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自然的建筑

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年级:2013级

专业:建筑学

姓名:***

学号:**********

自然的建筑

序章中,隈研吾先生通过回答,指出20世纪是混凝土的时代。混凝土这种材料我们都不陌生,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被混凝土建筑充斥的环境中。20世纪的主题就是国际化和全球化,而混凝土刚好适合这些要求,混凝土的随意性决定它的适用范围广,不挑剔使用地点。柯布西耶的印度昌迪加尔行政中心、路易斯康的孟加拉国国会大厦、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他们都是敬畏当地文化尊重当地风土的建筑家,可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采用石材结构、木结构建筑的建造工艺。

在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混凝土的时代,隈研吾先生却依旧执着于自然建筑的追求。布鲁诺·陶特是对隈研吾的影响很深的建筑师,隈研吾经常在著作中提到陶特,并把他第一次参观日向邸作为其建筑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机。陶特认为,建筑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联性。这种思想也影响到了隈研吾的思维,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我个人理解是作者通过材料来体现建筑的自然性,隈研吾所追求的不仅仅是是建筑建造在自然中而称其为自然建筑,而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建筑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一个桥梁,追求建筑所包含的精神和灵魂。

“水/镜之家”可以说是隈研吾先生创作生涯的里程碑,“我认为个性是要极力控制的,有可能的话甚至要彻底消除。”就是秉承着这种自然的理念,隈研吾用水和玻璃创造出了这个位于太平洋海面上的建筑。为了使大海的水平面更加贴近人的身体,在细节上,他让作为建筑一部分的水面不停地满溢,使得人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建筑物的水平面与眼前的太平洋融为一体。椭圆形客厅的地面也用玻璃制作,玻璃下面可以感受到水的深度。建筑最终是让人感觉玻璃地面和其他的一切都漂浮在水面上。纵向来说,屋顶使用百叶窗为元素,将屋顶的光打散,形成细小的粒子,与水面的粒子一起舞蹈,由此也产生了隈研吾先生的粒子建筑理论,对其以后的作品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隈研吾看来,“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令。可以说,这是种被迫从环境割裂出来的宿命”。这是被迫的,所以他想颠覆建筑割裂于环境这一宿命,并且认为无法与大地割裂开的建筑才是建筑。隈研吾先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告诉世人,建筑除了割裂于环境之外还有别的选择。石材美术馆是石材商白井先生委托我所做的石材建筑,一般的石材建筑大多都是使用混凝土搭建骨架,再贴上薄石片,仅作表皮文章,以廉价而简便的方式提供美好自然的仿制品。也使得建筑丧失了与人类和物质建立起来的美好关联性,然而隈研吾在设计中,采用最原始的砌体结构,用垒砌的方式构造建筑,但是这种过于直接的表达有时太过于厚重,割裂了室内外的联系,丧失了空间的流动性。基于这个原因,“透明的石壁”就产生了,所谓透明就是将石墙抽调了三分之一的石块,使得原来笨重的墙壁突然变得轻盈,光线从孔洞中温柔的照射进来,柔和而且充满温情。对于建筑细节的处理,再次利用石材,制作出轻盈的百叶窗,百叶窗的形

式也因此成为隈研吾习惯用的表达手法。不仅如此,在旧米仓的改造中采用当地的卢野石为石材,与周围材质统一,使旧事物能够缓慢、舒畅的向新事物过渡。这种由旧到新的渐变,同时也是由沉重向轻盈的渐变,由暗到明的渐变。“渐变能够修复环境”隈研吾这样说。当看完这几个建筑实例,我不得不说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石材原来也是可以做窗户的,要知道定向思维中,窗户已经成为了玻璃的代名词,说到窗户,我们默认的都是玻璃,而隈研吾先生却用石材做出了窗户,并且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让建筑回归自然,融合于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将建筑作为一种人和自然的媒介关系而存在,让其扮演者彰显自然的角色,而不是从自然中割裂出来,让自然彰显建筑。

接下来是隈研吾先生的又一设计作品——广重美术馆,设计的理念来自于广重先生(画家)晚年的代表作“大桥骤雨”,赖特先生对此的评价为“使平面失误摇身一变,成为垂直事物的创意,广重在画中采用了竖长结构,利用空间多层次化的技巧来表现纵深,纵深的连续性,形象的说就是指不再只是追求X轴(水平)、Y轴(垂直)、Z轴(纵深)。回归到广重美术馆就基地环境来说设计地段位于一片遍地杉树的山林脚下,位于山坡之上有一座神社,而广重美术馆、神社从隈研吾先生的观点来理解都应该是媒介,作为人类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这座建筑不能太显眼,因为是用作陪衬的,屋檐要尽量矮一些,并且出挑很大,这样就会形成的影子,使墙壁消失,彻底削弱了这个分割内外的因素,利用影子将建筑与自然彻底融合在一起。从通往山下的到道路来看,广重美术馆的高度非常低,不会妨碍神社,更不会妨碍山林,同时在建筑中央开了一个孔洞,穿过它既可以去神社,也可以去山上,与其说是建筑,不如说它只是路途中的一个驿站。

“长城下的竹屋”应该是大部分中国人了解隈研吾先生的开始。隈研吾用竹子来做建筑,不仅因为竹子在他的思想中是中国的代名词,也与他对竹子的兴趣密不可分。“竹林的没来自竹子的强韧,它就像美丽而又坚强的女性的双腿,纤细笔直,却有一种温柔的坚强,能够抵挡任何强风的侵袭,这坚强温柔又纤细的事物,扎根于地下,与大地成为一体,彼此支撑。”与其说竹子是木材的一部分,还不如说他是大地的一部分,这种关联深深的感动着隈研吾先生,并在其“长城下的竹屋”中真切的体现。竹屋的每部空间简约,空灵,竹子如百叶般排列,与自然交织,附有浓厚的东方禅意。隈研吾的竹屋,像是在环境中不停的呼吸,生长。

这样看来,隈研吾的确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建筑师,他让人置身于城市的绿洲中亲身的感受自然。平面设计师原研哉曾这样评价隈研吾的建筑,“隈研吾的建筑是小数点式的建筑。”的确,隈研吾先生的建筑不是循规蹈矩,非0即1,或者1之后就是2的建筑,而是类似1.458这样的建筑。解读隈研吾的建筑,就像泡个很舒服的澡那样,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感觉恰到好处,给人种说不出的状态。隈研吾的建筑,其实一直是在吸纳各种不同的组成材质,其建筑非常在意物

质性的表现,而这背后,如诗一般充满着对自然的感悟。最后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是一种被迫从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宿命。”而隈研吾先生要做的,也许就是颠覆这种命运,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连接起来,回到建筑的原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