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过程与人口结构
人文地理学讲义_第6章
第六章人口地理学第一节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一般认为,人类由大约4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南方古猿的一支发展进化而来。
人类进化经历了古猿-猿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五个阶段。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洲的东非高原很可能是人类最初完成从猿到人的历史性转变的地方,此后不断向亚、欧两大陆扩散。
5万年前,人类进化进入晚期智人阶段,人类文化进入旧石器晚期;大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产生最初的农业,人类开始从游牧、采集转向定居生活,世界人口增长逐渐加快;而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进了世界人口增长的进程。
(一)农业革命前的人口农业革命前是现代人类形成的漫长时期。
原始人群过着极端分散、闭塞的流动生活,依靠采集、渔猎获得食物,这类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当时人口的增长受到种群增长规律的强大制约。
其人口特征是:(1)极低的人口密度。
据研究,公元前1.5万年,世界总人口约300万,按狩猎采集的实际面积计,人口密度为0.08人/km2;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约4000万,人口密度为0.5人/km2。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该阶段人口增长缓慢,人口数量受食物所能承受的界限的限制。
(3)人口的分布集中。
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原始人类的分布又相对集中。
(4)开始了人口迁移。
公元前8000年,狩猎和采集者已开始迁移,逐渐覆盖了大部分大洲的一些地区,只剩南极洲还未被人类占据。
(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一万多年前世界上出现了农业,农牧业成为人类主要生产方式。
农业社会与采集狩猎社会的一个最大差别是它能支持更高的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农业社会人口呈现的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
人口过程(3-6章)
❖ (三)性别偏好理论 ❖ 特别是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重男
轻女的思想多一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 下,当生育孩子的性别构成正符合意愿 时,才停止生育。
30
❖ (四)孩子数量与素质互替理论 ❖ 这一理论是现代西方微观生育理论的重要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经济学家贝克尔(G·S·Becker) 1960年继莱宾 斯坦之后,最先用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理论来分析家庭人口的生育行 为,创立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理论的。他的这个理论的载体是《生育 率的经济分析》论文,是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这一理论 认为: ❖ 孩子质量低,包括孩子身体素质差、出生死亡率高和婴儿死亡率高, 就会造成父母对孩子数量的追求。当然孩子数量多又会反过来抑制家 庭对孩子质量的提高做出努力。孩子质量得到提高,就会促使父母不 再追求孩子数量,当然,孩子数量减少又会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家庭对 孩子素质的提高进行投资。
20
❖ 第三,与传统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 依然存在,成为其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 第四,发展中国家对高生育率的控制主要依赖于政府 行政力量的作用。
21
三、 生育制度分析
❖ 一、生育制度的分析框架
生育率
生物因素:生育力
生育制度(生育文化) 生育条件(物质设备)
生育观念
生育规范
社会政治力量
到最广泛地强调和应用的观点 ❖ 2、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非均衡的经济发展对生育的影响。 ❖ 3、社会保障水平对人口增长的抑制作用很大。
35
❖ (二)传统文化(生育文化)
❖
需要说明的有三个问题:
❖
1、现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商品交
换的原则以及商品、金钱关系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人们的思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课件(共40张PPT)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B)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10%或≥65岁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
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B )
A.1990年以前治理
B.1990~2000年之间
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规律方法技巧
人口的三种型态
比较 项目
扩张型(年轻型)
静止型(成年型)
收缩型 (老年型)
示 意 图
形 状
下宽上窄, 呈真正的金 字塔形
底部变窄, 形状像清真 寺顶部塔形
底部收缩, 上部变宽, 金字塔已变 形
(2)人口的年轻化和老龄化
项目
人口年轻化
1、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B )
2、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B)
巩固练习题:
1.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
1、四国中,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2、和德国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我可爱吗你不仅可爱还很可怕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死亡率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同期死亡人数出生率同期出生的存活婴儿数一定时期内平均人口数100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人口数量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人口变化原因数量少数量较数量多增长缓慢增长加明显加快空前增长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生产力水平提物供应稳定可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20世纪以来201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1950年相比人口由多到少排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大洋洲
人口过程的名词解释
人口过程的名词解释人口过程是指人口数量和质量在时间上的变化,它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影响着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过程包括了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多个方面。
一、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
这个过程是由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增长的重要指标。
出生率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每一千人口所生的婴儿数,而死亡率则是指在同一时期内每一千人口的死亡人数。
人口增长主要由于出生率超过死亡率而形成。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死亡率下降,进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二、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理上的分布情况。
人口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素质。
常用的人口结构指标包括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就业结构等。
年龄结构是指某个时点上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关系,它直接反映了人口的发展状态。
性别比例则是指男性和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关系,例如男性较多或女性较多等。
而就业结构则是指人口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分布情况,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人口迁移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形式。
内部迁移是同一国家或地区内人口在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移动,而国际迁移是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流动。
人口迁移源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例如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和政治环境等。
人口流动对源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四、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的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人口素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水平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未来劳动力的素质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
而职业技能则是指人口在特定领域具备的专业能力和技术能力,它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健康状况则是指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水平,它对于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也有重要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课件(共44张PPT)
10.有关世界人口变化
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
D
A.1950-2010年人口死
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
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
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
然增长率上升
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状况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各题。
高
出生率
2.5%
死亡率
1.5%
1% 自然增长率
1.不同时期人口的增长模式
类
基本特征
型 出生 死亡 自然增
率 率 长率
原 始 型
很 高
很 高
很 低
传 统高 低 高 型
人口 增长 特征
原因
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
增长 们依赖自然,抵御疾病和
缓慢 灾害的能力极低;部落战
争频繁,死亡率极高
增长 迅速
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环 境有所改善;医疗卫生事 业发展,死亡率下降快
下图表示某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
应的期间是( C )
A.Ⅰ期 B.Ⅱ期 C.Ⅲ期 D.Ⅳ期
(2)在Ⅰ时期( D )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
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甲、图乙 回答(1)~(2)题。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人口的机械增长 (影响小)
人口迁移
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2.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二战
历史时期
第一章 人口(核心知识梳理)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分布【思维导图】(一)人口分布的特征1.人口分布趋势:①趋向于中低纬度地区①趋向于海拔低于500米的平地地区①趋向于沿海地区。
2.人口疏密区:稠密区:①东亚①南亚①欧洲西部①北美东北部稀疏区:①高纬地区①高海拔地区①热带雨林①沙漠地区。
3.地区差异:①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①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盂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埃塞俄比亚、菲律宾人口过亿【思考】东亚种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①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形平坦。
①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
①河流附近,灌溉水源充足。
①土壤肥沃。
社会条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思考】分析我国人口在空间上产生差异的原因?自然条件:①东部地区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河流广布,水源充足。
地形多平原丘陵,地势起伏平缓且土壤肥沃。
①西部地区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河流缺乏,水源不足,自然条件恶劣。
地势起伏大,土壤贫瘠。
社会条件:①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
①西部地区深居内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交通不便。
第二节人口迁移【思维导图】(一)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1.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迁移到新大陆①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继续迁移到美洲、大洋洲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2.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第三节人口容量【思维导图】(一)区域环境承载力1.区域环境承载力: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通常以环境人口容量来衡量。
2.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思考】分析我国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空间差异: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明显,西北部环境承载力小,东南部环境承载力较大。
人口与人口过程1
• 从业人口结构特点
性别结构:2000年全国在业人口中,男性占55%,女性占 45%,性别比达120.5,比总人口的性别比高得多。 其原 因与女性退休年龄较早有关, 但主要的还是反映了两性 从业率的不同。 年龄结构:在业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年轻, 在总人数 中15~24岁占16%,25~34岁占30%,35~44岁占25%, 45岁以上只占29%。 说明中国青年在校时间短,过早地 参加了经济活动。 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平均文化 素质,也加大了对劳动市场的压力。
• 人口分布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 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地形、土壤、水文(主要河 流)、生物等。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 式、交通运输条件等。社会因素主要指一地的历史和政治 因素。 例如世界人口分布密集区为东亚、南亚、西欧和北美 东北部。见图1。东亚、南亚自然条件优越,特别是季风 气候造就了古老的农业文明,而西欧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 条件外,还是世界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地区,经济发达;北 美的东北部同样是自然条件优越,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经 济发达,二战后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
• 从业人口结构特点
性别结构:2000年全国在业人口中,男性占55%,女性占 45%,性别比达120.5,比总人口的性别比高得多。 其原 因与女性退休年龄较早有关, 但主要的还是反映了两性 从业率的不同。 年龄结构:在业人口年龄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年轻, 在总人数 中15~24岁占16%,25~34岁占30%,35~44岁占25%, 45岁以上只占29%。 说明中国青年在校时间短,过早地 参加了经济活动。 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平均文化 素质,也加大了对劳动市场的压力。
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
•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 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课件(5)
1962
1965 1970 1975
精品PPT
1980
1985
1990
1995
2001
生产力进步 生产力、政策、环境、福利、文化观念
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已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但人口的出生率仍然较高,其原因主要有: (1)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经济欠发达; (2)城市化水平低(福利、教育水平)
(尤其是后50年)
人类对自然环境 开发利用和改造 的范围不断扩大 ,对灾害和疾病 防御能力不断提 高,人类对自然 环境的利用与适 应性不断增强
数 量
明显加快
加快
缓慢
农业革命
工业革命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迅猛增长
10000
100 年 份
生产 力水 平高 低
生存环境 生活水平 医疗水平
出生率 死亡率
人口 增长 数量 变化
3、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
案例分析:阅读课本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
变”,完成活动题。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主要因素
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型
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 型
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 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
精品PPT
4、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地区
代表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过缓,
老龄化严重→劳 动力不足、国 防兵源不足、 社会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 引进外来 移民
人口过多,增 长过快→环境 恶化、资源短 缺、就业压力 大、生活贫困 等
人口增长在地区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生产力水平 在地区上的差异造成的。精品PPT
人口多且增长很快的国家又会采取什么人口政策呢?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说课稿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是本册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世界人口的问题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等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原因等,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掌握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认识世界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爱人类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
2.教学难点: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世界人口问题的表现及解决途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材料,直观展示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增长原因等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引发学生对世界人口问题的思考。
2.知识讲解:介绍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讲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3.案例分析:以我国和印度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两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影响,探讨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人口与老龄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口过程与人口结构
第二节 人口增长
第三节 老龄化
第四节 老龄化社会:养老与社会支持
第九章 人口与老龄化
第一节 人口过程与人口结构
知识点:
1.人口过程
2.生育
3.总和生育率
4.死亡
5.迁移
6.迁移的分类
7.人口结构
8.人口性别结构
9.人口年龄结构
10.人口过程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人口过程包括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某一时点、某一地区的人口总量和人口构成,以及人口的变迁。
1. 生育
与生育相关的测量指标和概念主要包括粗出生率、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等。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1
)粗出生率(CBR)(2)一般生育率(GFR)
(3)年龄别生育率(ASFR )
=1000⨯ 年内活产婴儿数一般生育率‰年内平均育龄妇女数
=1000⨯ 年内某个年龄组妇女的活产婴儿数年龄别生育率‰该年龄组育龄妇女人数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4)总和生育率(TFR)
其中f(x)表示年龄为x岁的育龄妇女的年龄别生育率
(去除1000‰的系数)。
4915=
x=T F R f(x )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2. 死亡
死亡是与生育过程相对的另一人口过程。
与死亡相关的测量包括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等。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1)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CDR)
(2)婴儿死亡率(IMR)
指一定时期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
=1000⨯ 年死亡人数死亡率‰年平均人数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3)年龄别死亡率(ASDR) ‰1000⨯=该年龄组总平均人数数年内某个年龄组死亡人年龄别死亡率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4)平均预期寿命
同年出生的人口的预期的平均寿命,根据他们每个人的寿命而计算得出的一个平均数。
平均预期寿命将不同年
龄(组)的死亡率考虑在内,消除了年龄结构对它的影响。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3. 迁移
迁移(Migration)
指人口居住地超过了
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
围的改变。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迁移分类:
l根据迁移时间:永久性迁移、暂时性迁移、周期性迁移和季节性迁移
l依据迁移空间: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l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中国把国内迁移区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一、人口过程:生育、死亡与迁移
3. 迁移
测量迁移的数量指标包括迁入率(In-migration Rate)、迁出率(Out-migration Rate)和净迁移率(Net-migration Rate)。
净迁移率等于迁入率减去迁出率。
人口结构指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情况。
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反映了人口自然结构。
1. 性别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指某一时点、某一地区的人口的性别构成情况。
人口性别结构包括两个重要指标,即人口性别比(Sex Ratio)和人口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可简写为SRB)。
(1)人口性别比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
一年龄(组)的人口中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的数目。
(2)人口出生性别比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一般为一年)每出生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的数目。
图12-2 1960年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
二、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二、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2. 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指某一时点、某一地区的人口的各年龄(组)构成情况。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包括少年儿童人口比、老年人口比、老少比、人口抚养比、年龄中位数和平均年龄等。
二、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1)少年儿童人口比指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2)人口抚养比指总人口中被供养人口(一般指14岁及以下和65岁及以上)与劳动人口(15-64岁)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二、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3)潜在支助比(Potential Support Ratio,PSR)
)老年人口()劳动人口(潜在支助比+=6564-15
二、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美国和墨西哥人口金字塔,2012© 2013 Pearson Educ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二、人口结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三、人口过程与人口结构的相互关系
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二者互相影响。
l人口的出生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共同造就了一个社会的
人口性别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
l现时的人口构成则又是未来人口过程的基础,对人口变化和社
会发展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