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北校高中语文《寒风吹彻》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把栏杆拍遍寒风吹彻导学案
《现代散文选读》导学案(三)研读《把栏杆拍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理解“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这句话的含义。
(4分)答: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3、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分)答: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答:《寒风吹彻》导学案1.“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作者在文中回忆起了自己的哪些事情?(4分)2.第三段中说“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结合下文,说说“我”腿被冻坏的原因。
(4分)3.请解释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1)像我一样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3分)(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3分)4.本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7分)(1)对第四段中“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的叙述,有人认为应将“你”改为“我”更恰当,试谈谈你的看法。
(3分)(2)“赛风吹彻”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把栏杆拍遍》导学案参考答案1、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对比,“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对比,走出了辛弃疾空有杀敌志却无报国门的悲愤、无奈,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4分。
手法2分,分析2分)2.衬托。
用岳飞、杜甫、卢纶衬托出辛词的金戈之声,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4分。
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共3篇
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共3篇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1寒风吹彻:《现代散文选读》教案2(苏教版高三教学案例)近年来,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高考的压力只增不减,使得各种课外阅读逐渐成为许多学生必备的学习手段之一。
而《现代散文选读》作为高中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触和学习。
本文着重探讨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教案2——《寒风吹彻》,试图从主题、文体及作者等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篇现代散文。
一、主题分析《寒风吹彻》是一篇现代散文,文章主要围绕冬天的寒风展开。
在文中,作者通过对寒风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疲惫和忧伤的情感。
文章开头,作者描绘了冬天的寒风如何“吹得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这呈现出一种极其萧索的气氛。
接着,作者又提到了在这样的天气里,人们都在家中躲避,而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漫步在外面。
通过这样的写法,作者试图表达出一种人类孤独、无助感的情感。
另外,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对寒风的描写更加深入。
作者以自己的经验来描述寒风“呼啸得仿佛连心都可以吹走似的”,这样的大自然的力量无疑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而这种心理压力也恰恰体现了现代人们面对新的挑战和压力时的心理疲惫与无奈。
二、文体分析《寒风吹彻》作者林清玄,是一篇实景写作,叙述性质的随笔。
文章以极为朴实自然的语言和生动详实的描写,表现了简单的感性体验和深深的人类情感,达到了散文的传神性,也体现了随笔的随意性。
具体来看,作者通过对寒风的描写,一步步展现出了寒风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且作者的描写非常感性真实,读者就像亲身经历了同样的体验一样,无比清晰地感受到了这样的情感。
同时,作者还通过一些抒情手法,如比喻、夸张、寓言等,对寒风的形象进行了加强和修辞。
如“冬天的寒风,和翻手就失的那些,有从不放过它拐弯的机会”,这样的寓言手法无疑让文章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高考语文 第14课《寒风吹彻》课堂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课堂学案]……一、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1. 《寒风吹彻》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试简要概括。
【提示】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节),写大雪降临,30岁的“我”似乎对此漠不关心却又有所倾听和期待。
第二部分(第2—4l节),写包括“我”在内的人们被寒风吹彻。
这是文章的主体,又可以“人物”为界,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2—16节),以“我”为主角,写“我”被寒风吹彻。
这一大层又可以分成两个小层次。
第2—6节写“我”在大雪天的活动和对往事的泛泛回忆。
第7一16节为第二小层,写“我”十四岁的“那个冬天”赶牛车去沙漠拉柴火被冻坏一根骨头的具体经过。
第二层(第17—26节),以“路人”为主角,写“路人”被寒风吹彻。
这一大层可分成三个小层次。
第17节紧承上一节,强调子恶劣生存环境下生命脆弱的普泛性。
第18—22节写“路人”从受助到被冻死的过程。
第23—26节用较多的篇幅写了“我”对此事的沉痛感慨。
第三层(第27—36节),以“姑妈”为主角,写“姑妈”被寒风吹彻。
第27—3l节写“姑妈”对天热后跟“母亲”一同暄暄的期盼一直未能实现。
第32—36节写“姑妈”死后,母亲的“平淡”反应。
第四层(第37—4l节),以“母亲”为主角,写“母亲”被寒风吹彻。
第三部分(第42—43节),呼应开头,总结“我”和亲人们的岁月在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2.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提示】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衰老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寒风吹彻》,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并领悟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散文艺术特点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
2. 难点: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讲解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8. 针对课后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9. 针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原文。
2.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
3. 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寒风吹彻》课程教学设计-张晋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张晋教学设想《寒风吹彻》是一篇思想深邃、表达灵动的典型的“ 散”文。
阅读中,学生容易因其语言形象的暗示性、意识流动的隐蔽性、时空交错的跳跃性、生命意识的思辨性等特点陷入阅读的困境,从而导致浅表化、模糊化、片面化等认知倾向。
本课教学拟从学生阅读的实际困难出发,以“ 梳理作者意识流动的脉络”这一任务,驱动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诵读、思辨、研讨等言语活动,与作者对话,循序渐进地实现认知层级的发展与提升:从关注零散语句和叙述性故事片段的感性认知层级,到关注散点间、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言语形式内在特征的理性认知层级。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揣摩结构形式,品味语言内涵,发现文本时空交错、“ 我”与他人交叠的曲折回环的笔法,体味冷暖交织中渗透的厚重的生命哲学意识。
教学过程一、分享初读的体验在声音中感知——诵读触动自己的语句,用声音触摸文字的灵魂。
在困惑中发现——交流初读存在的困惑,明确研读的重点和方向。
点拨:不要被文本中一些零散的语义复杂的句子所羁绊,而应根据文本特质,从整体上观照作品。
二、蹚过心灵的河流研讨梳理:作者的思绪是怎样展开的?寻找思绪的起点和终点,发现篇章布局的时空交错。
作品以雪天“ 我”围抱火炉烤火这一场景作为叙述的起点和终点,“30 岁的‘ 我’”穿梭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组织衔接了关于 14 岁的“我”、路人、姑妈以及母亲的记忆。
追踪思绪的进程,发现句与句间的时空交错。
借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时候,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一定会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的回溯性叙事的笔法,从未来的角度追忆、审视过去,理解句间的时空关系。
例: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放大思绪的细节,发现句子内部的时空交错。
例:雪落在..的地方……..那些年雪落过现在过去小结:“我”游走于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空中,将分散在时间缝隙里的记忆聚拢到一起,前呼后应、彼此交织,让文章呈现出一种时光交错的虚幻感和丰厚深长的意味。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境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散文作品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作品鉴赏(1)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2)对比分析其他类似作品,拓宽视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感受,互相启发,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 选取一篇类似题材的散文进行阅读和鉴赏。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寒冷环境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寒风吹彻”的氛围。
2. 对比分析:将课文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3. 案例研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片段,进行深入研讨,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寒风吹彻》导学案编制:王平老师、郭庆红老师审核:曹红艳老师使用时间:第五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2.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学习难点】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课前预习案【集腋成裘】栖qī息冒昧mèi 槲hú寄生瓤ráng肉醴酪lǐ lào龟jūn裂浸渍zì渣滓zhā zǐ赵佶jí萌蘖méng niè逶迤wēi yí青睐lài嗜shì好酋qiú长偏袒tǎn强悍hàn 螫shì针蛊gǔ惑疱疹pào zhěn妊娠rèn shēn罪孽niè根茬chá 老趼jiǎn湮yān 没船坞wù 琥珀hǔ pò袒tǎn露悄qiǎo无声息【背一背】美文片段积累:人生哲理1.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母亲一声温柔的叮咛,幸福是老师一次亲切的问候。
2.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可是背上总是有无数闪亮的银色丝线,操纵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
3.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没哭,可是眼泪流下来了。
4.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5.青春是一滩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寒风吹彻》 学案设计(无答案)
我想每个人的冬天,都有属于自己冬天的寒冷,“我们谁都帮不了谁”,我们对于别人的帮助永远只能算是杯水车薪。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只有忍受着孤独地过冬。
课题
《寒风吹彻》
课型
新授
日期
点拨与总结
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学习设计
【学习目标】
1.品读文章,理解“寒风吹彻”的含义。
2.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学习重点】
1、品读文章,理解“寒风吹彻”的含义。
2、理顺文章的行文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独学】冬天来了,那ຫໍສະໝຸດ 找到足够温暖的东西支撑着走下来吧。
【独做】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冬天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2、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作者正在做什么?
3、作者主要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合作】理解文意
1、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寒冷有不同的认识,请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
2、作者以“三十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回忆过去,叙述现在,预想未来除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还穿插了其他的人和事,对于这些人和事作者的感悟是什么?
3、“寒风吹彻”的含义是什么?
4、读完本文,除了刺骨的寒冷,我们有没有感到一丝温暖?找出文中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小组合作3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总结】
作者写自己在寒冷的冬天,在光线暗淡的屋内围抱火炉,散漫的回想一些人和事,但它传递的却是作者关于生命的独特体验。文中既有对真实情景的描绘,也有作者对生命冷漠、孤独、脆弱的悲歌,还深沉地蕴含着珍爱生命的美好愿望。
2023年寒风吹彻(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2023年寒风吹彻(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叉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尝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4、领悟人生经受与人生感悟之间的特定关联。
二、教学重点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挡寒风吹彻的困难三、教学难点时空交叉的叙述结构、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四、教学总体设想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问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她质朴的语言,交叉的叙述结构,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殊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同学在理解上有肯定的难度,尽管第一、其次单元的课文都是对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同学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受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同学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方法是支付暖和并猎取暖和。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经过两个单元的学习,读了那么多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篇章,现在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总结。
估量答案:小结: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
(用非常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同学默读课文。
(三)课文讲解1、提问沟通:估量答案:冷、无奈、缺乏暖和、似乎生活没有盼望……写得有些混乱、有些夹杂不清……简要评价:2、面对无所不在的寒风(寒冷)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暖和和关爱--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这样的暖和和关爱?“我”能否对抗这样的寒冷?好像不能--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当我在冬天拉着半车柴禾回家是父亲那责怪的语气。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可怕的生存状态驱散了人们之间的暖和,甚至是父子之情。
这样“我”不仅要面对透骨的寒冷还要面对冷漠和孤独的煎熬,正如后文讲到姑妈孤独的生存与孤独的死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编制:李军审核:徐国英 2019/3/12【学习目标】1、理解题目《寒风吹彻》的含义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3、挖掘冷峻文本背后的温暖意蕴【学习重点】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学习难点】挖掘冷峻文本背后的温暖意蕴【了解作者】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出生在沙漠边缘的黄沙梁村,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这个村子。
在作者的眼中,这个黄沙滚滚、贫穷落后的村庄是他生于此长于此,将来也必将埋葬于此的一方土地,作者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地生活着,也真实地体验着他自己和他周围人的生命。
他的文字注定远离现代社会文明,也注定是朴素却又厚重的。
因此,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他本人也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散文家”。
【预习导航】1、字音字形《学案导学》一、二题2、思考问题文章第2段说,“我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想着一些人和事”。
“我”想到了哪些人和事情?3、反复诵读课文【课堂探究】探究活动Ⅰ我想到的人和事使我对寒冷有了不同的认识,请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一下。
要求:细读课文,标画出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展示。
探究:结论:探究活动Ⅱ“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请结合这句话,分析作者以“寒风吹彻”为题的含义。
(探究题目的含义)探究:结论:探究活动Ⅲ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探究:结论:探究活动Ⅳ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探究:结论:【课堂练习】仿句训练:面对人生,我们也许不能改变寒风吹彻的宿命,但我们能在人生旅途中相互取暖;面对人生,我们也许不能__________________,但我们能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人生,我们也许不能__________________,但我们能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对一朵花微笑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高中语文选修《寒风吹彻》导学案设计
《寒风吹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严峻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出生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三、知识链接时空交错法,就是以时间的先后推移为经、空间的方位变换为纬、时空交错、经纬交织的方法进行谋篇布局的一种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既可以把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从“纵”的方面串连在一起,又可以从“横”的方面向外扩延。
既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又注意空间的并列性。
时空交错法的特点是,灵活、新颖、有利于头绪清楚地叙述复杂事件和场景。
它适用于游记、参观记和一些人物、事件、情节等较为复杂的文章。
如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主要以时间为顺序,而在同一时间发生的事,则又以空间转换为顺序,把六十一位阶级弟兄发生食物中毒,生命危在旦夕,为了寻找特效药,不同职业、不同人物所作的各种努力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画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运用时空交错法组织、安排文章的内容,给人以鲜明的时空感:既获得清晰的时间概念,又留下具体的空间印象。
四、学习过程(一)前置性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蜷.缩()气氛.()凛.冽()脊.背()梭梭..()倾.听()..()凉飕飕..()喧喧悄.无声息()窟.窿()露.天()码.放()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蜷缩(quǎn)暄暄(xuān)作践(zuō)一模一样(mó)B.掎角(jī)悄然(qiǎo)吆喝(yāo)顺蔓摸瓜(màn)C.抵挡(dǐ)撩起(liáo)折耗(shé)铩羽而归(shā)D.冻僵(jiāng)横祸(hèng)拘泥(nì)力能扛鼎(gāng)3、下列各项中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鬼辩枯稿藏之名山新浴者必振衣 B.丰腴休憩针鼓馔玉一年之季在于春C.磊落青睐萍水相逢恭敬不如从命 D.安谧喧泄苍海桑田毕其功于一役(二)讨论交流1、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我”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呢?“现在的我”——“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母亲等2、在这样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默读课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和思索。
2023年寒风吹彻教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2023年寒风吹彻教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情思生发之源,体悟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体验。
2.披文入情,与和文本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赏析作品意蕴,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品尝语言,体悟情思。
教学难点:分析对生命的布满悲情的独特看法。
教学设想:1.可以支配两个课时教学。
课前肯定要加强预习,考虑到我们同学的实际状况,建议将预习放在课内,让同学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要点。
让同学预习中提出质疑的问题。
2.第一课时重点解决对本文思想意蕴的理解把握,尽量从不同角度发觉作品意蕴。
其次课时就本文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和时空交叉环环相扣的写法进行赏析,提高同学分析语言的力量。
同时可以对比分析本专题的其他文章,作适当拓展。
第一课时步骤:1.导入闻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脆弱的,惟其脆弱而犹能担当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脆弱的天性英勇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日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2.检查预习状况,让同学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初步理解。
3.从分析文章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同学争论沟通后老师可进行总结: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年轻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特别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山东省枣庄第八中学北校高中语文《寒风吹彻》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寒风吹彻》[目标展示]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1、课文导入:问题1:作者刘亮程在散文《寒风吹彻》中用怎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段关于“我”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感悟?作者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在一个雪天,围抱火炉,抚摸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散文以这段场景组织衔接了“十四岁的我”,“现在的我”,与“我”“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
2、课文的解读:问题2:在这样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默读课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和思索。
A、十四岁以前的我(t4)B、十四岁的我(t6)“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 T6“牛车一走出村子,……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T7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T8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
……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T9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
……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T10 我掖着羊皮大衣,……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T11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
……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T13 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我没吭声。
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
初尝了冬天的严寒,体味到了同样的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C、三十岁的我D、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暗示着“我”的未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尔后整个人生。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寒风吹彻导学案寒风吹彻这篇文章,原来应当是在冬天读的,如今已是春天,文中物事与眼前物事不同,需要读者充分想象了。
下面跟随一起看看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以“诱导同学思维”为教学的主要手段,采纳应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让同学自主参预,引导同学围绕设计的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朗读品尝,结合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对生命的感悟。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同学品尝语言特点,进而再来体会对生命真谛的独特感悟。
一、导入新课课前,PPT 展现四幅西北边陲的图片,同学观看后谈感受(荒芜、凄冷)。
西北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这样描绘:“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地理老师也告知过同学们那里的气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抱着火炉吃西瓜。
”但就是这样一个风雪肆虐、气候多变的地方却让一位作家魂牵梦绕,今日,就让我们跟随刘亮程的脚步,走进他的《寒风吹彻》,去看看他笔下西北新疆的生活是怎样的情景?二、学习目标(PPT)1.品尝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重点)2.体会对生命真谛的独特感悟,体验人间真情暖和。
(难点)三、检查预习(PPT,给加点字注音)悄无声息蜗居骨髓气氛双鬓凉飕飕四、浅读概括1. 文章以30 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正在做什么?同学齐读第2 段,“许久以后我还记起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明确:在想一些人和事情。
2. 主要回忆了哪些人和事呢?阅读课文,抓关键词概括大事。
(PPT)明确:,拉柴冻伤;路人,雪地冻死;姑妈,抱憾离去;母亲,冬季来临。
3. 这些人和事都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明确:冬天、寒风中、雪天,即天气寒冷的状况下。
(板书:天寒)五、品读鉴赏通过这些人和事,对生命有什么感悟?(找出文中含义隽永触动你的句子品读,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等角度赏析PPT)品读之前,PPT 补充资料(闻名作家李陀对于刘亮程语言的评价),生齐读。
高考语文 第14课《寒风吹彻》课前预案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第14课寒风吹彻引人入胜当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衣,坐在暖融融的教室里,或是抱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坐在自家的阳光房里,我们似乎已经记不清冬天的模样。
可是在并不遥远的从前,在北国的大漠或荒野,冬天却像永远驱赶不走的幽灵,紧紧地抓住那里的每一个人,从少年到老年,从身体到内心。
那里,寒风不是风景,不是诗意,寒风就是寒风,是大自然最真实的气息、最原始的力量、最粗暴的运动。
那里的人们,想不起雪莱那个有名的诗句,只知道春天似乎永远消失,而冬天的寒风吹彻他们的一生。
少年刘亮程在一个冬夜,被冻坏了一根骨头;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冻死在村西边的雪地;姑妈悄无声息地死了;成年的刘亮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年迈的老母亲宿命地走向那个寒冷的结局而无能为力…………[课前预案]……一、文本信息1.作品信息在寒风中踽踽独行的刘亮程向我们走来,带着苦涩的微笑。
他的身后是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他度过他的童年和少年。
长大后他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的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刘亮程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终于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他似乎已经迎来他人生的春天,然而他却无法忘怀带给他伤痛的冬天。
于是有了这篇《寒风吹彻》。
2.作家剪影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
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
随后,《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长篇小说《虚土》等。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Chapter
2024/1/29
13
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重点词汇
寒风、吹彻、冰冷、颤抖、孤独 等,这些词汇共同营造出一种寒
冷、孤寂的氛围。
2024/1/29
句式
文中多运用长句,通过复杂的句式 结构表现出寒风的凛冽和人物内心 的挣扎。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 感受到寒风的威力和人物的情感变 化。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时间安排略显紧张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27
分享优秀教学经验,促进交流学习
2024/1/29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本内涵和情感。
14
文学常识、历史背景等拓展内容
文学常识
《寒风吹彻》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寒风的形象和自己内 心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孤独和苦难的深刻思考。
2024/1/29
历史背景
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 压力。这种时代背景为文章所表达的孤独感和苦难意识提供了 深刻的社会根源。
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展 现了人们在苦难和命运面前的挣扎和 抗争。这种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 加立体和生动。
质朴的语言风格
文章采用质朴的语言风格,贴近底层 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习惯。这 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气,容 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4/1/29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 寒风吹彻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表达中使用时空交织构造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点能感受生命本身的严酷与无奈以及抵御寒风吹彻的困难三、教学难点时空交织的表达构造、质朴而意味深长的语言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总体设想在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生命的感悟类文章中本文可以算是独树一帜的,作者质朴的语言,交织的表达构造,原生态的生命特征以及卑微生活者的无可奈何,特别是那种贯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以感受为主,让学生去感受一种不曾经历的生活与生命的冷峻与严酷,让学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风吹彻中唯一的方法是支付温暖并获取温暖。
用问题教学法,以一个主要问题以及相关的次要问题与学生一起读通、读顺、读懂课文。
并在此根底上,联系以往阅读经历,谈本文的阅读体会。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预习1、通读课文以及提示,熟通字词,并为各自然段落标注序号。
2、再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标志时间的词语,从而理顺散文的行文思路和构造特点。
3、概括课文的内容和主旨。
4、摘取课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从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角度进展语言的赏析和品味。
5、置疑(可以就课文的语言、构造、艺术手法,或者是不理解之处进展提问)(二)课堂教学1、课文导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或许在生活闲适的我们眼中,风是精灵,唤起我们诗意的遐想。
然而在作家刘亮程的笔下,风的寒意太宏大了,有着透心的寒冷。
在一年四季中,许多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冬天,正是因为冬天太寒冷。
然而,寒冷的冬天却年年如约而至。
那么,该如何面对这冬天的寒冷,刺骨的寒风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寒风吹彻》,看看作家刘亮程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刘亮程。
高中语文 03寒风吹彻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2018版高中语文03寒风吹彻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语文03寒风吹彻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语文03寒风吹彻教师用书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的全部内容。
寒风吹彻本课话题——希望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
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
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是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点评:在死亡面前,不管你是多么理智与从容不迫,在内心深处你都要对它怀有一丝恐惧,对生命怀有一丝留恋。
许多美好的东西毕竟只存在于人的生命之中,即使其间也夹杂着许多的悲剧与苦难。
但我们不可否认,在人生的黄昏中,这些希望与温暖仍是一个人生命中最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858年,瑞典的一个富豪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儿。
然而不久,孩子染患了一种无法解释的瘫痪症,丧失了走路的能力。
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
船长的太太给孩子讲船长有一只天堂鸟,她被这只鸟的描述迷住了,极想亲自看一看.于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长。
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务生立即带她去看天堂鸟。
那服务生并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顾带着她一道去看那只美丽的小鸟.奇迹发生了,孩子因为过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务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来.从此,孩子的病便痊愈了.女孩子长大后,又忘我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最后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她就是茜尔玛拉格萝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目标展示]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叙述中使用时空交错结构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导学过程]1、课文导入:问题1:作者刘亮程在散文《寒风吹彻》中用怎样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段关于“我”的人生经历以及生活感悟?作者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在一个雪天,围抱火炉,抚摸自己的一生,感悟冬天”,散文以这段场景组织衔接了“十四岁的我”,“现在的我”,与“我”“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
2、课文的解读:问题2:在这样一个雪天,“‘我’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体味到了“冬的寒冷”“冬的寒风吹彻”,请默读课文,找出散文中不同人生阶段的“我”对于冬的描写和思索。
A、十四岁以前的我(t4)B、十四岁的我(t6)“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 T6“牛车一走出村子,……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T7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T8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
……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T9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
……现在全部地对付我。
T10 我掖着羊皮大衣,……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T11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
……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T13 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
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
我没吭声。
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
初尝了冬天的严寒,体味到了同样的寒冷对于孤独的个体具有更大的威胁。
C、三十岁的我D、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暗示着“我”的未来)“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尔后整个人生。
” T17冬天慢慢蚕食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脱,能够幸免。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显然杯水车薪。
他在寒冷太巨大。
T18生命的旅程就像《笛梦》中的“我”一样,没有伴侣、没有依靠,只能凭着自己的毅力,艰辛地走完。
对于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就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所吟道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横亘在这些作家作品中的是面对时间历史的长河,人所显现出来的渺小,生命中孓然一身的孤独,以及这种孤独带来的伤痛和荒凉。
时间让每个人逐渐进入生命的冬天,进入了最后的岁月。
问题3:“我”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我们帮不了谁。
”对于“我”的姑妈和母亲,“我们”也帮不上忙吗?对于姑妈“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
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我和母亲平淡地谈着姑妈的死,“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姑妈的死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我们在世上的亲人会越来越少。
”应该更多地去关怀长辈“我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
问题4:既然可以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以帮助母亲,让她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问题5:全文以“寒冷”贯穿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寒冷的内涵:[深化拓展]重读课文《寒风吹彻》和《笛梦》,说说你喜欢哪篇文章以及理由,并写100字的赏析文章。
[梯度训练]问题6:既然“我”意识到了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感觉到了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为什么我仍然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生命只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所以“我”即使意识到了情感的重要性,面对冷峻、凝重而严酷的生命也只有忍受和无奈。
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而在人生的跋涉中,生活的本初意义也许就是积蓄热力、支付温暖,等待盼望春天的来临。
3、 课文总结:在课文预习中,我们会发现全文的时间线索交错跳跃、突断组接。
语言以干净轻盈的短句式为主,状写北方冬天的日常景物和生活起居,呈现了一种质朴而隽永的阅读视觉效果。
修辞手法以拟人见长,作者在视觉听觉触觉之间往来穿梭,成为了他感受事物的一种方式。
作者所选择的叙述方式:以“现在的我”追述14岁的我,用了许多“许多年以后……”之类的预序句式,构成一种“过去将来时”的叙事时序,在生命的不同时段中不断跳跃、闪回。
用姑妈和母亲的人生经历作比照,有意识地造成叙事时间的颠倒错乱。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j ī)发小人,一地里投奔.(b ēn )人不着,迤逦..(y ǐ n ǐ)不想来到沧州。
”B .祥林嫂脸上瘦.(sh òu )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sh ì)的;只有那眼珠间.(ji àn )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跟进反思]《寒风吹彻》参考答案 C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w ǎn )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 ài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D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q ìn )渍.(z ì)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f ēi )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2.下列各项中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鬼辩 枯稿 藏之名山 新浴者必振衣B .丰腴 休憩 针鼓馔玉 一年之季在于春C .磊落 青睐 萍水相逢 恭敬不如从命D .安谧 喧泄 苍海桑田 毕其功于一役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时代的众多莘莘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荣华富贵。
B .张之才一见自己的父亲受了这样大的委屈,忍俊不禁....,拿起菜刀追出门去,要和渔霸算账。
C .台湾经济发达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近年来车辆剧增,而受土地限制,公路不能得到相应发展,其交通混乱也叹为观止....了。
D .她扮演的众多角色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舍我其谁....的傲气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豪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公众尽管对“当街抱抱陌生人”的形式尚存异议,但对该活动改善人际关系的初衷普遍认同。
B .天津市妇联最近进行了一项千户家庭阅读情况调查显示,市区只有12%的家庭有阅读图书的习惯,比5年前下降了3倍。
C .每个企事业单位都应该完善和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照章执行。
D .研究表明,常读文学作品和知识类图书的儿童,其道德水平与智力往往相对较好,反之亦然。
5.填人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__①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
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B .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C .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D .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导学过程]a、十四岁以前的我(t4)“每逢第一场雪,……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对于冬天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有种初生牛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C、三十岁的我“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隔着多少个季节,……我再不能把他们唤回到这个温暖的火炉旁..................。
”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生命的冬天,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冬天留给“我”的伤痛记忆是永远不能再被温暖的。
问题4:既然可以为母亲挡住一丝寒冷,是否也就意味着可以帮助母亲,让她不用一个人孤独地过冬?回答:“但母亲斑白的双鬓分明让我感到她一个人的冬天已经来临,那些雪开始下退、冰霜开始不融化--无论春天来了,还是儿女们的孝心和温暖备至。
随着三十年这样的人生距离,我感觉着母亲独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
我无能为....力.。
”母亲一个人的冬天已经到来,即使“我”意识到“每当儿女们回到家里,母亲都会特别高兴,家里也顿时平添热闹的气氛。
”意识到情感交融对于年迈的母亲的重要性,但是“无能为力”。
问题5:全文以“寒冷”贯穿始终,你认为这种“寒冷”在文中有哪几层内涵?寒冷的内涵:一方面源自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物质的极度匮乏,使生命裸露于寒风的淫威下,无法抵御寒冷的摧残;另一方面,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熬。
巨大的生存压力使做父亲的根本无暇顾及一个14岁少年在寒风肆虐的荒漠独行中所体验到的凄楚和绝望,他给予儿子的只是一句略带责备口气的询问;十四岁的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梯度训练]1—5:BCD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