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抗生素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

抗生素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

抗生素的原理和应用知识点1. 简介抗生素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物质,是治疗细菌感染的主要药物。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原理和应用的基本知识点。

2.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来源进行分类。

2.1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细菌静态抗生素: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到治疗作用。

例如,静菌抑制剂可以阻止DNA的复制,细菌因此无法增殖。

•细菌杀灭抗生素:抗生素通过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

这些抗生素一般会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或抑制其蛋白质合成等。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2 根据来源分类•天然抗生素:来自天然来源,如真菌和细菌的代谢产物。

例如,青霉素就是由霉菌产生的。

•半合成抗生素:人工对天然抗生素进行改造和修饰得到的。

例如,氨苄西林是对青霉素的改造。

•合成抗生素:完全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

例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就是合成的。

3. 抗生素的原理抗生素通过作用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过程来起到治疗作用。

3.1 静态抗生素的原理静态抗生素抑制了细菌的生长,使其处于休眠状态。

静菌抑制剂可以通过抑制DNA的复制来实现这一效果。

细菌在没有足够的DNA复制的情况下,无法分裂和繁殖,从而减少或停止了细菌感染的进程。

3.2 杀灭抗生素的原理杀灭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或抑制其蛋白质合成来杀灭细菌。

这些抗生素可以引起细菌的死亡,从而治疗感染。

4. 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在各种医疗场景中广泛使用。

4.1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生素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它们可用于治疗细菌引起的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4.2 手术前和手术后的预防性应用在某些手术前或手术后,医生会使用抗生素来防止感染。

这是因为手术可能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

4.3 动物养殖业中的应用抗生素也被广泛应用于动物养殖业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细菌感染。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

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

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经过多年的使用,一些细菌出现了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对于我们正确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细菌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抗生素的耐药性知识点。

一、耐药性的定义和成因耐药性是指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药性能力,即在抗生素存在的条件下,细菌依然能够存活并增殖。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因:1. 细菌的自然突变:细菌具有较高的突变率,在繁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突变体,其中可能有一部分突变体对抗生素具有一定的抗药性。

2.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未按医生建议使用、过量使用、频繁切换使用等,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3. 抗生素在农业和畜牧业的广泛应用:农业和畜牧业中使用抗生素促进生长和预防疾病,会导致环境和食品链中的细菌接触到抗生素,从而产生耐药性。

4. 抗生素的误用和滥用:一些人通过非法渠道购买抗生素,进行自行治疗或预防,或将抗生素作为增肥剂使用,这些都会加速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发展。

二、耐药性的危害抗生素的耐药性给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治疗难度增加:当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后,致病菌感染会变得难以治愈,需要使用更强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而这些强效的抗生素往往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和风险。

2. 增加医疗费用:由于耐药细菌的出现,治疗细菌感染所需的药物费用大幅增加。

此外,耐药性还会导致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频繁的复诊,进一步增加了医疗费用。

3. 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抗生素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耐药细菌之间的传播以及跨国界传播,使得治疗细菌感染变得更加困难,增加了公共卫生风险。

4. 生态系统破坏:抗生素耐药性不仅影响人体和动物,还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滥用和排放,会导致环境中的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破坏生态平衡。

抗生素的使用时机知识点

抗生素的使用时机知识点

抗生素的使用时机知识点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在现代医疗中,抗生素被广泛使用来治疗细菌感染,但其使用时机的掌握至关重要。

不正确或滥用抗生素的使用会导致多种问题,包括抗药性的出现和副作用的增加。

因此,正确了解抗生素的使用时机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个关于抗生素使用时机的重要知识点。

一、什么是抗生素使用时机?抗生素使用时机指的是在何时开始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通常,抗生素应该在确定患者患有细菌感染且需要药物治疗时开始使用。

确定感染类型可以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得出。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部位的特点,医生会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同时,使用抗生素的时长和剂量也需要根据感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二、抗生素使用时机的重要性正确的抗生素使用时机对于治疗感染非常重要。

如果在没有确认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患者的病情,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此外,滥用抗生素也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原本可以治疗的感染变得难以治愈。

三、抗生素使用时机的考虑因素1. 感染类型:不同的细菌感染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因此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这可以通过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验等手段来确定。

2. 感染严重程度:在确定感染类型后,还需要考虑感染的严重程度。

一般来说,对于严重感染或敏感细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治疗应尽早开始。

而对于轻度感染或不确定是否为细菌感染的情况,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如果病情没有改善再考虑使用抗生素。

3. 患者个体特点:抗生素的选择也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特点,如年龄、性别、妊娠状况、肝肾功能等。

有些抗生素在特定人群中可能具有禁忌或限制使用。

4. 细菌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性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在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时,医生需要了解当地的细菌耐药情况,以避免选择对当地常见耐药菌株无效的药物。

四、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滥用抗生素会带来多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药物耐药性:过度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这对治疗细菌感染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抗生素活动总结

抗生素活动总结

抗生素活动总结引言概述: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它们在医疗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抗生素的活动进行总结,包括其作用机制、分类、使用注意事项、耐药性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某些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失去保护,最终死亡。

1.2 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青霉素类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的DNA合成,使细菌无法进行正常的遗传物质复制,从而阻碍其生长和繁殖。

1.3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运作。

二、抗生素的分类2.1 根据作用范围分类:广谱抗生素能够对多种细菌产生作用,而狭谱抗生素只对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

2.2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抗生素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多个类别,每个类别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2.3 根据来源分类:抗生素可以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全合成抗生素,根据其来源不同,其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也有所差异。

三、抗生素的使用注意事项3.1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选择,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2 注意过敏反应:某些人对抗生素可能存在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等,因此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告知医生过敏史。

3.3 遵守用药规范: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抗生素失效。

四、抗生素耐药性问题4.1 耐药基因的传播: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来传递耐药基因,使得抗生素对其失去作用。

4.2 多重耐药问题:某些细菌可同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这对治疗感染疾病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4.3 抗生素滥用的影响: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是导致耐药性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教育。

五、抗生素的未来发展方向5.1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随着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发新型抗生素,以应对新型细菌感染。

八年级下册生物抗生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生物抗生素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生物抗生素知识点Antibiotics are medicines that are used to treat infections caused by bacteria. 抗生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These medications work by killing or inhibiting the growth of harmful bacteria in the body. 这些药物通过杀灭或抑制体内有害细菌的生长来发挥作用。

Antibiotics are commonly prescribed by doctors to help fight bacterial infections and save lives. 医生常开抗生素来帮助对抗细菌感染并挽救生命。

However, the misuse and overuse of antibiotics have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a major global health threat.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已导致耐药性的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健康威胁。

Antibiotic resistance occurs when bacteria mutate and become resistant to the effects of antibiotics. 抗生素耐药性发生在细菌突变并对抗生素的影响产生耐药性时。

This means that the antibiotics no longer work to kill or inhibit the growth of the resistant bacteria. 这意味着抗生素不再能够杀灭或抑制这些耐药性细菌的生长。

As a result, infections caused by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are harder to treat and can lead to serious complications or even death. 因此,由抗生素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更难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药学基础知识】青霉素的知识点梳理

【药学基础知识】青霉素的知识点梳理

【药学基础知识】青霉素的知识点梳理青霉素的知识点是卫生事业单位药学常考内容,今天整理药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青霉素。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

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

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

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

对该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

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

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

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

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

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

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

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

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抗菌药物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物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物知识点总结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根据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磷酸酯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广谱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头孢他啶)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横相链肽聚糖的合成而破坏细菌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菌核酸合成:如磺胺类抗生素干扰了细菌对叶酸的合成从而抑制DNA合成。

3.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的30S核糖体亚基来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4. 干扰细菌代谢途径: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抑制DNA合成酶和破坏细菌DNA的正常结构来杀死革兰氏阴性细菌。

5. 干扰细菌细胞膜:如聚肽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来杀死革兰氏阳性细菌。

三、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消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等。

它们也被用于预防手术后感染或特定高危人群的感染。

四、抗菌药物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某些患者对特定抗菌药物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等症状。

2. 肠道菌群失调:抗菌药物不仅杀死致病菌,也会破坏肠道正常的细菌菌群,导致腹泻、便秘等肠道问题。

3. 肝肾损害:某些抗菌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需密切监测。

4. 耐药性:滥用抗菌药物或不规范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医嘱用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嘱托使用抗菌药物,不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止用药。

2. 避免滥用:正确认识抗菌药物,避免不合理使用或滥用,以免导致耐药性问题。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生素章节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抗生素章节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述第一节 常用术语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抗菌活性:指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杀菌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

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化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动物致死量/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 【化疗指数越大,表面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高】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耐药性:因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又称抗药性。

交叉耐药性: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若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抗菌药滥用易产生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菌2、按照适应症选药:青霉素对链球菌(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G 杆菌敏感,宜选用,不能 用青霉素者可用红霉素,链球菌不能用庆大霉素。

3、抗菌药的预防应用4、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5、防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其他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发热原因不明者 不宜用抗菌药。

对比:药动学——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治疗指数:LD 50/ED 50(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治疗小的药物安全】P23一、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 阻碍肽聚糖的合成 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包括两性霉素B 、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三、抑制或干扰细胞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四、影响核酸和叶酸的代谢(抑制DNA 、RNA 的合成):喹诺酮类、利福平、磺胺类等。

抑制DNA 回旋酶 RNA 多聚酶竞争二氢叶酸合酶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钝化酶(合成酶)水解酶 抗生素结构发生改变 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药物作用靶部位改变 3、改变细胞外通透性 4、增加代谢拮抗物6、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抗菌药的联合应用:病因未明而又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和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长期用药有可能产生耐受性者。

药综备考药物化学知识点 抗生素

药综备考药物化学知识点 抗生素

1、分类1)β-内酰胺类2)四环素类3)氨基糖苷类4)大环内酯类5)多肽多烯类6)其他类病源微生物:细菌、真菌、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细菌:能被革兰氏试剂(结晶紫和碘)染为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相反不能染色或呈粉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

按形态:杆菌、螺旋菌、球菌抗生素(Antibiotics)抗生素是某些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或用化学方法合成的相同化合物或结构类似物,在低浓度下对各种病原性微生物或肿瘤细胞有强力杀灭、抑制或有其他药理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干扰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抑制胞浆外黏肽的交联过程;磷霉素和环丝氨酸干扰胞浆内黏肽前体N-乙酰胞壁酸的合成;万古霉素干扰胞浆膜阶段的黏肽合成.(2)损伤细胞膜: 多粘菌素B和两性霉素等作用在细胞膜上,引起细胞膜的损伤,通透性增加,细胞内物质外流.(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氯霉素, 林可霉素,四环素和大环内酯,氨基糖苷类,噁唑烷酮类药物能够与细菌核糖体中的亚基作用,阻止细菌蛋白质的合成.(4)抑制和干扰核酸的合成: 磺胺干扰四氢叶酸的合成,进而影响DNA的合成. 利福平和灰黄霉素干扰细菌RNA和DNA的合成和转录;喹诺酮类药物抑制细菌的拓扑异构酶,使DNA的复制受阻.第一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基本结构结构特点(1)除单环β-内酰胺类外,均具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四元环通过N及相邻的叔C与另一个五元(六元)环稠合,青霉素类的稠合环氢化噻唑环,头孢菌素类的稠和环是氢化噻嗪环(2)除单环β-内酰胺类,2位C连有羧基;青霉素类C-6,头孢菌素类C-7,单环β-内酰胺类C-3都有酰胺侧链(3)β-内酰胺环取代基在环平面下称α键,用虚线表示;在环平面上称β键,用实线表示(4)优势构象为两个稠合环非共平面。

青霉素沿N1-C5轴折叠,头孢菌素沿N1-C6轴折叠(5)抗菌活性与母体的构型有关。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详细复习知识点

执业药师考试-药理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详细复习知识点

第八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1.氨基糖苷类的共性氨基糖苷类抗菌作用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2.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等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作用机制1.抗菌机制: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对细菌蛋白质合成中——起始阶段、肽链延伸阶段和终止阶段——均有抑制作用。

2.具有较长时间抗菌后效应(PAE)。

3.具有初次接触效应(FEE)——细菌首次接触药物,迅速被杀死,当未被杀死的细菌再次或多次接触同种抗生素时,其杀菌作用明显降低。

4.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二、抗菌谱需氧G-菌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包括金葡和表皮葡萄球菌)链霉素和卡那霉素——结核杆菌三、临床应用1.需氧G-杆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2.结核——链霉素;3.非典型分枝杆菌——阿米卡星。

四、不良反应1.耳毒性——尤其卡那霉素!(1)前庭损害,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发生率依次为:卡那霉素>链霉素>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2)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

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2.肾毒性——尤其新霉素。

3.神经肌肉阻滞——尤其新霉素。

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或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

4.变态反应——尤其链霉素。

皮疹、发热、血管神经性水肿。

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尤其是链霉素,发生率低于青霉素,但死亡率高——静注肾上腺素及钙剂抢救。

氨基苷类不良反应氨基苷链奈阿庆,不良反应很接近。

损害第八脑神经,耳聋呕吐伴眩晕。

蛋白管型尿伤肾,阻断肌肉害神经。

四肢无力呼吸停,链霉过敏仅次青。

氨基苷类不良反应耳毒肾毒肌肉阻,过敏仅次青霉素。

土霉素知识点总结

土霉素知识点总结

土霉素知识点总结一、土霉素的化学特性土霉素的化学名为2-(diethylamino)ethylthioacetamide和Valnemulin Hydrogen Fumarate。

其化学结构为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式为C28H47NO4S,分子量为493.757g/mol。

土霉素呈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苦味,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亚砜等有机溶剂,几乎不溶于水。

土霉素在低温下相对稳定,但易受光、热和氧气的影响而分解,因此宜密封保存、避光、干燥。

二、土霉素的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土霉素是一种蛋白质合成抑制剂,通过与细菌的30S亚基上的23S rRNA结合,阻碍表达细菌蛋白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和杀灭细菌的作用。

土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抗菌活性,对于猪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有很好的杀菌效果。

2. 生长促进作用除了直接的抗菌作用外,土霉素还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中作为生长促进剂。

土霉素通过影响动物的蛋白质合成、脂肪代谢,进而促进动物的生长,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生长周期。

三、土霉素的临床应用土霉素主要用于家禽和畜牧业中,特别是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和肠道疾病。

常见的应用动物包括猪、家禽、兔子等。

具体应用疾病有:1. 鸡的传染性鼻炎、呼吸道综合征等呼吸道疾病;2. 猪的传染性胃肠炎、支气管炎、螺旋体病等;3. 兔子的猎血鼻炎和淋巴母细胞增生症等。

四、土霉素的不良反应1. 皮肤过敏反应:少部分动物对土霉素过敏,可出现斑块、水肿、发痒等皮肤过敏症状。

2. 消化道反应:部分动物在服用土霉素后可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消化道不适。

3. 肌肉注射不良反应:局部注射土霉素可引起局部溃烂和皮下组织坏死。

不良反应发生后,应立即停止使用土霉素,并在兽医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五、土霉素的药代动力学土霉素主要以代谢的形式排泄,大多通过肝脏代谢,并在肾脏排泄。

它的生物利用度高,吸收迅速,并在体内蛋白结合度较高,半衰期约为20-30小时。

抗生素知识点

抗生素知识点

抗生素知识点
抗生素,即抗菌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它们在医
学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以下是关
于抗生素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例如青霉素、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特
定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

2. 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嘱托按时按量服用,不可随意
更改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

同时,应该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免导致细
菌耐药性的增加。

3. 抗生素的副作用
抗生素在治疗感染疾病时,可能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皮疹等。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应该密切关注身体状况,
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
由于滥用和不正确使用抗生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原本
有效的抗生素失去了疗效。

因此,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不可随意滥用。

5. 抗生素的合理选择
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患者的年龄、病情
的轻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以确保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总之,了解抗生素的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耐药
性问题的发生,对于维护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望大家在使用抗生素时能够谨慎对待,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十四章抗生素

第十四章抗生素

第十四章抗生素药物的分析一选择题(一)单选题相同知识点: 抗生素药物概述1.Ch.P(2005)附录"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属于()。

A.化学方法 B.物理方法 C.物理化学方法 D.生物学方法 E.抗生素检定法答案:D2. 抗生素的微生物测定法具有的特点是()。

A.简单易行 B.准确度高 C.方法专属性好 D.与临床应用一致 E.灵敏度低答案:D3. 属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为()。

A.阿莫西林 B.头孢羟氨苄 C.罗红霉素 D.四环素 E.庆大霉素答案:E4.罗红霉素属于抗生素的类别()。

A.氨基糖苷类 B.四环霉素 C.青霉素类 D.β-内酰胺类 E.大环内酯类答案:E相同知识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析5. 可发生羟戊酸铁反应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青霉素 C.红霉素 D.链霉素 E.庆大霉素答案:B6.青霉素属于()。

A.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B.四环霉素类抗生素C.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D.β-内酰胺类抗生素 E.生物碱类答案:D7. 汞量法测定青霉素钠含量计算结果时,所利用的青霉素钠与硝酸汞滴定液(0.02mol /L)的摩尔比为()。

A.1:2 B.2:1 C.1:1 D.3:1 E.3:2答案:C8. 汞量法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时,判断滴定终点以()。

A.指示剂变色为准 B.达到化学计量点时为准 C.滴定反应进行完全为准D.第一个滴定突跃为准 E.第二个滴定突跃为准答案:E9. 中国药典05年版规定,青霉素钠的含量测定方法为()。

A.非水溶液滴定法 B.旋光法 C.紫外分光光度法 D.汞量法 E.碘量法答案:D10. 阿莫西林中阿莫西林聚合物的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中的分子排阻色谱法,是根据阿莫西林聚合物与阿莫西林()。

A.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 B.电荷大小不同而被分离C.吸附系数不同而被分离 D.极性大小不同而被分离E.极性官能团多少不同而被分离答案:A 解题思路:考察重点是对色谱法分离机理的掌握。

抗生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抗生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抗生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抗生素类药是2014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抗生素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重要考点,而且好多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都很相似,很难记忆。

中国医考网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 青霉素: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转肽酶,使细胞壁合成障碍。

2. 大环内脂类: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

3. 林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相同,由于它们在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的结合点与红霉素和氯霉素相同或相近,不宜同时使用。

4. 氨基糖苷类:①与细菌体内核糖体70S亚基形成始动复合物;②选择性地与细菌体内核糖体30S亚基结合,使mRNA在翻译时出现错误,导致异常或无功能蛋白质合成;③阻滞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合成好的肽链不能释放;④抑制核糖体70S亚基的解离,使菌体内核糖体循环利用受阻。

5. 四环素类:通过与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与其A位结合,肽链形成受阻而抑菌。

6. 氯霉素类:主要作用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通过与rRNA分子可逆性结合,抑制由rRNA直接介导的转肽酶,使肽链不能延伸,从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

7. 喹诺酮类:①通过形成DNA回旋酶-DNA-喹诺酮三元复合物,抑制酶的切口活性和封口活性,阻碍细菌DNA复制而达到杀菌作用。

②通过对拓扑异构酶Ⅳ的抑制作用,干扰细菌RNA复制。

8. 磺胺类:磺胺类药物与PABA的结构相似,可与PABA竞争二氢蝶酸合酶,妨碍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干扰菌体叶酸合成,进而影响核酸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执业医师考试药理学抗生素类经常考到的药物抗菌作用机制。

希望能给大家的复习带来帮助。

在以后的复习中,小编还会跟大家分享一些其他相似知识点总结。

希望大家也能够勤总结,对比记忆。

通辽分校近期开课课程请致电咨询或加微信号:tloffcn地址:华申时代广场B座南门东侧中公教育我们的qq群号为:238849214更多阅读资料请登录:。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

药师职称考试药理学知识点总结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及其他抗生素一、大环内酯类(一)分类按化学结构:14元环大环内酯类天然:红霉素半合成: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15元环大环内酯类半合成:阿奇霉素16元环大环内酯类天然: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半合成:罗他霉素、交沙霉素按发展阶段分:第一代:红霉素、地红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主要用于:治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及耐青霉素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第二代:罗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米欧卡霉素增强抗菌活性及抗菌后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延长t1/2、对酸稳定。

第三代:泰利霉素对大环内脂-林克霉素-链霉素耐药菌株有效。

(二)大环内酯类的共同特点【抗菌作用机制】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体内过程】天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吸收:碱性抗生素,不耐酸,口服多用肠溶片或酯化产物;分布: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体液中,血中药物浓度低;肝脏代谢,胆汁排泄,胆汁中浓度高,可有肝肠循环。

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血浆t1/2长;经胆汁和肾脏排泄。

如:依托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三)常用代表药1.红霉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比相似而略广,为抑菌药——相似——G+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钩端螺旋体——略广——四体、军团菌、弯曲菌、弓形虫【临床应用】白衣空军百支曲青败红战是首选(1)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或对青霉素过敏者的金葡菌感染。

(2)在下列治疗中红霉素列为首选:军团病、白喉带菌者、百日咳、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空肠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或肠炎。

(3)可用于妊娠期、婴儿、新生儿,是妊娠期治疗泌尿生殖系统衣原体感染的一线药。

【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口服或静脉给药均可引起(2)肝损害:酯化物(依托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发生率高(40%)肝功能不良、胆道梗阻禁用!!(3)耳毒性(肾功能不良者发生多)心脏毒性(静滴速度过快,特殊致死反应)静脉注射给乳糖酸红霉素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抗生素相关知识点总结

抗生素相关知识点总结

抗生素的发现和历史最早的抗生素是由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的青霉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抗生素,对细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

青霉素的发现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也开启了抗生素的时代。

从此以后,人类陆续发现了许多种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抗生素家族。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药理学作用机制,抗生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环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多肽类抗生素等等。

在临床应用中,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根据细菌的特性和感染部位来选择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抗生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抑制或杀死细菌:(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导致细菌死亡。

(2)影响细菌核糖体的功能: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会影响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3)阻断细菌DNA复制和转录:如喹诺酮类抗生素,会干扰细菌的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抗生素虽然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伤、消化道不适、神经系统反应等等。

此外,长期或不当使用抗生素还会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对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抵抗性,导致抗生素无法对细菌产生预期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在养殖业和农业生产中的大量使用、病原菌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产生的耐药变异等。

为了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监管和管理、研发新型抗生素等。

抗菌药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知识点总结

抗菌药知识点总结一、抗菌药的概念1. 抗菌药的定义抗菌药是一种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药物。

抗菌药通常被用于治疗感染疾病,可以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抗菌药通常被分为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等不同种类。

2. 抗菌药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使其失去活力或死亡。

不同种类的抗菌药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3. 抗菌药的使用范围抗菌药的使用范围涉及很广,可以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感染、性传播疾病以及严重感染性疾病等。

二、抗菌药的分类1. 抗生素的分类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疾病。

抗生素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

2. 抗真菌药的分类抗真菌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真菌感染疾病。

抗真菌药可以分为聚酮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等。

3. 抗病毒药的分类抗病毒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病毒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疾病。

抗病毒药可以分为抗HIV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等。

4. 抗寄生虫药的分类抗寄生虫药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寄生虫的药物,通常被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疾病。

抗寄生虫药可以分为抗原虫药、抗蠕虫药、抗血吸虫药等。

三、抗菌药的使用原则1. 根据病原体选择抗菌药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抗菌药,不同的感染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

2. 确定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确定合适的抗菌药剂量和疗程,确保药物的达到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3.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菌药,不要随意增减药量或时间,避免过度或不足用药导致治疗失败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抗生素知识点

抗生素知识点

抗生素知识点抗生素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帮助人体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类、使用注意事项以及抗生素耐药性等知识点。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以下几种作用机制发挥其抗菌作用:1. 细胞壁的干扰:某些抗生素能够进入细菌,并与其细胞壁合成相关的酶结合,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导致菌体膜破裂、溶解和死亡。

2.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抗生素可以与细菌中的核糖体结合,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阻断病原菌生长繁殖,从而起到治疗感染的效果。

3. DNA合成的阻断:部分抗生素干扰细菌DNA的合成,使细菌无法合成完整的DNA链,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二、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抗菌谱,抗生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其抗菌作用。

2.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通过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4.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氧四环素等,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起到抗菌作用。

5. DNA酶抑制剂类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DNA的合成来杀死细菌。

三、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时,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1. 依照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属于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使用前要详细告知医生个人病史、过敏史等信息,严格按照医嘱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使用。

2. 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感冒、发热等病症中,如果没有医生的指导,不要擅自使用抗生素,以免增加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3. 严格按照疗程使用:即使症状缓解,也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疗程使用抗生素,以确保病菌被彻底清除,并预防复发。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些抗生素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或产生副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生素:生物所产生的能够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

2效价单位:每ml或每mg样品中所含某种抗生素有效成分的多少3抗菌谱:把某种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和剂量称为该种抗生素的抗菌谱。

广谱抗生素:既抗G+菌,又抗G-菌4二重感染: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抑制作用而发生生态失调,未受到抑制的细菌或外来的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

通常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白色念球菌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

5培养基: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6选育:菌种经过诱变因素处理,然后用随机方法或理性的方法进行筛选,获得目的菌种7前突变:诱变剂所造成的DNA分子的某一位置的结构改变称之前突变可以通过影响DNA复制而成为真正的突变,也可以经过修复重新回到原有的结构,即不发生突变8表型迟延: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9抗生素合成的前体: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菌体用来构成抗生素分子而本身结构又没有显著改变的物质,如苯乙酸是青霉素用来构成青霉素G分子中的苯乙酰基,而苯乙酸的结构无显著变化。

10原生质体融合:用脱壁酶将微生物细胞壁除去,制成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PEG)促进原生质体发生融合,从而获得融合子,它保持原细胞的一切活性11表型迟延: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12理性化筛选根据已知的或可能的生物途径、代谢调控机制和产物分子结构来设计筛选方法,以打破微生物原有的代谢调控机制,获得能大量形成产物的高产突变株。

比如,已得到去代谢物调节突变株、抗生素酶缺失突变株、形态突变株、耐前体及结构类似物突变株、膜渗透性突变株等13热阻: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14相对热阻:相同条件下两种微生物热阻的比值15初级代谢: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机体的结构物质和对机体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或是为机体生长提供能量的一类代谢16次级代谢:存在于某些生物中,并在一定的生长期内出现的一种代谢类型17溶媒萃取法提取抗生素用一种溶媒将溶质自另一种溶媒中提取出18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抗生素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将抗生素洗脱下来,达到浓缩纯化的目的19吸附法提取抗生素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抗生素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将抗生素吸附于其上,然后改变条件(如pH值),以适当的洗脱剂将抗生素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20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定义:一类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交联聚合物,具有网状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依选用的骨架材料不同有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之分,又名大网格吸附剂。

21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culture,FBC):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隙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抗生素发展的黄金时代60年代;1929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40年,Chain 和Florey提取纯化了1943,Waksman发现链霉素;酶抑制剂概念的提出:梅泽滨夫(Umezawa)微生物有机体内酶及其抑制剂是共存的酶抑制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有效药物(HMG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雷帕霉素等受体拮抗剂:新生霉素青霉素效价表示方法:(稀释单位法)1个青霉素效价单位=抑制50ml肉汤培养基中生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青霉素浓度1mg青霉素G钠盐能抑制83350ml肉汤中生长的葡萄球菌,所以1mg青霉素G钠盐的效价单位为1667u。

链霉素SM效价(重量单位法):规定链霉素效价单位=1000u/mg(SM分子量581.6,链霉素硫酸盐分子量728.7)链霉素硫酸盐效价=SM理论效价× SM分子量/盐分子量=1000 ×581.6/728.7=798 u/mg按产生菌分类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灰黄霉素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灰色链霉菌)、红霉素(红色链霉菌)、四环素(金色链霉菌)、林可霉素(林肯链霉菌)庆大霉素(小单孢菌)等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短杆菌肽按化学结构分类1、β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柱晶白霉素、螺旋霉素等4、四环类: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5、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杆菌肽、短杆菌肽医用抗生素应具备的条件:具有“选择毒力”、生物活性大、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滥用抗生素问题:无指征滥用抗生素;对抗生素不良反应重视不够;抗生素的疗程没有计划且过长,剂量不规范;存在不合理抗生素联用现象;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与抗生素应用指导方面;滥用抗生素将导致的后果:毒性反应、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病菌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的生产方法(三大类)1. 生物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菌种→种子制备→发酵→提炼→精制→成品特点:成本较低,周期长,波动性较大。

2. 化学合成法某些抗生素化学结构简单,可用全合成的方法进行生产,如氯霉素。

3. 半化学合成法(半合成法)两个阶段:①通过生物合成法制取某种抗生素,如青霉素G→6APA ②用化学法进行结构改造。

新抗生素产生菌的寻找海洋微生物、稀有放线菌、极端微生物2选育高产菌株3抗生素生物合成机理以及产生菌的代谢控制及其调节的理论研究4作用机理的生物化学基础的研究抗生素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青霉素抑制转肽酶机制:青霉素与肽聚糖末端的D-Ala-D-Ala的结构相似,替代底物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2)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红霉素、四环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许多抗生素的原始作用点都是蛋白质的合成系统蛋白质合成过程分为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1、抑制起始反应如:春日霉素抑制30S复合物的形成,2、抑制肽链延长过程如:四环素抑制氨基酰-tRNA与核糖体A座的结合。

3、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反应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抑制肽转移酶(阻断肽与tRNA的结合),阻断了终止反应(3)抑制核苷和核酸的合成利福霉素:抑制细菌的RNA多聚酶,但对动物的RNA多聚酶几乎无作用,有优良的选择毒性放线菌素:可与双链DNA中的脱氧鸟苷以氢键结合,抑制依存于DNA的RNA聚合酶作用蒽环类抗生素:包括柔红霉素、阿霉素、阿克拉霉素A等。

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和DNA多聚酶的反应,还能切断DNA的一条链丝裂霉素C:抑制DNA合成并使DNA链断裂,但原始作用点还未确认博莱霉素:有抗肿瘤和细菌的作用,切断DNA的一条链细菌的耐药一、耐药性的遗传学机制诱导性耐药、非诱导性耐药(结构性耐药)、人工耐药菌、自然耐药菌主要机制:具有控制耐药性遗传的质粒,在肠道菌中为R因子,葡萄球菌中为r因子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1、细菌产生灭活酶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3、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4、细胞膜主动外排机制* 菌种保藏1、定期移植保藏法2、矿油(液体石蜡)保藏法3、沙土保藏法4、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5、液氮冷冻保藏法液氮(-196℃培养基组成: C 源、N 源、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水、生长因子和前体等成分快速碳源和慢速碳源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发酵初期较高浓度葡萄糖有利于菌丝体萌发、生长和大量繁殖。

在同样的发酵周期内,缩短了营养期;葡萄糖可以产生碳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葡萄糖和淀粉二者的配比是优化红霉素产生菌种工艺,提高红霉素发酵效价的一个重要措施生理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N源生理碱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能形成碱性物质的无机N源氨水:经常被作为pH调节剂起作用;发酵过程中补充N源的一种,能被迅速利用;注意少量多次加入,以防培养基pH值急剧升高,并加强搅拌;注意防止污染(嗜碱微生物的存在)抗生素合成的前体: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菌体用来构成抗生素分子而本身结构又没有显著改变的物质,如苯乙酸是青霉素用来构成青霉素G分子中的苯乙酰基,而苯乙酸的结构无显著变化。

液体培养基:是发酵工业大规模使用的培养基四、原副材料质量的稳定性五统一:品种、产地、加工方法、储存条件、质量标准抗生素生产——菌种选育抗生素工业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菌种选育、发酵、提炼菌种选育理论基础自发突变(10^-7)诱发突变(10^-4),为育种主要手段菌种选育技术—经验育种:自然选育(最多)、诱变育种现代菌种选育: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分子育种(2)诱变育种:利用诱变剂处理微生物群体,使其中部分细胞的遗传物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微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然后从群体中筛选出目的菌株的过程特点:速度快、收效大、方法简便、缺乏定向性、工作量大主要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处理和筛选突变株三个部分诱变剂:凡能显著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各种因素都称为诱变剂1.物理诱变剂:主要包括紫外线(UV)、X射线、γ射线(γ-ray)、快中子(FN)、β射线、超声波、激光等。

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影响DNA复制紫外线的诱变育种:15W、260nm;距离为15~30cm;照射时间一般为几秒至几十分钟;可见光复活2.化学诱变剂烷化剂:亚硝基胍、甲基磺酸、亚硝酸等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6-氨基嘌呤等嵌合剂:吖啶类染料、溴化乙锭等抗生素:丝裂霉素C 、放线菌素D等化学诱变剂的优缺点:大多数情况下,就突变数量而言,要比电离辐射更有效;经济的,因为只需要少量的合适的诱变剂,设备是实验室的一般玻璃器皿,一个蒸气罩;大部分诱变剂是致癌剂3.生物诱变剂噬菌体:溶源性噬菌体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1、选择合适的出发菌株——通过选育能有效提高目标产物产量的菌株,用作诱变的出发菌株必须产量高,对诱变剂的敏感性大,变异幅度大2、采用分散状态的孢子悬浮液处理3、采用单核细胞(或核质体)处理4、注意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对数期的细菌、霉菌或放线菌的分生孢子稍稍萌发5、适宜的诱变剂量DNA损伤的修复:光复活作用、切补修复、重组修复又称为复制后修复、SOS修复系统、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增变突变型效果:校正差错:光复活作用、切补修复、DNA多聚酶校正作用;引起差错:重组修复、SOS修复系统从突变到突变型表型迟延: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

A 分离性迟延:是经诱变处理后,细胞中的基因处于不纯的状态,突变型基因由于属于隐性基因而暂时得不到表达,需经过复制、分离,在细胞中处于纯的状态时,其性状才得以表达。

B 生理性迟延: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变为纯合状态时,还不一定出现突变表型,新的表型必须等到原有基因的产物稀释到某一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