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述类选择题错误(教师版)
7高二语文秋季教案 第七讲 对比法应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1、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前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诗人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及终点方恍然大悟。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在“诗人魏尔伦”之后加“的诗”;B项,“担当”“文化精神”搭配不当;D 项,表意不明。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铁路总公司将在自贸试验区开展货运一体化改革,优先推进“互联网十铁路”特色,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贸易铁路网。
B.本届校园心理节围绕“我爱我,放飞自我”为主题,就怎样有效缓解考前压力和增强学习专注度等问题展开充分的时论。
C.暑期来临,教育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积极做好学生暑假安全防范工作,以预防学生不发生溺水事件。
D.潜龙洞景区位于贵州省松桃县境内,是武陵山脉海拔最高的亿年古溶洞群,更为神奇的是洞内石笋至今仍然在生长与繁育。
【答案】D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C项,“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错误,原文中说“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答案 C2.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语文高考易错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
2011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第一案易错·点睛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
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
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
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下列对“儒家文化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否有自觉继承文化精髓的传人。
B.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
C.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D.文化的独特语言是否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答案】C【解析】“是否影响”表述错误,原文是“已基本上不能影响”。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它的没落给人以浓重悲凉的意味。
2020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专题06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完整word版)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教师版)(一)了解命题人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1.六种方法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
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
【试题】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 误的一项是( )
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
设误方法 3、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 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
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 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 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 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第二段)
解题对策:同学们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 事物的对象,并用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 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 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 一致。
此外还要留心文中的代词的指代。“这 些”“那些”“这个”“那个”“其”等词语, 必须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所指代的具体 内容,结合语境判断。
二、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
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 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 主要有如下十种: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 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范围不清
——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 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
——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 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高考论述类文本: 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语文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你在语文学习上所偷得懒,都会成为将来最深的遗憾。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X20.8
考纲再现
社科文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等议论和说明类文章。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⑵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⑶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
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 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 主要有如下十种:
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 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范围不清
——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 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以偏概全
——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 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 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二、常 见 错 误 类 型
设误方法
1、以偏概全
•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
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 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 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 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试题】2.D《老子》有“以德报怨”之说,所以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句应该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并且 是对《老子》的批评。
【对应文段】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 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 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试题】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 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 发展就无法弄清,《老子》和道家的源流、 派别也无从谈起。
பைடு நூலகம்
2021届语文新高考二轮复习教师用书:论述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DAO TU CHONG WEN SUO YAO DIAN导图重温·锁要点MING QUE KAO QING BU DUAN BAN明确考情·补短板1.注意材料选取。
近几年论述类文本阅读选取的一般为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上古今并重,既有反映史学、艺术的学术论文,如2020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属于史学论文;全国卷Ⅱ摘编自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属于文化论文;全国卷Ⅲ摘编自振甫《谈谈〈古文观止〉》,属于文学论文。
也有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政论和时评,如2017年全国卷Ⅰ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是政论文,2018年全国卷Ⅱ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属于时评。
2.明晰考查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设置3道客观题。
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但2020年全国卷Ⅲ对论证知识的考查范围扩大,考查了论证语言的作用,如T2A项;第3题考查理解文本观点(推断)的能力。
备考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与筛选整合。
3.精选背景熟悉的材料。
在选取试题阅读材料时,将所涉内容是否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学生生活中能否接触到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2020年全国卷I的材料主题是“孝”的内涵形成及历史演变,文章中提到的家庭伦理问题与每一位学生都息息相关;全国卷Ⅲ的材料对《古文观止》备受读者欢迎的原因进行分析,条理清楚,而《古文观止》为广大学生所熟悉,其中有多篇选文是初高中教材必修篇目。
【二轮复习达标】在二轮中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提高阅读文本的效率。
从答题时间安排上看,作为高考语文第一大题,考生因过于重视或紧张而造成论述类文本阅读时间过长,进而造成整体答题的被动。
二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从易失分题型上看,论述类文本第1题是基础题型、常规题型,各选项只是对选文重要信息的概括分析,作答相对较易;而第2题的作答常因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把握不准和文意理解不透而失分;第3题的作答常因对选项的逻辑推理理解偏差而失分。
高考语文 高频考点专项突破 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专题06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含解析)不分版本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根底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成心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局部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局部,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局部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上下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成心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拟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非连续性文本选择题常见错误类型课件
(3分)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
地就会丰富。
4
(15·安徽卷) 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
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 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⑤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 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 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 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 上的完善。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B.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 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 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 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 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 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3
(15·安徽卷)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5
(12·四川卷) 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
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 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全相同。因此,只 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 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 的一项是(D)
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 致的典型症状。
14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 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 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 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 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 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新人教
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新人教高考语文最新易错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详解)新人教第一案易错·点睛筛选与整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
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
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下列对“儒家文化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否有自觉继承文化精髓的传人。
B.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
C.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D.文化的独特语言是否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C“是否影响〞表述错误,原文是“已基本上不能影响〞.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它的没落给人以浓重悲凉的意味。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常见出题陷阱
选择关系与兼备关系错乱
• 【文段信息】第4段:时少章在师承和独创的关 系上,重视个性和独创。· · · 但人们却习惯于用 师门、宗派等成见和框框来概括、评价或规范 人物,而忽视其个性和独创。第5段:“删其繁 密,取其精邃”,主张以精品立足。时少章说, 作品的流传靠质量而不靠数量。· · · 文章千古事, 时少章认为,作品的流传是诗人创作的根本目 的。 • 【试题】19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 D. 人们习惯于用师门、宗派等来评价作家,而 忽视其个性和独创。因此,时少章认为,作品 的流传是诗人创作的根本目的。
文段信息时少章或从时代角度揭示风格的成因或就时代层面指出品格的杰出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迚行观照给人以史的认时少章不仅从时代角度揭示作家风格的成因而且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迚行观照给人以史的认识
论述类阅读——选择题 常见出题陷阱
一、比较下面选项与文段信息,说说选项错在何处。
• 【阅读文段信息】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 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 部分 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 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强加因果
• 【文段信息】时少章或从时代角度揭示风格 的成因,或就时代层面指出品格的杰出,把作家 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进行观照,给人以史的认 识。 • 【试题】19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 • C. 时少章不仅从时代角度揭示作家风格的成 因,而且把作家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上进行观 照,给人以史的认识。
• 【文段信息】在晚唐那样一个江河日下、万 方多难、黑暗腐败、风雨飘摇的时代与社会 中,这群身处社会边缘的诗人对于人生的体 验大多只有痛苦和悲伤。正是如此,埋首于 诗歌堆中,吟咏个人的愁苦也就成了必然的 事情。 • 【试题】204、下列与“苦吟”相关的说法, 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在晚唐万方多难的时代,诗人对于人生的 体验只有痛苦与悲伤,正因为如此,诗人在 诗歌中吟咏个人的愁苦也是必然的了。
2020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错
2020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错判断选项是否以偏概全时,要注意分析文中的多个方面(角度)是否都被涉及到,如果有遗漏,就要考虑选项是否存在问题。
三、混淆时态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把文中的时态改变,造成选项与文章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A.从《论语》中可以看出,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
从这些情形来看,___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
语段中的“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是现在时态,而选项中的“___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是过去时态。
突破秘籍】判断选项是否混淆时态时,要注意分析文章中的时态,以及选项是否与文章的时态一致。
四、无中生有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加入一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造成选项与文章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B.《论语》中___曾说过:“仁者,非常之人也。
”这说明___认为,仁者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之人。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卫灵公》:“仁者,人也。
何以为非常之人也?”___的意思是说:仁者是普通人,为什么要说他是非常之人呢?文章中并没有说___认为仁者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之人。
突破秘籍】判断选项是否无中生有时,要注意分析文章中是否有涉及到选项中的内容,如果没有,就要考虑选项是否存在问题。
五、曲解文意选项在转述文意时,故意改变原文的意思,造成选项与文章在表述上出现误差。
典型例题】(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5.C.《论语》中的“君子不器”是说,君子不是器具,而是有道德的人。
解题思路】选项涉及的文章内容是:《论语·雍也》:“君子不器。
”___的意思是说:君子不是器具,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工具。
文章中并没有说君子是有道德的人。
突破秘籍】判断选项是否曲解文意时,要注意分析原文的意思,以及选项是否与原文的意思一致。
论述类比对教师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提升训练(教师版)(对比分析下列各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同。
如不同,请说明不同的理由。
)1. 选项:在家族成员受家族约束层面,家风好比家族“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行,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原文:许多大的家族组织,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
家族成员之间通过礼仪性的活动取得联系,同时也接受家族的集体约束。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同。
偷换概念。
“承担着对本家族成员的社会保障功能”的是“家族组织”,而不是“家风”。
2. 选项:新批评理论追求诗歌分析要关注情感,把修辞结构的分析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法。
原文:当然文本以下,信息是多元的,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同。
混淆是非。
选项说要“关注情感”,而原文中说“不能涉及情感”,是非混淆。
3. 选项:快乐是多巴胺和内啡肽两种物质都能产生的一种感觉,多巴胺不再分泌时,内啡肽反而会增加,这是白头夫妻能偕老的原因。
原文:在多巴胺分泌下降时,又开始分泌一种新的激素——内啡肽。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同。
混淆是非。
选项中“多巴胺不再分泌”明显与原文内容相左。
4. 选项:陈鼓应曾撰写《老学先于孔学》一文,指出《论语》中多有受到《老子》影响之处,其目的是证明《老子》一书的产生比《论语》早。
原文: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用以证成“《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对比结果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
5. 选项: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科学家都像清教徒一样追求真理而不放任自己或者凭一时冲动处理问题。
高三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 系列2:选择题》课件
正确选项:
多用整合、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1、以偏概全 2、改变关系 3 、无中生有 )
1、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以特殊代普遍。 (或相反)
2、改变关系
即选项中句子间的关系与原文不符。如因果或 强加因果、条件、目的等。
Z,.x..x..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zxxk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1、以偏概全 2、改变关系 3 、无中生有 )
1、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以特殊代普遍。 (或相反) 2、改变关系 即选项中句子间的关系与原文不符。如因果或 强加因果、条件、目的等。 3、无中生有: 即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三步走:读 审 找 比对 当堂检测:当堂检测(将答案写在当堂检测本上)
1、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 以特殊代普遍。 (或相反)
2、改变关系
即选项中句子间的关系与原文不符。如:因果 或强加因果、条件、目的等。
3、无中生有:
即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 也不能从原文中合理推断出来。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1、以偏概全 2、关系改变 3 、无中生有 )
现代文阅读之
论述类文本阅读
系列2:选择题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教学目标:熟悉并利用论述类选择题的设错陷阱规律。
一、(步骤)解答论述类选择题哪四步走?
二、规律 1、以偏概全 2、关系改变 3、无中生有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共30页文档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安
。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错误8大类型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同步练习试题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同步练习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人类文明及传统生活习俗已发生深刻变化。
”近日,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
“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当然也影响到教育。
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
”丁钢认为“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专家断言,未来三五年,学校将发生深刻变化。
“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于固定学习场所;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國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围绕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
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彰显。
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共担责任,倡导“全球共同利益”,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这没有办法按图索骥,只有在未来实践进程中才能够创建。
(摘编自时晓玲《共享教育将引发学习方式变革》)材料二:未来几年,共享教育有可能成为一股巨大的新动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费、设施不足等,宁夏部分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记者走访一些农村学校发现,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软件建设跟不上,网速慢、网络不畅通,导致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率低,时常遇到那边的教师已经讲完了一个知识点,这边却因网络“卡壳”还没有听到。
“学校现在是10兆、50兆宽带,不能满足授课需要,希望能提高到100兆。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 易错题测试题试题
高二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单元易错题测试题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峰顶是唐诗。
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
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
中国诗性文化大致呈现三种面孔。
一是“知识”面孔,如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鸟兽之名”,如现代语文教育经常提到的“古代文学知识与素养”,这是诗性文化传统具有实用性之表现。
二是“审美”面孔,受西方文论中“情感表现”说的影响,这也是人们谈得比较多的,即古诗有审美功能,可以愉悦心灵。
三是“伦理”面孔,它的大背景是现代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前两张面孔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而惟独这副“伦理”面孔,由于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不给人带来愉快的享受,甚至本身还是一种相当沉重的负担,所以正在陷入深深的遗忘中。
以至于人们经常会想:读不读唐诗与宋词,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与希腊文化模式相对,中国文化模式可称为“非主体化”与“非对象化”。
希腊模式的要义有二:一是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对立,二是字宙裂变为主体与客体两部分。
那种冷酷地压抑感性以及冷酷地征服自然的西方社会生产方式,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来的。
中国模式不同,它一方面尽力消解生命内逐渐展开的“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另一方面又通过限制主体的欲望以尽可能减少人与自然的矛盾。
希腊模式是理性文化的代表,它完全背离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智慧。
中国模式是诗性文化的典范,最大限度地继承了原始的诗性智慧系统。
以后的中国文化,尽管层次繁多、旁逸斜出,但都以诗性智慧为根底。
所以说,中国文化是从“诗性智慧”中转换生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诗性文化当然不是只有审美意义,它本身也曾是我们民族最真实的生活方式。
诗性文化与理性文化的区别,在历史上具体表现为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选项陷阱设置方法(教师版)教学要点:如何寻找及明确命题者设错选项。
教学过程:一、明确客观选择题考查内容及命题特征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命题总特征: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三、选择题的设错陷阱的规律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
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⑴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
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
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选项:B 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题。
(广州市一模)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
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
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
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
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
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
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
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
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
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
所谓自然法,实际上就是一些道德律令和道德戒条。
比如,自然法告诉我们:不得杀人,不得奸淫,不得偷抢。
人们制定的法律中许多内容不过是依据这些自然法而已。
自然法是人定法(即人类制定的法律,是与自然法相对应的法律)之前存在的法律。
之所以称之为自然法,因为它源于我们的自然本性。
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
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要行使自己的自然权利,采取各种手段去占有一切东西。
这样就产生了利害冲突,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残忍而狡诈,任何人的生命和安全都没有保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无法正常进行。
没有法律限制人性的自然状态是可怕的,人们可以干出各种各样无法无天的事来。
人的内在理性告诉自己:要摆脱自然状态,大家就必须遵守共同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战争,实现自我保存的目的。
这个大家要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自然法。
它是高于人间法律的更高法律,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和准绳。
自然法思想萌生于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逻各斯”概念。
真正使自然法形成一个传统的还是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试图把自然与人性调和起来。
斯多葛派认为整个宇宙受一个普遍性规则的支配,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所以人也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所支配。
这个最高的普遍法则就是自然法。
西塞罗继承了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同斯多葛派一样,他也试图调和自然与人性。
他认为自然法既是根植于自然的“正确规则”或“最高理性”,又体现了人的理性。
自然法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戒律,但仅有自然法是不够的。
因为对自然法的遵守全靠个人的自觉,如果有人破坏自然法而得不到任何惩罚,那么遵守自然法的人就会吃亏。
所以,为了使法律真正得到遵守,还必须建立国家,以保障自然法的遵守。
由国家机关制定和颁布的法律就是人定法。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法律称作政治法,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法律称作民法。
政治法是规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民法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关系的。
此外,还有规范不同国家之间关系的国际法。
(选自《论法的精神》第一章,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
(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AD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A.广义的法律,就是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客观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律。
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C.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D.斯多葛派和西塞罗基于对人性弱点的认识,都试图用自然法来支配人类,以便调和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关系。
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1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需要制定法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CA.自然状态下的人性如果不加以强制性的限制,就会危及社会。
B.自然法的执行缺乏足够约束力,无法确保能够真正得到遵守。
C.人的理性是宇宙理性的一个部分,必须受宇宙普遍法则支配。
D.由国家制定法律,才能更有效协调社会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
12.【信息整合】(5分)AD(B.不是“所有存在物的法律”,而应是“人类世界的法律”,因为“所有存在物”包括人类世界的存在物和物质世界的存在物,而“物质世界存在物的法律”则是固定不变的。
C.人们制定并强制推行法律,是在国家产生之后,而非“国家产生之前”。
E.人定法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自然法和物质世界的法律则不是。
)[5分。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3.【信息整合】(3分)C12题选项E: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并强制推行的行为规则,用以规范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有政治法、公民法和国际法。
原文::原文中讲到法律有人定法和非人定法之分。
人定法才是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自然法和物质世界的法律则不是。
这题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12题选项B:由于人类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的存在物,因此所有存在物的法律就必然是不断变化的,而非固定不变。
原文:,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例:《论法的精神》12题C项:国家产生之前,由于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自私的本性得不到约束,因此人们便制定了法律,并强制推行。
”重点关注: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
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
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
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
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
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
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
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第12题C项:“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原文:造成中医和西医“水火不容”的原因,是两者的“思想体系”与“科学方法”不同,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
”。
此项强加因果。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