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茶文化旅游发展优势
谈如何传承发展湄潭县茶文化
谈如何传承发展湄潭县茶文化作者:漆章娅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03期摘要:湄潭县是我国贵州省著名的茶叶之乡,也是享誉全国的茶文化保护基地,在历史文化的孕育当中,贵州省湄潭县茶文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魅力。
本文在对湄潭县茶文化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新时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并从内部文化建设和外部商业化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论述,积极促进湄潭县茶文化的创新。
关键词:茶文化;商业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传承在现阶段,湄潭县的茶文化所拥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悠久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内涵方面,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生态养生以及文化休闲等独特的产业特色,这些产业特色使得湄潭县在发展当中具备了天然的竞争力,其独特性也使得茶文化所衍生出的文化产品更加具有现代商业所追求的附加价值,在今后的发展中,势必将引领地区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湄潭县茶文化的内部文化建设(一)湄潭县的地区经济建设作为贵州省重要的茶产地和茶文化之乡,湄潭县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茶叶经济。
因此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认清湄潭县的地区优势,通过确立经济建设的方式,逐步发展扩大地区文化价值。
在最近几年,湄潭县在省政府、地区政府的支持下,已经开辟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地区基础建设发展之路,同时也为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贵州省响应国家发改委的号召,已经拟定了省内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发展规划,其中湄潭县作为茶文化的重点地区,首当其冲,在县政府领导的深思熟虑下,积极响应规划号召,全面发展旅游产业。
例如,在2017年6月建成通车的“核-金-龙”旅游公路,就成为湄潭县文化旅游的交通枢纽。
此外,桃花江旅游步道、仙山谷旅游景区公路等也在规划之内,预计总投资约3亿元人民币[1]。
政策支持对于湄潭县茶文化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内部保证。
(二)深入发掘湄潭县茶文化的文化内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往往离不开鼓舞人心、拥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内涵。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近年来,茶叶产业一直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湄潭县作为中国优质茶叶的主要产区之一,茶叶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为此,本文将探讨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战略措施。
一、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湄潭县地处贵州省南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茶叶生长。
湄潭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茶叶以其独特的“清香、鲜爽、甘醇、韵味悠长”等特点,一直倍受市场青睐,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已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逐步完善。
湄潭县拥有大片茶园,茶叶种植面积达到数万亩,其中大部分属于绿色生态茶园,采用有机种植方式,具有良好的品质保障。
湄潭县茶叶加工技术也较为成熟,采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从而确保了茶叶的品质和口感。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低效率、高成本等问题,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1. 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茶叶生产中存在劳动密集、生产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种植、采摘与加工一体化程度不高,制约了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2. 销售环节存在的问题:湄潭县茶叶销售渠道相对狭窄,企业间竞争激烈,市场营销手段相对滞后,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产品销售不畅。
3. 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湄潭县茶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战略措施,提高茶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湄潭县茶叶产业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茶叶种植、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建设和产品推广,通过科技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2. 加强产业链条整合,推动一体化发展。
湄潭县茶叶产业需要加强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整合,推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湄潭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南部,是中国优质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湄潭县茶叶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是湄潭县的一项重要的传统产业。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湄潭县茶叶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茶叶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支持下,湄潭县茶叶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1.产业基础湄潭县是一个优质茶叶的主产区,拥有丰富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湄潭县的茶叶主要生长在红土山、石灰岩山、沙土山等地方。
湄潭县茶叶种类繁多,其中以绿茶为主,包括碧螺春、黄金骏、砖茶等多种品种,茶叶品质高,具有浓郁的芳香和滋味,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茶叶品牌。
2.产业规模湄潭县茶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湄潭县已经形成了黑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品种的生产布局,已经拥有近5万亩茶叶基地和15万亩茶山。
湄潭县30个乡镇共有茶叶种植户1.8万户,年产茶叶近10000吨,湄潭县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3.市场需求随着政府加大对茶叶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湄潭县茶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湄潭县茶叶主要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湄潭县茶叶已成为当地农民最主要的高收益产品之一。
1. 茶园标准化为了推动湄潭县茶叶产业持续发展,采取茶园标准化种植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应采取科学灌溉和施肥技术,加强茶树的修剪、催芽、摘叶等管理措施,链式经营,规范管理茶叶生产流程,提高茶叶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
2. 提高茶叶品质湄潭县应该加强茶叶的深加工,通过改善加工工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含量,增强湄潭县茶叶品牌的影响力。
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茶叶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系统的建立,提高茶叶品质,建立起茶叶品牌,并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利润。
3. 建立茶园优势品种布局建立茶园优势品种布局和茶品深加工流程,选择优质品种的建立和升级,走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路线,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和实际价值。
4. 加强品牌营销5. 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茶叶科技创新,开展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更好的为茶叶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指导,提高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品质,对茶叶产业整体进行提升和优化。
茶文化旅游的特点有什么
茶文化旅游的特点有什么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旅游的特点,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旅游的特点:安溪茶文化旅游特征安溪在五代时正式置县,命名清溪县,取境内溪水清澈之意。
南宋理学家朱熹游历安溪时,题名“清溪八景”赞誉安溪美好的山水风光;宋宣和三年(1121),改称安溪县,取溪水安流之意,沿袭至今。
山川秀丽的安溪,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著名的风景区清水岩、安溪文庙、安溪城隆庙等。
清水岩位于安溪县城西北部的蓬莱山上,是一座千年古刹,有“乌面祖师”之称的清水祖师陈普足曾在此修炼,并在这里圆寂。
清水岩最有特色的是寺庙建筑和摩崖石刻,其中呈’“帝”字形结构的蓬莱祖殿,依山临壑,楼阁连缀,气势恢宏。
凌空欲飞的屋檐,极具闽南特色。
近年来;安溪大力开发具有茶乡特色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先后投资建设了一批茶文化旅游景点,有中国茶都、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生态观光茶园、铁观音发源地遗址等,并全力推出一些旅游线路,像名胜古迹游、茶都观光、生态茶园探幽、休闲度假等。
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建于2000年,位于福建省安溪县城关南大门,依山傍水,交通便捷歹是我国首家集茶叶贸易、信息交流、茶文化研究、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批发市场,也是展现安溪现代茶农形象的一个窗口。
茶叶大观园位于凤山风景旅游区内,依凤冠山而建,是一座仿古园林。
园内有名贵的茶树品种53种,建有茶史馆、茶作坊、碑林、茶艺馆、休闲茶座等,不仅充满浓浓的古典色彩,还随处散发出时代气息。
茶文化旅游的特点:杭州茶文化旅游的特点茶文化旅游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茶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不仅为旅游业增加了人文内涵,又弘扬了中华茶文化。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历来被奉为“国饮”;浙江,从古至今就是我国的产茶胜地;集名茶、名山、名水为一地的杭州不仅有产茶的自然条件,而且有品茶的艺术环境。
因此杭州可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不可多得的自然环境,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
湄潭茶业
二、扶持龙头打造品牌 龙头企业的实力,直接决定着产品市场 竞争力的强弱。为了大力扶持企业,采取 政府贴息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在土地、信贷 等方面的困难,重点扶持县级以上龙头企 业;优先安排产业化项目和技改项目,帮 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 三、创新科技拓展市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湄潭从育苗、采摘 到初制精制,从生产包装到仓储销售等各 环节,都严格执行茶叶生产技术标准,鼓 励和支持茶叶企业建立和完善茶叶质量体 系,目前全县已有17家企业获得QS认证。
面临问题
1、缺乏科学布局,布局分散,导致土地浪 费; 2、人才匮乏,资金不足; 3、市场狭小
问题对策
1、改革制度,政府引导; 2、加大人才供给、培训; 3、大力发展名优茶,打造名牌茶叶; 4、引进民间及省外资金; 5、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6、文化助推战略。
发展茶文化旅游
天下第一壶
湄潭地理区位
湄潭县位于黔北遵义名城东部,呈南北狭 长条形薯状,县城又位于县域行政区的中 心地带,距遵义市74公里,距省会贵阳市 225公里。随着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 善,湄潭县已经融入了遵义市一个半小时 经济圈。湄潭规划建设的川黔渝怀铁路, 和思南-湄潭-遵义高速公路将极大的推动湄 潭经济的发展。
湄潭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四大优势 第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势 湄潭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集茶文化、 儒家文化、宗教文化、长征文化、浙大西迁文 化、农耕文化等人文景观为一体,有丰富的旅 游价值。 第二,著名的南国茶叶种植基地优势 湄潭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西南著 名的茶乡,贵州省最大的茶叶种植加工基地县。 其生产、科研、品牌、数量、质量在全省均名 列前茅,占有优势地位。
贵州湄潭茶业发展现状
贵州湄潭茶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湄潭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湄潭地处贵州省中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叶的生长。
因此,茶叶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在湄潭茶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注重茶叶产业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通过设立茶叶种植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和贷款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并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府还积极推广湄潭茶叶的知名度,参加各类展会和交流活动,将湄潭茶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国际。
另外,湄潭茶业在市场推广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茶叶企业通过开设线下实体店、网络销售等方式,增加了产品的曝光度。
同时,利用农村电商的发展,湄潭茶叶得以迅速进入城市市场。
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等品种外,湄潭还尝试创新发展各类茶叶产品,如茶叶粉、茶叶面膜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此外,茶文化旅游也成为了湄潭茶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湄潭茶园面积广阔,景色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品尝茶叶。
茶园内还设有茶艺馆和茶文化展览馆,展示了湄潭茶文化的深厚历史和独特魅力。
茶文化旅游不仅为湄潭茶业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还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总的来说,贵州湄潭茶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市场推广的举措以及茶文化旅游的发展都为湄潭茶
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湄潭茶业将会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湄潭县是贵州省的一个县,位于贵阳市东南方向,是一个地处秀美的山区县。
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一个非常适合茶叶种植的地方。
近年来,湄潭县茶叶产业发展迅速,茶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茶叶品质逐步提高。
在全国茶叶市场上,湄潭县的茶叶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本文将对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湄潭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湄潭县茶叶产业起步较早,拥有悠久的茶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底蕴。
县内的茶叶种类繁多,如龙井茶、碧螺春、黄山毛峰等,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湄潭县的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XXX万亩,年产量超过了XXX吨。
随着茶叶产业的不断发展,湄潭县茶叶产值也逐年增长,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湄潭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有利于茶叶的生长。
湄潭县地处云贵高原,年均温度适宜,降水充沛,空气湿润,土壤肥沃,这些都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极为理想的条件。
湄潭县的茶叶品质优良。
正是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湄潭茶叶的品质一直以来都备受赞誉。
其茶香、滋味和外观均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湄潭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
在湄潭县,栽培的茶树种类繁多,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不同类型茶叶的需求。
湄潭县茶叶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目前,湄潭县已经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基地和销售网络,使得茶叶产业链条更加完善,有利于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茶叶产业发展的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部分茶农在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存在技术水平低下,缺乏专业技术指导;茶叶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市场开拓有待提升;茶叶产业链条仍有短板,相关产业配套设施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和措施,推动湄潭县茶叶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
为提高茶农的技术水平和茶叶品质,可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织茶叶种植和加工的培训课程,帮助茶农掌握科学的种植和加工技术。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湄潭县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和林业为主的县市。
在近年来,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茶叶产量逐年增加,茶叶销售市场也逐渐扩大。
茶叶产业化发展已成为湄潭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措施,以促进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现状分析1.湄潭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湄潭县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适宜茶叶生长,土壤肥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茶叶的生长。
目前,湄潭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30万亩,茶园总面积超过1500万亩,是贵州省主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2.湄潭县茶叶品种与产量湄潭县茶叶品种丰富,主要有碧螺春、铁观音、普洱茶等,其中以碧螺春最为出名。
碧螺春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在全国茶叶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目前,湄潭县茶叶年产量已经超过1万吨,成为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3.湄潭县茶叶销售市场随着茶叶产量的增加和品质的提高,湄潭县茶叶销售市场也逐渐扩大。
湄潭县茶叶主要销售区域覆盖了全国各地,尤其是近年来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区茶叶的销售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茶叶销售收入成倍增长。
4.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成绩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技术提升、茶叶品质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茶叶产业对当地农民增收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产业化发展战略措施1.优化茶叶种植结构要进一步优化茶叶种植结构,加强茶叶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种植,探索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的茶叶新品种,同时加强对传统茶叶品种的培育和提高。
要加强对茶叶的管理与保护,提高茶叶的外观品质和口感品质,增加茶叶的附加值。
2.加强茶叶加工技术创新湄潭县要进一步加强茶叶加工技术创新,提高茶叶加工工艺水平,改善传统的采摘、杀青、揉捻等传统加工工艺,引进现代化的茶叶生产设备和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的加工质量和口感,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湄潭茶旅融合发展现状
湄潭茶旅融合发展现状
湄潭茶旅融合发展是指将传统的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具有旅游观赏、体验、学习与消费等多重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以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目前,湄潭茶旅融合发展的现状是,湄潭县以茶文化为核心,将茶叶种植、制作、消费和茶文化旅游融为一体。
湄潭县积极借助旅游发展机遇,推出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展茶叶采摘、制作、品鉴、交流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在旅游产品方面,湄潭县不断推陈出新,设立了茶文化主题公园、茶园、茶楼等,打造了一系列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如茶山观光车、茶园采茶、茶文化演出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茶、了解茶文化、感受茶园风光。
同时,湄潭县也积极培育茶文化产业,引导企业实施茶叶深加工,增加茶叶的附加值,同时结合旅游业发展,提升茶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湄潭茶旅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湄潭县将继续坚持以茶文化为核心,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茶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茶旅融合带来的双赢效果,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湄潭县是贵州省东部的一个县,境内地势复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其中茶叶资源较为丰富。
随着茶叶消费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湄潭县茶叶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为了进一步推动湄潭县茶叶产业的发展,本文将对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战略及措施。
一、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1. 产业化发展现状湄潭县茶叶产业以单一品种的绿茶为主,占茶叶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包括毛尖、碧螺春、龙井等品种,品质较好,已经逐渐受到国内外市场的认可。
在茶叶的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湄潭县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初步实现了茶叶产业产值的增长和农民收益的提高。
同时,该县还通过整合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旅游等多种方式,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存在问题虽然湄潭县茶叶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与设备装备偏低湄潭县的茶叶企业大多数仍然是小规模的家庭作坊,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较低,设备装备落后,产品加工效率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而且,由于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湄潭县茶叶企业的竞争力比较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2) 市场开拓面窄由于湄潭县茶叶企业多数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市场营销手段,市场推广力度不足。
另外,由于茶叶品牌意识淡薄,品牌认知度不高,缺乏较高的附加值。
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湄潭县茶叶产业的发展。
(3) 标准化生产达标率较低根据国家标准规定,茶叶生产必须符合一定的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但是湄潭县部分茶叶企业的生产水平和质量标准尚未达到国际化水平,很难突破国内市场及进军国际市场。
1. 建立品牌建设拓宽市场湄潭县茶叶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做好产品质量意识的培育,以高品质的绿茶为依托,借助互联网和电商平台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从而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对湄潭县茶叶的信任度,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湄潭县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贵州省中南部,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茶叶生长。
湄潭县茶叶产业作为湄潭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迅速。
为了进一步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将从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战略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湄潭县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环境。
目前,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年产茶叶量达到5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
茶叶产业已成为湄潭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茶叶加工技术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茶叶销售渠道逐渐拓宽,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前景广阔。
茶叶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湄潭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茶叶种植水平不高,茶叶品种单一,生产成本偏高。
茶叶加工环节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不高。
茶叶市场营销存在一定的不足,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有待提高。
茶叶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度还不够,缺乏科技创新的支持。
三、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茶叶的出口需求更是日益增加。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茶叶产业将朝着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茶叶深加工业也将蓬勃发展,茶叶附加值将进一步提高。
四、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战略措施1. 加强科技创新,优化茶叶品种。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改良栽培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推动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
2. 建设茶叶加工园区,提升产业链水平。
通过园区建设,推动茶叶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茶叶加工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湄潭县茶文化旅游丌发现状和对策研究
湄潭县茶文化旅游丌发现状和对策研究作者:唐玮柳汉波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6期湄潭县是贵州省茶业第一县,茶文化历史长久,旅游资源充足,文化内涵深厚,开发湄潭县茶文化旅游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继承当地优良的茶文化和民间茶艺起着积极的作用。
与此同时,这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对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等不同需要的旅游目的地。
但是,就现在湄潭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处于刚起步时期,主要表现为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不强,旅游的智慧化程度低等方面。
所以,本文通过对湄潭县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并对此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对策,以期对当地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一、茶文化旅游的内涵茶文化旅游是以体察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和茶道艺术为吸引物,以增长知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茗观景为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旅游。
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茶业资源与旅游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方式。
笔者比较认同前一种的观点,因为该观点充分的展现了在茶文化旅游的游览过程中的不同功能与作用,使旅游者游有所益。
二、湄潭县茶文化旅游发展优势湄潭县地理位置优越,气候资源丰富,有利于各类植物的生长,有着“黔北小江南”的美称。
目前已有茶园面积60万亩,投产的茶园48万亩。
此外,湄潭县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十分充足,在县域内,目前拥有“九个一”茶文化旅游的独特景点。
湄潭县不仅有着长久的种茶历史,更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从而促进湄潭县茶文化旅游有效和合理的开发与发展。
(一)悠久的种茶历史湄潭县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
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县建立“中央桐茶研究所”,科研人员投身于湄潭县的茶叶研究发展。
茶叶研究所在全县推广先进的制茶工艺和优良品种,推出了以湄江翠片、湄潭翠芽、遵义毛峰等为代表的优质名茶。
50年代开始,湄潭县成为我国重要的红茶出口基地,以上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湄潭县茶文化的历史优势。
(二)独佳的茶文化旅游景点湄潭县拥有独佳的茶文化旅游景点,在县境内形成了“一山”、“一河”、“一海”、“一泉”、“一壶”、“一城”、“一镇”、“一馆”、“一村”的“九个一”茶文化旅游的独特景点。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
湄潭县茶叶产业化发展及战略措施湄潭县位于中国贵州省东北部,是中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湄潭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条件,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推动湄潭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一些战略措施:科学规划茶叶生产区。
湄潭县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科学规划茶叶生产区,确定适宜种植多种茶叶的区域,并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确保茶叶种植的合理布局和生产的高效率。
要加强对土壤的改良、灌溉设施的建设和茶园管理,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推动茶叶产业升级。
湄潭县应注重茶叶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可以在湄潭县建立茶叶加工厂和茶叶品牌推广中心,引进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茶叶的加工质量和产品的附加值。
要加强对茶叶产品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推动茶叶产品的差异化和高端化,提高湄潭县茶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加强茶叶品牌建设。
湄潭县的茶叶具有独特的地理标志和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湄潭县应借助这些优势,推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并注重品牌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可以参加各类茶叶展会和交流活动,加强与其他茶叶产区的合作和交流,拓展茶叶市场的销售渠道,提高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茶叶产业的标准化管理。
湄潭县应制定茶叶产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茶叶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全程追溯体系,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加强对茶叶生产和经营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茶叶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湄潭县茶叶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管理等战略措施的实施,湄潭县茶叶产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
湄潭茶文化的旅游优势
湄潭茶文化的旅游优势茶叶产业现已成为湄潭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种植面积大、加工总量多、品牌质量高、科技含量重、交易数额大等优势,确立了湄潭茶文化旅游的基础优势。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湄潭茶文化的旅游优势,一起来看看。
湄潭茶文化的旅游优势湄潭茶文化旅游,在县境内尚有“一城、一廊、一节、一会、一所、一海、一村‘等几个独特的可为’天下第一”的茶文化风情卖点,组合成为绝佳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城”,“西南茶城·茶叶交易市场”。
为进一步加快湄潭茶叶产业化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好一个市场、扶强一个企业、推出一个品牌”的发展思路。
近年,在县城湄江河边,占地660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已基本建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冠名"西南茶城"。
待其全部建成后,茶城将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贸易、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茶叶大市场和特色经济文化园区。
“ 一廊”,湄江河畔茶文化风情廊。
风情廊由三处景点组成一幅茶廊风情画,第一处位于湄江大桥对面的连片茶园,其中最大的一片为打鼓坡山,面积达3000多亩。
登临打鼓坡,茶山“年年岁岁茶相似,人间四时景不同”,不仅可赏茶山风光,且可览山海苍茫及湄江河如玉带绕城之美。
第二处位于湄江大桥下游近城区湄江岸边,但见彩旗招展,茶舍座座,茶客川流不息。
品茶是湄潭市民的时尚消费,湄江河畔万人品茗,盛况空前,已形成具有湄潭地方特色的茶文化风情廊道,也是外地游客的好去处。
第三处为琴洲景区,位于县城东西2千米,占地广阔,标志性景点为湄江河中的琴洲岛,主要为田园风光及茶园生态风光。
“一节一会”。
湄潭曾举办过影响较大、别开生面的大型茶文化活动,盛况空前,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1年4月28日湄潭县委、县政府和贵州省茶叶科研所共同举办了“贵州遵义·湄潭首届茶文化艺术节暨经贸洽谈会”,开展了第一个"以茶交友、以茶繁文、以茶兴业"的大型主题活动。
论湄潭茶文化生态旅游优势及旅游精品打造
论湄潭茶文化生态旅游优势及旅游精品打造魏登云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指出湄潭作为“贵州茶叶第一县”和“中国名茶之乡”,拥有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种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前景广阔四大优势。
本着“彰显优势、突出奇异”的原则,可开发地域特色浓厚且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旅游精品,如核桃坝茶叶生态农庄、永兴荼海公园、中国最长的露天风情茶廊等。
湄潭;茶文化生态旅游;优势;旅游精品F592.9A0517 -6611(2011)31 - 19260 -03魏登云(1965 -),男,湖南桃源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地方文化与经济研究,E-mail:weidengyun@ 126. com。
2011-07-29凸显其特雹工作闲暇聚集乇@@[1]陆文荣.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 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J].茶 叶,2002,8(1):50-51.@@[2]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J].茶叶科学技术,2007 (3):31-32.@@[3]徐水成.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国[J].中国茶叶加[,2005 (2):10 -12.@@[4]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5]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J].商场现代 化,2005 (3):63 -64.@@[6]吴廷柱.发展湄潭茶文化旅游[J].贵州茶叶,2006(2):26-29.@@[1]于真真.山地型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8:6.@@[2]侯芳.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中国北方乡村为例[D].北京:北 京林业大学,2008:6.@@[3]黄斌.闽南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漳州乡村为例[D].福州:福 建农林大学,2009:4.@@[4]贾漫丽,白杨,杨建民.滨湖风景旅游小城镇景观风貌控制规划——以 杭州干岛湖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9,24(4):201- 204.@@[5]李璐辉,梁海,王亚飞.浅谈我国山区建筑形态设计的发展[J].价值工 程,2010(24):119.@@[6]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7]陈金泉,谢衍忆,蒋小刚.乡村公共空间的利会学意义及规划设计[ 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7,28(2):74 -77.@@[8]刘洋,李同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探析——以咸阳渭河滨水区 为例[J].两北林学院学报,2009,24(4):192 - 196.@@[9]薛玉剑,李光忠.新农村绿化应凸现地域特征与出园特色[J ].技术与 市场(下半月),2007(7):20.论湄潭茶文化生态旅游优势及旅游精品打造作者:魏登云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刊名:安徽农业科学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2011,39(31)1.陆文荣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 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期刊论文]-茶叶 2002(01)2.林馥茗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业发展[期刊论文]-茶叶科学技术 2007(03)3.徐水成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国 2005(02)4.郭孟良中国茶史 20035.孙艳红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主体层次分析及开发构想[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5(03)6.吴廷柱发展湄潭茶文化旅游 2006(02)1.王娜咸宁市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探析①[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3(21)本文链接:/Periodical_ahnykx201131087.aspx。
茶旅一体走新路 产业富民结硕果
一、湄潭好在哪里?湄潭位于贵州北部、遵义东部。
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2个镇、133个村(居),总人口50万。
关于湄潭,我想用三句话来描述。
第一句话“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 ”,湄潭是云贵高原上最有江南气质的县城,只需摇一船星辉的时光,你就可以到达这座云贵高原上的小江南。
说到贵州,每个人的脑海里闪现的第一个词是开门见山,而贵州的湄潭则是开门见水。
36条河流,36条绿丝带,使美丽的湄潭成为琼瑶女士小说《菟丝花》里的男女主人翁初恋之地。
除了36条绿丝带,更有十二条银飘带将养在深闺的湄潭与14省39市相联。
从示意图可以看到,湄潭已经与14省39市91县3850万人口实现了无障碍对接,拥有1.1万亿元生产总值开放资源的湄潭,以其全市仅有、全省少有的立体交通区位优势,等着您“晨起北上广、夜品湄潭茶。
”第二句话“一生只等一壶茶。
”在湄潭,你感受最多的是绿色。
在连绵数万亩的中国茶海,你看得见的地方是茶,你看不见的地方还是茶。
数十年来,湄潭茶人一生都在与茶相伴,一生的努力与耕耘,都是为了做一杯好茶,这茶是敬世界的,敬世人的,也是抚慰茶人自己的。
你也许会说,我不知道湄潭茶。
所以今天我茶旅一体走新路 产业富民结硕果贵州省湄潭县委常委 常务副县长 陈黔尧40TEA WORLD2016/11茶世界来与你们说说湄潭,说说湄潭茶。
湄潭茶,是一壶与抗日的烽烟铿锵相伴的茶。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湄红”和其他红茶一样,通过史迪威公路辗转出口到前苏联,再转运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从而换回更多外汇,以充军需,为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湄潭茶,是一壶与中国教育界抗战史相伴的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坚持学业,为国家保留一批知识精英,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率领全体师生辗转西迁,四易校址,选定湄潭继续办学。
在湄七年的时间里,湄潭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浙大师生共饮湄江水、同住农家屋,建立起了“国难相济、唇齿相依”的难忘情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湄潭茶文化旅游发展优势
湄潭茶文化旅游,在县境内尚有“一城、一廊、一节、一会、一所、一海、一村‘等几个独特的可为’天下第一”的茶文化风情卖点,组合成为绝佳的旅游资源优势。
“一城”,“西南茶城·茶叶交易市场”。
为进一步加快湄潭茶叶产业化建设步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好一个市场、扶强一
个企业、推出一个品牌”的发展思路。
近年,在县城湄江河边,占
地660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已基本建成了茶叶交易市场,冠名"西南茶城"。
待其全部建成后,茶城将成为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
规模最大的、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贸易、文化、旅游为一体
的茶叶大市场和特色经济文化园区。
“一廊”,湄江河畔茶文化风
情廊。
风情廊由三处景点组成一幅茶廊风情画,第一处位于湄江大
桥对面的连片茶园,其中最大的一片为打鼓坡山,面积达3000多亩。
登临打鼓坡,茶山“年年岁岁茶相似,人间四时景不同”,不仅可
赏茶山风光,且可览山海苍茫及湄江河如玉带绕城之美。
第二处位
于湄江大桥下游近城区湄江岸边,但见彩旗招展,茶舍座座,茶客
川流不息。
品茶是湄潭市民的时尚消费,湄江河畔万人品茗,盛况
空前,已形成具有湄潭地方特色的茶文化风情廊道,也是外地游客
的好去处。
第三处为琴洲景区,位于县城东西2千米,占地广阔,
标志性景点为湄江河中的琴洲岛,主要为田园风光及茶园生态风光。
“一所”,贵州省茶叶科学科究所。
早在1939年,国民政府就
已在湄潭设立中央级的“桐茶研究所”,解放后,由于湄潭茶叶在
全省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湄潭县城内建立了省级的茶叶
科学研究所,专事茶叶的科研、种植和推广,为建立湄潭茶叶科研
中心,举起了一面旗帜,近期,茶科所又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中心,
今后茶科所必将在湄潭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海”,永兴茶海公园。
全国最大的茶海公园。
位于贵州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的永兴镇,据湄潭县志载:“永兴镇万商辐凑百货
云集,黔省一大市镇也”。
永兴镇距湄潭县城东北方向23公里,国
道326横贯其间。
现在连片茶园近万亩,占地面积7平方千米,为
全国最大的连片茶园,已规划为茶海公园。
园内地貌多为低矮丘陵,茶树种植依山顺势,绿野遍地,环顾四周,绵延不尽,是典型的生
态绿色产业。
永兴茶海是贵州茶叶种植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这里建成的省级国营湄潭茶场,是国内当时最大的
三大农垦茶场之一。
此处是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最佳景点之一。
“一村”,核桃坝村。
核桃坝茶叶农庄--中国茶叶第一村,位于湄潭县城东南角,距县城10公里处的湄江河东岸,总面积12平方
千米,821户,3210人,现有茶园面积4200亩,其中优质茶园
3800亩,人均拥有茶园1.3亩,核桃坝优质茶一枝独秀,产量高,
亩产经济效益是全国名茶基地之首。
该村家家户户以种茶制茶为主业,进入农庄,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绿色的茶园,茂密的森林,生
态环境极佳,核桃坝村因种优质茶、制优质茶脱贫致富,步入小康,曾被新闻界誉为“中国茶叶第一村”,原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何
殿伦为人楷模,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的亲切接见,并为中共十四大代表,该村为全国、省、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在省茶科所专家的帮助下,种茶、制茶、繁育良种,已成为该
村的经济支柱。
该村民风淳朴,家家户户以茶交友,以茶待客,已
成为该村的一大特色。
每年国内参观者数以万计,今后仍将是湄潭
茶文化旅游优势中的一大特色。
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建立茶文化博物馆,将茶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利用,让茶产业因披上茶文化的外衣而更加完整,这既是茶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需要,也是茶文化保护和传承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踏入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内,图片、文字、音像等多方位地展现了湄潭极富地域特色的茶文化和它“以茶兴县”的悠久历史。
从茶树起源开始,一路走过古代茶事、历史名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农垦茶叶、茶叶科研、茶叶供销与外贸、当代茶业和茶礼茶
俗等九部分,这里有古代的、近代的、现当代的茶文化,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
以湄潭为点,辐射全省茶文化,所有的茶业发展史都可
从这里寻找到其发展的轨迹,可谓一本茶叶类的“百科全书”。
明清贡茶园
春雨闲散的打在人身上,蜿蜒曲折、坡陡弯急是记者步入明清贡茶园的第一印象。
据开车罗师傅介绍,这条从湄潭县城通往云贵山
的道路在前两年才修好,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婀娜多姿的原
生态茶园,雨后云雾缭绕着整座山头,让人感到些许凉意。
“明清贡茶园是湄潭茶文化一枚响亮的地理标识,在古代社会,茶就已经作为官员争相购买的高档饮品。
在湄潭就有这样一片茶园,茶叶常年供给皇家,也就是今天的明清贡茶园。
现在,湄潭县各大
茶企把这片茶园有效利用起来,土壤、水分、气候等一系列条件仍
然保存完好,加之今天加工技艺的不断创新,成就了今日风靡全国
的湄潭茶。
”湄潭县阳春白雪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峰如是说。
如今,明清贡茶园出品的各种茶在全国各地叫卖,“湄潭翠芽”也作为贵州第一个获得驰名商标的公共品牌响彻大江南北,我们有
理由相信,明清贡茶园这一片高标准茶园必将给湄潭人的明天带来
丰厚的价值。
中央实验茶场
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贵州在茶叶的记载史上
又多了一笔。
当年,抗日战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山区生态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更使茶叶生产大幅度下降。
同时,传统出口产品茶叶、丝绸等在东南沿海出口受阻,“实验茶场”在湄潭应运而生了。
国民政府意在通过史迪威公路(即晴隆24拐与驼峰航线),出口长期
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青睐的中国茶叶,从而换取更多外汇买抗战时期
所需的各种军需设备。
自此,湄潭茶叶不仅是一杯杯沁人心脾的茶叶,它更多了一份革命的力量。
民国中央茶场在湄潭建立后,这里成为了中国现代茶叶的科研和种植中心。
次年,众多茶场专家成功试制出“湄红”“湄绿”,此
后每年以1万担-2万担的总产量出口海外。
走进“中央实验茶场”的落脚点,厂房内的一切保存完好,红茶生产线,茶叶从摊放到揉捻、烘干,似乎把人带到了当年机械化制
造茶叶的时期……占地50余亩的厂区依旧保持原貌,这些都为后人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教授、研究员权启爱曾说:“中央实验茶场留下来的东西代表了我们国家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
展历史。
保存在湄潭茶场老工厂的红茶生产线是我见过的最完整的
红茶生产线,历史价值非常重大,希望将这些东西很好的保存下去。
”
中央实验茶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茶文化的足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革命试验区用茶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
茶文化长廊
茶文化长廊没有建在湄潭城区内,而是建在几公里外的工业园区,它是由阳春白雪有限公司自行修建的。
说起这段“渊源”,黄建峰
则显得非常坦然:“我们从成立企业开始,就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
文化价值,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灵魂,没有它,企业就如行尸走
肉般没有生机与活力,出资修建茶文化长廊,只是一个开始。
”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活着的价值,作为一名茶人,就应当有维系好茶文化的使命感。
企业同样如此,做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就应当为
湄潭的茶产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黄建峰说。
文化长廊的每个角落都有着湄潭茶文化的点滴记录,用雕塑的形式给世人欣赏感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