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感情_不同的表现_诗经_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
《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比较》
《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比较》《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比较》摘要思乡作为一个亘古不变的文学主题,历来被文人所青睐。
先秦时期有脍炙人口的《采薇》,两汉时期有令人为之动容的《明月何皎皎》,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思乡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到现当代有余光中先生《乡愁》里“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低吟。
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进行比较,探讨先秦《诗经》与两汉时期思乡题材诗歌的异同。
与此同时,通过比较来研究先秦两汉时期先民的思想。
一、《诗经》与汉代思乡诗概论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异彩纷呈,诗歌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一时期就有先民创造的诗歌财富—《诗经》。
它不仅重现了先民生活的衣食住行,更能体现出先民情感的喜怒哀乐,也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
其中体现的一些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与人文智慧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与之相承接的汉代虽然在诗歌上没有大放异彩,但其诗歌内容却也是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通过对思乡诗歌主题的研究探索先民的精神世界、窥探先民的心灵、追溯先民的心路历程、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源地。
(一)《诗经》与汉诗中的思乡诗1.《诗经》中的思乡诗早在汉代时就有先哲对《诗经》进行研究,其中《毛诗传笺》和《毛诗正义》是影响最大的。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独尊儒术”的政治观点,《诗经》作为经典的儒家大作成为了一时的风尚。
《毛诗序》中确切指明的思乡恋国诗歌有六篇:《邶风·泉水》、《王风·黍离》、《卫风·竹竿》、《鄘风·载驰》、《王风·扬之水》、《邶风·式微》。
到了宋代,朱熹的《诗经传》中直接表现思乡主题的诗歌增加到了十二篇,在《毛诗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小雅·我行其野》、《小雅·黄鸟》、《王风·葛蘲》、《小雅·小明》、《小雅·何草不黄》、《小雅·祈父》。
关于《诗经》的研究从两汉时期开始就变得“愈演愈烈”,各个时期都不乏杰出的研究著作,就不在这一一赘述了。
《诗经》叙事诗与汉乐府叙事诗的比较
《诗经》叙事诗与汉乐府叙事诗的比较赵容慧摘要:《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诗缘情”、“诗言志”的基本格局和偏重于抒情的创作路线。
《诗经》中的叙事诗无论从数量、内容还是表现手法方面都远远逊于在当时已经十分成熟完备的抒情诗。
这就使《诗经》中的叙事诗更容易被抒情诗的光芒所掩盖。
然而,在以言情为主流的古典诗歌长河中,作为支流的叙事诗也是在蓬勃发展的,在以抒情为主旋律的《诗经》中,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青涩质朴的叙事诗,它们情节直接简单,语言质朴稚嫩,情感真挚动人,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叙事诗在两汉时期才真正成熟起来,汉乐府诗歌正是叙事诗集中发展的一个契机。
汉乐府叙事诗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情节叙述,且有意识地进行人物形象塑造,不仅为以后的叙事诗,同时也为后世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样式的发展和成熟,积累了创作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的经验。
关于《诗经》叙事诗与汉乐府叙事诗的比较,在内容上,《诗经》叙事诗对现实的反映比较广泛,汉乐府叙事诗则对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有较为深入的描写。
《诗经》、汉乐府叙事诗的题材有许多重叠部分,但大小雅中的史诗、游仙诗则分别是《诗经》和汉乐府的独有题材。
《诗经》叙事诗大多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情节的描述上,而汉乐府的叙述重点主要放在人物的刻画上。
关键词:《诗经》;汉乐府;叙事诗;特点;比较一、叙事内容之异(一)《诗经》叙事诗内容广泛民间的土壤给了《诗经》与汉乐府诗立足现实的可能。
在《诗经》的叙事诗歌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诗人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的责任感,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从叙述中穿越时空窥见当时社会风貌的一角。
《豳风·七月》叙述了西周农民一年到头艰苦的农事劳动。
例如“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大意为九月时要筑好打谷场,十月庄稼就要进谷仓。
谷子黄米和高粱,还有粟麻豆麦。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女性形象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区别。
两者都将女性形象描绘得美丽动人。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淑美丽、温柔而聪慧的女子,如《南山有台》中的“阳之
曲则”和《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汉乐府中的女
性形象也是以美丽妩媚为特色,如《长恨歌》中的杨玉环“白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其次,这两者都强调了女性的情感细腻和爱情执着。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表达对爱情的深情,如《卷耳》中的“悠悠
我心,驰言愿言。
”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也是以女性的柔情细腻
为特点,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相思入骨,
无寐。
”都表现了女性对爱的执着和对爱人的深情。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两者也有一些不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含蓄和内敛,往往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采苓》中的“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而汉乐府中的女性形象则更加直接和直白,往往是通过直接陈述和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陌上桑》中的“春灯燃尽,泪如倾。
”女性形象在这些诗歌中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在描绘女性形象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刻画了女性的美丽、柔情和爱情执着。
然而,两者在表现方式上有一些小的差异,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也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诗经》与汉乐府弃妇诗之差异研究——以《卫风·氓》和《上山采
色 彩 。但 受 时代 思潮 、 文本 中主 人 公 婚姻 关 系等 的 “ 仲 春之 月 ” 的 婚 时规 定 , 是 对 正 统 婚 姻 制 度 的 反
影响 , 两汉乐府诗 中的弃妇诗和《 诗经》 中的弃妇诗 叛 。 又 呈现 出不 同的面貌 。下 面 , 笔 者将 以《 卫风 ・ 氓》 《 上 山采 蘼 芜 》 选 取 的是 弃 妇 与 故 夫邂 逅 的 场 和 汉乐 府 民歌 《 上 山采蘼 芜》 为例 , 对先 秦 和 两汉 时 景 , 它借 故夫 之 口得 出 “ 新 人 不 如故 ” 的结 论 。在 宗 期 的弃 妇诗 做 简单差 异研 究 。
姻哀歌 , 具有 浓厚 的 现实 主义 色彩 , 但 受其 所产 生 的 之 , 这 就 充 分 说 明 弃 妇 是 一 位 能 够 循 礼 自制 的 女 时代思潮 等的影响 , 两个 文本又存 在着较大差 异。
( 一) 诗 中主人 公各 具姿 态
性。
2 .男 主人 公 : 士贰 其行 与故 夫念 旧
织缣 日一匹 , 织素五丈余。将缣来 比素 , 新人 极, 二 三其 德 ” 极 言女 子 的 行 为并 无 差 错 , 是 男 子 前 妇。“ , 表 明弃 妇 比新 妇更 为 能 干 。从 “ 新 人 不 如 后 行 为不 一 致 , 突 出 了 氓 的性 情 易 变 。 因 而 , 笔 者 不 如故 ”
一
法 制社 会 , 为 了 维 护 父 权—— 夫 权 家 庭 利 益 的 需
、
情 理较 量 下形态 各异 的婚 姻 生活
要, 女性 必须 遵 守“ 三从 四德 ” 。文本 中 的女 主人 公
但 在 见到故 夫 之后 仍 能 以 “ 长跪 ” 之礼 待 《 氓》 和《 上 山采蘼 芜》 虽然都属 于勤 劳女 性 的婚 虽 然遭 弃 ,
_诗经_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
第27卷 第5期2005年10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 ur nal of H uzhou T eachers CollegeV o l.27 No.5O ct.,2005诗经 与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之比较*鄂川秀(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摘要: 诗经 与汉乐府爱情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
从女性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恋爱方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至后汉,中国古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关键词: 诗经 ;汉乐府;爱情诗;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I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5)05002003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305篇诗歌中,爱情诗就有78篇之多。
诗经 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反映爱情生活的内容也十分广泛,余冠英先生曾说: 凡属恋爱婚姻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悲欢离合,都在这些诗里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
[1]而乐府民歌,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继 诗 、 骚 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现存汉乐府45首,其中表现男女之爱的诗约有十一、二篇,究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夫妻之间传达相互思念之情,二是女子对不幸婚姻的悲鸣,而后者占汉乐府爱情诗约90%。
从 诗经 时代到汉乐府时代,爱情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
笔者试从爱情诗中女性主人公形象的不同特色、男女在爱情生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理性因素增强等方面,简述诗经时代到汉乐府时代中国妇女所经历的苦难历程。
一、主动求爱化为曲折求生诗经 时代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时期,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小农经济形式使人们仅仅局限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中,但男女在劳动和生活中,平等友爱,互信互助。
对爱、自由与正义的崇奉,是一部 诗经 最为突出的主题。
[2] 诗经 中的爱情诗,基调健康、积极,带有强烈的个性自主意识,主观抒情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静女 的女主人公活泼、诙谐,设 小计 对心上人加以考验,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竟急得小伙子 搔首踟躇 ,这和李白 长干行 中那个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的少妇简直是天壤之别。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异同
《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异同论【摘要】爱情被称作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许多的文学作品中都表现出爱情婚姻在文学中的重要性,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和其后的汉乐府民歌中,爱情这一主题显得别具光辉,有其各自的特色,如内容题材的异同、艺术特色的异同、情感表达方式的异同等。
它们所表现出的爱情主题,直接影响了华夏文学创作的主流和文学创作的精神。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汉乐府爱情诗;爱情;婚姻;婚爱观爱情婚姻被视为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例。
司马迁说:“《诗》始《关雎》,《书》美厘降,……《春秋》讥不亲迎。
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礼之用,唯婚姻为竞争。
……可不慎与?”司马迁已意识到婚姻爱情在文学中的重要性。
在《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问题上,余冠英先生说:“《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汉以后的《诗经》,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同是有现实性的文学珠玉。
”但是,它们中的爱情诗的发展,由于时代的不同,就必然会产生差异。
现将《诗经》和汉乐府的爱情诗比较如下:一、内容题材方面(1)《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谈情说爱的诗。
《诗经》中有幽期密会的《郑风·静女》;赠物定情的《卫风·木瓜》;打情骂俏的《郑风·溱洧》;真思挚想的《郑风·狡童》;坚贞不渝的《王风·大车》等,共14小类,有20多首。
汉乐府中有欢乐愉快的《江南》和坚贞不渝的《上邪》等。
《诗经》时代,礼教禁锢未占统治地位,男女的婚姻爱情还很开放和自由,可以不受结婚六礼等的约束,在这种社会风尚下,各地都有青年男女聚会择偶的民俗。
而到了汉代,因为当时宗法礼教制度的原因,此举被视为不耻,就再不能出现了。
(2)《诗经》与汉乐府中都有思妇诗:《诗经》中有《周南·卷耳》《卫风·柏兮》等;汉乐府中有《饮马长城窟行》《伤歌行》等。
战争频繁,兵役和徭役繁重,“内有怨妇,外有旷夫”是产生思妇诗的共同原因。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比较《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作者:曾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10期【摘要】作为中国早期民歌的代表,《诗经》和汉乐府在艺术特色上有一脉相承之处,如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比兴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等等。
但是它们之所以被后人记住更在于它们的相异之处:《诗经》是我国抒情性民歌的代表,汉乐府的叙事性是它的最高成就;四言和五言分别是它们各自对中国民歌语言的贡献;浪漫主义手法在汉乐府民歌中的添加,丰富了民歌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民歌《诗经》汉乐府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抒情性叙事性一、《诗经》民歌与汉乐府民歌在艺术方面的一脉相承之处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艺术特色的最大的继承我们都知道《诗经》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大。
是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只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历代的民歌都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民歌到近代的民歌创作,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以其为出发点。
汉乐府民歌直接继承由《诗经》“国风”开创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无论是从体裁上、内容描写上,还是现实主义特色的运用上,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引领着后世诗人走向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
因此,它的许多诗篇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是不同时代的作品,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内容体裁都很相似,体现了汉乐府民歌对《诗经》民歌内容上的继承。
《诗经》民歌中有许多描写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作品。
人类自从有了阶级之分便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于是从《诗经·国风》的《魏风·伐檀》中我们看到了一群伐木奴隶悲惨的生活画面,《豳风·七月》里劳动人民无冬无夏地劳作,仍过着衣食不得温饱、房屋不得抵御风寒的苦难生活。
到了汉代,封建统治正式确立并加以巩固,封建君主不仅从肉体上还从精神上双重地压迫着劳动人民。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诗经》和两汉乐府诗中的婚姻爱情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采风运动的一些成果[1],她们多来源于民间歌谣,作者都来自社会各阶层,都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她们的一些共同点。
在很多方面,她们又呈现出各自的风貌,具有相对独立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进行分类,先从内容上把握他们的异同;继而,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别;最后,又从形象和句式方面进一步阐述她们的区别,以求更全面的把握她们,了解她们,深刻体会她们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意义和原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它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多数已不可考。
它反映的内容很丰富,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婚姻爱情诗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
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它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歌。
它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虽然保存有限,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内容,先对她们作整体的感受和了解;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异,了解其内在的特征;最后,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和句式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
一、基本概况《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约有八十多首,她们主要保存在《国风》中,另外,《雅》中也有一小部分。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桧风、陈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豳风全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2]。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就主要分布在这些风中,而又郑风最多。
《诗经》与汉乐府弃妇诗比较研究
《诗经》与汉乐府弃妇诗比较研究
弃妇诗是以弃妇为题材,叙写弃妇的生活经历,表现她们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的诗歌作品。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描写婚姻、爱情及女性形象的诗篇,其中也包括一定数量的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弃妇诗创作的基本模式,对后世以弃妇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后的汉乐府弃妇诗就有很多对《诗经》弃妇诗的继承和发展,故二者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诗经》与汉乐府年代相差久远,诗歌生成语境的变迁,加之二者创作主体的变化及成诗过程的不同,故《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弃妇诗不仅在人物形象上有明显的差异和不同,在弃妇诗的数量、地域分布、艺术表现及风格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和不同。
厘清这一问题对深入解读《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揭示诗歌生成的原初背景及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与汉乐府爱情婚姻之比较论
前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涛经》,其总体呈现出一种“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
实主义风格。继《诗经》之后,在我国诗歌发展长河中焕发异彩 的是汉乐府,从“自孝武立乐府而采风谣,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簿厚 云”来看,汉乐府乃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的直接传承。而两部 巨著在婚恋、爱情诗的内容及文学艺术方面,又体现出了同中有 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节,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也有一个个的富有情趣和特色的生活片 断。汉乐府的《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 诗。不但其规模是空前的,而且故事结构完整.开头结尾照应, 情节起伏跌宕,在叙事手法上体现了高超的技巧。特别是它为我 们成功地塑造.r刘兰芝、焦仲卿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二<诗经》与汉乐府中女子对爱情追求之比较 (一)女子对爱情的渴望
是指单纯的照片放大到满页,如:相册 18 寸,洗出的照片也是 18 寸,就叫满版,要是 18 寸的相册帖上 11 寸的相片就叫非满版。一般大 册现在都是满版,至于娘家册也建议大家争取谈成满版,不然,仅 7 寸 相片入册,真不如折换成底片了,将来自己找个数码冲印店去,印个 7 寸的才 1 块钱。
跨页: 如果数码设计好了以后,18 寸相册上洗 18*2 那么大的照片,弄成 一整面都是,就是跨页。 圣经册: 圣经相册又称(热烫金相册)比普通相册贵一倍,是以后相册发展的 必然趋势。一般影楼是无法自己制作的,它是把整版的照片利用热/烫金 工艺跟加厚内页压制在一起。整体感强,无接缝,页边缘跟内页成为一 体,不会因为时间长而脱开,不宜变形,既美观又漂亮。圣经册全是满 版的,所以针对它来讲什么满版之类的话本身就是 js 的欺诈。 一体成型册: 是最高级的相册,好像有的地方也叫水晶册,照片和相册一起制成, 质地比较硬,几乎是塑料质地的。普通相册是纸质的,每页都有包边, 照片是用双面胶贴上去的,结实程度确实不如一体成型的。 水晶相册: 相册的封面,封底。上面有一层亚克力材料,可以用自己的整版相 片做,效果光亮,不易变型,可擦洗,需要较高的工艺,需要注意的是, 除去封面,封底外,内页的制作工艺是什么,是一体成型的,还是手工 表裱的,谈单时一定要注意,成本,质量差很多的! 水晶 PK 拉米那: 水晶比较时尚,但是大的照片会有时间长,易变形的缺点。油画比 较传统,但是工艺比较成熟,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第一,先说说水晶,拉米那得相同和不同。 1,外观形式类似,均采用无边框设计,背板为木质,厚度约一指, 简洁大方,符合现代流行趋势和审美观点,大小随意,摆放自如,7 寸 -40 寸均可。10 寸以下附有支架,可方便摆放于桌面。大幅可悬挂在墙 体。 2,表面视觉表现不同,水晶表面反射外部光源。如同镜面,晶莹 剔透表现细腻。拉米那表面磨砂处理,不反光,近看略粗糙,远观富有 质感,有油画风格。 3,制作工艺不同,水晶一般用专业机器制造,用化学工艺使照片 和背板永久结合在一体,永不分离,拉米那一般手工制作,用物理方法 使照片和背板结合一起,再边缘加固。 第二,家中放大照片从视觉上考虑不推荐水晶,因为它做大后反光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浅析
《诗经》与汉乐府比较浅析摘要:诗经作为古代第一篇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成熟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而汉乐府诗是则是在继承了诗经之后,在其基础上开创自我,成为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的经典之作。
两者在其内容和艺术特色上既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不同之处。
了解了这些之后,有助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及其艺术成就,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内容比较;艺术特色;文学成就诗经与汉乐府都是通过许多人共同收集、整理、编辑而成。
但是诗经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最早的诗歌有产生于西周初期的,最晚的诗歌有产生于春秋中期的,前后大概共五百多年。
作者既有贵族,也有平民。
而其内容搜集整理主要与“采诗”制度、周王朝的“制作礼乐”、献诗有关。
汉武帝时期,乐府本是指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歌的一个机构,而后其整理搜集的诗歌也成为人们所说的“乐府诗”。
而汉乐府是指汉朝的乐府诗歌,其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文人创作的乐府诗,另一个是汉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民间歌谣,后者的价值高于前者,所以一般来说汉乐府是人民群众自己的创作,是来自社会底层的歌唱。
一可以说,诗经和汉乐府是我们文学史的璀璨银河中两颗非常明亮的巨星,而之所以这么说,与其内容密不可分。
不同于那些内容空虚,情感匮乏,读来枯燥无味的苍白之作,诗经与汉乐府有血有肉,有着非常充实丰富的内容。
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都是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感情的真实流露,很好地反映了现实,关注了我们的民生。
所以说,诗经与汉乐府在内容上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其中之一便是他们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受压迫剥削和其悲惨遭遇。
例如诗经当中的《七月》和汉乐府的《平陵东》都非常生动地描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底层人民被压迫,而发出痛苦的哀嚎。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眼见着寒风凛冽,但是身为底层的人民却没有一件可以御寒的衣物,如此这般如何才能挨过年呀!于是他们发出了痛苦的哀嚎。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异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不同《诗经》的浪漫主义手法,它开诗歌现实主义新风。
汉乐府民歌中女性题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大量写爱情的诗句,那么在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对爱情的描写又有哪些异同呢?首先我们先看看不同之处。
一、《诗经》描写爱情是以抒情为主流的,且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过程委婉曲折,波澜起伏。
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
而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二、《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如《周南·关雎》、《魏风·伐檀》都是兴体:前者以贞鸟雎鸠的“关关”叫声起兴,联想起人的男女之情;后者以奴隶们的“坎坎”伐木声起兴,联想到奴隶主阶级的不劳而获。
《卫风·硕人》,用铺陈的手法描写庄姜美貌,但其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齿如瓠犀,螓首蛾眉”传神地表现出庄姜的天生丽质。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差异
浅析《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差异摘要:自古,诗歌创作离不开“爱情”话题。
《诗经》和汉乐府中有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这些诗歌虽然抒发的情感有相似之处,但是在表现手法、语言方面、抒情方式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浅谈《诗经》与汉乐府中爱情诗的差异。
关键词:《诗经》汉乐府爱情诗差异正文:《尚书·虞书·舜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反映了诗歌不仅要表达人的意志,还要突出诗的意义。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诗”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题材,在诗歌史上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无论是先秦两汉,亦或是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唐朝,“爱情诗”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主题。
古人所写的“爱情诗”一般包括了“春归诗”、“相思诗”、“弃妇诗”等,这些诗歌所表现的感情不尽相同,但是却体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爱情。
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涌现出了大量的民歌,而这些民歌大部分与劳动生产和男女爱情有关。
这些民歌最终汇编成集,也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的题材广泛,有雄浑昂扬的周民族史诗,有政治讽喻和道的批评的怨刺诗,同时也有为征战生活吟唱的军旅诗歌……而在《诗经》众多的篇目中,“爱情诗”可算是一株奇葩,使《诗经》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诗经》中表现爱情与婚姻生活的诗篇数量较大,它们比较集中地保留在“风”这一部分中。
《诗经》中的爱情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痴迷爱情、执著追求型这一类诗篇多描写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与追求,或抒发无限爱慕和追求,或抒发相思的绵长,或抒发离别的痛苦,诗歌中主人公热烈真挚的情感深深感动着我们。
如《秦风·蒹葭》中描写了一位男子对在水一方的美丽伊人如痴如醉的苦苦追求,诗歌中所呈现的那种望之不及、爱而不得的深深情意,几千年来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这样痴迷,这样执着,这样的一往情深,换来的却是怅然乎有待而不至也。
同样,《周南·关雎》中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动作行为刻画出一名痴情男子对爱情的执著,最终还是克己复礼,送给了心上人最美好的祝愿。
浅析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的不同
浅析诗经与汉代思乡题材诗歌的不同诗经和汉代思乡题材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重要的一环。
两者在诗歌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下面就反
复比较诗经和汉代思乡题材诗歌的不同点。
首先,诗经和汉代思乡题材诗歌在诗歌体裁上有所差异。
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其以诗歌形式为主,常采用乐府诗
和民歌的形式表述,内容主要涉及爱情、感恩、祭祀等方面。
而
汉代思乡题材诗歌则改变了以往诗歌的形式,主体形式多变,如
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乐府、歌行等;其内容则以离乡思乡为主题,流露出对离家远行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其次,诗经和汉代思乡题材诗歌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区别。
诗
经鲜明的特征是叙事性极强,往往通过人物和事件的描绘来表达
情感。
而汉代思乡题材诗歌则更注重描绘故乡的景象,尤其是自
身故土,更具抒情意义,其历史和文化意义在于反映古代诗人心
理的切入角度。
第三,诗经和汉代思乡题材诗歌在语言风格上迥然不同。
诗经
的文字概括深刻,用词凝练优美,常用反复叠加的表述技法和韵
律变化的手法;其语言表达有很强的象征性和直接性,适合咏史、
祝词和叙事等方面的用途。
汉代思乡题材诗歌则开创性地运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活泼生动,诙谐风趣,更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充满气息的文化背景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综上所述,诗经和汉代思乡题材诗歌都是中国古代诗歌历史上的重要代表作,两者在诗歌体裁、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要认真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学艺术形式,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其文化意义,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欣赏中国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
诗经中的浪漫和现代诗歌的异同比较引言《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汇集了约300首由不同作者创作的诗歌。
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爱情、自然和人生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诗经》中浪漫元素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异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浪漫元素在《诗经》中的表现1.爱情描写:《诗经》中充满了对爱情的美好描绘,如“子在川上,君在天一涯。
”这种深情款款、相思之情能够触动读者内心。
2.自然意象:《诗经》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如山水、花草等,将自然与浪漫相融合,给人以美好感受。
3.崇高理想:《诗经》也反映了作者对崇高理想追求的渴望,如“安车既驾,载饰则行。
”这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现代诗歌中的浪漫元素1.内心体验:现代诗歌更注重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将内在的情感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种主观表达常常带有一种浪漫色彩。
2.幻想与梦境:现代诗歌中常常涉及到幻想与梦境的描绘,通过描写超现实和奇幻的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浪漫而神秘的感觉。
3.自由意象:现代诗歌更加自由,它不受传统形式的框架限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随意创作。
这种自由度使得现代诗歌常常充满了浪漫氛围。
《诗经》与现代诗歌之间的异同比较1.形式上:《诗经》采用了古典韵律和格律等形式组织结构,而现代诗歌则更多地追求自由节奏和平行语法。
2.主题内容:《诗经》主要关注爱情、自然以及崇高理想等传统主题;而现代诗歌则更加广泛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个人生活等各类主题。
3.表现手法:《诗经》多用意象独特的形容词和比喻,在两至四字短句中借景抒情。
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意境表达,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和隐喻常常使得现代诗歌更加抽象。
结论《诗经》中的浪漫元素与现代诗歌相互交融,虽然有着形式和主题上的不同,但都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生活以及理想的追求。
通过比较这两者,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浪漫在不同时代下的变化与共性。
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学在不同时期对人类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
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
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
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
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
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
论《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诗经》和两汉乐府诗中的婚姻爱情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两朵奇葩,她们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是我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采风运动的一些成果[1],她们多来源于民间歌谣,作者都来自社会各阶层,都具有“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这是她们的一些共同点。
在很多方面,她们又呈现出各自的风貌,具有相对独立性。
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婚姻爱情诗进行分类,先从内容上把握他们的异同;继而,又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别;最后,又从形象和句式方面进一步阐述她们的区别,以求更全面的把握她们,了解她们,深刻体会她们作为我国文化典籍的意义和原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它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多数已不可考。
它反映的内容很丰富,学术界对其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婚姻爱情诗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占有很大的比例。
乐府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又一里程碑,它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收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歌。
它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虽然保存有限,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婚姻爱情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文化心理,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内容,先对她们作整体的感受和了解;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阐述她们的成因和差异,了解其内在的特征;最后,从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形象和句式方面比较她们的异同。
一、基本概况《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大约有八十多首,她们主要保存在《国风》中,另外,《雅》中也有一小部分。
《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它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桧风、陈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
豳风全部是西周的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的作品[2]。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就主要分布在这些风中,而又郑风最多。
《诗经》与汉乐府言情诗歌比较研究
《诗经》与汉乐府言情诗歌比较研究《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是周、汉两代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爱情诗歌萌芽和发展的阶段,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成就,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先秦至汉代民众的爱情生活状态。
对两大文本中的爱情诗篇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两大文本本身,丰富中国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探寻先秦两汉社会的文化习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重在认识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爱情诗进行比较研究的意义所在,能够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求在前人的基础上就《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的比较研究有进一步的发现与创新。
第一章主要对《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的主题进行比较论述,在对《诗经》爱情诗主题进行详细分类的基础上,将汉乐府爱情诗的主题内容与《诗经》进行比较,主要分为恋爱主题和失恋主题两部分。
另外,还简单论及了《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所体现的爱情观的不同,作为主题类型区别的依据。
第二章意在对《诗经》和汉乐府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
从《诗经》到汉乐府,爱情诗的主题与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有显著的不同,《诗经》到汉乐府中女性形象的变迁简单地概括为“自然的女儿”到“矫饰的女性”,而男性形象则多由情意缱绻的男子变为薄情寡义的负心汉,这一转变的历史文化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男权意识的强化和对女性人格所带来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就《诗经》与汉乐府爱情诗的艺术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爱情诗篇作为这两部作品中的重要部分,在叙事手法、抒情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造诣,又有着先后的创新与发展,代表了中国早期爱情诗的最高成就,为后代文学在艺术方面提供了很多借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结语部分通过对《诗经》和汉乐府爱情诗歌特征的比较总结,将《诗经》到汉乐府爱情诗歌的各种变化归结为社会制度的变迁。
诗经与汉乐府诗弃妇诗比较
诗经与汉乐府诗弃妇诗比较――以《卫风・氓》和《上山采蘼芜》为例弃妇诗是《诗经》和两汉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最精彩的部分。
但是,虽然同是弃妇诗,其主人公的刻画却是各有特色,不尽相同的,我们试着对《卫风・氓》和《上山采蘼芜》加以比较分析,得出这两首诗中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卫风・氓》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弃妇诗。
在这首诗中,女主人公以控诉的语调,道出了被丈夫遗弃这一悲惨、不幸的遭遇。
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女主人公对丈夫对家庭忠诚不二,并且勤劳持家,但是,在她年老色衰的时候,还是痛遭抛弃,并且还遭到了“兄弟”的嘲笑。
女主人公对负心的丈夫充满着怨愤,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同他一刀两断!在悲剧发生之后女主人公仍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
对待悲剧的态度,女主人公是“反足不思,亦已焉哉”。
表现出一个女子勇往直前走自己的路的坦荡自信的坚强和反抗精神。
《上山采蘼芜》是一首通过人物对话的形式表现思想内容的叙事短诗。
叙述一个弃妇和故夫偶然重逢时一番简短的问答。
它不从正面写弃妇的被抛弃的悲哀, 反而写故夫的念旧, 更显出女主人公的被弃是无辜的。
尽管她的劳动比人强, 颜色也不比人差, 她还是不免於被抛弃。
她的不幸仅仅由於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
诗通过对话,真实表现了弃妇的委屈心理和故夫后悔、恋旧的复杂心态。
这两首诗同是典型的弃妇诗,但所用的表现手法和所刻画出来的两个主人公却是各有特色的。
表现手法方面:《卫风・氓》用的是一种自叙的手法,是女主人公悲痛的控诉。
而《上山采蘼芜》用的是一种对话的形式,是对生活中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
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方面:在同样遭到抛弃之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负心”男子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卫风・氓》的女主人公在惨遭抛弃之后,对其丈夫是怨愤的,但是,她是冷静地对待这一切沉重的打击和不幸,并对不幸的妇女发出了告诫:“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2期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Vol .22,No .22007年6月J.of Xuzhou Educati on College Jun .,2007
相同的感情,不同的表现
———《诗经》与汉乐府的情诗比较
3
赵志英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8)
[摘 要] 《诗经》和汉乐府分别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抒情诗与叙事诗的先河,其中情诗占有相当部
分。
文章从这两大版块情诗所处的社会背景、情诗所表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以及情诗的表现方式等方面,来探讨其内在的差异。
[关键词] 诗经;汉乐府;情诗;比较
[中图分类号] I 2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625(2007)02-0090-02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抒情诗的源头。
305篇诗歌中,情诗就占了78篇之多。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离骚》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现存乐府诗
夏、商度,服四制》载:而察焉。
”“贞”字在易经中也频繁出现,如在《易・师》中:“贞,正也”,《易・恒》亦云:“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周代出现的贞节观念,已具有了后来婚姻规范中所要求的女子要恪守妇道、从一而终等原则,可以说,西周时期是束缚女性的封建道德观念的萌芽期。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原则在当时只是一种道德理想。
礼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男女情欲的合理
性,“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
),男女幽会、私奔之事屡有发生,“仲春之间,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表明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限制相当宽松的。
正基于此,《诗经》中的情诗有大量诗篇反映出来画面迥然于后世,其中有表现男女两情相悦的《静女・邶风》中“静女其姝(美好),俟(等待)我于城隅,薆(隐藏)而不见,搔首踟蹰”的俏皮、幽默的场面;有《卫风・木风》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相互衷情场面;有《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调情场景;有《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的约会场面;更有《郑风・野有蔓草》中“野有蔓草,零露灢灢。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之偕臧”和《召南・野有死麕》中“有女怀春,吉士诱之”的露骨的两性关系的场面。
这些诗,从生情到谈情,从调情到性的过程自然而直接,明朗而欢快,没有什么礼教上桑》、《羽林郎》中的女主人对外来诱惑的拒绝;《艳歌行》中的妻子因同情他人而受到丈夫的猜忌,妻子以“水清石自见”自明其志;《白头吟》中“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标志贞洁;特别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感情坚贞如一,对婚姻以死捍卫堪为典范,诸如此类可以看出,贞洁观念在当时已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对女性的生活和心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男女有别”、“从一而终”不仅规范着女性的行为,而且成为她们所向往、崇尚的一种道德理想。
显然,汉乐府比《诗经》多了一份道德的约束。
二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用“思无邪”三个字概括应该说恰到好处。
《静女・邶风》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时那种无拘无束、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情景。
一个故意逗惹,一个语带双关的凑趣,其开朗无邪的性格,乐观愉悦的情绪,跃然纸上,与时下男女幽会之情趣毫无异处。
《郑风・褰裳》中的女子天真烂漫,隔河向她的情人喊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
09・3
[收稿日期]2007-05-11
[作者简介]赵志英(1965-),女,江苏昆山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
子不思我,岂无他人?”看上去似乎有点小孩过家家般的随意,但在其爽真中透露出了女子在恋爱中的细腻心思,用激将法使得爱人用“褰裳涉水”的动作来证明爱情的真诚;一些诗则表现了女子对男子的主动邀请,如《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对情欲的渴望:“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唐风・有杕之杜》),“婉兮娈兮,季女斯饥”(《曹风・候人》)等都明确地表达了对情爱的向往,其坦率与勇气有甚于男子,《郑风・叔于田》、《卫风・淇奥》则毫不讳言地赞赏男子之美。
这些女性乐观自信、活泼热情,情绪表现坦率而直接,感情基调欢快明朗,几乎看不出礼教贞节观念的影子。
这些女子与后世诗人笔下的女子形象,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李白《长干行》);“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怨情》);“畏君知侬心,复畏知君意。
两不关情人,无复伤心事”中的女性压抑、委屈、被动、等待的形象有天壤之别。
同样是思妇之歌,《卫风・伯兮》中的那个“自伯之东,首飞如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女子可谓傻得可爱,因为她纯粹是自我纯真性情的流露,而《饮马长城窟》中的那个“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的思妇对爱情同样执著、坚贞,却不可爱而是可怜,因为她完全戴上了一付理性的枷锁,使人备感沉重与压抑。
转为曲折求生;由彼此爱恋、爱慕转为了孤独哀鸣;由激情燃烧、奔放转为了理性制约,少了一份从容与洒脱,多了一份沉重与无奈。
《上山采靡芜》中的无辜女子因“无子”被休,见了故夫,还要“长跪”问之;《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虽然勤劳、能干、精妙世无双,因为不合封建礼教“无后为大”的法则,被刁钻的婆婆百般折磨,也只能忍气吞声、恪守礼教;这些女子的命运犹如断了根的浮萍,随风逐逝,故而她们时时担心自己的命运,就如那“团扇”一样,“常恐秋节至”“恩情中道绝”,所以汉乐府中的女子只能对有依附关系的男子呼天抢地地表白自己忠贞的感情,“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白头吟》);“若生当相见,亡者会黄泉”(《艳歌何尝行》);而一旦当男子负心于她,便有满腔的仇怨发泄出来,“拉枯摧烧之,”还要“当风扬其灰,从今往后,勿复相思!”(《汉东府・有所思》)。
试想唯一可依靠的东西倒了,能不让她们撕心裂肺?从汉代女子身上可以看出其后几千年中国女子命运的缩影。
三
《诗经》中的情诗,依据生活的逻辑,在表现方式上突出了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对生活内在本初结构恢复完整的渴望与焦虑,还原了生命与生活的意义。
《周南・关雎》就是一首炙热感人的情歌。
一位男子爱上了一位“窈窕淑女”,于是便“寤寐求之”,面对悠悠的河水,水边浮动的荇菜,姑娘美丽的身影时时闪动在眼前,更增添了他的痛苦。
以致出现了幻觉,仿佛和那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和谐欢乐的婚后生野有蔓草》叙写了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走到促使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仅仅是对“有美”
,瓦解和荡涤了一切世俗杂念,实现了灵。
汉乐府中的情诗更多地表现了
,那种感情固然不失为一种美德,
,有些沉重和相当的不平等。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情诗是初民时期男女之间情感自由和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纯真性爱,两情相悦;而汉乐府中情诗更多的是受桎梏女性的孤独哀鸣、凄苦生活。
从《诗经》到汉乐府,我们清晰地看到,封建礼教在中国男女情爱的路上树立起了一道渐趋沉重的界碑。
[参 考 文 献]
[1]荒 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
[2]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祝尚书.心灵的绝唱———诗词歌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
1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