矿物的识别;(3)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4)地质剖面和地层的划分;(5)地质素描和填图;(6)野外地质现象的记录与分析。
三、实习过程1. 地质地形图识读实习的第一天,我们学习了地质地形图的识读方法。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比例尺、等高线、地貌类型、地质构造等基本要素。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能够识别出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等。
2. 地层、岩石和矿物的识别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学习了地层、岩石和矿物的识别方法。
通过对不同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进行分析,我们能够识别出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常见矿物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解理等。
3. 地质构造的观察与描述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重点观察了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等。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实地观察,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地质构造的形态、规模和产状,并分析了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4. 地质剖面和地层的划分在野外实习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地质剖面和地层的划分。
通过对剖面的观察和分析,我们能够判断地层的年代和岩性,并绘制出地质剖面图。
5. 地质素描和填图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地质素描和填图。
通过地质素描,我们记录了地质现象的详细特征;通过填图,我们绘制了地质构造图,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6. 野外地质现象的记录与分析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地质现象,如溶洞、温泉、地震遗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地质学复习提纲地壳: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以莫霍面和上地幔顶部相隔。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部分。
P28软流圈: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也称低速带。
P30 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重量的百分比,又称为地壳元素的丰度。
P32风化壳:是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P52波切台:在基岩海岸的潮间带,波浪和潮汐作用下,基岩海岸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在海蚀崖前形成一个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基岩平台,称为波切台。
P82侵蚀基准面:河流的下蚀作用是河谷不断加深,当河流下切到一定深度,河水面趋近与其注入的水体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在具有下蚀作用,因此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是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这个极限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P64平行不整合:是指上下两套地层时代不连续,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彼此平行。
P111历史比较法: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结果,与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有相似之处。
从研究现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产物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可以用来分析保留在地层及岩石中的各种地质现象,从而推断古代地质作用的过程和古地理环境。
P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P10地球内部最主要的二个不连续面是古登堡面和莫霍面,其平均深度分别为2900km和33-60km。
P27内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全球板块运动和造山带与沉积盆地。
外力地质作用的主要类型有风化作用、地表水地质作用、海洋及湖泊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成岩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类型有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类型有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
P44、45下古生界可划分为几个系?各系的代号分别为寒武系、志留系S、奥陶系O。
上古生界可划分为几个系?各系的代号分别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
中生界可划分为几个系?各系的代号分别为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
1、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例说明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物理、化学、生物等)。
P44-481) 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岩石的成分、结构,裂隙发育程度,气候和地形等因素。
2)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主要有温差风化、冰劈作用、盐类的结晶与潮解作用。
①温差风化由于白天太阳辐射,岩石表面升温膨胀快于岩石内部,从而导致产生平行于岩石表面的微裂隙;而夜晚岩石表面降温收缩快于岩石内部,产生垂直于岩石表面的微裂隙。
岩石容易产生层状剥落等现象。
②冰劈作用是岩石在高寒地区,充填在岩石间隙中的水结冰,体积增大,对岩石产生压力增大了间隙;白天温度升高,冰体融化,使得岩石间隙中重新填满水。
反复结冰融化,使岩石裂隙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岩石的崩解。
③盐类的结晶和潮解作用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含盐水溶液,因白天气温高,蒸发量大,是裂隙中的盐类过饱和结晶,体积膨胀,对岩石裂隙产生压力;夜晚岩石裂隙中的盐类从大气中吸收水分而潮解。
如此反复结晶潮解,使得岩石裂隙不断增多,最后岩石的崩解。
3)化学风化作用主要有溶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和碳酸化作用。
①溶解作用是岩石中矿物溶解于水而产生分解的过程。
自然界中卤化物、硫酸盐及碳酸盐矿物都是易于溶于水,随水流走,岩石的孔隙增大,使得岩石溶解破坏。
②在硫化物矿床中,黄铁矿遭受氧化转变成褐铁矿的过程中,体积、比重、硬度均变小,使岩石变成多孔状;反正中生成的酸进一步对岩石产生氧化和溶解作用。
③水化作用是把水分子结合到矿物晶格中的作用。
硬石膏形成石膏的过程中,体积增大,矿物体积增大对围岩产生压力,促使岩石破裂。
④水解作用指水中电离矿物的阴离子或阳离子与水离解成H+和OH-相互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的过程。
例如在自然界中,硅酸盐矿物和铝硅酸盐矿物通过水解作用导致岩石的分解和破坏。
4)生物风化作用主要有生物物理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两类。
①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植物的不断长大,其根系也不断长大增粗,促使岩石裂隙增大,最终导致岩石崩解。
②生物化学风化作用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中常常产生有机酸、硝酸、碳酸等容易而腐蚀岩石,使岩石分解破坏。
2、风化壳的垂直分带及各带的主要特征。
P52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近地表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及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岩石在原地遭受破坏的过程。
风化的原因:组成地壳的岩石主要是各种岩浆岩和变质岩,这些岩石是在地下高温、高压、缺乏游离氧和水溶液及无生物的环境中形成。
一旦这些岩石由于地壳运动上升至地表,处于常温、常压、富含游离氧和水溶液及生物活动强烈的环境中,岩石及其矿物受到外界影响,必然产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
风化壳是指在陆地表面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一层不连续的、厚薄不均的薄壳。
风化壳是各种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风化壳的性质和厚度受岩石性质、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风化作用的强度有地表向下是逐渐减弱的,因而风化壳具有垂直分带性。
从地表向下依次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和半风化层。
土壤层主要由粘土矿物及腐殖质构成,是残积物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的产物。
残积层主要由岩石风化作用产生的粘土矿物或其他风化产物组成,组织疏松,不含腐殖质。
半风化层只发生轻微的风化的岩石组成,岩石较致密,完全保留原岩的结构构造。
半风化层向下逐渐过渡到基岩。
3、风的地质作用:由于地质历史上风积物较少,一般不是很重要,掌握一些名词即可。
P93差异风化是在相同的自然条件下,由于岩性(矿物组成)的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石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
风棱石由风沙流长期磨蚀形成的由几个磨光面组成棱角明显的砾石。
风蚀残丘风蚀谷之间原始地面随着风蚀作用的进行,日益变窄,形成残留孤丘,称为风蚀残丘。
新月形沙丘是指孤立分布、平面上呈新月形的沙丘。
风成沙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风蚀作用的反复改造,最终堆积下来的沙粒。
风成黄土由风成堆积的粉沙和尘土组成。
堆积不受地形影响。
4、河流地质作用:重点是河流侧向侵蚀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沉积物和沉积地形。
P64-65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河谷进行破坏的作用称为河流的侧蚀作用。
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
弯曲河道中流动的河水在惯性离心力的驱动下,产生单向环流。
单向环流呈螺旋状向下游方向流动。
凹岸在单向环流的冲击下,不断遭受破坏侵蚀,碎屑被搬运到凸岸堆积,其结果是:河流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凸岸不断前伸,出现连续弯曲的河床,即河曲;河流不断侧蚀、下移的结果是:形成形态极度弯曲的河床,称蛇曲或自由河曲。
河谷横剖面为“箱”形;蛇曲的出现,使河流长度不断增加,纵坡降逐渐减小,代表河流侧蚀作用已达到晚期;由于河岸岩性松散,微弱的侧蚀力,也会成河床的弯曲度不断增大,使得相邻两个河湾逐渐靠近。
最终,在洪水期由于水量猛增,侵蚀力增大,河水冲溃曲颈段直接流入下一个河湾,这种现象称为河流的截弯取直,被遗弃的弯曲河道称牛轭湖。
5、地下水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垂直分带及各带的运动方式,不同区带岩溶地形的特点(如落水洞,地下水平溶洞等);影响岩溶发育的主要条件(如气候、岩石特征等)。
P71-72岩溶作用发育的条件:(1)可溶性岩石是岩溶作用发生的必要条件;(2)岩石的透水性透水性强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取决于CO2的含量。
潮湿炎热、土壤层厚、生物繁茂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区,岩溶作用最发育;(4)地下水的流动性由于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多为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地下水是否流动,与岩溶作用能否深入进行密切相关。
此外,地下水的流动方向决定了岩溶地形的发育方向和特征。
在包气带,地下水以垂直运动为主。
在地下水和地面流水的共同作用下,多形成沿竖直方向发育的岩溶地形,主要有:溶沟和石芽是地面流水沿岩石裂隙下渗过程中,溶解地表岩石形成的沟槽和脊状突起,沟槽为溶沟,脊状突起为石芽。
落水洞是地面流水沿裂隙下渗,溶解岩石所形成的与潜水面或地下溶洞相通的陡立深洞。
溶蚀漏斗是分布于地表及浅处的碟状或漏斗状的溶蚀洼地。
其形成除受溶蚀作用外,还遭受重力崩塌作用。
在潜水面附近,地下水作近水平方向运动,因而溶蚀作用沿水平方向发展,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洞穴,称溶洞。
6、冰川侵蚀作用的方式,冰川地质作用形成的地形、冰碛物的类型和特征。
P74-76冰川侵蚀作用有刨蚀作用(简要叙述)、搬运作用(简要叙述)和沉积作用。
冰川及其携带的岩石碎块对冰床基岩的破坏作用称刨蚀作用,其方式有挖掘和磨蚀两种,均是冰川对基岩的机械破坏作用。
挖掘作用又称拔蚀作用,是指冰川在运动中,将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块拔起带走的过程。
其结果是冰床加深。
磨蚀作用又称挫石作用,是指冰川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岩石进行的挫磨。
磨蚀作用的结果是在冰床两侧或底部留下光滑的磨光面和“丁”形擦痕。
挖掘作用和磨蚀作用是同时进行的。
但在冰床的不同部位,两者的强度略有不同。
当冰床底部有凸起的基岩时,迎冰面磨蚀作用强,背冰面挖掘作用强。
当冰川消融后,这些基岩若保留下来,称为羊背石。
冰川的搬运作用是指冰川将冻结在冰川内部的碎屑物及冰川前端的碎屑物运移到异地的过程。
其搬运方式分载运和推移。
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地形主要有冰蚀谷(特征)、冰斗(简要叙述)、鳍脊(简要叙述)、角峰(简要叙述)和冰蚀洼地(简要叙述)。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形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横剖面呈“U”型,底部和两壁发育磨光面和冰川擦痕。
冰斗是由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三面陡壁的围椅状洼地。
鳍脊相邻的两个冰斗或冰蚀谷,因刨蚀作用后退,使相邻冰斗或冰蚀谷间的山脊越来越窄,形成两坡陡峻、山顶尖薄的山脊。
角峰当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刨蚀作用下不断后退,在最后包围形成岩壁陡立的金字塔形山峰。
冰蚀洼地大陆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冰床基岩刨蚀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洼地。
冰碛物是冰川向雪线以下流动,随气温升高,冰川逐渐消融,冰川所挟带的大量岩石碎屑随之堆积下来。
冰碛物分选极差,磨圆度较差,无层理,与冰川发育地带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
7、海洋地质作用:重点是基岩海岸的侵蚀过程及各阶段形成的侵蚀和沉积地形。
这部分好象书上有专门一段文字,表述比较清楚,本科考试时也经常出。
P82基岩海岸带地形坡度相对较大,潮间带较窄,海岸线凹凸不平,多有岬角、海湾分布。
在基岩海岸潮间带,向岸方向水深迅速变浅,波浪和潮汐作用强烈,海水动能较大,海水及其所携带的沙石反复冲击和磨蚀基岩海岸,基岩海岸下部遭受破碎,并被掏空,形成平行海岸方向的凹槽,即海蚀凹槽;随海蚀作用进一步进行,海蚀凹槽不断扩大,其上部岩石发生重力崩塌,形成陡峭的岩壁,称海蚀崖;海蚀崖形成后,基部岩石仍受到海浪的侵蚀,新的还是凹槽和海蚀崖形成,如此往复,海蚀崖不断后退,在崖前形成一个微微上凸并向海洋方向倾斜的基岩平台,称波切台;被破坏下来的碎屑物质随波浪搬运到低潮线一下的地段沉积下来形成波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