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小康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势与政策(四)专题论文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院名称: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2020年 xx 月 xx 日
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国家的扶贫工作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小康这个词。《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即指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得到较好满足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人们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已经得到满足,生活比较舒适和安逸;消费结构有了显著的改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在消费资料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消费形式多样,消费质量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采,人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小康生活或更高水平的生活。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进行,贫困人口逐渐减少,社会一片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为了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各地区各部门都应争取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就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广义扶贫战略,进行土地改革,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了农村供销合作及信用合作系统,形成了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在一系列政策的帮扶下,新中国第一次实现在全国范围下减少农村贫困现象。
到了1978年,农村贫困现象得到改善,中国开始实施农村经济变革推动减贫的战略,实施了以工代赈,推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施提高农产品价格、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等配套改革,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村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还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农村教育的社会政策。
由于对于不同地区采取的扶政策的不同,到了1986年,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开始凸显,国家开始实施区域开放式扶贫战略,并且成立了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使农村扶贫开放规范发、机构化、制度化。
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懈努力,整体的贫困人口的扶贫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在1994年国家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综合性扶贫攻坚战略。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工作对象,以扶持贫困户创造稳定解决温饱的条件发展种养业为重点,坚持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保障扶贫资金的投放、扶贫项目等各项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
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基本实现,2001年国家把贫困瞄准重心下移到村,并实施整村推进与“两轮驱动”扶贫战略,全面推进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措施。2007年,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入扶贫开发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衔接的“两轮驱动”阶段。
2013年至今,国家开始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出台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为脱贫攻坚源源不断地释放着改革红利。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成。
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步实现了全面小康生活。近年来取得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连续6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全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宣布脱贫摘帽,改变了贫困县约扶越多的局面。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摘帽。在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背后,必定是政府不懈的努力和克服困难的决心。长达数十年的扶贫工作,其中必然困难重重。
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但脱贫攻坚战越到最后,剩下
的都是“坚中之坚”,难度更大,而且,在既定时间内,存在的问题困难解决不好,就有可能影响脱贫攻坚质量甚至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困难更加严峻。
如今,扶贫工作还存在着直接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的问题。比如脱贫标准把握不精准。有的降低标准,没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宣布脱贫,更多是拔高标准,像易地搬迁面积超标准、看病不花钱、上什么学都免费等,脱离国情不可持续。再比如,“三保障”工作不扎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还需要围绕这些尚未完成的具体指标,进一步精准施策。
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的问题,导致扶贫工作难以完成。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作风直接影响脱贫工作的成效。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阶段,必须要抓好脱贫责任、政策、工作的落实,把工作做到实处。当前,一些地方贯彻执行关于脱贫工作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落实不力,这是造成脱贫进度缓慢的最大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以及贪占挪用扶贫资金等也是工作中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侵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还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了扶贫工作的进程,需要进一步整改。
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快速发展留下了一些弊端,一些长期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将是长期任务,我们要认识到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逐步分阶段解决。比如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一些地方产业发展轰轰烈烈,但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没有起到产业扶贫的作用。再比如易地搬迁扶贫后续帮扶措施乏力,有的地方只顾尽快完成搬迁任务,简单地一“搬”了之,配套跟不上、承载容不下、权益无保障,导致部分群众不愿搬、搬不进去甚至搬回去,即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又违背易地搬迁扶贫的初衷。再有就是一些贫困群众内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明明困难如此艰巨,为什么国家和党还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生活呢?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大使命。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现在,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托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70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明确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全国全党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在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我们将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在本世纪初就实现了总体小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党认识到这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经过20年的发展,低水平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还存在。生活小康社会是所有人民的向往,虽然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很艰巨,但国家和党会不断努力,我们一定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将生活在小康社会。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比如:社会主义的民主要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要更加完备,人与环境更加和谐,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