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合集下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表现 以下 几个 方面 : ( )城 乡差 距 、地 区 差距 、居 民 收入 差距 持 一 续 扩 大 。据 统计 ,城 乡居 民收 入差 距 由2 世 纪8 年 0 O 代 中 期 的 1 8:1 0 代 中后 期 的 2 5:1 . ,9 年 . ,扩 大 到2 0年 的3 3 09 . 3:1 东 中 西 部 的 收 入 差 距 是 1: ; 0 7: . ;在 收入 分 配 问题 上 ,世 界银 行 早在 2 0 . 04 03
了实 施这 一 伟 大 目标 的 战略 措 施 ,强调 加 强 民主 法 和 作风 与新 形势 新 任 务 的要 求 还不 适应 ;一 些领 域 治 、公平 正 义 、诚 信 友 爱 、充 满 活 力 、安 定 有序 、 和 谐社 会 的核 心价 值 理念 。
的腐败 现 象 仍然 比较 严重 ;敌 对势 力 的渗 透 破坏 活
( )快 速经 济增 长 所付 出的 巨大 的生态 环境 五
力 的 总 和还 要 多 。我 国是 用 世 界 4 %的资 本 量 带 动 恶化 、 资源过 耗 的状 况没 有得 到根 本 改变 ,人 与 自 2 %的劳 动力 人 口,就 业 形势 十 分严 峻 。健 全 社 会 然 关系 恶 化 。 由于粗放 型 的经 济增 长 方式 没有 得到 5 保 障 体系 ,历 来 被称 为人 民生活 的 “ 安全 网” ,社 根 本 改变 ,难 以有 效遏 制 环境 污染 和 生态 恶化 ,空
第3 2卷
第 4期
玉林 师 范学 院 学报 ( 哲学 社会 科 学 )
Vo. . 1 2 No4 3
【 』 )年
J U N LO U I O MA NV R IY (ho py oi Sec) O R A FY L N R LU IE S N T Pis h &Sclcne lo a i

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意识

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意识

建设和谐社会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意识建设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共同目标,其核心在于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意识,促进社会各方面的稳定和发展。

共建共享共赢意识是指个体、组织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是人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注重整体利益,增进互信、合作与共赢的一种意识和观念。

一、共建的意识共建是指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积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共建的意识要求每个人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比如,每个个体都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守信用、讲规矩,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二、共享的意识共享是指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广泛使用,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共享的意识要求社会各方面具备公平正义的观念,消除贫富差距,让社会资源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比如,政府应该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政策,确保财富的合理分配;企业应该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让员工能够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

三、共赢的意识共赢是指在合作与竞争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共赢的意识要求个体和组织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注重合作和共同发展。

比如,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应该注重合作共赢,而不是互相竞争;个体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共建共享共赢的意识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实现这一意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各类资源均衡分配;企业要秉持社会责任,追求可持续发展,与员工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个体要注重自身修养,增进社会公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的意识,这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以和谐为出发点,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开始,才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目标,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如乌托邦小说家托马斯·莫尔所说:“和谐无物质价值的愿景,这是社会的唯一目标。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吗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吗

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吗和谐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稳定、安全、公正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环境,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生活水平、幸福感、满意度的提高。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公平正义、和谐共享、绿色发展、全球共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延续与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和追求。

然而,和谐社会并不等于没有矛盾。

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个体和群体之间、利益格局之间都存在矛盾。

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要以正确的方式解决矛盾,减少矛盾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利益的平衡。

首先,和谐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如经济分配矛盾、阶级矛盾、社会利益矛盾等。

这些矛盾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而和谐社会正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机制来化解这些矛盾,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

其次,和谐社会还需要处理国家之间和民族之间的矛盾。

国家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领土争端、经济竞争和文化冲突等,而民族之间的矛盾则涉及到民族认同、民族地位和民族关系等问题。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通过和平外交、政治互信、文化交流等方式来处理这些矛盾,促进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此外,和谐社会还需解决社会大众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解决。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纳入考虑,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和谐社会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存在,而是要通过正确的处理矛盾的方式,实现各方利益的平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发展。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必须秉持多元共生、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法治、民主、自由、公平、公正、诚信等价值观的引导,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力量,推动社会持续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和谐社会才能够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成员的福祉与幸福感,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字数:581)。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摘要: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指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角度论证和谐社会构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一、从本体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般而言,本体论又称存在论,它是研究存在的学说。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载体和本源,它是从人的社会意义回答了人在生活的世界中,什么是最值得、最根本、最重要的人类关注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人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人活动的影响和决定,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的时候,首先支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人作为世界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同时也是在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因此,人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

为了谁、依靠谁、相信谁,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史观和唯心主义史观的区别,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党在90多年的奋斗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取得了战争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的依据,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些都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宗旨的体现,诠释着以人为本思想具体内涵。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二、从认识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展开对人的认识看法的探讨,总体上来看,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 的崭新境 界, 建
立 和谐 社会 不 是 一 个短 期 的 目标 和 任 务 , 把这 种 美好 要
目标变成现实 , 需要人们进行长期艰苦的努力 公平正
义 在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进 程 中处 于 十 分 重 要 的
“ 社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 一 个崭 新 的历 史 概 念 , 是 是 它 对社 会 主义 建设 内在 规律 的 深 层 次 揭 示 , 这一 概 念 的提
基础地位 , 是支 撑 社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重 要 支 柱 。没 有 社会 的公 平正 义 , 会 就 不 可 能 达 到 诚 信 友 爱 、 定 有 社 安
出, 标志着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的总 体布局 由经济建 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三位一体” 拓展为经济建设 、 政 治建设 文化建设 , 社会建设“ 四位一体” 体现 了我们党 ,
维普资讯
第2卷 3
第 3期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ust Un v r i y
VO 3. . L 2 No 3
M A Y . 20 06. 37~ O3 0 9
在 科 学发 展 观 的指 导 下 对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认 识 上 升 到 了一个 新 的 更高 的 层 面 , 对 马 克思 主义 党 建 是
理 论 的新 贡 献 。
序、 充满活力 , 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也 就必然成 为一
句 空话 。因此 , 会公 平 和 正 义 是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社 会 的基 础 , 也是 构 建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基 本 的 核 心 理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已逐渐成为了国家的核心目标。

和谐社会建设旨在构建一个文明、和谐、稳定的社会,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为指导,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

而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这一建设的基础和灵魂。

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民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之一。

民主是指国家政治的最基本原则,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

只有实现了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

民主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因为只有民主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法治法治是一切民主国家的基石。

法治是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规范社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

法治能够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法治制度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它将权力划分为不同机构和部门,从而使政治权利更加均衡和公正。

公平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

实现公平需要消除那些阻碍平等机会的各种不公正因素,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公平也包括公正地分配社会资源和财富,节约并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正义正义是指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公正和公义。

实现正义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不断加强法律的执行和实施力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合法和正义的对待。

诚信诚信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价值原则之一。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建立了强制力的信用制度,对于欺诈和不诚实行为进行严格打击,让诚信成为人们处理各种社会交往的重要保证。

友善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和和友好。

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依靠友善的人际关系,使人们彼此信任,相互尊重;同时,人们还应该把和谐发展维系到与他人、周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之间,以实现更长远的和谐。

总之,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一套完整的、协同的、有机的体系,旨在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民生幸福和国家繁荣。

这里所列的这些核心价值只是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些核心因素,但每个人都应该深入理解和关注这些核心价值,并努力将它们落实到各自的实际生活中。

和谐社会的提出

和谐社会的提出

和谐社会的提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构建一个稳定、公平、法治、有序、文明的社会。

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社会的公正、和谐与发展。

通过促进社会公平、法治、参与、文明、和谐的建设,实现社会的美好愿景。

本文将从和谐社会的背景、特点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和谐社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和发展背景。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同时,经济改革和城市化进程也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问题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和谐社会的特点包括稳定、公平、法治、有序和文明。

稳定是社会的基石,没有社会的稳定将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公平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的关键,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法治是保障公民权利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措施,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有序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合作。

文明是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素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和谐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是要加强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建设。

这包括提高教育公平、促进就业平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

其次是要强化法治建设,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完善法律规范和制度机制。

再次是要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也需要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和文明素质提升,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平衡各个利益的关系。

这包括经济利益与社会公益的平衡、城市利益与农村利益的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等。

只有在各种利益得到平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基于中国的特定背景和发展需求。

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社会的公正、和谐与发展。

通过加强社会公平、法治、参与、文明、和谐的建设,实现社会的美好愿景。

名词解释 和谐社会

名词解释 和谐社会

名词解释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指存在着各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关爱、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状态。

这是一个人人幸福、人人安全、人人平等、人人有尊严的社会形态。

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人们应当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减少污染和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与人的和谐共处要求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互相体谅,和平相处,形成团结友爱的社会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能够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的幸福和人格的完善。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

公平是指对待每个人都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歧视。

正义是指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法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应有的权益。

在和谐社会中,无论社会地位、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性别身份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机会,并且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也应当合理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够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

和谐社会的建设还需要实现安定有序。

安定是指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没有暴力和冲突。

有序是指社会的规则和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人们遵守法律法规,保持公共秩序。

社会的安定和有序对于每个人的生活和发展都非常重要,只有在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才能够安心工作、安心生活。

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责任。

政府应当制定公平正义的政策,加强社会管理,保障各项权益,同时也应当加强社会教育,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和谐思维和和谐行为。

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应当弘扬和谐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从自身做起,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幸福、人人安全、人人平等、人人有尊严的社会状态,实现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这是一个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是每个人应当为之努力的追求。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们憧憬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我看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多个方面努力,包括公平正义、法治文明、民主参与、社会关爱等众多因素。

首先,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不论其背景、性别、年龄、种族等因素。

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打击腐败和不公平现象,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法治文明是保障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只有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才能使每个人都在法律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

建立一个公正、透明、高效的司法系统,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民主参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强化市民参与和民主监督,倾听人民的声音,增加社会的民主参与,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社会关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社会关爱包括关爱弱势群体、保障社会福利、构建和谐家庭等多个方面。

关注和帮助那些贫困、残疾、孤寡等弱势群体,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关爱,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仅需要政府的
引导和施政,也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付出。

只有在公平正义、法治文明、民主参与、社会关爱等多个方面取得进步,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梦想。

“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八荣八耻”: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价值理想,也是一个不断实现的动态过程。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一个道德社会。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的精辟阐述,是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南,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点之上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

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有共同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在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时,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调解作用,又要重视法律规范的强制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在全社会达成一个广泛认同的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从而调动各界人士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精诚合作,戮力同心。

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

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构成和谐;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实现和谐。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融为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很好的规范调节作用。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定要有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其最基本的价值就是社会规范的“调节功能”。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社会规范呈现纷杂化趋向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本文来自之音,更多精品免费请登陆.网络.查看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使社会生活有一个共同的规范;并通过这种共同的规范去调节人们的行为,使整个社会生活保持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是我们国家在创造社会共同价值观方面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

和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在各个方面都会体现出来,如经济的和谐、政治的和谐、文化的和谐等等。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民参与、尊重多元化、信仰和善良等方面的理念。

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秉持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倡导平等、公正和诚实一个平等、公正和诚实的社会环境是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加强社会公正和信任可以加快和谐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提高公民的全面素质,尤其是教育普及、道德教育、国民教育与家庭教育并重,培养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多元化与包容性多元性和包容性是和谐社会的发展所必需的,我们应尊重不同性别、文化、国家背景等方面与人民的区别,促进多元化和平相处。

社会和谐需要有正常的文化交流,为实现文化的交融,政府可以建设多元化交流平台、加强政策宣传、促进民间交流,并鼓励各族人民积极参与。

三、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在和谐社会的开创过程中,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一定要建立良好的治安体系,加强公共安全的维护,提高执法的效能,促进全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同时我们还应坚持依法治国,打击犯罪活动,保护好人民群众合法的权益。

四、推动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中心要素。

本着可持续的发展,我们需要做好资源的公正分配、促进生态保护、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产业等方面的工作,引导全国人民朝着打造和谐社会的方向努力。

总之,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旨在创造一个高度包容性、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实现全面人类尊严、和平、繁荣的充满希望与激动人心的愿景。

在实现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促进多元化和包容性、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推动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发展,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健康和富有希望的未来。

和谐社会学习体会

和谐社会学习体会

和谐社会学习体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深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思想和实践。

和谐社会学习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我和谐发展。

这一理念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的结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学习和谐社会理念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首先,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和谐社会理念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

其次,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始终,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改善人居环境,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为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社会的和谐。

再次,“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社会和谐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共享,需要各个阶层的人民得到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目标。

只有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得到平等的尊重和机会,社会才能够更加和谐。

最后,人与自我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每一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努力追求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关于和谐社会的名言

关于和谐社会的名言

关于和谐社会的名言和谐社会是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它强调的是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共同进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也对和谐社会发表过独到的见解和深思熟虑的名言。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和谐社会的名言,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思考。

第一个名言是孔子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互相尊重和克制自己的重要性。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牢记这一原则,不去伤害他人、侵犯他人的权益,而是要尊重他人,推己及人,以身作则,为他人着想。

第二个名言出自达·芬奇:“万物之灵,一轴之心”。

这句话表达了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即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各个个体之间互相协作、相互依存,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个名言提醒我们,在追求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应有排斥、歧视和冲突,而是要发扬团结、互助和协作的精神。

第三个名言是爱因斯坦的观点:“人类存在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为别人创造幸福”。

这句话强调了人类社会应该以造福他人为目标。

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他人谋幸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第四个名言是马克思的名言:“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这个名言强调了平等和公平的重要性。

在和谐社会中,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社会也应该根据每个人的需求来进行资源的分配,以实现公平和平等。

只有当每个人得到公平对待,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第五个名言是李光耀的观点:“和谐的根基是尊重”。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他人和包容不同意见的重要性。

在和谐社会中,尊重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关键,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包容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

只有当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以上是关于和谐社会的一些名言,这些名言都对和谐社会提出了具体而深远的要求和期望。

通过这些名言的启示,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责任和角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可持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是人民至上、全面发展。

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包括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个方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人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其创造力和主动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形成文明和谐、诚信守法、友善互助的社会风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推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注重协同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

要推动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间的差距,构建共享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和治理。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社会稳定和谐,打击和预防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和谐社会24个字口诀

和谐社会24个字口诀

和谐社会24个字口诀和谐社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目标,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尊重和公平正义。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遵循以下24个字的口诀。

1. 和睦:人们应该以和平相处的心态对待彼此,尊重多样性和个人差异。

2. 共享:社会资源和利益应该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改善生活的机会。

3. 共创:人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

4. 公正:所有人都应该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公平待遇,不受歧视。

5. 平等: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人,不分种族、性别、宗教或社会地位。

6. 融合:各种文化和社会群体应该相互融合,促进社会的多元发展。

7. 文明:人们应该尊重社会公德,文明待人,礼貌交往。

8. 理解:人们应以宽容、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别人,化解矛盾和冲突。

9. 和谐:人们应该协调利益关系,以和谐的方式解决争议和分歧。

10. 诚信:人们应该保持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维护社会信任关系。

11. 敬业:人们应该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2. 公益: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13. 安全:人们应该重视社会稳定和人身安全,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14. 省资源:人们应该节约能源、减少浪费,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15. 保护:人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爱动植物和生态系统。

16. 和平:人们应该反对战争和暴力冲突,传播和平、友爱的理念。

17. 公义:人们应该追求公正和良法,维护社会的法治和正义。

18. 团结:人们应该加强团结,建立和谐的社区和工作环境。

19. 勤奋:人们应该努力学习和工作,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20. 爱心:人们应该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要。

21. 遵纪守法:人们应该守法经营,不违法乱纪,维护社会秩序。

22. 互助:人们应该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应对困难和挑战。

23. 公民意识:人们应该具备公民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履行社会责任。

24. 和谐社会:人们应该以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付诸行动,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人民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之下,不乏对和谐社会的憧憬。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

但“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

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社会原始和谐状态的反映,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人类迄今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在某一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并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及时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并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安定团结的问题,认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7年提出的,旨在引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以GDP论英雄、以发展为硬道理的发展观念的纠正和超越。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目标之一,是一个既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又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的全面建设。

和谐社会,是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相互融合的社会形态。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落实,有利于提升经济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

再次,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促进各领域的平衡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科学发展观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基本要求相符,以人民群众的幸福为目标,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应当成为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因。

在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需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始终以人民的利益、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最终目标。

同时,更需要激发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出路和路径。

我们应当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认真落实各项政策,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的提出符合人民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之下,不乏对和谐社会的憧憬。

早在西周时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

“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理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

但“和”不是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

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社会原始和谐状态的反映,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

构建【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人类迄今最理想的和谐社会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在某一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并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及时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教训,并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安定团结的问题,认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2019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明确提出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

当今的时代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但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使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而我国虽然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国际环境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和诸多不和谐因素。

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人口多带来的就【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明显;经济体制正在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失业率上升,就业局面依然面临长期困难;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保障有待健全。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已经达到的改革开放成果难以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很难实现,甚至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人文关怀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对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提出了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让人民实实在在地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

分析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首先,和谐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

我们党在追求社会发展目标时有一条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轨迹。

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和谐社会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

但是,一个社会健康的发展,绝不只是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包括经济和社会在内、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些政治、文化目标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重视、关心人的发展,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十分注重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和爱护。

其次,和谐社会的人民利益的目标。

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必然存在。

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大约3倍;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相当于中部发达地区的40%。

这些数据表明,城乡、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是不小的,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将极大地阻碍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离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也会越来越远,这显然不符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所以,和谐社会目标中着重提出这是“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和谐社会,并且要逐步扭转差别扩大的趋势。

再次,和谐社会的永续发展目标。

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倡导生态文明。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发展目标,既要重视满足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为子孙后代造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措施保障人民利益和谐社会的实现绝不会停留在口号或简单的目标中,必须有周密的部署和踏实的努力。

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人民是时代的主人,我们必须依靠人民来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依靠人民群众就要采取各种方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等等。

这些措施的着力推行,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到自己是时代的主人,不仅有利于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对于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必须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和谐社会和安居乐业的状态密切联系,“安居乐业”不仅和富裕相联系,而且和安全密切联系。

在工业化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经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会明显加大。

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各种资源成本上升,天灾、疾病等自然属性的风险单靠个人的力量已经无法承受;另一方面,失业、养老等社会属性的风险也需要依靠社会化的方式才能抵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体现。

此外,和谐社会尤其注意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对于农民、【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下岗工人、残疾人等低收入者,都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提高收入、扩大就业。

十六大报告中还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发展目标,而且明确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这些重要认识,并非仅仅是要证明一个少数群体利益的合理性,而是要证明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利益的合理性,从政策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必须完善民意表达机制,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

民意充分和自由的表达是现代宪政国家所明确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

在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让民意表达更加顺畅,有助于建设发达和高效的政治文明。

首先,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上形成尊重民意、民意至上的表达渠道。

一是要尽快修改和制定选举法、代表法、组织法、监督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等法律,扩大人大代表的直选范围,保障流动人口的选举权。

二是要实现人大代表的职业化,减少人大代表数量,增加人大代表中普通代表的数量,提高代表素质;畅通人大代表的进出口渠道,制定人大代表辞职制度。

三是加强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良性互动,确立人大代表对选区选民的责任机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

其次,必须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建立各种“利益沟通”的法律机制。

“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机制,政府与群众间才能取得协调一致、彼此信任,从而增进相互间的尊重与合作,避免相互间的误会和磨擦”。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从其提出奋斗目标及其具体的部署,都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时时处处为民着想的一贯作风。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以民为本,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顺利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