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2年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是我 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同文馆创立之初, 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学生都是从满族亲贵 中选拔的十三四岁的少年。初创时只有英文 馆,学生十人。1863年增加法文馆和俄文 馆。1866年增设算文馆后,同文馆变成综 合性学校,学习年限为八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 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此校首次采用班 级授课制,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 代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在50多年的时间里,圣约翰大学(书 院)培养出了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如顾 维钧、王正廷、邹韬奋、林语堂、宋子文、 荣毅仁、丁光训等。经过不懈的努力,美 国的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 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均同意接收圣约翰的 学生入学,耶鲁大学甚至同意免试招收。
3 司徒雷登(1876-1962)
2 在创办小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办教会中学 ,1860--1875年。这一时期,学校数量增 加,学生人数增加。代表性学校:1866年 法国天主教在天津创办究真中学;1864年 ,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在山东创办文会馆( 登州文会馆)。 3 1875——190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 办教会大学,代表有:东吴大学、燕京大 学、辅仁大学、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齐 鲁大学等
近代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1 体制的基本确立 2 师资结构 高校多留洋 先生多姑娘 农村多落后 前人 多种树后人多乘凉(田宝军老师定县教育) 3 政治军事救国短 唯有教育救国长
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没有妇 女的酵(jiào)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 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 确地衡量。 ——马克思
1904年,作为第二代 美南长老会传教士来到中 国。 1905年开始从事传教, 并钻研汉语。 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 院希腊文教授。 民国8年(1919年)1 月,他被聘请为燕京大学 校长。
司徒雷登提倡学术自由,要求燕大的学 生既中国化,又国际化。 司徒雷登同情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 他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的师生上街游 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因拒绝与 日军合作,被日军关在集中营,直到日本 投降后获释。1945年,获释后的司徒雷登 继任燕大校长(后为校务长),直到离开 中国。
二、日本留学的兴盛 日本留学的兴盛,是在进入20世纪、 清政府展开“新政”以后。 1900年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占 北京,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赔付巨金、丧权 辱国的《辛丑条约》。直到这时,清政府才 被迫实行开放并向西方学习,推行旨在“富 国强兵”的“新政”。
“新政”的内容主要有军备强化、实业 振兴和教育改革。为了应对这种形势,清政 府采取了派遣官员出国考察、奖励留学以 及招聘外籍教师等措施。在这种背景下,日 本留学迎来了兴盛时期。人数最多的1905 年大约有8000人。
(二)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国外的外国人
4 德国教育家冯特
蔡元培的老师
5 约翰.杜威
郭炳林 蒋梦麟 陶行知 胡适 张伯苓 郑晓仓 陈鹤琴 李建勋 推荐:庞维国的心理学博客
中国近代留波澜壮阔的留学日本运动 3 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晚清时期的主要留学教育运动 在晚清时期,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 的留学运动包括派遣留美幼童、派遣留欧 学生、留学日本浪潮,以及派遣庚款留美 学生。
1911-1945,其间出现了继1905年的留 学高潮之后的两次高潮,即1914年前后(5~6 千人)以及30年代中期(1935年突破了6~7 千人)的留日高潮。
三、日本留学热潮的衰退 直到1937年7月7日爆发了“芦沟桥事 变”,中日战争全面打响。中方关闭了驻日 本大使馆及留学生监督处,留学生们也几乎 全部回国,中国人的日本留学史至此告一段 落。据推测,1896~1945年的半个世纪里, 前往日本留学的中国人的人数最少有5万人, 最多有30万人。
1881年,剩余94名原留美幼童分三批遣送回 国,由容闳提出、洋务派促成的中美教育交流史 上的这一项开拓性举措就此功败垂成。
一、日本留学的开始和发展
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年轻人前往日本留 学,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 初期的留日学生主要是官费生,多数留学生学 的是军事。 1903年以后,随着清政府旨在促进近代化的 “新政”的展开,大批学习师范、政法以及实业的 派遣留学生前往日本,而同时,学习军事的学生仍然 源源不断地被派往日本。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1850- 1916,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其使命本是 传播基督教,但他多年从事翻译、教育的实际工 作,并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 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负责人,这使 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 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丁韪良创办北京崇实中学 (即现在的北京21中学),并在1865-1885年任 该校校长。
2 卜舫济(1864-1947)
1904年,圣约翰书院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卜 舫济被任命为校长,此后的35年间,他一直担任 该校校长,如果再加上此前担任书院院长的时间, 卜舫济主持圣约翰的时间超过了半个世纪。 正是在卜舫济的主持和推动下,西方的大学 制度被引入了圣约翰,使得圣约翰成为一所中西 合璧的大学。这种中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 由圣约翰的校训便可见一斑:“光与真理——学 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前半句极具西方 传统,后半句则是原汁原味的孔子名言。
中国近代教育史
王海花
2013年7月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一 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外国人
二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
三 近代教育结构对现在教育的影响
一 影响中国近代教育的外国人 (一)在中国本土的外国人 (二)在国外的外国人
1 1840年--1860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开放港 口。程度相当于小学,学生大多为贫家子弟,免 费上学。代表性学校: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 协进会会员在宁波创办女塾,这是外国人在华设 置的最早的女学,实际上也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学 校(1896年,国人创办女校)。 1853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卢公明在福州创 办男童寄宿学塾。。
1 丁韪良(1827-1916) 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 士。字冠西,号惪三。 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 州大学,入新奥尔巴尼 长老会神学院研究神学。 1849年被按立为长老会 牧师。1850~1860年 在中国宁波传教。
1898年,当中国的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 堂(今北京大学)成立时,丁韪良被光绪皇帝任 命为首任总教习(即校长),授二品。开学之际, 他当着全体中外来宾的面,向中国的圣人孔子鞠 躬致意。此举使丁韪良被一些基督教人士视为神 的叛徒,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以这样的方式融 入了中国,成了中国教育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