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想通过提供适量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等学习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一个概念:联系的含义。
2.理解三个观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3.把握一对关系:事物的客观联系与人的主观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 通过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图片资料,通过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逐步树立唯物辨证的世界观,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 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联系,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难点: 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通过事例探究、讲授分析、合作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五、教学课时:
1 个课时
六、教学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通过唯物论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本原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处
于怎样的状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本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探究明确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视频展示,学生讨论: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大自然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讨论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略)
教师: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即联系是普遍的。
屏幕放映:探究1 为什么早餐没了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孤立的事物存在
屏幕放映:探究2:思考: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
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略)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屏幕放映:探究资料3:有人把“ 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 4”视为不祥的数字,应然后对待这一现象?生活中类似现象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并得出探究结果: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固有)联系,切忌主观臆造联系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探究资料4: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
教师举例: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各国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合作,应对危机。
三、联系的多样性
1、联系的多样性表现:
(1)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2)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3)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4)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教师提出问题: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同时又是有条件的,人们应如何把握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呢?
学生举正反方面事例说明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
2、联系多样性的基本要求:1)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不可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2)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课堂练习(见课件)
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自在联系、人为联系)
(切忌主观随意; 发挥主观能动)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八、教学反思:
1. 利用多媒体教学,便于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有效信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增加了同学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加深了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素材的感悟,已理解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3. 由于穿插许多现实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学习哲学的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下堂课准备再寻找相关的一些素材来帮学
生理解。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看问题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比较强,抽象思维在逐步发展。哲学是一种思维科学,理论比较抽象,学生没有实际的体验而无法理解抽象的理论,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结合身边具体事例和当今时政,善于利用学生身边的,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经验的例子,创造愉悦的教学情境。
效果分析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拓展、延伸), 培养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并全面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
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而且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多次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让他们共同建立起一个学习的群体,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协作学习的环境,并在这个构建的群体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课堂实践非常成功。
教材分析
本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内容。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评测练习
◇课堂练习: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的发生,给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也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2005 年1 月6 日,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东盟10 国、中国、韩、日、美、世界卫生组织等2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会议。这说明(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部分影响整体
C.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D.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A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 ) 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