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江海文化与南通精神

南通市位于中国沿海的中部,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所辖启东市园陀角是长江、东海、黄海三水分界点。海岸线长208公里,长江岸线168公里,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既有大江、又有大海的江海城市之一。独特的地理区位孕育了南通市独特的江海文化,江海文化孕育了南通精神。江海文化与南通精神促进了江海经济发展。而独特的江海区位和江海文化使南通这个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具有了独特的优势和灿烂光明的前景。

南通的江海地理、历史

南通这块大地的历史并不悠久。五、六千年前,现在的南通除了如皋和海安的北部外,其它地区还都是茫茫的大海。从汉代以后一直到公元十一世纪是南通地区主要的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先后有扶海洲、胡逗洲、东布洲等大面积的沙洲涨淤后与陆地相连,到18-20世纪,又有一批沙洲连上大陆,这样就构成了南通区域的基本轮廓。南通的形成主要是由四次大规模的沙洲并接而形成的。

第一次是在汉代,在今如东一带有一块叫扶海洲的沙洲,南北朝时沙洲与扬州东部沙咀的并接是南通成陆史中的第一次沙洲连陆大并接。这次大并接使扬泰砂咀(旧称蓼角嘴),向东延伸了50多公里,直达今如东县长沙以东。当年这里是海陵县(今泰州市)东境。

第二次是在南北朝时,南通市区一带有一块沙洲,称壶豆洲,后又称之为胡逗洲。胡逗洲的东边还有南布洲、长沙、东社洲等沙洲。胡逗洲先后与这些沙洲并接,不断扩大自己的范围。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其西北边的如皋大陆并连,这是南通成陆史中沙洲连陆的第二次大并接,长江北岸延伸到今余西一带。10世纪中期,后周在这里设立通州。

第三次是在11世纪中期,东布洲的连陆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三次沙洲大并接。唐初到五代,长江口有东沙、西沙、东洲、布洲等沙洲,西沙又称顾俊沙。东洲与布洲是五代初长江口的两个较大的沙洲。东洲和布洲并接后称东布洲,东布洲与顾俊沙及一些小沙洲合称海门岛。东布洲与大陆连接后,长江北岸砂咀扩展到现在的启东市的东部一带,古称宋蓼角嘴,现在南通市的东部范

2

围大体形成。

第四次是在元末到清初,通州东部江岸发生大规模坍塌。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从通州余西到余东一线以南的长江中,一个个沙洲纷纷出水。18世纪中期建立海门直隶厅,此后,海门厅及其以东、以南的沙洲,逐步与通州大陆连接,这是南通成陆史上的第四次大并接。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南通的境域形成。到现在,南通的很多地名中仍然散发着海洋的气息,小的不说,单说南通六个县(市)的地名也多与江海有关:海安、海门直接带着“海”字,如皋的“皋”字,其意也是“水边”,等等。

事实上,南通的陆域一直都在不停地向东扩展之中,目前全市滩涂每年仍然在以20-30米的速度向东淤涨,使全市的陆域面积不断扩大。

在南通,长江和大海其实是很难分开的。一方面在南通长江江面特别宽阔,最狭窄的地方也有4-5公里,最宽的地方超过了20公里,长江具有大海的波澜壮阔。而且,南通段的长江同样有大海的潮汐涨落,有着很多和大海里同样的物种。另一方面,南通段的长江是伴随着南通一起从大海中形成的,在某种意义上,长江就是大海,大海孕育了长江。这种独特的地理、地貌就决定了南通的江海文化的基本的性质。

南通的江海文化与南通精神

中国海洋文化具有5个特征,这就是外向性、兼容性、商业性、进取性、和平性,这些特征在南通的江海文化中表现得非常充分和明显。南通很难称得上历史悠久,因为她是一块新生的、仍然在不断成长的土地。但是,南通的海洋文化历史是一直伴随着南通的成长的历史而成长的,资源丰富,独具特色。2006年12月22日,中共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在第四届南通发展论坛上宣布,经过反复多次的收集筛选、座谈研讨、提炼整合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包容会通、敢为人先"为新时期南通精神的表述。这8个字的“南通精神”既是现今南通人精神风貌的写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南通江海文化的历史沉淀。

历史上南通并不是一个繁荣、安逸、奢华的地方。由于地处偏远,加上长江的阻隔,南通曾经被统治者用作流放囚犯的地方。同时,一些穷困潦倒和由于种种原因而成为流亡者的人员也纷纷聚集到这个地方。因此,南通是一个移民的地域,居民来自于全国四面八方。早期的定居于南通的人主要从事晒盐、

3

捕鱼这样非常艰苦、危险的工作。随着陆域不断向大海扩展,南通开始了围垦和种植业的发展。要在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生存条件非常艰辛的情况下能够活下来,这就不得不依靠精神的力量,而这种精神的就是文化的表现。

南通是一个移民地区,作为南通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现在依然非常明显。南通区域不大,但是十里不同俗,隔河(路)不同音的现象非常明显。南通市有4种区别明显的方言,一个乡镇、甚至一个村的人说话互相听不懂的情况都非常普遍,这一点对经济的发展和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和睦相处,乃至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因为所有的人都明白,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需要的正是人们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这也就构成了南通精神中包容会通的基础。

要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是开拓创新的理念、精神和实践。南通形成和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在没有前人足迹的荒滩上不畏艰险地与恶劣自然和生存条件斗争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进取的历史。到了近代,以末代状元张謇先生为代表的南通杰出人士,在江海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把这种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到极致。抛开张謇先生在南通创造的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戏剧学校等等壮举不说,单就开发近代海洋渔业而言,张謇先生的敢为人先的精神也是令人值得称道的。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身为商部的头等顾问官张謇条陈商部,并奏清廷获准于沿海7省组织渔业公司,开发海洋渔业。翌年,张謇在上海创办江浙渔业公司,兼任经理。同年,该公司将一艘在青岛捕鱼的德国500马力蒸汽机拖网渔轮购买过来,命名为“福海”号,为我国近代渔业史上的第一艘渔轮。它在航行上不再依靠风力,生产操作上借助机械的传导,增大了网具,提高了捕捞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生产安全。“福海”号渔轮投入捕捞运转,成为中国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迈向渔业机械化的一个起点。近现代渔业技术的兴起,主要表现为开始使用渔轮及与之相适应的渔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正是江海文化精神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