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及意义探析
204经济智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及意义探析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体制机制束缚生产力。
体制机制是其根源所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矛盾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程度时,当前的体制机制已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极力突破旧的体制,探索寻求新的体制机制,当新的体制机制还未建立时,旧的机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呼唤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供求结构错配。
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强;供给与需求不一致,供给方已经生产了很多低端或是无效的产品,但是当前人民对生活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需要的产品呈现高端化、个性化的特点,许多人会选择出国旅游挑选国外的高端产品或是选择代购来购买商品,而当前中国的很多产品暂时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协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路径体制机制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对于行政能力较强的政府来说,作为法律规章制度的供给方以及顶层制度的设计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对不是单单放松或收紧对经济的管制,而是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政府的监督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行政体制改革。
改革政府考核体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的唯GDP考核体制导致了地方政府过度开发,从而影响到当地企业忽略了实际需求的变化,变成一味地追求生产总量,只是为了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最后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库存量大,使得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无法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因此要改革政府考核体制,不能一味追求数量,更需要关注的是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企业主体效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积极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化解过剩产能。
发挥大型优质企业的整合效能,兼并一些小型且发展滞后的企业,整合资源,使闲置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国有企业的创新力比较弱,这与它一贯的体制有关;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创新,制定一套创新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改变传统、固步自封的工作方式。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国家的核心任务,而供给侧改革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旨在从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其背景、原因、路径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及原因供给侧改革源于经济发展新的内外环境。
一方面,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新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到来。
经济结构转型和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另一方面,基于先前的投资方式和管理模式,市场对供给资源质量和效益有了更高的要求,且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供给贡献已不足以支撑长远可持续发展。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传统供给侧经济模式下的体制性障碍已经愈加明显。
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率低下、优化市场供需关系的缺乏、投资退化等方面。
传统的供给侧经济体制中,资源、资产、劳动力等等都是供给主导。
企业大量流入生产和投资,并采取批量生产和压缩成本等方式实现经济和社会规模的扩大。
这种供给侧经济的场景对环境和社会资源的消耗贡献较大,但投入效果仍无法实现真正的效益和增长。
另外,由于资源的数量有限,它将逐渐被消耗。
因此为了规范投资和产出、链中方便优化,以努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改革的方向必须从传统经济体制向供给侧经济体制转变。
二、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调整供需结构,加大供给侧革命,改善供给资源的质量,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消费需求。
具体的重点包括以下方面:1、改善生产要素结构改善生产要素结构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旨在从人力资源、土地、资本等多个方面调整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益。
具体造成在改变土地要素逐渐过度集中的问题、贯彻劳动力供给形式的转换,提高人才贯彻力,为投资的流动和生产布局形成压力支持并提升质量。
2、加快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同样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推进生产要素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由此,可以推进质量控制的优化升级,在全球化生产模式下更好地抓住产业趋势,推动企业不断增加和提供价值。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效果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效果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引领,优化供应侧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那么,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与效果是如何展开的呢?一、实施路径1.从需求端到供给端从需求侧变向供给侧,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后的一些瓶颈问题。
在通过传统的需求侧调控,基于投资和消费引导国内经济到更高水平之后,由于制造业等一些产业的技术含量水平限制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让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供给方面。
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发展高淀粉产业,提高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强化产业“一条龙”服务体系及加强创新等措施。
2.减税降费实施减税降费措施,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步。
减税和降费可以减轻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负担,增加现金流,从而使企业更加愿意继续投资扩大产能。
同时,减税降费措施的实施也会促进市场的竞争,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从而推动经济的提速。
3.促进市场化改革促进市场化改革是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可以让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目前,我国正以去库存为重点,同时也重视市场化改革,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升级等方面进行探索。
二、实施效果1.稳增长稳增长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减少甚至遏制产能过剩,推动优质产能提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稳中向好,表明供给侧改革政策初见成效。
2.减少产能过剩减少产能过剩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国家推出了各种措施,如“去产能”、收紧银根、降低利率等一系列政策,促使企业自觉处理过剩产能,推动产业升级。
3.提升产业价值和质量随着技术的普及和人工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产业在不断走下坡路,这使企业不得不进行产能过剩的生产,进而导致市场价格下跌。
供给侧改革政策的出台让中小企业逐渐转型,升级,增加企业产业价值和质量,为促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供给侧改革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
供给侧改革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供给侧是指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供给矛盾,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供给侧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深化市场化、加强创新驱动。
首先,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的重要内容。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质量和效率,是实施供给侧的关键环节。
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打破用工门槛,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
通过完善土地制度,加强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推动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通过投资体制,提高公共投资效率,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投资力度。
通过推动产权制度,保护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
其次,深化市场化是供给侧的重要途径。
市场化是调节供需关系、优化供求结构的重要手段。
在供给侧中,深化市场化可以通过引进竞争机制、降低准入门槛、打破垄断等方式,促进市场主体的更加公平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供给规模。
加强价格市场化,打破价格壁垒,实现价格和成本的透明,增强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引导作用。
推动企业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整体供给水平。
此外,还要加强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同,通过消费需求对供给的引导和调控,实现供给侧结构调整和需求侧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
最后,加强创新驱动是供给侧的基础和动力。
供给侧要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供创新要素,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效率。
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供给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供给侧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效率,深化市场化,加强创新驱动,实现供给侧结构调整和优化。
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
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探析学前教育是指儿童从0到6岁的教育阶段,是一项对儿童早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着很多问题,如资源不足、质量参差不齐、服务不均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发展,普及率和覆盖率也在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资源不足。
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一线城市,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2.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教师队伍不稳定等原因,学前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幼儿园存在师资短缺、教师待遇低等问题。
3.服务不均衡。
学前教育服务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满足城市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高质量需求,解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
4.家长选择困难。
学前教育市场信息不对称,家长在选择学前教育机构时难以判断其质量,容易被误导。
5.标准不统一。
学前教育标准缺乏统一的指导,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衔接不紧密,给幼儿教育的连续性带来问题。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妨碍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公平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前教育进行供给侧改革。
二、学前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探索路径1.加大政府投入。
政府是学前教育的主要供给方,应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资源。
2.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
应建立统一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力,健全学前教育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3.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增加岗位吸引力,提高教师的待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4.促进校园多元化发展。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培育多样化的学前教育供给主体,促进学前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提升学前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通过改革供给侧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变和调整,包括改革市场体系,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本文将从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式两个方面探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改革内容1. 改革市场体系(1) 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市场欺诈、虚假广告、垄断行为等违法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简化市场准入程序,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活力。
(3)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加快淘汰产能过剩和效率低下的企业,促进资源向效率较高的企业集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 提高生产效率(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3)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环保、低碳转型,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 优化产业结构(1)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升级,提高制造业比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转变。
(2)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产能和质量,增加农业产品供给。
(3) 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提高服务业比重。
4. 提高企业竞争力(1) 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2) 改善市场环境,降低企业成本,简化税收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 鼓励企业创新,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路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实现农业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平衡,提高农业产业效益,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向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结合,促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升级。
二、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政府应引导农民转变种植结构,优化农产品品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农产品。
三、推进农业供应链一体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之一是推进农业供应链一体化。
农村地区存在着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价格波动和资源浪费。
建立完善的农业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贮藏、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协同,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供应效率和品质。
四、加强农业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路径是加强农业金融支持。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金融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产品,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效支持。
五、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之一是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着农民土地经营权不明晰、流转不畅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和流转市场,激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六、加强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是加强农业灾害风险管理。
农业生产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产品供应不稳定。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农业灾害应对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农产品供给的质量和安全。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引言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政策方向,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简称“供给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和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变革升级的一种改革措施。
它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引导经济发展朝着以质量为中心、效率优先的方向转变。
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1. 快速经济增长背后的供给侧矛盾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过剩、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
2.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要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动力转换加速。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三、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供给侧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和介绍。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目标是优化供给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
2.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和手段,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
重点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等。
3.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主要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
4. 促进供给体系协同发展促进供给体系协调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旨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和互动发展。
具体包括优化供应链、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以《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为标题,本文将在分析阐述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及政策路径。
伴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及持续快速增长,我国经济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即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深度改革、结构调整的时代背景。
在这一时代背景的推动下,包括供给侧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措施也随之推进。
供给侧改革旨在改善我国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实现质量变革,把发展中国家改造为现代化国家。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去杠杆、调结构,它着重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开展低碳绿色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开展包括经济新常态在内的经济转型。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路径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实施更加明确的结构性政策,明确要求和规范,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结构性改革;其次,要进行资源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资源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后,要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的科学发展,着力改善公共服务,实施高质量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国家推出的重大改革,在实施政策时,建议参照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坚持改革创新,坚定地化解社会结构紧张,加快实施专项政策,把握好改革的实施步调,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全国人民创造更多
的幸福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及政策路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实现这一改革,就必须明确改革的目标、抓住改革的机遇,把握好实施政策的进度,把改革落到实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在过去几年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
作为一项全面而深入的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协同与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政策协同的重要性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政策协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策协同是不同政策之间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过程,通过协调各个相关政策,形成合力,实现改革目标。
只有政策协同得当,才能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首先,政策协同有助于突破利益固化的阻力。
在经济改革中,各利益相关方会因受到改革的冲击而产生阻力,政策协同可以减少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协调各方利益,提高改革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政策协同可以形成合力,提高改革效果。
通过政策协同,各个相关政策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以加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实现改革的整体效果优于单个政策的效果之和。
最后,政策协同还可以减少决策失误和资源浪费。
通过政策协同,可以避免因为政策之间的不协调而导致的决策失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政策协同的实施路径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策协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宏观经济政策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调控经济总体运行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可以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支持。
例如,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金支持;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提供适度的金融支持,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流动性保障。
2. 产业政策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对不同行业或产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支持的政策。
与供给侧改革的协同,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优化供给结构。
例如,鼓励支持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减少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国有企业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行。
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供给侧改革要求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整体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引领未来的动力源泉,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
供给侧改革要求优化投资和消费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同时,要促进消费升级,引导消费结构向品质消费、绿色消费转变,推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
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要深化改革,推动各项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政策的有效衔接和协同作用,形成政策合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
六、促进市场化改革。
供给侧改革要求促进市场化改革,深化价格改革,放开市场准入,推动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要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减少行政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七、加强金融支持。
供给侧改革要求加强金融支持,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题,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善教育服务供给链条,提高教育质量,以达到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与方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与教育供给质量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城乡教育水平差异大,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集中在部分大城市,在一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教育质量仍然较低等。
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应该加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监管与调整。
在国家级和地方级政策调控下,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鼓励优秀教育机构发展线上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教育选择。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法。
在新时代下,教育与就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教育必须向职业化、实践化、技能化方向转型。
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推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种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有多方面的发力,比如研究制定职业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践教育等。
三、开发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路径之一,就是培养开发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引领力量。
通过改革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渠道和资源,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实施,为优秀学子提供更多与产业链接的创新实践机会,是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必由之路。
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的有力手段之一。
当前,我国教育人才队伍中,学历配置不够合理、教育背景单一、教学能力较弱等情况依然存在。
在这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优化教育供给结构的必要步骤。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近年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升级转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如何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下来,将从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品牌化、农业金融领域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依旧以政府决策为主导,市场资源配置不够灵活。
因此,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完善市场化农业经营体制,加强与国际市场接轨,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是关键之举。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推动力。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培养和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加强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农业资源优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改善农业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布局,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高效、节约、环保。
四、农产品品牌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价值提升。
培育和推广绿色、有机的农产品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农产品的高品质发展。
五、农业金融领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需要支撑农业金融体系的创新。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融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资金保障和金融服务水平。
六、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链,推动农村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农民转型升级,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和收入,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发展。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
完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农产品电商和农村电商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效率,促进农产品流通更加顺畅、高效。
供给侧改革的方法
供给侧改革的方法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深化产业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方向。
下面将详细介绍供给侧改革的方法。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方法包括:1.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提高新兴产业在供给结构中的比重;2. 鼓励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3. 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各环节优化和整合,提高产业链供给效率;4.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要素向高效优质产业集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可以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方法包括:1.减少税费负担,降低税收对企业经营的压力;2.简化行政许可和审批程序,减少企业办事成本;3.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成本;4.降低能源和资源价格,减少企业的能源和原材料成本;5.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优化产业政策环境是支撑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保障。
只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才能促进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发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进行。
具体方法包括:1.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强化产权保护;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3. 打破垄断,增加市场竞争,提高市场供给效能;4.加强监管,提高市场透明度,减少市场失灵;5.推进电商、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供给效率;6. 简化企业设立和退出手续,降低企业设立和经营成本。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结合,深化结构性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具体方法包括:1. 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供给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 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效率;3. 鼓励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4. 推动企业进行市场创新,积极开拓内外市场;5. 完善金融体系,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金融支持。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与政策路径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已经逐步
显现重要作用,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
之一。
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正处于从管理经
济转变为更加市场化的历史节点,凸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导向。
为了
扩大内需、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格局,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实现新型增长点,国家政府作出了调整用工的相关政策,
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
实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路径,要以积极调节供需关系和发挥市场主体
活力为重点,释放出非对称竞争政策优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
产能结构。
另外,通过实施市场准入与限制措施、职能转移与建立企
业监管体系、经济实体及环境权利整合、税收制度改革和金融深化改
革等方法加大长效机制建设力度,实现供需侧结构的理性化调节和持
续优化。
未来,供给侧改革将逐步推进,为营造公正、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政府要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营改增、更
新消费、公平贸易和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政策力度,全面推进中国
经济发展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这个阶段首要任务就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难看出,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状态,对于市场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的提升都意义重大。
本文的主题就在于此,第一部分阐述改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探讨实现的路径。
一、改革的必要性1.优化供给结构当前我国供给结构呈现出比较丰富的形态,但供给结构并不完整,部分产业进入了过剩阶段,同时造成多个领域的资本积累与存留,形成资本利用缺口。
因此,发展经济就必须增加有效供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供应与需求间的适应性,以满足生产、生活和资本等方面需要。
2.刺激创新和创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潜规则,而创新和创业显然是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推动力。
改革供给侧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刺激创新和创业,另一方面也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
3.促进就业与收入增长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社会发展进步,就业和收入水平对于普通人民是至关重要的。
优化供给结构也意味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改进,进而推动就业机会的增加,资本收益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提升。
二、实现的路径1.调节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通读供需关系链上当前存在的不均衡问题,优化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节。
这一调整方式是对过去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均衡的补救措施。
2.建立市场机制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改革应该加强市场经济的调控方式,建立相应的市场机制,为经济转型提供合适的平台。
这一机制旨在促进出产、加工、销售、流通和服务等各个节点上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进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
3.协调宏观政策当前发展阶段,宏观政策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着关键的影响。
在过去的改革政策中,太多的政府干预行为导致了矫枉过正的结果,在新的路径中,政府应当划好自己位置,凸显市场导向,保民生的方向而不是干预市场之力。
4.培育市场新价值新市场价值可以促进经济问题的解决,其中包括市场信心的提升、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推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供给的结构性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我国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本文将从市场调节、科技创新、生产方式等多个角度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市场调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
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实现农产品的合理价格形成机制,可以引导农民生产农产品。
同时,政府也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管机制,防止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保障农民的利益。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科技创新是关键。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存在着低效、高耗、高污染等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应当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化生产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有机肥料等绿色种植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此外,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同时,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土地保护和流转管理,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
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和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注重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农业土地的保护和管理,避免农田荒漠化、土壤退化等问题。
同时,要加强农村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城乡人口的有序流动,促进农业人口结构合理调整。
国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具体措施
国家在供给侧改革中的具体措施近几年来,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的供给侧改革,旨在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率。
对于国家来说,这种改革是必要且紧迫的,因
为仅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以下
是国家在供给侧改革中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
首先,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我们的经济盲目扩张、低端重复建设
等问题已经有了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在一些传统行业,政府加强了环保措施、补贴创新等
政策,同时引进新兴产业,扶持高科技、高附加值领域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加强供应侧建设。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产品质量向高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为此,政府极大地增加了对重点
领域的投入,提高了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出,同时谋求资源、资金的
协调,下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社会资本的
鼓励和支持也愈发明显。
除此之外,政府还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
市场化改革中,《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深化产权、分权、让权改革等众多细节的改革任务都已经在快速推进之中。
对企
业而言,政府持续推进精简审批制度,压缩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
推进企业创新力建设、提高经济效率。
总之,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是国家发展的新气象,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经济领域深思熟虑、全面推动改革的力量。
通过政策引导和供给侧改革等手段,政府可以激活市场主体的开发潜力,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打造更加稳健、卓越的国家经济格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策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成为当前经济难题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制度框架下,通过优化供给结构、调整供给方式、提高供给效率等手段,实现经济供给端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本文将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及其表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这些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性矛盾我国投资过度,尤其是去产能领域中,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这就带来了过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失,同时也导致工业增长无法继续支撑经济增长。
此外,在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上,我国的一些领域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例如,在服务业,我国的第三产业还处于低端水平,不能为国家经济捞取更多的利润。
2. 体制性矛盾我国投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这就造成了对实体经济支持不足的问题。
另外,公有制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关系问题,也是当前经济结构性问题中非常严重的体制性问题。
此外,政府职能、农村土地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当前体制性问题中的难点。
3. 供给侧矛盾我国的供给侧建设主要依赖于资源消耗,当前煤炭、石油、土地等资源短缺问题也在威胁供给侧结构性建设。
此外,我们的科技创新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导致供给能力降低,而我们的产业结构重,缺乏大众消费品,这一点也是当前的供给侧问题。
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路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主要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聚焦重点领域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应该聚焦于一些重点领域,例如,产能过剩,农业问题以及服务业问题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避免过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损失,也可以加强经济发展的能力。
2. 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国家提高供给侧的短板部分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保护产权、营造市场竞争环境、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破除行业垄断等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的建设质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壮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当前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方法应该如何设计呢?一、加强政策引导加强政策引导,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前提。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引导政策。
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激励政策力度,支持和推动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
二、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供给侧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科技基金等举措,帮助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科技创新。
同时,在管理层面上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与制度环境相适应、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创新效率。
三、推进结构转型结构转型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
通过扩大消费领域、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市场化、数字化转型等举措,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调整,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高效率和便捷性需求。
对于传统产业要实施振兴计划,提升其产业附加值和国内竞争力,保持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四、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脱贫攻坚是当前我国的重点工作之一。
加强脱贫攻坚,可以推动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要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派驻工作队伍的力度,同时,激励贫困地区开展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为就业创造条件,提高地区经济水平。
五、开展对外合作对外合作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产业领先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供给侧改革和创新发展。
同时,要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和互利的贸易环境,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改革,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全力配合和积极参与。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正确的方法,紧密协作,才能把改革进行得更深入、更扎实,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作者:李佐军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先讲第一个问题。
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想强调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区分五个概念,第一个概念是供给侧改革,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供给侧的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是与需求侧相对应的,需求侧就是所谓出口投资消费三架马车,供给侧就是生产侧企业侧或者说生产要素侧。
第二个概念是结构性的改革,结构性的改革是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背后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叫做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是与周期性对应的,他一整套政策是解决经济周期波动的问题,因为凯恩斯使得刺激政策来解决结构性的问题,这个叫做牛头不对马嘴,我们中国当前主要面临的是深层次结构性的问题,所以说必须要推进结构性,改革结构性的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不合理,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排放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不合理,和财富收入分配不合理等方面,这个是第二个概念。
第三个概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也就是中央强调的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供给侧改革与结构性改革两个概念的叠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叫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
第四个概念是供给管理,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进行的管理,我们经常说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属于供给管理而不属于供给侧改革,因为改革他一定是要改制度的,去产能本身他没有制度的问题,这个是当前很多人所混淆的。
第五个概念是供给政策,供给政策是指推进供给侧改革或者是说加强供给管理而制定的相关的宏观政策,所谓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属于供给政策的范畴,不属于供给侧改革的本身。
第二点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个层面就是供给侧改革他实际上是强调了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的决定性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实质第二个层面的理解,供给侧改革他实际上要强调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与需求管理政策掩盖问题拖延问题是不同的,与需求管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而供给侧改革那就是面对问题,壮士断腕,除旧不新,凤凰涅盘,欲火重生,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要说第三个方面的问题是,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政策的不同点,或者说他的特点,特点有四点,第一点需求管理政策他主要是强调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而供给侧改革是强调发挥市场和企业的作用。
第二个不同需求管理政策是强调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供给侧改革是强调通过效率提高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第三个不同是需求管理政策强调要解决经济短期的波动的问题,而供给侧改革强调要解决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第四个不同是需求管理政策是强调政策的作用,而供给侧改革是强调制度的作用,政策是灵活的,制度是相对稳定的。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要说第四个问题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是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培育新的主体,也就是要培育创新型的主体,包括创新型的企业,创新型的个人,如比如说创客等,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要培育新的要素,这新的要素他是可以直接提高全要素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这些新的要素。
第三个核心的内容是要培育新的产业,主要是要培育高附加值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孵化消费结构转型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第四个核心内容是培育新的动力,那我们过去主要依靠了需求侧的三架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那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培育供给侧的三大发动机,这三大发动机可能有的同志没有听说过,因为是我提出来的,哪儿三大发动机,自动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自动变革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化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提升人力资本,信息化,知识增长等,供给侧改革就要培育这三大发动机。
这个是第四点。
第五点就是供给学派就是西方的供给学派他的政策主张究竟是什么,我可以把他概括为四减四促,四减中的第一减就是减税,供给学派认为他要通过减税增加企业的获利来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第二个减就是减管制,尤其是减少政府的管制,第三个减是减垄断,减少行业的垄断,企业的垄断,市场的垄断等,第四个减是减货币抄发,供给学派反对通货膨胀也反对通过印钞票促进经济增长。
还有四个促进,第一个促进是促进私有化,大家都知道三千主义是强调私有化,第二个促进是促进公平竞争,或者是促进市场竞争,第三个促进是促进企业家精神的发挥,经济的关键在企业,企业的关键在企业家,企业家的关键在发挥企业家的精神,第四个促进是促进既科技创新和智力资本的投资,供给学派认为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力来增加有效供给。
那供给学派的大多数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是可以为我们所用的,但是也有个别不符合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我要说的第六点,就是供给侧改革容易出现的误区或者是误解,有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把供给侧改革当成一个完全崭新的事物,确实供给侧改革这个词是新的,因为以前没有这个词,但是供给侧改革的背后所蕴含的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以及相关的概念,供给政策,供给管理和供给边的问题等,早就有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也不仅来自供给学派,也不仅来自定律,而是与经济学是一同成长的,因为经济学核心的概念就是供给需求价价格,纵容学派强调供给侧改革。
亚当的理论主要强调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作用,强调分工协作的作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他主要也是供给侧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是供给侧的,那我学多年发展经济学大部分的理论都是供给侧的,那我学的改革经济学或者是新经济制度学也是供给侧的,那我本人学的人本发展理论也基本上是供给侧的,所以说供给侧改革他背后的经济学的理论的支撑是十分丰富,而且源远流长的,不是什么特别新的事物,只不过是我们要回归尝试而已。
第二个方面就是直接把西方的供给学派的理论和相关的政策直接拿过来为我们所用,这个也是一个误区,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提出的那一政策主张是适合当时的经济形式和当时西方学家的体制特点相关联的,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以及我们的体制特点与当时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说我们不能有些政策不能拿来直接为我们所用。
第三个把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事实上需求与供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手心和手背,二者只有平衡协调才是健康可持续的,我们过去多年确实是过分强调了需求管理,走入了误区,我们现在强调供给侧改革,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在强调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不一定合适需求管理。
第四个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推进供给侧改革,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本来供给侧改革他的核心或者是他的实质就是强调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果我们在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在去产能过程当中,主要是通过政府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去产能调整经济结构,来规定在什么时候必须要调,去多少产能,什么行业什么企业要去产能的话,这个就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推进供给侧的改革,这是一个误区,去产能等我们主要的政府是要制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引导性的政策,由企业自己去决定他去还是不去,什么时候去,去多还是去少,以什么方式去。
我认为这个是我们推进供给侧改革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要避免的误区。
第五个就是把供给侧改革中的供给简单的理解为产业供给或者是产品供给,那我前面强调的供给侧改革的供给是包括培育新的主体,新的动力新的要素等在内的,而当下很多人把供给侧改革简单的理解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简单的理解为三去一降一补,我认为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如果我们只是把供给侧改革理解为产业产品的供给的话,那我们现在强调增加他的供给意味着造成进一步的产能过剩,这个是第五个误区。
第六个把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因素简单的概括为五大平行因素,也就是当下很多人说的,劳动、资本、资源、技术、制度,说是五大影响供给侧的因素,这五大因素并不是说同一性质的因素,平行放在一块就是一个误区,这五大因素当中有三个因素,就是劳动、资本和资源,他属于规模性的因素,那就是这一要素投入的增加,量的增加可以直接带来产量或者是GDP的增加,但是不能直接带来效率的提高。
那恰恰是我们供给侧改革还要注意的问题,你不能通过这些大量的投入拉动增长,那过去粗放的发展就是这么来做的。
第二个要素就是技术,当然还不仅包括技术,还包括人力资本,信息和知识,就是我经常说的要素升级,像这一类的要素和前面规模性的要素是不一样的,这个是所谓效率型的要素,这些要素是可以直接带来全要素生产力提高的,而这些要素的培育和大规模的配置正是供给侧改革我们要强调的,因为供给侧改革他核心就是要通过效率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个要素就是制度,制度跟前面这两个要素又不同,他是根源性的因素,他不仅直接影响规模性要素的投入和配置,也影响要素升级,他是一个更深层次层面的因素,如果我们把这几个东西平行放在一块,就是理论逻辑没有梳理清楚,这个是当下很多人的误区。
第一个大问题说完了,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
第二个大问题怎么样来推进,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有今年的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了全面的部署,那我这里就不重复那个了,我就按照我的理论逻辑来给大家汇报一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36条对策。
这36条对策分为七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对策就是培育新的主体,供给侧是要培育新主体,新的主体又包括六个方面的主体,第一个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企业,第二个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个人,包括创客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第三个是要培育创新型的区域,包括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区域创新中心,创新型的园区等,第四个是要培育创新型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第五个是要建立一些国家的创新平台,包括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国家技术中心等,第六个还要培育创新型的政府,政府也面临创新的问题,比如说政府的公共服务的外包,就属于创新的范畴,这个是第一种对策。
第二种对策增加六大要素的有效投入,我一定要强调叫做有效投入,所谓有效投入是指有效率有回报的投入,因为如果有的要素投入投入过多了没有效率的,他恰恰我们供给侧改革要注意的,哪儿六大基本的要素呢,就是生产函数当中我们说的全要素,全要素是六大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劳动,我们要增加劳动的有效投入,第二个要素就是资本,要增加资本的有效投入,第三个要素就是资源,就是资源是包括土地能源一些原材料等在内的,要增加这一类资源的有效投入,第四个要素就是环境,环境也是生产要素之一,这个是我们过去经济学理论还有实践工作当中忽视掉了的,环境也是稀缺的环境也是有价的,环境也是我们任何产品当中必备的要素,环境也应该包含整个GDP的价值之中,只有把环境也拉入到生产函数之中,只有把环境也拉入到每一个环境和GDP价值构成之中,我们才能够解决资源的节约,环境的友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所以说他也是要增加有效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