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世闻名的苏州刺绣,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她作为一项民间工艺,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其文化意义体现在对优秀民族文化的具体反映和传承,其经济意义则表现为开发旅游资源、繁荣城乡经济、致富人民百姓的重要作用。
当今,苏绣制品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正在快速走向市场。
苏绣的市场化激活了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一批有志于苏绣艺术发扬光大和苏绣产业发展壮大的有识之士,正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苏绣技艺的创新提高和苏绣市场的培育开拓。
各级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对苏绣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对苏绣给予了如同园林、昆剧遗产一样的保护和开发,并将之作为苏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其发展。
苏绣,在苏州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部分地区的生产、销售规模已非常之大,并形成了创作、绣制、营销专业分工的产业链,如苏州的镇湖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刺绣之乡。
苏绣,这一古老的传统工艺正在阔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诚然,苏绣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一是边际效益下降,从业人员减少。
一幅苏绣精品一般要绣上几月甚至半年一载,其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而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绣工,则需要几年、十几年的学艺、从艺生涯。
苏州工业化、城市化速度令人目不暇顾,年轻姑娘大多报考入学、务工经商,从劳动成本与经济效益的比较出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不大愿意从事这种费时慢作的苦活,一些年龄大一些的绣娘也靠动迁补偿的房产出租获收而放弃了刺绣这一行当。
刺绣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艺人才的后继乏人,已成为苏绣业发展尤其是精品市场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是绣品良莠不齐,购者难辨优劣。
目前绣品市场上虽不乏精品佳作,但为了降低劳动成本,扩大生产批量,从市场竞争中获利,不少绣工粗制滥造,将质次、价贱、量大的低档绣品投放市场。
甚至,大量的绣品是先在布上用电脑打上一层画片底色,然后再在上面拉上粗粗的丝线,售价低的只有二、三十元,而且还连同镜框和包装了。
这种所谓的刺绣已失去了刺绣的真实涵意和应有的艺术价值。
作为国内外非专业的大众消费者,由于不懂得刺绣的技艺知识,对绣品难辨优劣真伪,价格不菲的精优绣品其市场出路自然受到冲击和影响。
三是传技渠道封闭,影响技艺提升。
以家庭为单元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刺绣业的一大特点。
过去,绣女们从小耳濡目染,母女、婆媳、姐妹、妯娌、邻里亲戚之间口传手授,从依样临摹到心有所悟、独立制作,成为刺绣历史上的主要传播渠道。
近代,虽然出现了手工作坊式的绣庄,但各绣庄之间相互封锁,极少切磋技艺,绣女们为了生计,一靠偷学、二靠悟性以掌握技艺。
今天,虽然组织形式已由企业、研究所、大师室所替代,但技艺传播方式却仍囿于原有封闭的组织结构,这就使得苏绣技艺的传承、创新、提升受到一定影响。
在苏绣市场化进程中,如何实现苏绣技艺的创新和市场价值的提升?本人结合以上对刺绣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愚见:
一:加快宣传普及苏绣技艺和产品知识。
市场化意味着大众化。
要使大众消费者即一般消费者懂得苏绣制品的质量、档次,知道什么是精品,什么是劣品,就应该像书画作品那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苏绣知识的传播普及工作。
比如,可以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开辟苏绣专栏和专题节目,请刺绣专家、刺绣工艺美术大师讲解苏绣的历史文化、苏绣作品的风格、苏绣的针法技艺、苏绣制品的质量鉴别及收藏保管等等;也可由刺绣技艺人员举办个人绣品展并开设讲座,展示刺绣作品,宣讲苏绣知识。
通过这些普及性的
宣传教育,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大众消费者对绣品的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有效地传播苏绣文化,促进苏绣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重视刺绣作品的品牌建设。
艺术质量决定艺术未来。
苏绣市场要出精品、出佳作,离开品牌建设是不行的。
正像当初的碧螺春、大闸蟹那样,凡苏州产的茶叶、螃蟹都叫碧螺春、阳澄湖大闸蟹,结果使得鱼目混珠,难辨真假。
后经农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引导,经营碧螺春、大闸蟹的单位在市场的竞争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以此消费者便可有所选择。
刺绣市场亦如此。
当然,刺绣与茶叶、螃蟹不同,刺绣不仅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艺术,她具有个人创造性特点,其制品是依绣工个人对画面的理解及个人的技艺经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精神意境等因素,采用不同针法、配线、用色等技艺处理手段绣制而成。
所以,刺绣技艺人员应有品牌意识,向书画家一样在绣品上绣上个人的姓名(或艺名),逐步确立和提升自己作品的牌子。
规模大一点的刺绣生产、经销企业,也可由单位注册品牌商标,但是单位销售的绣品大多是向社会上收购而来或向自己的加工点订货生产的,因此,其精品也应标上绣技人员个人的名字。
绣品与作者名字连在了一起,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潜心钻研、倾心制作的刺绣人员便会增加,由此技艺创新、精品涌现的局面也就会出现。
三:加强苏绣人才的培养。
如评弹、昆剧一样,苏绣是苏州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标记,要使苏绣走向市场并提升价值,做到久盛不衰,必须打破深闺、作坊式的传技方式,用开放的思维和措施传播技艺。
对此,可在职业学校中开设苏绣艺术职业班,吸收有志于苏绣艺术的学生入校,请专业教师和刺绣工艺美术大师授课,不仅开刺绣专业课,而且开美术基础课、市场营销课,以培养具有现代艺术水平和市场意识的苏绣专业人才。
同时,可组建苏绣技术研究机构,深层次研究苏绣传统技艺的保护和新技艺的开发,并进行信息采集。
民间,也可由行业协会和从事刺绣工艺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成立苏绣艺术培训中心,以组织绣工进行技艺培训和交流切磋技术,以不断提升苏绣的技艺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消费者鉴赏能力的提高、苏绣品牌的确立、绣品档次的区分,加上苏绣事业的人才辈出,苏绣市场“品精价高、品劣价贱”更加繁荣健康的新时代必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