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 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 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 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 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 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就 是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 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 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 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也是我们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一方面,它不同 于封建式的“田园牧 歌”,也不是空想社 会主义的“乌托邦”, 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 式的“福利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 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No.2 实际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 部分。 二、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 发展利益。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概 论 大 课 堂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历史上的社会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和为贵”,墨 子提出过“兼相爱”、
“爱无差”,孟子描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 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 状态。人们从不同角度提 出过“大同”社会的理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 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 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 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 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 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 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 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和实现。
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 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 爱、融洽相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6年10月8-11日在京召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 个时期指引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视频
一、这是我们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的必然性。 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同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 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
•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重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演 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 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POWEPOINT
抽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概 论 大 课 堂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从哪些方面落实到实际 • 教育 • 实业 • 收入 • 社保 • 医疗 • 安定
自然,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会不会有新的问题并不清楚 但是我相信那一定是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原因何在? 那些年……存在于这里的沧海桑田……
重 展 龙待 图明 归朝 山 河
为什么要改善民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 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同时 又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人民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改善民生从哪些方面入手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 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 收入 (4)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 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 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 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 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 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 社会的一个阶梯。
二是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 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 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探讨一下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概 论 大 课 堂
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主体是什么? 自然是和谐社会的人民了 那么,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民的生 存……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 • • •
什么是民生 为什么要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从哪些方面入手 从哪些方面实际落实
什么是民生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 宣公十二年》 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 民。 —会主义和谐社会
No.1 理论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No.2 实际意义
No.1 理论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 丰富与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 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想。
在西方,自近代以 来,有不少学者也 先后提出过一些加 强社会建设、社会 管理的思想和理论,
蕴涵着许多有关社
会和谐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 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
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构
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
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
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 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指 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 确途径。
三是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有人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 与整体的关系。
你认为呢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 适 用 含、相辅相成的。 于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 象 简 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约 及 条件。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更 相 关 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这一要求 类 别 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
——物管1301作品
演员表
青年乙 —— 段晶晶 —— 高攀 —— 王薇
抱娃妇女—— 段熔熔 司机
战士甲 —— 孙如坤
孕妇 售票员 —— 王冠琳
战士乙 —— 闫超
老爷子 —— 叶星 青年甲 —— 张雪梅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概 论 大 课 堂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 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No.1 理论意义
三 四 位 政治民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 一位 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体一 精神文明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 经济富强 丰富与发展。
2. 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和谐思想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
奋斗的目标。在长期实践中,
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 理论。
2002年9月,党的十六大把“社 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2004年10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 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 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 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 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 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 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 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 高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 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 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统筹兼顾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 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 经济、政治、文化和社 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概 论 大 课 堂
1.何谓“社会”
2005年2月,胡锦涛主席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 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 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 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根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地 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 局面。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 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 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富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 富足的生活。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 立。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 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 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全社会创在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性国家基本形成。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 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的局面。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 社会和谐 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体
No.1 理论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 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 丰富与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 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 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 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同时 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通过民主法治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 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 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 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 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