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抗生素:生物所产生的能够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
2效价单位:每ml或每mg样品中所含某种抗生素有效成分的多少
3抗菌谱:把某种抗生素所能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范围和剂量称为该种抗生素的抗菌谱。
广谱抗生素:既抗G+菌,又抗G-菌
4二重感染:指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后,体内正常菌群因受到不同抑制作用而发生生态失调,未受到抑制的细菌或外来的耐药菌乘机大量繁殖而致病。通常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白色念球菌为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
5培养基:人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各种代谢产物的营养物质
6选育:菌种经过诱变因素处理,然后用随机方法或理性的方法进行筛选,获得目的菌种
7前突变:诱变剂所造成的DNA分子的某一位置的结构改变称之前突变可以通过影响DNA复制而成为真正的突变,也可以经过修复重新回到原有的结构,即不发生突变
8表型迟延: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
9抗生素合成的前体: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菌体用来构成抗生素分子而本身结构又没有显著改变的物质,如苯乙酸是青霉素用来构成青霉素G分子中的苯乙酰基,而苯乙酸的结构无显著变化。
10原生质体融合:用脱壁酶将微生物细胞壁除去,制成原生质体,再用聚乙二醇(PEG)促进原生质体发生融合,从而获得融合子,它保持原细胞的一切活性
11表型迟延:突变基因的出现并不等于突变表型的出现,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改变的现象
12理性化筛选
根据已知的或可能的生物途径、代谢调控机制和产物分子结构来设计筛选方法,以打破微生物原有的代谢调控机制,获得能大量形成产物的高产突变株。比如,已得到去代谢物调节突变株、抗生素酶缺失突变株、形态突变株、耐前体及结构类似物突变株、膜渗透性突变株等
13热阻: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温度、加热方式)下的致死时间
14相对热阻:相同条件下两种微生物热阻的比值
15初级代谢: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机体的结构物质和对机体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或是为机体生长提供能量的一类代谢
16次级代谢:存在于某些生物中,并在一定的生长期内出现的一种代谢类型
17溶媒萃取法提取抗生素用一种溶媒将溶质自另一种溶媒中提取出
18离子交换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将抗生素吸附在树脂上,然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将抗生素洗脱下来,达到浓缩纯化的目的
19吸附法提取抗生素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抗生素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将抗生素吸附于其上,然后改变条件(如pH值),以适当的洗脱剂将抗生素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
20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
定义:一类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的交联聚合物,具有网状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依选用的骨架材料不同有非极性、中等极性与极性之分,又名大网格吸附剂。
21补料分批发酵(Fed-batch culture,FBC):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隙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
抗生素发展的黄金时代60年代;1929年,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40年,Chain 和Florey提取纯化了1943,Waksman发现链霉素;酶抑制剂概念的提出:梅泽滨夫(Umezawa)微生物有机体内酶及其抑制剂是共存的
酶抑制剂: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有效药物(HMG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雷帕霉素等
受体拮抗剂:新生霉素
青霉素效价表示方法:(稀释单位法)
1个青霉素效价单位=抑制50ml肉汤培养基中生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青霉素浓度
1mg青霉素G钠盐能抑制83350ml肉汤中生长的葡萄球菌,所以1mg青霉素G钠盐的效价单位为1667u。
链霉素SM效价(重量单位法):
规定链霉素效价单位=1000u/mg(SM分子量581.6,链霉素硫酸盐分子量728.7)
链霉素硫酸盐效价=SM理论效价× SM分子量/盐分子量=1000 ×581.6/728.7=798 u/mg
按产生菌分类
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灰黄霉素
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灰色链霉菌)、红霉素(红色链霉菌)、四环素(金色链霉菌)、林可霉素(林肯链霉菌)庆大霉素(小单孢菌)等
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杆菌肽、短杆菌肽
按化学结构分类
1、β –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柱晶白霉素、螺旋霉素等
4、四环类: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等
5、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杆菌肽、短杆菌肽
医用抗生素应具备的条件:具有“选择毒力”、生物活性大、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质
滥用抗生素问题:无指征滥用抗生素;对抗生素不良反应重视不够;抗生素的疗程没有计划且过长,剂量不规范;存在不合理抗生素联用现象;细菌耐药性的检测与抗生素应用指导方面;
滥用抗生素将导致的后果:毒性反应、二重感染、菌群失调、病菌耐药性等。
一、抗生素的生产方法(三大类)
1. 生物合成法(微生物发酵法)菌种→种子制备→发酵→提炼→精制→成品
特点:成本较低,周期长,波动性较大。
2. 化学合成法某些抗生素化学结构简单,可用全合成的方法进行生产,如氯霉素。
3. 半化学合成法(半合成法)
两个阶段:①通过生物合成法制取某种抗生素,如青霉素G→6APA ②用化学法进行结构改造。
新抗生素产生菌的寻找海洋微生物、稀有放线菌、极端微生物2选育高产菌株3抗生素生物合成机理以及产生菌的代谢控制及其调节的理论研究4作用机理的生物化学基础的研究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1)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青霉素抑制转肽酶机制:青霉素与肽聚糖末端的D-Ala-D-Ala的结构相似,替代底物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2)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红霉素、四环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许多抗生素的原始作用点都是蛋白质的合成系统
蛋白质合成过程分为起始、肽链延长和终止三个阶段
1、抑制起始反应如:春日霉素抑制30S复合物的形成,
2、抑制肽链延长过程如:四环素抑制氨基酰-tRNA与核糖体A座的结合。
3、抑制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反应氯霉素、林可霉素等抑制肽转移酶(阻断肽与tRNA的结合),阻断了终止反应
(3)抑制核苷和核酸的合成
利福霉素:抑制细菌的RNA多聚酶,但对动物的RNA多聚酶几乎无作用,有优良的选择毒性
放线菌素:可与双链DNA中的脱氧鸟苷以氢键结合,抑制依存于DNA的RNA聚合酶作用
蒽环类抗生素:包括柔红霉素、阿霉素、阿克拉霉素A等。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以DNA为模板的RNA和DNA多聚酶的反应,还能切断DNA的一条链
丝裂霉素C:抑制DNA合成并使DNA链断裂,但原始作用点还未确认
博莱霉素:有抗肿瘤和细菌的作用,切断DNA的一条链
细菌的耐药
一、耐药性的遗传学机制诱导性耐药、非诱导性耐药(结构性耐药)、人工耐药菌、自然耐药菌
主要机制:具有控制耐药性遗传的质粒,在肠道菌中为R因子,葡萄球菌中为r因子
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3、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
4、细胞膜主动外排机制
* 菌种保藏
1、定期移植保藏法
2、矿油(液体石蜡)保藏法
3、沙土保藏法
4、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
5、液氮冷冻保藏法液氮(-196℃
培养基组成: C 源、N 源、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水、生长因子和前体等成分
快速碳源和慢速碳源对红霉素发酵的影响:
发酵初期较高浓度葡萄糖有利于菌丝体萌发、生长和大量繁殖。在同样的发酵周期内,缩短了营养期;
葡萄糖可以产生碳分解代谢物阻遏效应;
葡萄糖和淀粉二者的配比是优化红霉素产生菌种工艺,提高红霉素发酵效价的一个重要措施
生理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N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