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维权难在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消费纠纷思考
通过参与消协每年的3.15消费维权活动,笔者觉得消费者应注意一下一些问题,并呼吁国家尽快出台“汽车三包”规定。
一、汽车消费应注意哪些问题
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呈现高开稳走态势,产销量月月超过100万辆,平均每月产销突破150万辆,全年累计产销超过1800万辆,刷新全球历史纪录,产销量世界第一。截止201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万辆,增长25.3%。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消费纠纷也与日俱增。同时,由于汽车“三包”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作为高新技术载体的汽车投诉变得越来越复杂,解决难度越来越大,维权成本越来越高。引导消费者的事前保护意识,提醒消费者防范汽车消费陷阱,让消费者在消费前就避免权益侵害,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息,指导消费者科学消费,理性购车非常必要。建议消费者购车时,能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车型选择、性能、价格、配件、售后服务以至车辆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在购车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开始买车就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是在购车时尽可能到厂家授权的、有一定规模的专卖店去买车,选购那些批量生产、技术成熟、售后服务密集、维修方便的汽车品牌。购买汽车行为是一时的,而使用汽车却是终身的。所以,消费者在选车时,除了要看价格、品质、品牌,更应注重该汽车企业的维修网点、服务质量、配件价格等因素。
三是要认真仔细按照交接所列内容逐项进行试车、验收,确定没有问题才能签字。一旦用户签字后发现瑕疵,有些质量纠纷很难分清责任。
四是要仔细阅读《用户使用手册》,了解掌握有关车辆使用知识。购车后,要仔细阅读汽车使用说明书,并严格按照其要求并结合路况、油品进行驾驶、保养,不要随意改装或违规操作,在汽车保修期快到时,应及时做全面的检查。
五是对车上各种仪表、开关、按钮及警示灯的作用充分了解,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与修理单位取得联系,查明原因方可继续使用,以免因不正常使用造成车辆损坏,致使无法索赔。
六是当车辆出现异常故障或发生交通事故时,在没有分清责任之前,应尽量维持车辆原状,不要擅自拆卸零配件,应以最快速度报请相关部门处理,否则会失去有利的证据。
七是根据现行规定,各整车厂对消费者擅自改装的汽车,不承担相应的售后索赔责任,因此,对爱车装潢应慎重。特别是电气线路上加装报警器、CD机、线路走向、接头不规范容易产生火烧。此外,汽车装潢前后均应做好交接工作,以免因装潢导致其他部件受损。
八是根据整车厂现行规定,车辆在三包期内,消费者必须到指定的特约维修站进行维修和保养,否则用户将失去索赔权。在此,提醒消费者尽可能在行驶5万公里(或使用2年)的保修期内,到指定的修理点修理,否则,厂家就有理由挑刺了。同时也希望厂家对这种指定应以方便消费者为宜。过了三包期,在车辆维修或保养时,消费者也应选择有资质、技术水平好的企业,以保证维修质量。
九是消费者在选购汽车配件时,应要求经销商在清单或发票上注明所购配件的生产厂家,并应要求经销商提供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售后服务规定等。
十是防范汽车维修陷阱。一些汽车4S店、维修企业利用消费者汽车维修知识的贫乏,给消费者的各种障眼法层出不穷,兵法上的一些招数都用上了,比如“瞒天过海”“无中生有”“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小病大修”等等,维修厂若想“黑”一把消费者,可真的不是什么难事,虽然说国家对于汽修行业的管理是越来越严格,但相信短时间内想要彻底杜绝这些猫腻是不可能的。就好比“黑心”医院做手术的收费,病人老是蒙在鼓里。
二、汽车消费者如何维权
举证难、鉴定难是目前制约汽车消费维权的瓶颈,由于无法举证和高额的鉴定费用,使许多汽车消费纠纷难以圆满解决,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消费者一旦投诉,厂商就要求消费者拿出证据或要求出具鉴定报告,由于无法举证和高额的检测费用,许多消费者不得不放弃维权之路。而对于其中一些质量争议,目前大都由汽车厂商自己来鉴定,厂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让消费者很难认可检测数据和鉴定结论。在汽车消费维权中,对汽车因方向失灵、制动失灵、轮胎爆炸、安全气囊失灵等质量问题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时,厂家一般都会推脱为消费者操作不当所致,事后消费者难以举证、鉴定成了消费维权的拦路虎。为此,应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寻求破解举证难、鉴定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消除汽车消费维权的掣肘。
安全气囊在事故中不能打开,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令许多消费者不解。每当安全气囊在事故当中未打开时,很多汽车厂商的理由是:撞击的角度不对、位置不准或者力度不够。这种解释不免让人产生质疑:难道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还要像射击一样精确瞄准吗,或者非要到车毁人亡的地步才叫够力度吗?厂家总是回避汽车安全气囊在设计、质量、结构、装配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缺陷,之所以这样,厂家知道消费者无法举证、难以鉴定!为此,解决安全气囊纠纷的最佳途径是安装行车记录仪,记录事故前、事故中的各种状况及碰撞减速度波形等重要参数,为分析事故、判断安全气囊质量提供帮助。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明白,安全气囊只是一种被动的防护装置,一般情况下,发生事故时防护气囊打开会对驾驶员和乘客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免被尖锐物、硬物碰伤,而安全气囊的这种防护功能通常还需要系安全带来配合。
举证难、鉴定难问题,是目前汽车消费维权当中的一道难题,破解这道难题谈何容易。笔者通过反复和消费者切磋交流、查阅分析各种汽车消费纠纷的案例、结合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实际状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应尽快出台《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同时还应加快制定《汽车安全法》,强化汽车消费维权的法律基石;
其次,应该通过省级消费者协会汽车维权部门和汽车生产厂家建立一个技术和信息共享平台,当汽车在出现消费纠纷时,由消协出面解决消费者难以举证和鉴定的问题;
第三,消费者不要单方面申请质量鉴定,汽车厂家应义务举证自己的产品没有质量问题,可以由双方约定约请有法定资质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费用由厂商垫付,最后由责任方承担;
第四,通过企业赞助、捐赠或政府支持,在消费者协会成立汽车消费维权基金,解决鉴定费用垫付问题;
第五,对于同一品牌、同一故障问题,采用联合申诉,用汽车召回的程序解决消费纠纷。第六,可能的情况下,消费者应将事故现场拍摄下来,在报警并获得现场第一手资料后,再及时征询有关专家、汽车技术人员的意见,做足应对厂家、经销商可能推脱责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