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合集下载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作者:杨翠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5期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需要我们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好地把各项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法治;专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社会治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改革创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这也是中国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逐步从社会管控、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

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出中国之治现代化的目标图谱,部署中国之治现代化的措施路径,其中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这对于每一位社会公民来说,既是一种责任担当,又是一种充分享有的保障。

社会治理变革,是新中国发展历史变革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社会稳定功不可没。

纵观新中国70年社会治理变革历程,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探索、开拓和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

二、社会治理领域出现的突出问题(一)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复杂化、多样化。

当前社会治理领域的主要矛盾包括农村土地被征用、城市房屋拆迁、城市管理、劳资纠纷、劳资冲突等等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而且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主体层面也开始复杂,参加的人员有去产能过程中涉及的企业的一些下岗失业的职工、非公企业的一些权益受损的职工,还有房屋被拆迁的群众、下岗的军转干部、出租车司机、环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社会治理的创新演讲稿

社会治理的创新演讲稿

社会治理的创新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社会治理的创新。

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定幸福。

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必须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以应对各种新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

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在面对新问题时可能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使其更加灵活、高效。

比如,可以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让各个部门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合作,共同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同时,也可以鼓励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形成合力。

其次,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观念。

传统的社会治理理念可能会限制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开阔视野,接纳新的理念观念。

比如,我们可以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让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治理的合力;同时,也可以倡导尊重多样性、包容共生的治理理念,让不同的声音都能够被听到,形成社会的和谐共生。

最后,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治理的技术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了更多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社会治理。

比如,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率,让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总之,社会治理的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断地完善改进,以应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创新社会治理,共同建设美好的社会!谢谢大家!。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升社会治理实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如何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挑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在面对多变的社会现实时已经显现出种种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必然选择。

2. 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

改革社会治理模式,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

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治理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3. 推动社会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协同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尽管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十分重大,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多元化。

在社会治理中,各种利益会产生碰撞和冲突。

如何在这些多元化的利益中找到平衡点,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面临的挑战之一。

2. 体制不完善。

传统的社会治理体制存在诸多不足,如权力过于集中、责任边界模糊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健全的社会治理体制,也是一个挑战。

3. 技术应用不足。

在社会治理中,科技的应用程度还不够高,这使得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受限。

如何更好地应用科技推进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挑战。

三、提升社会治理实效的对策为了提升社会治理的实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社会参与。

改善社会治理体制

改善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这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巨大理论发展空间和政策执行空间。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旨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

“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标志着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转变,也就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治理现代化。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指出,当前,社会治理缺乏顶层设计,社会治理各个部门以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导致社会政策碎片化。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必须理顺政府诚信与社会诚信之间的关系。

政府首先要带头讲诚信,政府公共价值是社会公德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价值基础,仅仅依靠法律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

魏礼群表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社会的深刻社会变革,需要从多方面着力,特别应当把握好政府善治、合作共治、基层自治、社会法治、全民德治五个关键环节。

政府善治就是要创新政府治理方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作共治就是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基层自治就是要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社会法治,就是要推行法治社会建设,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全民德治,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

”魏礼群强调,实现这个超大规模战略工程,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根本要求,始终坚持社会治理创新正确方向;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决破除各种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需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结合,既要从战略上谋划社会治理现代化,又要及时总结推广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鲜经验;需要坚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高度重视继承我国传统社会治理优秀文明成果,同时又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治理社会文明一切优秀成果;需要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改革,加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与其它各方面改革的配合性、系统性、协调性,以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五位一体之四保障和改善民生 ppt课件

五位一体之四保障和改善民生 ppt课件
47
2 •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第四,完事政府协调机制,构建和谐
劳动关系。
48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 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共同富裕
15
关于中国的基尼系数 中国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2013.1)
根据此表数据引出两个判断: (1)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还不是很高,只与美国差不多。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 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 (2)2008年后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在缩小。
16
富贫标准:
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医疗教育等生活 必需上面。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 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 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
8
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1. 民生及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
17
90年代,中国拥有亿万富翁一千人,百万富 翁三百万人。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二千多万人处 于绝对贫困状态。
2012年,中国高净值家庭(可投资资产在 600万元以上)将达到174万户;胡润百富认为, 中国的亿万富豪人数已达6.35万人。
18
新央视大楼vs危房校舍
中国在其农村尚存在无数失学儿童和破旧危房校舍的情况下, 其中央电视台修一座新楼预算就达70亿,堪称世界之最
省靖边县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房姐”龚爱爱伪造、买卖 国家机关证件一案,判处龚爱爱有期徒刑3年。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以社区、村庄、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为基础,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管理理念,推动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方式。

然而,目前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社区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了解程度有限,而社区管理部门则缺乏有效的渠道向居民传递信息。

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居民往往不能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政策和服务。

因此,应加强社区和居民之间的沟通,建立起健康的信息传递平台,确保居民能够及时获取到相关信息。

其次,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策落地不及时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尽管有许多好的社会治理政策出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有些政策缺乏具体操作细则,导致工作推进困难。

其次,一些治理政策实施的时间节点过长,无法及时解决当前社区面临的问题。

因此,政府部门应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基层需求,确保政策及时落地,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此外,基层社会治理中还存在一些权责不清的问题。

一些社区管理部门权力过大,而居民的参与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权力滥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建立起权责明确的社会治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应当明确社区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起公正、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使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监督工作成为一种常态。

同时,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确保基层社会治理能够依法运作。

最后,基层社会治理中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也是一个问题。

在推行创新治理过程中,往往无法及时了解到工作的效果和问题,难以进行及时的纠正和优化。

因此,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机制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组织专家评估等方式,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只有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意见,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综上所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

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科学论坛1742015年6期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白山稳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西安710068摘要:党的十八大以后,党的执政理念逐步升华。

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对社会治理做了具体部署,社会治理创新是下一步改革的必然趋势。

社会治理创新是要实现社会治理,强调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合作和多元方式治理。

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中仍然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多元主体如何凝聚,在什么规则下开展合作尤为重要,需要从社会治理主体、理念、规则三方面重点推进。

关键词: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创新;思考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780(2015)5-0174-0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治理,并将治理运用于社会领域,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治理方式,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1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必要性1.1涵义社会治理理论来源于西方,其中最权威的定义是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指出:“社会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社会治理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

”在当今中国,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从上述中西方关于社会治理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治理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主体多元,既包括我们一直认为的单一主体——政府,也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和公民团体;其二,治理方式的多样性,除了一直以来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之外,更强调自下而上的社会与政府的互动,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协商与合作。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doc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doc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十一谈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True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战略任务,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和要求从局部走向了系统。

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决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念和目标,这就是: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这一理念和目标,实质是坚持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与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统一,坚持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体现了在发展中保持和谐与在和谐中推进发展的辩证统一,对克服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的倾向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积极的发展观、和谐观。

一个社会能否健康有序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

动力机制,用以释放社会发展的能量;平衡机制,用以保持社会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有序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看这两种机制能否有机配合、有效发挥作用。

没有动力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活力,无法保持发展进步;没有平衡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因失去和谐而无法保持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要建设既充满社会发展活力又保持社会和谐,既使社会安定有序又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平安中国。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解利益格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

党和国家在社会治理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时代和实践发展对社会治理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比之下,我们的社会治理还跟不上这种要求,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转变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

《决定》强调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意味着许多重要变化。

一是社会治理主体趋向多元。

过去政府一元主体变成党委、政府、社会各方、公民多个治理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

加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加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加强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模式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1.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体系的建设,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等多方合作、协同治理的格局。

鼓励社会组织发挥作用,促进政府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智能化发展。

2.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推动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社会管理和风险预警,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确性和效能。

加强基层自治,在社区、村级等基层组织中增强自治能力,形成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的有机结合。

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1.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提高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

2. 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借助信息技术,推进数字化公共服务的建设,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服务。

例如,推动电子政务、在线教育、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提高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3. 强化社会组织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促进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参与,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格局。

三、构建和谐社会1. 加强社会矛盾调处: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加强社会矛盾的早期预警和处置,及时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

推动多元化的矛盾调处方式,注重通过对话、协商、调解等手段解决矛盾,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

2. 建设平安社会: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

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的创新

社会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的创新

社会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的创新一、引言社会治理是指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协同作用的社会调控活动,涉及到城乡一体化、安全稳定、环境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时代要求更加迫切,同时也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为了适应这一时代需求,我们需要提出一种全新的社会治理观念和治理方式。

二、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1.基于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最主要的力量,而政府是服务人民的机构。

因此,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必须致力于推进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

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采用政府和社会广泛参与和协同治理的方式,建立基层民主决策机构等。

2.尊重自治和多元化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社群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需要倡导尊重自治和多元化,让不同地区、不同社群在特定的基础上自行制定规章制度,从而实现其治理目标和需求。

这也是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治理平台。

3.强调公正和规则化公正和规则化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它们也是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需要社会治理观念的创新来解决。

公正和规则化需要从改革政府管理机制开始,建立透明、公开的信息系统,完善法律和政策法规,力求让所有人都在同等的规则框架中行事,这样可以实现治理的公正和规则化,防止任何权力滥用。

三、治理方式的创新1.注重经验分享和合作治理方式的创新需要注重经验分享和合作。

城乡一体化、生态保护、社会服务、产业升级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经验和治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康复机构联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2.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治理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社会治理方式可以得到很大改善。

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动态和变化,进而制定更科学、更准确的应对措施。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还可以解决诸如城市交通拥堵、社区矛盾等因素,加强城市智慧化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一)建立健全预防性社会治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做好预防性社会治理,合理安排、规范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安全治理任务发生问题。

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共治和参与式治理机制,发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政务部门等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积极加强社会治理的成效。

(二)建立规范的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社会治理规范,把依法行政、执行标准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行政机制,强化社会治理的制度外壳,严格执行相关社会治理标准。

(三)建立工作协作机制要加强各级社会治理工作协作机制,建立规范化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合作和协同,把治理及时、有效地延伸至新的街道和居民区,还要切实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协作,确保公共服务到位。

要加强社会治理技术建设,构建全方位有效的社会治理框架,强化信息管理,重视反馈与评价,逐步把无纸化办公推广到社会治理中,完善社会治理的信息技术,探索和创新综合治理模式,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服务。

(一)倡导社会正义感要深化改革,坚持解决涉及公民基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建立社会正义感。

在社会治理中加强公民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

(二)运用技术手段和网络治理要有效运用和发挥安全技术手段和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支持重大社会治理措施的落实,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和安全优化,发挥网络治理的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有效保障网络安全。

(三)加强社会治理责任要积极加强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监管和督导,更好地把各级政府和街路巷机关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把行政绩效纳入政府主管责任考核机制,激励各方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并将相应的责任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四)完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参与式服务意识,构建服务性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综合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履职制度,加大社会治理的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治理工作精准有效。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

如何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精选5篇)申论热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键词】社会体制改革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组织和活力【热点背景】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这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郑昌华:总目标揭示的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

《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明确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提出的目标,其中,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由此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总目标与分目标、总体布局的体系与一个方面的体制的关系。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记者:以前我们更多地讲社会管理,现在提出社会治理,二者有什么区别?从讲社会管理到提出社会治理,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要求。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创新,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方面是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总目标相呼应,另一方面是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需要,说明我们党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一个新飞跃。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以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郑昌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首先,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加强社会治理和创新社会治理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首先,要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

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特征,也是社会治理中最重要的因素。

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社会治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其次,要加强国家和地方的法治建设。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要加强立法工作,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治水平。

同时,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保障社会安全和秩序。

第三,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加强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

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需要。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要激发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社会调解等方面的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要加强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建设。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社会治理成为可能。

要推动智能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确度和效率。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途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探索新的途径。

首先,要加强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

各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要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各地区要开展经验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

其次,要加强社会治理的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评估体系,对社会治理工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浅谈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途径

浅谈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途径

浅谈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途径西南交通大学学年论文浅谈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途径年级电气[国]2013-06班姓名张恒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指导老师杨会丽摘要在当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的新环境下,社会治理暴露出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

社会治理创新是解决这些问题得主要途径,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健康和谐的发展。

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途径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治理体制创新途径主要为推行合作治理,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还要求强调依法治理,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

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尤其要重视社会治理主体制度、公开制度、社会协商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制度的建构。

社会治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现阶段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明确中国现阶段社会治理创新的任务及方向,开拓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途径,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治理问题、治理创新途径、和谐发展目录第1章中国社会治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 (1)1.1 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 (1)1.2 社会治理结构不合理 (1)1.3 社会治理方式及机制构建不完备 (2)1.4 社会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2)第2章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途径 (2)2.1 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任务 (2)2.2 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 (3)第3章社会治理创新的意义 (7)参考文献 (8)第1章中国社会治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1.1 对社会治理理念认识不准确社会治理是相对于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而言的,各有其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主客体及其侧重点。

社会需要治理,社会决定治理,社会决定于治理。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对社会的统治、管理甚至为治理而治理本身,而在于谋求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

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表达。

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

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

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

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当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当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1.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1)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2)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3)“政之所要,在乎民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关键在体制创新。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夯实基层基础。

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继续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方案背景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

但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目标建立覆盖全社会、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治理体系,打造“特定区域治理样板”,全面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

举措一、创新治理机制1.建设社区治理体系。

设立社区综合治理中心,组建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社区健康、文化、环保等主题活动,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社区管理。

2.探索“互联网+治理”模式。

建设互联网智能化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打通政府、企业、社会公共资源,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3.建设智慧城市监管系统。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城市安全监测、交通智能管理、环保监控等系统,实现城市智能化监管和治理。

二、创新治理手段1.推行大数据治理。

搭建城市大数据平台,收集市民反馈数据和社会治理相关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处理,实时监控城市治理状况,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参考。

2.完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

加强市民信用评价和守信激励,建立诚信黑名单制度,推行“至善至信”的社会信用行为,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

3.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作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会治理,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治理原则,加强社会组织和专业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多元化治理体系。

三、创新治理文化1.加强法律、道德、文化教育。

开展法律、道德、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和教育,增强市民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2.建设和谐社会文化。

推动社会文化向善向美向好发展,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会氛围。

3.加强文明之风的培育。

弘扬文化传统,提倡文明行为,坚决遏制各种不文明行为,建设文明城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城市。

实施计划根据上述举措,制定实施计划。

确定计划责任部门、实施时间、负责人和目标任务,实行分级负责制,加强考核评估,确保计划的有效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和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

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和,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和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

全会的新提法和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和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和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和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

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和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和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

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和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和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和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

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和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和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和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

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和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和角色。

社会参和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和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

支持和发
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和。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和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和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和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和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

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

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和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

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和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协商对话机制的建立。

要注重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权力,及时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声音,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要在倾听意见的过程中和群众建立对话、协商机制,要通过协商对话机制有效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要及时化解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价值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