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特性和用途;2. 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3. 能够探究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程教案;2. 标识画板;3. 白纸;4. 光线描图工具;5. 反射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们排成小组,每组拿出一张白纸,老师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标识出不同光源的位置,并用光线描图工具标另一侧的反射板,让学生们观察并用手指指向照在白纸上光线和光源的方向。
2. 实践-探究光的传播路径老师让学生在白纸上留下自己和同组同学的手印,让他们模拟太阳光照射到大地上后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用光线描图工具在白纸上画出光线的传播路径,并标上光源和手印的位置,比较不同光源照射到白纸上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的传播路径。
3. 实践-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两条垂直于三角形的箭头线段,让学生先观察和描述,再用光线描图工具画出箭头线段的反射光路径;老师用直尺在三角形边缘轻轻地扭动,让学生观察到箭头线段的光路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折射现象,学生们在白纸上继续模拟光的折射路径。
4. 实践-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老师用光线描图工具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入射光,学生们观察和比较不同角度反射时的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5. 思考-课堂小结老师让学生回顾在上述实践中探索、模拟光的传播路径、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的过程,再总结其中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点,如玻璃、光的聚焦能力。
在总结时,老师也可以借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引导所有学生的思考。
四、课后练习老师布置课后题目,包括光的特性、光的用途、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等方面的小测验,以促进学生分享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2. 教学中的实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光学的认识和理解;3. 教师在示范时要提前准备好素材,并讲清楚操作的流程,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4.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教育的乐趣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实录一:观察昆虫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的特征和行为,了解昆虫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特点。
准备材料- 昆虫标本或图片- 放大镜- 显微镜- 实验笔记本实施步骤1. 引入:向学生介绍昆虫的概念,询问学生对昆虫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观察昆虫标本或图片:展示昆虫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外形、颜色和特征,并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3. 放大镜观察:将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的细节,如触角、翅膀等。
4. 显微镜观察:将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让学生轮流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的微小部分,如眼睛、腿上的毛等,并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行为,讨论昆虫的生存方式和特点,并汇报给全班。
6.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所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和行为,并让他们体会到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实录二:探索水的三态变化目标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准备材料- 水- 烧杯- 温度计- 冰块- 火柴或蜡烛实施步骤1. 引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观察水的三态:将烧杯中的水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并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3. 加热观察:用火柴或蜡烛加热烧杯中的水,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测量水的温度。
4. 冷却观察: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的热水,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测量水的温度。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并汇报给全班。
6.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并让他们体会到实践探索的乐趣和科学知识的应用。
以上是两个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通过观察昆虫和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研究。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课堂实录及评析
《声音的传播》课堂实录与评析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师:同学们为什么快速安静的进入教室做好的呢?生:听到上课的铃声,我们就回到了教室。
师:对,是上课的铃声把我们招回教室。
现在,老师正在讲课,各个角落的学生是不是都能听到老师的讲课?生:是。
师: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很平常的现象。
虽然这些现象很普通,很平常,但是,它们却包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
下面,就请同学们从这些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好吗?(学生交流汇报)生:我想知道这些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生: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生: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生:我想知道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生:声音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师:问题提得真好。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声音的传播”这一问题来展开研究。
[评析: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上课铃声谈起,从而启发学生提出许多关于声音传播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情趣。
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寻求、探究之中。
]二、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做出猜想和假设。
师:声音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它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请同学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学生交流)师:哪组同学谈谈你们交流的结果?生:我认为声音可以通过桌子、墙壁传播。
生:我觉得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生:声音能通过水向外传。
生:声音还可以通过玻璃、铁管传播。
生:声音会拐着弯的传。
2、实验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想法,则你们的猜想正确呢?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的?生:我们想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生:我想用事实来证明。
师:老师同意你们的想法。
课前,我们大家一起准备了许多的实验材料,下面同学们就用这些材料,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前,首先确定自己想证明什么,再思考这个实验应怎么做。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与体会?你验证的是什么?怎样验证的?生:我认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小学科学《光的直线传播》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科学《光的直线传播》课堂教学实录光的直线传播课堂教学实录关键词:光;均匀;直线;传播;光线;光速;影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光源;(2)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2)经历“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播放动画:一人走进一间漆黑的房子,接着把灯打开,紧接着又进来一人将他的眼睛蒙上。
)师: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生2:不能看见物体,因为夜晚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师:站在明亮的房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生31:仍旧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将眼睛蒙上就是看不见物体。
(其他同学在思考,教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同学。
)师:想一想,谁能进一步说明一下?生6:是不是没有光芒进入我们的眼睛里?(同学们露出茅塞顿开的神色,教师露出满意的微笑,点点头。
)1师:他说的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实践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充满五颜六色的光的天下,阳光使我们的天下绚丽多彩,光使我们的生活花团锦簇。
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吧!从本章入手下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光的天下。
(二)、预指导(投影显示预内容)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
光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芒。
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地球上有什么》课堂实录
《地球上有什么》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出示图片)同学们看,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行星沿着它的轨道夜以继日地运行着,它孕育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生:地球。
师:关于地球,你都想了解它哪些知识?生1:地球的大小。
生2:地球的形状生。
生3:地球上都有些什么。
……师:好,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
这节课,我们先从地球的表面开始探究,看看地球上有什么?(引板书出课题)二、我们周围有什么师:同学们,地球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看一看想一想,我们的身边有什么?(学生交流发言)师:刚才同学们从我们身边说起,了解了我们周围都有什么。
(教师小结)三、地球表面有什么下面我们观看一段关于地球表面地形地貌介绍的视频,看从中你又能了解到些什么呢?生: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生: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生: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有关地球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可是地球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为了携带方便,人们也按照一定的比例把他绘制成平面图,也就是地图。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图例和比例尺的资料,同学们搜集了吗?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师:同学们看这就是比例尺,他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这个比例尺告诉我们,在地图上的一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师:谁能介绍一下图例?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在地图上翻拍下来的图例,从图例中我们能知道好多信息,如:……等等。
师:同学们,学会了看比例尺和图例,我们再来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就简单多了。
师:那么,我们会从地形图和地球仪中获得哪些信息呢?我们现在以小组的形式观察地形图和地(学生进行小组观察地球仪记录获得的信息)师: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生: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褐色的表示陆地;生:发现有颜色上的差别,分别代表海洋、高地和平原;生:图例、图标、比例尺;生:经纬度等……师:关于经纬度,你是如何知道的呢?生:上网查到的、书上看到的……(师给学生讲解经纬度的知识)师:很多同学注意课前搜集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大家注意学习借鉴。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引言本文记录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
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实用的策略,旨在提供一个简单而无法确认的教学指南。
实录内容实录一: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其需要的条件。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
2. 观察: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的不同部分,如根、茎、叶等,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特征。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生长的速度和样貌变化。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如阳光、水、空气等。
5. 拓展:鼓励学生提出更多关于植物生长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进行探索。
实录二:探索物体的浮沉原理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及影响因素。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浮力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体浮沉的思考。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在水中放置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并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3.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如形状、密度等。
4.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物体浮沉的原理,如比重大于1的物体下沉,小于1的物体浮起。
5. 应用:引导学生应用所学原理,解释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浮沉现象。
实录三:探索天气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及部分气象现象。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观察天气图、天气预报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兴趣。
2. 讨论:与学生讨论天气的变化规律,如四季交替、气温变化等。
3.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观察云的形状、测量温度等,以帮助他们理解天气变化的现象。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如高气压天气晴朗,低气压天气多云等。
5. 拓展: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气象学知识,如风力、降水等。
结论通过以上教学实录,我们可以看到,在小学科学教育中,通过引入、实验、总结和拓展等步骤,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集体备课实录
小学科学课集体备课实录
一、前言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进行了一次集体备课活动。
本次活动共有四位教师参与,我们将对本次集体备课的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和总结。
二、集体备课实录
1. 教学内容分析
首先,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是“水的循环”。
我们讨论了教学目标的设定,认为学生应该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现象。
2. 教学方法设计
接着,我们讨论了教学方法的设计。
我们认为应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水循环的过程。
我们设计了几个实验,包括水的蒸发、云的形成、降雨等,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如露水、瀑布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3. 教学资源准备
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讨论了教学资源的准备。
我们决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等,并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4. 教学评价设计
最后,我们讨论了教学评价的设计。
我们认为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提问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终结性评价则通过一份简短的测试来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总结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活动,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规划。
我们相信,通过这
样的集体备课活动,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植物的茎》课堂实录
《植物的茎》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能够选取合适的材料利用“解暗箱”的方法对植物的茎进行解剖,学习解剖茎的方法。
2、探究茎的作用,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热爱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自我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重点突破:通过试验操作探究茎的作用。
难点: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难点解决:微课直观演示与实验观察相结合。
教学准备:微课、植物的茎、小刀,红墨水,水杯,胶头滴管,搅拌棒,观察记录表;学生准备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人为什么能从婴儿长成成人?生1:需要吸收各种营养。
生2:需要水、阳光。
生3:每天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师:那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播放植物生长的视频。
从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植物靠什么生长?生2:植物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生3: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植物的各部分的?二、积极参与,大胆猜测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想了解,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我们先来猜测一下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植物的各部分的?生1:植物根吸来的水分靠茎输送到的叶和花的。
生2:植物茎内有管子。
生3:根吸来的水分靠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全身的。
、、、、、、三、设计方案,验证猜想师:茎内有管子这是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呢?生:动手实验。
师:对、实践得出的才是真理,为了我们的试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建议同学们自己动脑,独立思考,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方法。
师:你打算选用哪些实验材料,怎样做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学生独立思考)师:好,我想每个同学的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最好的实验方案,咱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好、新!(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方案)师:现在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案,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有意见或有补充可以及时地提出来。
一年级科学课堂实录
一年级科学课堂实录
课程标题:比较物体的大小和高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高矮、长短的概念比较不同物体的大
小和高度。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物体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关
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
教学内容及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进行课程导入。
2.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玩具熊,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哪个
玩具熊更高?”引导学生理解高矮的概念。
3.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哪支铅
笔更长?”引导学生理解长短的概念。
4.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两个物体进行比较,运用刚刚
学到的概念进行观察和实验。
5.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及时回答学生的
问题。
6.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优秀的
学生和小组。
7.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运用高矮、长短的概念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和高度。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一、引言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一名五年级科学老师,我一直致力于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接下来,我将通过实录形式,分享一堂生动、有趣的五年级科学课。
二、课堂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运动”。
通过这个主题,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四季变化、昼夜交替和时间的规律,培养他们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课堂实录1. 教师出示一幅展示地球与太阳之间关系的图片。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学生们踊跃发言,表达自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回答,激发他们的思考。
3.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地球运动的动画短片,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观看。
4. 教师利用实物模型,指导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地球运动的规律。
5. 学生们分组开展小实验,使用小圆球和小灯泡,模拟地球的旋转引起的昼夜交替。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昼夜交替的原因。
6.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天空,了解日出和日落的现象。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变化和规律。
7. 课堂结束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整理并分享给全班同学,增强了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四、课堂反思通过这堂课,我认为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但在课堂组织和时间控制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
下一次,我会更加注重学生参与的程度,增加小组合作的活动,并合理安排时间,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五、总结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科学教育体验。
张掖市第一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的结构》课堂实录
张掖市第一小学五年级《科学地球的结构》课堂实录今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在科学课上学习了地球的结构。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物展示,我们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是课堂实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老师简要介绍了地球作为我们熟悉的家园,有着厚重的外部壳,复杂的内部构造。
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我们身处的外部地球壳层,在地球构造中起到保护内部地幔和地核的作用。
接着,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地球模型,用以形象地展示地球的结构。
首先,老师指着地球模型上的外部薄壳说道:“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地壳,它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特点有所不同。
”我们仔细观察地球模型,果然看到在一侧是蓝色的海洋地壳,另一侧是绿色的大陆地壳。
接着,老师指着地壳下方的部分说:“这一层叫做地幔,它非常厚实,占据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
地幔由熔融的岩石和固体岩石组成。
”我们纷纷惊叹,原来地幔如此巨大而且有着复杂的组成。
最后,老师拿起地球模型的内部核心说:“这是地球的内核和外核,内核是固体,外核则是液体。
它们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犹如地球的内部炉火。
”我们纷纷感到好奇,地球内部竟然还有这样的核心。
在回顾了地球的结构后,老师进行了一次小测验,以查看我们对地球结构的理解情况。
问题包括地球最外部的层是什么、地幔由什么组成等。
我们积极参与,并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
接下来,老师启动了投影仪,播放了一段有关地震波传播和地震仪工作原理的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地震波可以被地震仪收集并转化为有关地球内部结构的数据。
这让我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地震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
最后,老师给我们分发了一份练习册,让我们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练习册中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等,要求我们对地球结构的了解进行灵活应用。
我们争分夺秒地完成了练习,并相互检查答案,以检验自己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堂生动有趣的课程,我们五年级的同学对地球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小学科学《书的历史》课堂实录
《书的历史》课堂实录课前谈话:你说我来猜2:42 开始上课师:这本字典书,你来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生:是用一页一页的纸来做的。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们也带来了书,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齐:纸师:出示各个地方的书,这些书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呢?生齐:纸师:那古时候的书也是用纸来做的吗?那是用什么材料来做的呢?生:用竹子来做的。
师:你能详细的跟大家来说一说吗?生:把竹子砍下来,然后写上字,让别人看。
教师把板书生:我知道古时候的书是在木头上的2:47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小蜗牛博士,古时候的书除了用竹片来做,还有用其他材料来做的吗?(教师课件播放视频)师:除了竹片以外,你还听到了哪些材料做的书生:丝绸师:对的,在最下面的那个图片生:我还听见古时候还用乌龟壳刻字生:还在动物的骨头上刻字生:还在泥土上刻字生:石头上生:青铜师:的确在铜上也有,做书的材料可真多啊。
同学们你知道这些字都是怎么写上去的?生:用尖尖的木头刻上去的。
师:想不想也来体验一下古人写字?今天就让小蜗牛带我们一起穿越回去。
我们从后往前穿越。
以前有用刀刻的,后来就出现的毛笔,你们会用毛笔来写字吗?课件小蜗牛播放书写要求。
2:52 学生体验用毛笔在竹片上写字2:55师:带着对毛笔和竹片的感受,我们继续往前穿越,穿越到陶泥时代。
那时候是用什么来写字的。
生:是用贝壳生:我觉得是用泥板生:我觉得在动物的骨头上写师:在泥板上写,应该用什么在泥板上写呢?生:用刀生:用硬的,打印的。
生:树枝师:当时的条件没有打印机,确实是用树枝来写的。
(课件播放小蜗牛的新任务)生:在泥板上写自己的名字生:小蜗牛说了在竹片上写字和在泥板上写字进行比较师:你为你们小组赢得了一颗星,这次我们还有记录表,你来看看,你能看明白吗?生:把边上的这些词选进行。
师:我再补充一些,把这些特点的词,撕下来贴上去。
如果有其他发现,写在其他这一栏里。
3:01学生拿出材料,进行体验3:07学生整理材料,交流师:这三种材料都能写字吗?你能带着你们的记录表来跟大家说说你们的发现吗?生:纸是容易损坏的。
小学科学教案: 课堂实录-苏教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摆》
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5课《摆》课堂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摆角无关。
2.了解“控制变量法”是搜集证据的一种重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作出合理假设。
2.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反复测量才能得到精确的结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能制作指定摆速的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各种不同的摆。
学生小组准备:1个铁架台、1根铁杆、棉线、质量不同的球、直尺、量角器、秒表、1份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我在一根细线下面挂一个铁夹子,然后把细线上端挂在支架上,你们知道这个装置叫什么吗?生:摆。
师:对了,这就是一个简单的摆。
那摆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播放PPT)生:摆锤、摆幅、摆角师:如果让你们比较两个不同摆摆动的快慢,可以怎么比较呢?我们已经学过了运动速度的比较,相类似的怎么比较摆摆动的快慢?生:计时,利用秒表。
师:如果时间相同,怎么比较摆摆动快慢。
(生不回答,示意坐下)生:比速度生:越轻越快。
生:角度大。
师: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如何比较摆摆动的快慢?时间相同,怎么比较?生:时间相同,看摆摆动的次数。
师:非常好。
还有吗?如果摆动次数相同呢?生:摆动次数相同,看摆动的时间。
(出示两个摆线长度、摆锤重量不同的摆,按不同的角度摆动摆)师:老师这里有两个不同的摆,你们想一下怎么计算摆摆动的次数。
生:用秒表。
师:怎么样算摆摆动一次?生:摆摆过去再摆回来。
师:我们把摆从出发点摆过去再摆回来计作一次,只摆到出发点的另一侧计作半次。
现在你们试着数一数。
怡静,还有你,来帮老师做下演示实验。
一二组的同学数这边的次数,三四组的同学数另外一边。
老师喊开始,你们松手。
生:1,2,3,4 (6)生:1,2,3,4.....7.5二、展开新课(一)发现问题,作出合理假设。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堂实录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堂实录第一课:观察生活中的物体
教学目标
- 了解观察的意义和方法
- 学会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发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2. 激发思考:提问学生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意义,让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3. 引导观察:选择一种物体,如苹果,指导学生用眼睛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4. 学生实践: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并用图画和文字描述该物体的特征。
5. 学生展示:学生互相展示自己观察的物体和描述,通过讨论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
和描述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和展示,增强了对观察方法和意义的理解。
下一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例如观察物体的质地、重量等特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可以结合科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科学太阳系》课堂实录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五年级《科学太阳系》课堂实录五年级《科学太阳系》课堂实录孩子们的声音充满了课堂,五年级的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上科学课。
这节课,他们将学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探索太阳系的奥秘的。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出一个问题,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全班同学:太阳、八大行星、行星的卫星,还有一些吸引其他天体的小天体。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答得都很到位。
我们首先来学习一下太阳。
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小明:太阳是圆圆的,看起来像一个火球。
它非常热,可以照亮整个太阳系。
教师:非常好,小明,你说得很对。
太阳是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散发出巨大的光和热量。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太阳系的行星。
教师拿出一幅插图展示给学生们看。
教师:同学们,请看这幅插图。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太阳系中的行星。
首先是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是哪个?小红:水星。
教师:很好,小红。
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接下来是哪颗行星?小王:金星。
教师:非常好,金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二颗行星。
再下面是哪颗?小李:地球。
教师:正确,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也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
接下来是哪颗行星?小芳:火星。
教师:很好,小芳。
火星是太阳系中的第四颗行星。
大家再想一想,接下来是哪颗行星?小明:木星。
教师:非常好,小明。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然后是哪颗行星呢?小华:土星。
教师:没错,小华。
土星有着美丽的环。
最后一颗行星是哪颗呢?小玲:天王星。
教师:很好,小玲。
天王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七颗行星。
还有最后一颗行星,有谁知道是什么?小刚:海王星。
教师:太棒了,小刚。
海王星是太阳系中的最后一颗行星。
同学们,记住了吗?全班同学:记住了!教师:很好。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行星的一些特点。
小红,请你告诉大家水星的特点。
小红:水星是太阳系中最小、最靠近太阳的行星。
它的表面温度非常高,同时没有大气层。
教师:非常好,小红。
小学科学《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课堂实录
《热气球上升的秘密》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要从提出问题开始,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比较;能提出进行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并做记录。
2、积极查阅资料,关心新科技、新发明对生活等问题的重大影响;意识到要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科学。
3、学生能感知热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的性质。
活动准备:大塑料袋、纸蛇、棉花、丝绸、蜡烛、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型空中体育项目,它也是最早的飞行器,大家猜一猜。
生:热气球师:同学们有坐过的吗?那我们先随记者一起去体验一下吧!(播放视频)师:今年5月31号在咱们东营嬉水公园举办了首届热气球节。
热气球也来到了咱们身边。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气球。
(板书:热气球)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热气球会上升的秘密1、提出问题并猜测师:对于热气球,同学们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生:热气球为什么能飞起来?生:热气球为什么是圆的?生:热气球能飞多高?生:热气球能飞多远?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关热气球的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其他问题同学们课下查资料解决,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好吗?(补全课题:热气球上升的秘密)师: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想的呢?生:我觉得应该跟热气有关生:我觉得跟火有关生:我觉得是点火后有了热气,热气球就上升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火热空气)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感知热空气能上升师:咱们来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测吧。
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小提示,选用什么样的物体做实验比较合适呢?生:要用到火生:要用到比较轻的物体师: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我给同学们准备了蜡烛、火柴、塑料袋、纸蛇、棉花、塑料绳、小彩旗。
同学们可以选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
想想怎样做?并预测可能看到得现象。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师:好,谁来说说你们想怎样做?生:先点燃蜡烛,然后把塑料袋罩在上面,可能会飞起来。
小学科学五年级《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植物的生长靠什么》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①认识植物生长不仅需要水分,还需要养分;②知道砂土、黏土、壤土的不同特性对植物生长会产生影响。
2.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植物在蒸馏水中,其生长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并探究其原因;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的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②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问题;③愿意与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理清实验设计思路,定好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试管夹、载玻片、滴管、土壤浸制液、蒸馏水、实验图表等;2、布置学生课前完成活动1中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汇报实验师:我们桂林镇在农业结构上已经形成了“一村一品”,我给同学们看几张图,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是什么农作物?在哪些村盛产?(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各村庄的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宋村——葡萄、江村——甘蔗、大坑黄村——茭白、山边——大白菜等)。
生:我知道,这是有名的“宋村葡萄沟”里的葡萄,去年暑假我去过,太美了。
生:这个我认识,我家也有,是甘蔗。
江村那边最多。
生:这个是茭白,我家在大坑,我家田里都是。
星期天我还跟爸爸一起去掰了。
生:这是大白菜,我家地里也有,不过没有竦口那边多。
师:哦,你们很注意观察,更注重用事实说话,像个小科学家。
[评:教师从当地的实际切入,既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缓和了公开课的紧张气氛,又让学生有学习的立足点,有研究的抓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师:从同学的回答中,让老师感到同学们很关心我们身边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细致的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植物生长方面的问题。
(出示课题:植物的生长靠什么)师:我们光喝水不吃东西行吗?如果我们只给植物喝很纯净的水,植物能正常生长吗?请你们把上次实验的植物都拿出来,结合自己的实验谈谈你的想法。
生:我通过实验发现:在纯净水中的豆芽生长速度比在土壤浸制液中的生长速度要慢,而且纯净水中的豆芽长势也不好,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精神,无精打采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易拉罐是滚动的
师:滚动的
生:然后风车是旋转的
师:旋转的。大家有注意到他们这小组画的运动轨迹上都出现了什么呀?
生:点
师:点?你有想到吗?
师:这是哪个组的?来,第四组
生3:我们易拉罐的运动方式是滚动
师:哦,他们多了一个操作过程,很好。
老师在评价回应学生表现时候会盯着手里的Pad
生:中间。
师:它在围绕中间这个点转,而风车的转动我们想要把它看做一个点,在哪找?
师生:边缘
师:所以,我们是不是在它边缘的轨迹上再画出一点啊?(黑板上画点)。
师:最后一个,易拉罐,易拉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生:滚动。
师:滚动,好棒!(贴上“滚动”)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啊?
这个时候你想一想,我们可以找那一个点,拿出你的易拉罐。
生5:要先描绘出它的形状
师:形状?怎么说?(指着黑板上的单摆的运动轨迹图)这是它的什么?运动……(欲言又止)(该生说不出来,老师点另一位同学补充)
生6:运动的物品、运动的过程、运动的方式
师:运动的物品、运动的过程、运动的方式
生7:运动的轨迹
师:运动的轨迹,非常棒。如果你认为这张单子上还应该包含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你们小组讨论一下,把它完成好吗?在大家完成这张记录单的同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我们实验中用到的小物品的小图片,这个小图片可不可以代表我们物体的名称?
师:请坐,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认为是前面那个点。
师:其实啊,我们这个钢尺上任意一个点是不是都在上下振动啊?
我们把钢尺缩小到最前面这个点。
大家仔细想一下,钢尺的振动是不是就是这个点在上下振动啊?好,我们来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师板书)
师:你可以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画。需不需要加一点?
生:需要。
师:这个点的振动其实就是我们钢尺的振动方式。
师:这是李同学画的摆物的运动轨迹。你有没有要补充的?
(另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带箭头的弧线)
师:尚同学,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带上箭头呢?
生:(边在黑板上比划边说)因为它是这样来回晃动的。它一开始是往这,然后在往这摆。
师:那你告诉大家这个箭头代表什么呀。
生:代表着单摆摇动的方向。
师:非常棒。他说箭头代表这个单摆运动的方向。好,老师把这两位同学的画在一块,你们来看一下。(在黑板上画一条双箭头的弧线)单摆的摆动轨迹可不可以这样画?
师:平移类。后面呢?
生1:后面可以分为旋转类。
师:全旋转类。(继续点名)
生2:前面是直线运动后面,后面的单摆、风车和易拉罐不是直的。
师:非常棒!你观察到你这两个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的啊?后面三个是不是弯的啊?
生:是
师:所以啊,我们可以把前面两个成为直线运动,后面三个成为曲线运动。(贴“直线运动好”和“曲线运动”)
师:321
生:坐坐好
师:我们来看一下(在幕上展示学生作品),这是哪一组的呀?
生:第五组
师:你们的汇报员呢?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你们的记录单上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易拉罐的运动方式是滚动,运动轨迹是左右摇摆;尺的运动方式是震动和上下摆动。
师:摆动和上下震动,是吧?
生1:摆动是这样子(做手势)它会左右旋转;震动是这样子(做手势用小指头在空中画;教师在黑板上画)
师:刚才有小朋友注意到点,(指名)你说说这个点代表什么?
生1:物体的中心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小球缩小缩小缩小缩小成一个点,那这个小球的运动是不是就是这个点在运动呢?是不是?其实啊,这个小球的运动轨迹想不相当于这个点的运动路线啊?(在黑板上用红粉笔画出点),我们可不可以把小球缩小?
生:可以
师:你只要把它贴上就可以了,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看哪个小组最有秩序。三二一!
生:坐坐好!(7分钟)
(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实验)
师:(走下讲台巡视、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Pad同步到大屏幕上供观看)如果完成的就抱臂坐正。
师:好,我们第五组第一个完成了,来,抓紧时间(走到完成的组里,拍下他们的最终作品,并在黑板最右边的组名后给完成的组贴上大拇指)我们的第七组、第二组完成了,我们的第四组也完成了,第六组也完成了,还有几个组呢?(走下去看未完成的组)很好,没关系我们的第二、三组也完成了,第一组还没有呢呀?
师:下面看风车,吹一吹是不是就能动了?(手持风车)它的运动方式名称我们可以称为什么?
生:旋转
师:旋转。很棒!我们可以称它为“转动”(贴上“转动”)
它的轨迹图很简单,我们来看一下大家画的。
(板书)把你的手指伸出来,跟老师一起画好吗?可以这样画吗?
生:可以
师:这个点在哪里?
生:我认为在中间。
师:你认为在中间对吗?那大家拿出你的风车也转动一下,你看一下中间这个点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1:这样动的(边说边做手势)
师:(明白状)哦,这样动的。(模仿学生的手势)
师:(指着一幅图)这个呢?
生1:青蛙跳
师:青蛙跳。请坐。这四幅图出示的物品是不是都会动?老师这里有个小玩具,你认识它吗?(拿出一个竹蜻蜓)
生:(齐声)竹蜻蜓
师:竹蜻蜓。它会动吗?
生:会
师:请看老师的手上(松开手,竹蜻蜓落地)
师:刚才这个竹蜻蜓,它的运动方式大家说出来一部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回忆一下,这个竹蜻蜓到底是怎么运动的。
师:我们的生活中呀,除了单摆这样的摆动(在黑板上上贴上“摆动”),还存在很多种运动方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准备了其他几个小物品。一起看,(拿出风车)玩过吗?
生:玩过
师;你可以让它动起来吗?
师:啊,前后都可以
生4:易拉罐是滚动,因为它是圆柱形的,也可以往前往后的那样
师:你把易拉罐的再说一遍
生4:因为它是圆柱形的,易拉罐是滚动,运动轨迹可以往前滚动也可以往后
师:好接着说
生:钢尺的话,一头用手固定,一头用手弹,它就是弹跳的,上下来回弹;风车是旋转,你一吹它会往左或往右。
师:很好,我们小组的轨迹图上也出现了点,你们为什么要画这个点?
生:没有
师:这个点其实也很特殊,谁来描述一下这个点?刚才生1说石中间这个点的转动代表了风车的转动,是这样吗?
生1:中间的那个点是用来固定风车纸片的。
师:固定风车的。
生2:我觉得中间那个点是控制旁边旋转的方向。
师:控制旋转的方向。
师:你们告诉老师这个点有没有动?
生:没有
师:那我们在风车上想找一个点来代表风车的转动,你认为可以找哪些点啊?
师:动起来了吗?
生:动了
师:(拿出另一个竹蜻蜓重复刚才的动作)再看一次。谁能来描述一下?
生1:它在旋转
生2:它不只在旋转,还在往下
师:好。这些图片中出示的物品是不是都会运动呀?那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它们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吗?知道它们运动方式名称是什么吗?今天就带大家和老师一起探究物体运动的方式。(在黑板上贴课题“运动的方式”)
师:非常棒!
生1:车的运动方式它是左右的,车身还可以这样(做手势)旋转,所以它的运动轨迹是来回运动;风车它的旋转方式是旋转,运动轨迹也是旋转。
师:像你画得这样,是吧?谢谢,请回座位。
师:我们还有别的小组要汇报,这是哪个组的?来,第七组。
生2:车是左右平移
师:左右平移的。你对着大家说
生:钢尺是一弹会上下移动
生:我认为可以找一个扇的边缘。
师:一个扇的边缘,请坐。来看看老师给大家出示的风车。有两个点。(一个点在中间,一个点在边缘)现在你仔细看一下这两个点(旋转风车),看清楚了吗?老师转慢一点。
生:应该是边缘的点在转动。
师:边缘的这个店,那中间这个点呢?
生:中间的点没动。
师:它没动。也就是说这个风车啊,它在围绕哪个点转啊?
师:(拿出单摆)老师今天还带来一个小装置,见过吗?(学生摇头)老师告诉大家它叫“单摆”。(在黑板上贴“单摆”二字)这是它的摆线,这是它的摆物。仔细观察这个摆物是怎么运动的。仔细看这个摆物哦。(演示单摆运动)
师:看清楚了吗?
生1:“它是左右运动的。
师:左右运动,嗯,请坐。再看一次,注意观察这个摆物,下面这个重物教摆物,再看一次。(再次演示单摆运动)你能在黑板上画出它的运动轨迹吗?(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弧线)
师:可是我们这个材料中有一个特别特殊。还是你们的易拉罐。为什么说它特殊呢?谁来告诉我?
生1:其实我们小组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是这样转的(示范)。
师:哦,你是这样转的(示范)
生2:我认为中间也运动。
师:中间一点也在运动?我们来看一下(把易拉罐放在木板上滚)这一点在做什么运动?谁来告诉我?
生:能
师:(拿出钢尺)这个我们以前用过吗?
生:用过
师:在哪里用过?
生:声音的产生
师:非常棒!声音的产生,我们曾经用过它,你还记得我们当时怎么用的吗?
师:(拿出易拉罐)易拉罐,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怎么可以让它动起来?
师:(拿出玩具车)一个小车,后面带个小绳,你能让它动起来吗?
生:能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四个物品,我们结合单摆去想一想,你能不能想方法,让这些物体也看成一个点去运动。(停顿)今天,老师就让大家自己去探究一下。告诉老师,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做到些什么?
生1:安静,不能打闹
师:不能打闹,要注意秩序,非常好
生2:不能损坏物品
师:不能损坏物品,要保护实验材料
生3:安全
师:安全,非常好。想一下,我们在仔细地做实验过程中,还要学会……(欲言又止)
生4:记录
师:记录,非常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白纸,需要你自己吧这个记录单填上,能想一下,这张记录单上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才能告诉别人你在试验中做了些什么?
生:可以
师: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摆物其实还是挺大的是不是,你想象一下,可不可以把它缩小成一个点,把它缩小成一个点(在弧线上点了一个点)。这个时候,大家想一下,这个摆物的运动轨迹可不可以说成这个点的运动路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