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教14年,忙碌在教学的大花园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分享体验快乐,是存在诸多客观困难的,甚至大多数学生游走在课堂互动边缘。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大课堂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如何使每位学生在大课堂内体验学习的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能力的发展?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采用“小组合作”(Cooperative Learning)的学习模式,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努力朝着遍地“彩虹”的目标前进。

那么,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以我所教班级为例:我以5-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把全班学生按A、B、C三个层次平均分配到7个小组中。

分组后由组员自主挑选组长,老师不介入。

因为每个小组各层次水平混编,所以各个小组在综合竞争力“起点线”上相差不大。

从实际效果看,因为小组竞争考核以全组“抱团”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为了小组集体荣誉需要分工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导、共同努力学会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成效显著。

一、小组合作营造了学生的“安全感”
乍一看,“学外语”与“安全感”八竿子都打不着,其实不然。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外语其实是一门很没有安全感的科目,诸如念错音标、写错单词会引来嘲笑让很多学生心存恐惧。

去年,我作为学科骨干交流到萧王庙中学工作。

对于从未有过农村教学工作经验的我,刚到学校接手初一新生,发现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外语”的恐惧感在农村中学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英语单词拼读为例,对于农村初一新生来说,拼读生词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多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音素的教读及发音规则训练后,私下基本能读准七八成,但到了课堂上,要独自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及老师时,往往因害怕读错而羞于开口或不敢开口。

对此,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先由组长带领组员一起拼读,然后组员试读并提出自己不会拼读的单词由专人负责一对一教读,接着组员再次自己熟读,最后由组长个别抽查,对于仍不会拼读的则再由组长一对一教读直至学会为止。

可别小看这一小小的改变,小组中特别是水平层次较差的,再不用畏惧老师的责备,也不必担心同学嘲笑。

一种让他们感觉“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口朗读。

同时,为了不让本组落后,同组中水平高的会非常主动帮助、督促本组中相对落后的同学学习。

于是在单词拼读时,我时常会听到同学之间的
督促声,如:“××,你来读一读!“××,你去抽查下××。

”而落后的学生在本组同学督促下,也渐渐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塑造了学生的“存在感”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开口说英语,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设计了一个“Daily Report”活动,让学生用前一天所学的目标语言进行情景短剧表演,7个小组轮流进行。

我的班里,有一位四门功课加起来从未超过三位数的学生,小昊。

他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26个英文字母,他只对其中的“A”、“B”、“C”、“D”四个非常有把握,原因是考试选择项是这四个单项。

当初分组时,我动员组长收留他曾承诺:只要该同学有参与小组学习,哪怕他还是一个单词不会说,也给他们组加分。

于是,在Daily Report的活动中,该组学生每次都想尽办法编有需要道具的剧本,然后让小昊同学扮演道具。

几周以后,我跟组长说是否可以让小昊同学也有一句台词呢?组长想了想,回答:“好!”接下来的表演,该组常安排如:“OK!”、“Go!”、“Good!”之类简单的台词给小昊同学。

可是即便这样“煞费苦心”,对他而言说这样的台词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小昊同学听不懂组员的对白,无法跟上他们的表演,所以不知道这句“OK”该在什么时候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组长又和组员们商议,在不影响剧情的前提下,增加一些“小动作”,比如用咳嗽或打喷嚏的方式,目的是提醒小昊什么时候该说台词了。

就是这样的一点一滴的帮助和促进,小昊同学渐渐地也愿意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小组合作中,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可以被细分为小任务分配给组内的学生,这些小任务就像一个拼图的部分,缺一不可,这就可以督促鼓励传统课堂中的“隐形”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在小组的协助下展示自我,重新获得存在感。

三、小组合作创造了学生“1+1>2”的“成就感”
在平时作业及试卷分析时,我通常是以学生答题错误率高的地方作为重点,然后学生不懂的再自主提问。

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往往因为害怕或是偷懒而不提问。

结果,学生没全懂,我讲解得也费劲。

分小组学习后,每周的习题讲解及试卷分析都被安排到组内学习中去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确定最终答案,然后由组长主持,安排组员轮流讲解本组内的错题,组员不会的由组长讲解,组长不会的由组长去向别组学习再回来教给组员,如果各小组间交流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则上交到我这里汇总,最后由我来讲解全班共同的难题。

在小组的带动下,学生开始进行语言输出和交流时,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英语知识接收者了,他们还是体验者、表达者、协助者、创新者和成功者。

小组合作给予了学生更为丰富的角色,让学生得以更好地表达自我,提出质疑,在交流与思维的碰撞中,收获“1+1>2”的智慧。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它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也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事。

我想,通过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小组成员彼此在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交流中相互学习,潜移默化之间会推动学生的心灵被唤醒,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塑造,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创建安全感,重拾存在感,收获成就感,体验英语学习的幸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