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方法探究
一、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存在的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思维障碍是怎样产生的呢?研究者归纳为:其一,学习物理受自身的心理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制约;其二,学习物理还受学习内容的概括性、抽象性的制约。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有较大的局限性,直觉思维能力正处于萌芽阶段,有的猜想或假说是错误的,我们要加以爱护、引导;否则会、挫伤学生求知的欲望,抑制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加强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能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开阔思路,而且能充分释放创造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所以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思维障碍特点,要善于采用恰当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师提问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少教师只喜欢向成绩好的学生提问,不愿意向成绩中差的学生提问,这样会降低中差学生的积极性。
2、个别老师将提问作为惩罚手段,专门收拾心目中的“问题学生”。答不上问题,就受批评,罚站,罚作业,罚劳动。惩罚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了师生对立,产生了消极影响,失去了提问的有效性。
3、提问时,学生一时答不出,就用“这么简单都答不上”之类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是提问的大敌。
4、上课过程中反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无效提问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或简单提问“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很多同学往往简单附和,有时虽然答出了结果,但很多同学都不一定弄清了问题的本质。
三、有效提问的意义
关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的意义,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有效提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基础;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相互交流与互动!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
新课程标准追求的是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课堂评价由注重结果性转向过程性评价,由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师生的互动交流,由关注学生回答转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功能。
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该有新的内涵。本文中的有效提问是指促进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师生互动动态生成新的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四、课堂提问的原则
1、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含糊不清的问题很难让学生展开思维,不确切的问题必然会产生多种回答而引起混乱。例如“已知磁场方向和导线运动方向,如何确定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此题因果关系不明,学生很难回答,是由于导线做切割磁力线运动而产生感应电流呢,还是由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因受到安培力的作用而发生运动?欲使提问达到引人注意、启发思维的目的,提出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准确严密。
2、紧扣目标、精心设计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主要问题都必须是在课前精心设计好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要有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要学生回答,可以是问而不答,也可以是自问自答,要根据提问的目的灵活处理。
3、面向多数,以点带面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精选提问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是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言,即要使全体学生的心态处于高度集中和准备回答状态。当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个同学在心里都拟出一个答案,从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五、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
1、层递式提问
即把物理教学过程分切成多个情境片段,多层次提出问题。层层
剥开,直达问题的本质,以便学生能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物理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种行为活动。在教学中采用这种策略进行有效提问,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与知识的意义构建,教师的作用是搭桥引领探求知识结论的方向,而不是把答案都告诉学生。
案例:在研究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对与其相邻的物体没有压力作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教师让学生准备一个装水的矿泉水瓶,去掉盖子,分解式提问如下:问题1,如果在瓶底打一个小孔,水会流出来吗?(学生回答:当然会流出来,不流出来才怪)。接着问题2:如果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水会流出来吗?(学生猜想:会?不会?)此时教师不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学生的兴趣来了,提出问题:瓶子向下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水流不出来,那么,如果把瓶子向上抛出,瓶子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水会流出来吗?许多学生由于定势思维(向下运动时水不流出来,那么,向上运动时水当然会流出来了)的影响,纷纷回答:会流出来。教师又让学生亲自实验,以验证猜想,结果是水竟然还是流不出来!至此,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极高,产生了许多疑问和猜想,我再因势利导,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显然,这样将问题分解,一层一层分析就容易多了。2、生活情境式提问
即改平辅直叙为创设生活情境,让问题来源于生活,这样的问题
才有生命力。我们在讲解时,经常是陈述相同的事实,从不同的层面切入,便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设法把物理过程情境化,把物理概念生活化。
案例一:在关于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课中,常常遇到如下的典型习题:有一辆汽车原来做匀速直线运动,突然遇到紧急情况刹车,已知汽车质量m,汽车刹车过程的制动力恒为f,设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t,问从驾驶员发现情况到完全停车,共经过多少距离?若将这一习题改成:某一特殊路段的速度规定不能超过40km/h,有一辆卡车遇紧急情况刹车,车轮抱死滑过一段距离后停止。交警测得刹车过程中在路面擦过的痕迹长度是14m,从厂家的技术手册中查得该车轮胎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假如你是一位交警,请你来陈述该卡车是否超速行驶。
案例二:讲冲量与动量时,如果直接给出“冲量是力和时间的乘积”、“冲量等于动量的增量”,然后讲公式,做练习巩固。这样的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因为这样教学只注重了讲解的效率和解题效率,却弱化了情感效率,忽视了问题效率,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如果采用有效提问的策略,提出以下问题:我们经常打球,也经常看到足球运动员敢于用头去顶球,也经常看到运动员把球顶进了球门的精采场面。可是,如果是同样速度的铅球,运动敢用头去顶吗?学生的第一反应当然是“不敢顶”,让学生说说“不敢顶”的原因时,学生好像懂了,可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