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
教育发展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分析
宜州市民族中学陈绍斌黄汉帅
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是实施义务教育难以逾越而又必须逾越的老大难问题,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中国更是如此,它已是我国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滞后因素。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受制于经济基础薄弱、观念陈腐、教育内部缺乏活力三个因素。鉴于此,为较好地解决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龄女童受教育的问题,本文在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
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全球女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仍然面临很大歧视,报告认为,20世纪最后10年,全球女童小学入学人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男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在小学年龄段,全球有亿儿童失学,其中女童仍然占57%。此外,在128个向报告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只有52个达到或将要达到中小学教育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报告认为,教科文组织希望在2005年前实现这一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任务十分紧迫。报告还指出,中国在改善女童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成绩,不过在中学阶段,男生仍普遍多于女生。
一位学者曾指出:如果哪一个国家实现了农村女童的义务教育,那么,就可以认为它已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伟大目标。这充分说明,女童教育对普及义务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发现,由于民族风俗等对女童教育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虽各地区的女童教育均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进一步的考察表明,由于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文化观念、家长受教育水平、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女童教育远远落在男童后面,女童教育现状出现“三低一高”,即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低,辍学率高;女童入学率明显低于男童,女童辍学率明显高于男童。这一高一低,并不是由女童与男童之间的智力水平差异和他们的意愿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观念、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决定的。
一般说来,制约男童教育发展的主要是经济因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制约女童教育发展的,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社会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诸多因素。各地区的女童教育所以展现出不同特点,是与这些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在一些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等诸多因素,严重损害了女童教育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
(一)经济拮据,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使女童教育发展陷入困境
这些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发展不稳,经济类型多为半自然经济,基本上靠天吃饭,粮食不能自给。财政靠补贴,生产靠贷款。“民以食为天”,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部分群众生活贫困,尚未解决温饱,对教育需求不高或无力负担书本费和杂费。在这种生活得不到温饱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供孩子上学的问题。此外,由于交通电讯不畅、信息闭塞等缘故,农民对文化科技存有排斥思想,这些就自然构成女童教育的阻抗因素。
(二)封建残余思想、陈腐落后习俗是发展女童教育的精神枷锁
经受了几千年封建统治的中国人民,尤其是老一辈人还受到过旧礼教的熏陶,在思想深处,“男尊女卑”的意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首先,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严重,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中至今仍存在“窗子再大不是门,女人再好不是人”的错误观念,把女子当作围锅台、站炕沿、侍候男人、生儿育女的工具,认为女孩子是外人,终究要嫁人,供其上学念书白花钱;同时还有一种守旧的观念认为:女孩子有文化,见多识广,将来寻求自由恋爱,抗阻买卖婚姻(即包办婚姻),因此,最好还是让她们少读点书。其次,早婚习俗,也妨碍了女童上学念书。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的13岁左右定婚,14岁左右学针线茶饭,18岁左右就出嫁,他们认为“女孩子念书,不会针线茶饭,不会侍候人,嫁不出去才是丢人的事”。长期以来,重男轻女,早婚习俗,造成妇女对这种社会态度的认同,即将女性角色固认为“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交合,并以这个角色圈限定生活范围。在女童受教育方面,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是泼出去的水”,把女孩看作是别人家的人,女孩教育似乎与己无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在个别人的脑海里,还深深地刻着“三从四德”的旧观念。此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受到一些民族习俗的约束,在“女孩不出门,出门不露面,遇人绕着走,说话转过头”的习俗束缚下,不愿送女孩到学校读书。由于这些思想意识没有彻底根除,不可避免地成为女童教育的严重阻力。抽样情况反映,在家庭不能支付和支持所有子女入学或继续求学的情况下,淘汰的法则并不是看孩子们的智力和发展潜力,而是依照重男轻女的习惯性思维,首先让女孩离开学校。因此,女童受教育的机会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首当其冲地成了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牺牲品。
(三)家长、社会支持不力,女童教育的外部环境不良
经济落后地区的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家长文化水平低下,对教育缺乏认识。在母亲大多是文盲的家庭,很难使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养。家长在对待孩子入学问题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文化知识不能迅速地应用到生产中,一时也看不到文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功效。此外,家长,特别是母亲自我解放与发展意识淡薄,一大部分妇女心甘情愿地在家充当传统女性角色,对国家大事、新闻信息漠不关心,参政思想无从产生,教育孩子缺乏文化知识,方法又不恰当,结果形成守旧排斥文化科技的生产观,传统的以多子多女为荣的生育观,守旧的不求思变的生活观以及封建的男尊女卑的人生观。女性的这种自我意识和惰性成为影响自身走出家庭、接受教育、投身社会生活的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