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故事化新闻叙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知识(2009.01)·探索与争鸣·
刘墨非
这是伯莎建造的房子:寒酸的小平房,窗帘垂着,一片黑暗。

你在某个地方见过这种房子。

当你还是孩子时,你管它叫幽灵出没的地方,尖叫着跑过去。

这是伯莎建的房子里住着的女人:尿液浸过她的轮椅,沿着浮肿的腿流下去,流进张开的伤口,流过带血的光腿,最后滴在弯翘的木板地上的一个小水坑里。

91岁了,她的蓝眼睛仍然闪着光,她的笑容发出召唤。

她设法举起她松弛的手臂,那么缓慢,手指尖晃着,到这儿来。

她的像麻绳似的头发缠结成一团,她忸怩地摇着头,笑得像个满足的、却有满脸皱纹的婴儿,温柔地请求这个陌生人,“到这儿来,小姐,给伯莎一个吻。


看到这样的开头,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翻开的是一本小说,或者至少是一本故事书.对人物、环境的细腻描述留下重重悬念,让人很想弄清究竟是怎么一会事。

但是,事实上这是1977年普利策地方一般报道奖获奖作品《密尔沃基新闻报》“莎老太太最后的日子”的开篇部分。

与传统的新闻五要素、消息报道写作不同,新闻报道的另一方向:深度报道看起来总与所谓的消息报道格格不入,无论怎样都像是在“讲故事”。

在近年来这种报道样式在中国新闻界中崭露头角,得到了不少的关注。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从消息性报道向深度报道的转型,而中国的滞后,是与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业首先经历了从宣传本位向信息本位的过度,因此,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新闻界的话语是事实性的消息报道。

中国的改革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道路,这点在新闻业中也有体现。

伴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时效上的不断侵蚀,传统的报刊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

为了在市场中立足,中国的平面媒体在时效优势逐渐被新媒体取代的情况下,自觉地走向了深度报道的领域。

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作品来看,为什么深度报道能得到人们如此的关注?我们发现,因为它牵动了人们的共同情感,这些深度报道不仅报道了新闻事件,还给观众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而优秀的新闻报道也应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来报道新闻,是一种让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冲击力的叙事方式。

一、故事化新闻叙事
叙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是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所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叙事行为。

故事是一种最根本的叙事文本,而讲故事就是一种最根本的叙事形式。

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同样也是一种特殊的叙事形式。

新闻与故事,作为两种最普遍的叙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尽管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向受众交待事实,传递新闻信息,讲故事并不是新闻报道的必要职责,但是出色的新闻报道往往离不开精彩的故事,因为故事可以说是各种文化所共有的最普遍、最通俗的信息传播方式之一。

正如英国作家毛姆所言:“听故事的欲望在人类身上就像对财富的欲望一样根深蒂固。

”故事的魅力能让新闻报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在这个大众传媒迅速发展,新闻信息濒临泛滥的时代,媒体的报道如何从成千上万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如何在供过于求的信息市场拥有受众,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但传统的“倒金字塔”的叙事模式已经不能调动受众的胃口时,故事化新闻叙事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思路。

美国新闻学者齐普•斯甘兰曾邀请许多美国的新闻工作者和研究者对故事化新闻叙事下定义,下面就是他得到的一些答案①:
“一个在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包含引人注目的生动细节的故事。

故事化新闻叙事是故事。

他有开头和结尾。

它有高潮和低潮,或者低潮和高潮,或者很多高潮和低潮。

最重要的是它有角色,或者主人翁,一个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人。

…”
故事化新闻叙事必须要讲故事,要讲故事就必须有角色和情节。

它用跌宕起伏的情节,生动的语言等吸引观众,让读者在获得新闻事实的同时,也获得了思想的冲击和震撼。

谈故事化新闻叙事
新闻知识(2009.01)·探索与争鸣·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相比,故事化新闻叙事不论是在内容的选择,还是叙事手段和方式的选择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简单而言,一次精彩的故事化新闻报道应该包括生动的人物角色,强烈的戏剧冲突感、一个能够抓住眼球的开头,一个不断吸引读者的中段和一个强有力的结尾。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宣传的味道太浓,没有考虑到国外受众的特点和需要,新闻报道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受众为中心。

而在西方国家,深度报道中善于讲故事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甚至讲故事的视角也被“冠名”,以小人物的悲欢反映社会变化的写作手法,被称作为“华尔街日报体”。

用故事化新闻叙事模式进行对外新闻报道,就是把强硬的新闻报道模式软化,采用具体、生动、活泼的事实来实现对外传播的目的,通过突出新闻中的故事性、趣味性,使新闻报道更具有人情味,淡化宣传的色彩,让国外受众更加容易接受。

也让国内的观众更加喜欢看。

二、故事化新闻叙事模式中的人情味特色
新闻学者弗莱德•希伯特认为新闻价值最重要的5种素质是:事件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

他认为人情味的因素有: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②。

人情味又分为快乐的人情味和悲伤的人情味。

什么是快乐的人情味呢?就是主要追求软新闻中的娱乐成分,强调新闻的轻松、幽默、有趣等,给读者以快乐的体验。

所谓的悲伤的人情味,主要通过报道灾难新闻或有关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引起读者深深的怜悯之心,同情或悲伤等情感,并引起他们对有关问题的关注,激发调动社会舆论的力量,从而促成问题的解决,这种人情味虽然是悲伤的,但是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还是以这一篇获奖的“莎老太太最后的日子”为例,老年人问题如今己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在发达国家如此。

这一题材当然逃不过敏锐的新闻记者的眼睛。

在美国这个强调个人自由的国度,老年人的境遇自有其特殊的一面。

女记者马戈•休斯顿通过对当地一名九旬老妪晚景的采访报道,向读者揭示了在特定情形下老年人问题的复杂性。

这个名叫伯莎的老太太晚年生活己完全不能自理,却至死不愿离开那个心爱而肮脏不堪的家,以至于老伴苦不堪言,女儿不愿问津,社会工作者无能为力。

终于有一天,老太大同意被送往医院,热心人为此忙得不亦乐乎,然而孰知那竟是伯莎的末日。

这篇文章通过对“伯莎”深入的采访和精细的文字表现,引发社会各界就老年人问题向伦理和法律等等提出的挑战进行思考。

30年来中国新闻业在故事化和人情味新闻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比如2007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一篇《张晓:含泪奔跑的阳光少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张晓14年如一日照顾卧病母亲的感人股市,中国青年报记者,遍访张晓的邻居、同学、母亲,资助他的部队官兵、社区干部、团员青年,以及张晓本人,采访对象多达40多人。

“6月7日,高考第一天。

等儿子张晓为自己穿好衣服,洗完脸,把自个儿挪到床边坐好,曹雪红目送儿子离开,开始“胡思乱想”。

儿子的考试结果怎么样,尚不知晓。

可一旦儿子考上了,“那可怎么办?我不能再让儿子背着我去上学,我不能再成为儿子的累赘。


曹雪红越想越自责:我没有尽到一点儿母亲的责任,相反拖累了孩子14年。

儿子的童年被我剥夺了,少年时代也被我剥夺了,我不能再剥夺儿子的青年时代!
泪如雨下,曹雪红用完全变形的手艰难地拽过一张卷纸,低头擦拭泪水。

抬起头,曹雪红说出自己的心愿:‘阴历八月十五,是我儿18岁生日,我想为他做最后一件事,在很大的范围内告诉我儿:妈对不起你!’”
这条特写以细腻的人物描写为开端,设置了悬念,故事情节感人。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新闻价值实现的保证。

对于媒体传播的信息,受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接受。

而且,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信息传播的选择意识也越来越强,对带有明显教化意味的信息有一种强烈的反引导的思维定势,只有当信息被认为是他们自觉需要的时候,信息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就是从受众的需要出发,在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契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

在新媒体在报道速度上日益赶超传统媒体的情势下,许多人惊呼“报纸即将消亡”,这多少反映了传统报人对报纸未来的担忧。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讲故事”的新闻报道手法在西方语境中,本身就是当年面对广播、电视异军突起,报纸时效大折后,为了生存报纸所做出的一个调整。

或许在未来的新一轮调整中,“讲故事”这一手法还将继续成为报纸安身立命的法宝。

注 释
① Chip Scanlan, What is Narrative,” Anyway? Part Ⅲ: How We Tell Stories, http://www,pointer,org/content_view.asp?id=50255
② 卡斯柏•约斯特:《新闻学原理》,第26-27页。

(作者单位:北京晨报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