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解表药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中药基本知识之解表药 共19页PPT资料

中药基本知识之解表药 共19页PPT资料
细辛散寒之力较强,表寒、里寒证均可使用,并能温肺化饮。也可用于: 1.阳虚外感,恶寒发热、脉反沉者,常配伍麻黄、附子;2.寒痰停饮,咳 嗽气喘、痰多清稀色白(寒饮喘咳),常配伍麻黄、干姜、半夏等;3.牙痛。 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可用于 中恶或痰厥所致卒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 牙关紧闭之实证、闭 证。
中药基本知识
----解表药
解表药
一、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性能功效 1.本类药物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
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传变的目的。即《内经》 所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 2.解表药除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外,部分药尚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 透疹、止痛、消疮等作用。 三、适应范围 1.解表药主要用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 表证。 2.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 而兼有表证者。 四、配伍方法 使用解表药必须根据四时气候变化及患者体质不同而恰当选择、配伍用药。
1.燥热伤肺,咳嗽痰稠、鼻咽干燥,常配伍杏仁、沙参、生石膏、 贝母等;2.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证(血热吐衄)。桑叶蜜炙能 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炙桑叶。菊花平肝、明目之 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也可用于疔疮肿毒。
此外,菊花有黄菊花、白菊花之分,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杭菊花), 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亳菊花、滁菊花、甘菊花、杭甘菊)。
上逆,胸闷呕吐,以及气滞胎动不安;3.七情郁结,痰凝气滞的梅核气证。 本品入汤剂不宜久煎。 此外,紫苏有苏叶、苏梗之分,苏叶偏于发表散寒,苏梗偏于宽胸利膈,顺 气安胎。生姜则善于温中止呕,素有" 呕家圣药" 之称,并能温肺止咳,解半 夏、天南星毒,又常用于:1.胃寒呕吐,常配伍半夏;若配伍黄连、竹茹等 药也可用于胃热呕吐;2.风寒咳嗽;3.服半夏、天南星中毒或炮制半夏、 天南星以降低其毒性。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PPT课件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PPT课件
.
药材
30
[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 效]: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临床应用]:
1 . 用于外感风寒表夹湿证。解表湿要 要,如:九味阳经和督 脉经的阳气,常用于肩周炎,颈椎病。
如蠲痹汤加减治疗肩周炎
羌活、桂枝、当归、没药、桑枝、防风、 姜黄、天麻、蜈蚣。
.
12
麻黄与桂枝
药物 相同 发汗力 功效 点
主治
麻黄 辛 大 温 解
兼能宣 肺平喘, 利水退 肿
表寒 实证
桂枝 表 小
兼能温 表寒 经通阳 虚证
.
用法
自汗 盗汗
虚喘禁 用
温热
血热
月经禁

13
紫苏
来源:为唇形科 一年生草本紫苏 的干燥茎、叶, 其叶称紫苏叶, 其茎称紫苏梗。 全国各地均产, 夏季枝叶茂盛时 采收茎叶,阴干, 切段,生用。
3 . 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
4、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小便不利,五苓散 5、用于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 6、振奋脾阳用:苓桂术甘汤
.
10
[用法用量]:煎服,3~ 10g。
[使用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 月经过多者,均忌用。
.
11
[性能特点]:本品辛甘温,入肺、心、膀胱经。 既能温通扶阳、助卫实表而发汗解肌,治外 感风寒表证,无论表实无汗或表虚有汗皆宜; 又能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通阳化气,治寒 凝血滞之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或水 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及心阳不振、血脉不利 之胸痹、心痛或心悸、脉结代等证。
.
药 材
14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经。 [功 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中药学8解表药ppt课件
火旺、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小柴胡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
柴胡 葛根
葛根
豆科野葛、甘葛藤干燥根 甘辛凉。归脾胃经。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口渴、消渴症、泻
痢 生用:解肌透疹生津;煨用:升阳止泻 化学成分:黄酮 葛根汤、升麻葛根汤、玉泉丸、气味白术散
总结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麻黄、香薷、浮萍 解鱼蟹之毒:紫苏、生姜 止血:荆芥(发散风寒药中) 发散风热、利咽:薄荷、蝉蜕、牛蒡子 发散风热、明目:菊花、桑叶、蝉蜕、决明子 发散风热、疏肝解郁:柴胡、薄荷 解表、透疹:荆芥、薄荷、蝉蜕、牛蒡子、葛
根、升麻 发散风热、清热解毒:菊花、升麻、牛蒡子 清利头目:蔓荆子
一、解表药概述
定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 药物。
主要功效:发散表邪(宣肺、利水、透疹、 祛风湿)
适应病证: 外感风寒或风热 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等
分类: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辛温解表
麻黄(辛、苦、温;肺、膀胱经 )
麻黄科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草质茎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风寒表实、无汗、咳喘、水肿等 生用:解表 蜜炙:平喘 慎用:表虚自汗、阴虚盗汗、肾虚咳喘 化学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挥发油) 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
麻黄
桂枝
桂枝
樟科肉桂嫩枝
辛、甘、温;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生用)
风寒表实表虚均可、阳气凝滞等
有热像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化学成分:挥发油(桂皮醛)
枳子汤
麻黄与桂枝比较
共同:发汗解表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较强、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汗力较弱、风寒表实表虚、有汗无
二、多项选择题

解表药——中药学ppt

解表药——中药学ppt

配伍应用
• 温热病邪在卫分,宜用发散风热药,并辅以清热解毒药。 • 表证夹湿,宜以祛风胜湿的 解表药为主,并合用化湿之药。 • 若体虚之人外感,应辨别不同的正气虚衰,分别与益气、助 阳、养血、滋阴药配伍,以扶正解表。 • 此外,还可依据兼有症,进行必要的配伍。如见咳喘 痰多, 或气滞胀闷、呕恶者,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或行气和 中药同用。
使用注意
• • • • 微令汗出,得汗即止 用量因时因地制宜 不宜久煎 饭后热服
发散风寒药
麻黄
《神农本草经》
发汗解表 平喘 利尿消肿
发散风寒药
原植物
药材
饮片
发散风寒药
桂枝
发汗解表 温通经脉 温助阳气
发散风寒药
原植物
饮片
发散风寒药
紫苏
发汗解表 行气止呕
发散风寒药
原植物
药材 饮片
发散风寒药
祛风解表 通鼻窍 止痛
发散风寒药
原植物
药材
饮片
发散风热药
薄荷
发散风热 清头目利咽喉 透疹
发散风热药
牛蒡子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利咽 透疹
发散风热药
桑叶
疏散风热 清肺润肺 清肝明目
发散风热药
菊花
疏散风热 清肝明目 平肝阳
发散风热药
蝉蜕
疏散风热,利咽 透疹 清肝明目 息风止痉
发散风热药
解表药

含义 分类 功效与主治 性能特点 配伍应用 使用注意
性能特点
• 辛能散,气味大多芳香,性质轻宣疏散 • 发散风热药因能清泄,又多兼苦味 • 其作用趋向为升浮,能疏散经肌肤或口鼻内犯的邪 气,或开腠发汗,使表邪随汗而外解。肺合皮毛, 开窍于鼻,足太阳膀胱经亦主一身之表。 • 以脏腑辨证而言,则表证在肺;以六经辨证或经络 辨证而言,则表证当属膀胱经的证候,故解表药的 解表功效归此二经。 • 在药性方面,发散风寒药偏于温性,发散风热药偏 于寒凉

解表药介绍PPT课件

解表药介绍PPT课件

禁忌: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
成分:
柴胡皂苷a、b、c、d
甾醇,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
脂肪油、多糖
生物碱、黄酮类、山萘苷
30
药理:
柴 1、解热 胡 2、镇静、镇痛、镇咳
3、抗菌、抗病毒 4、抗炎: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
系统 5、促进免疫功能:柴胡多糖 6、降血脂 7、保肝、利胆
31
荷 功能:宣散风热 清头目 透疹 主治: 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 目赤、喉痹、口疮 风疹、麻疹 胸胁胀闷
38
用量:3—6g
薄 用法:宜后下

叶长于发汗 梗偏于理气
禁忌:阴虚血燥
肝阳偏亢
体虚多汗
成分:挥发油
薄荷醇
薄荷酮
薄荷酯
39
药理:
薄 1、发汗、解热:兴奋中枢神经, 荷 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
2、兴奋中枢神经系统
3、发汗解热
4、抗菌抗病毒
5、抗过敏
6、镇咳平喘祛痰
7、利尿:伪麻黄碱
8
麻黄 与 麻黄根
麻黄:辛、微苦,温 发汗
麻黄根:甘,平 止汗
9
性味:辛、甘,温
桂 归经:肺、心、膀胱经 功能:散寒解表
枝 温通经脉 通阳化气(温化水湿)
主治:1发汗散寒:配白芍治风
寒感冒有汗者。配麻黄治重症 无汗的风寒感冒。2温通经脉: 用于阳虚寒邪凝滞之胸痹、风 寒痹症、闭经等,可配附子、 当归、川芎;3温化水湿:用 于阳虚之水湿痰饮停滞,可配 茯苓、白术(如五苓散)。
3、中枢神经:抗惊厥、镇痛、镇 静、解热
4、其他:抗炎、抗氧化、镇咳、 止呕、解毒、抗病原微生物
23
生 1、生姜:降逆止呕

《中药解表药》课件

《中药解表药》课件
安神益智。
黄芪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生津养血,
行滞通痹。
白术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止汗安胎。
防己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 肿。
03
中药解表药的用法
解表药的煎煮方法
煎煮器具
煎煮前准备
煎煮火候
煎煮时间
煎煮次数
选择砂锅、瓦罐等耐高温 的器具,避免使用铁、铜 等金属器具。
将药材充分清洗干净,浸 泡30分钟左右,使药材充 分吸水膨胀。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解表药多有肝肾毒性,肝肾功 能不全者禁用。
风寒感冒者不宜使用
解表药适用于风热感冒,风寒 感冒者不宜使用。
解表药的配伍原则
配伍禁忌
解表药不宜与收敛药、补益药等配伍使用,以免 降低药效。
配伍适量
解表药的用量应适量,不宜过大或过小,以免影 响药效。
配伍协同
解表药可以与清热解毒药、利水渗湿药等配伍使 用,以增强疗效。
总结词:药理机制
详细描述:解表药主要通过发汗、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机制,缓解感冒等病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解表药能够抑制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
解表药的现代应用研究
总结词:临床应用
详细描述:解表药在现代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感冒、流感等外感病症的治疗。研究表明,解表药对于病 毒性感冒、细菌性感冒等病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提高治愈率。同时,解表 药还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配伍因人而异
解表药的配伍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人 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04
中药解表药的现代研究
解表药的成分研究
总结词:成分分析
详细描述:解表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药理作用,是解表药发挥疗效的主要物质基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暑证:感受暑热(动而得病) ----类似中暑
35
二、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
36
“饮者唯宜冷服,则无 格拒之患。”
《纲目》
37
麻黄与香薷功效比较
相同点: 发散风寒,利水消肿
38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为辛温发汗峻品, 善治风寒表实证。又宣肺平喘
香薷:发汗力弱,长于解暑化湿和中, 为“夏月麻黄”,善治阴暑证
83
祛风散寒:藁本、白芷 发散风寒:羌活、辛夷
84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定义:味辛性凉,具有发散风热
作用的药物,称为发散风 热药。
85
适应证:风热表证
86
薄荷
87
88
一、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风热表证,温病初起 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89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 汗用麻黄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
90
二、透疹解毒--麻疹透发不畅、 风疹瘙痒
三、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91
牛蒡子
92
93
一、发散风热--风热表证 特点: 既散风热,又利咽喉 既散风热,又宣肺化痰
94
二、宣肺透疹--麻疹、风疹
95
“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泄,则 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 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 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 麻疹之专药。”
57
白芷
58
59
一、祛风散寒--风寒表证,头痛 表证兼有头痛(祛风止痛) 表证兼鼻塞流涕
60
二、通窍止痛--鼻渊 前额、眉棱骨痛 齿痛
61
“白芷……为足阳明经祛风散 湿之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 面诸疾。”
《本草求真》
62
三、消肿排脓--疮疡肿痛 四、燥湿止带--寒湿带下
63
细辛
64
65
39
荆芥
40
41
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祛除风邪,解除表证
42
二、透疹止痒--麻疹透发不畅, 风疹瘙痒
43
三、消疮解表--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四、止血--出血证
44
防风
45
46
一、祛风解表--外感表证 “防者,御也,其功疗风 最要,故名。”
47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防风为风病之主要……驱除外 风,兼能通痹起废,其效最弘。”
21
温经通脉 温暖经脉,祛散寒邪,通行 经络
22
三、通阳化气--胸痹、痰饮、水肿
23
麻黄与桂枝 相同点:发汗解表 不同点: 麻黄: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又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力弱,治风寒表实、表虚 证。又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24
紫苏
25
26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特点: 兼能开宣肺气 兼有行气作用
破伤风
102
薄荷、牛蒡子、蝉蜕 相同点: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
103
不同点:
薄 荷:发散力强,善清利头目,且疏肝 解郁
5
2、风 疹 风湿痹痛 头风头痛
6
分类:发散风寒药 发散风热药
7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定义: 味辛性温,具有发散风寒
作用的药物,称发散风寒药。 (又称辛温解表药)
8
适应证:风寒表证
9
麻黄
10
11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实证
“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 散寒发汗矣。”
《本草正义》
12
二、宣肺平喘--咳喘证
27
二、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证 行散气滞,宽畅中焦
28
三、行气安胎--妊娠恶阻, 胎动不安
四、鱼蟹毒--食鱼蟹中毒
29
生姜
30
一、发汗解表--风寒表证 二、温肺止咳--风寒咳嗽
31
三、温中止呕--多种呕吐 四、解毒--中药物、食物毒
32
香 薷
33
一、发汗解表,化湿和中-阴暑证
34
阴暑证:感受风寒(静而得病) ----暑天风寒感冒
《本草正义》
48
辛而不燥,乃风药中润剂 三、止痉--破伤风
49
羌活
50
51
一、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52
特点: 1、主要用于身半以上风湿痹痛 2、药性辛燥,为风药中燥剂
53
藁本
54
55
一、祛风散寒--风寒表证, 颠顶头痛
颠顶痛,非此不能治。 (张元素)
56
二、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
“叶形如枲麻,子形如妇女装饰用的 耳珰,故名枲耳。”
《辞源》
73
一、祛风解表,宣通鼻窍-风寒表证 鼻渊
二、除湿止痛--风湿痹痛
74
辛夷
75
76
77
一、发散风寒--风寒表证头痛 鼻塞
二、宣通鼻窍--鼻渊
78
要点
1、主治证 风寒表实无汗:麻黄 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桂枝 阴暑证:香薷(夏月麻黄) 风寒风热表证皆宜:荆芥、防风
13
三、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四、 温散寒邪--寒痹、阴疽、
痰核
14
肺合皮毛,开阖腠理 表实无汗----发汗解表
15
肺气以通降为顺 咳嗽气喘----宣肺平喘
16
肺通调水道 水肿----利水消肿
17
“麻黄乃肺经专药,故肺病多 用之。”
《本草纲目》
18
桂枝
19
20
一、发汗解肌--外感风寒表证 二、温经通脉--寒凝血滞诸痛证
第一章 解表药
1
定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
2
性能特征: 大多味辛发散 大多入肺、膀胱经 通过发散或发汗,解除表证
3
功效: 发散解表 祛风(胜湿止痛) 透疹、 宣肺
4
适应证: 1、表证----恶寒、发热、无汗 或有汗,脉浮等 (温病、麻疹、疮疡、水肿初起 兼表证)
一、祛风解表--风寒表证 阳虚外感
“细辛,风药也,风性升,升则 上行,辛则横走,温则发散。”
《本草经疏》
66
风寒之邪 细辛、麻黄 阳气虚弱 不能抵御外邪
附子 身微发热 恶寒甚剧
67
二、温肺化饮--寒饮咳喘
68
三、散寒止痛--头痛,牙痛, 痹痛
69
四、通窍--鼻渊
70
苍 耳 子
71
72
苍耳子始载《本经》,原名枲耳实。
79
细辛:阳虚外感 羌活:上半身(身半以上)痹痛
太阳头痛 白芷:阳明头痛
80
2、功效 行气安胎:紫苏 解鱼蟹毒:紫苏、生姜 通鼻窍: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
81
3、用量用法 细辛:3-5g;丸散0.5-1g 辛夷:包煎
82
4、分类 发汗解表:麻黄、桂枝(解肌)、
紫苏、生姜、香薷 祛风解表:荆芥、防风、苍耳子
《本草正义》
96
三、利咽散结--咽喉肿痛 四、解毒消肿--热毒疮疡
痄腮
97
恶实:“其实状恶而多刺” 鼠粘子、大力子
98
蝉蜕
99
一、发散风热、利咽开音-风热感冒,咽痛音哑
特点: 散风热、利咽喉 宣肺开音
100
二、透疹止痒--麻疹、风疹
101
三、明目退翳--目赤、目翳 四、息风止痉--惊痫、夜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