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发展及相关问题讨论
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强震影响分析

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强震影响分析杨建文;何应文;邵德盛;洪敏;汪志民;王岩;王伶俐【摘要】基于2014年以来云南地区GNSS连续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配置、克里金插值等方法进行速度场、应变参数的求解,分析云南地区近期地壳活动特性及其强震影响.结果表明,以文山测点为基准的速度场存在整体的顺时针运动特性,且各测点运动方向存在差异;云南整体区域最大剪应变积累存在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性,目前滇西北地区最大剪应变增强最快,滇南至滇西南等区域挤压应变积累明显.2014年内的3次6级以上强震在宏观上与最大剪应变的空间分布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且地震的发生并没有改变云南整体区域应力、应变分布格局和增长趋势.【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8(038)007【总页数】6页(P748-753)【关键词】GNSS连续观测;速度场;应变场;地壳活动;强震影响【作者】杨建文;何应文;邵德盛;洪敏;汪志民;王岩;王伶俐【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市知春街249号,650041;云南省地震局云县地震台,云南省云县草皮街98号,675803;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市知春街249号,65004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市知春街249号,65004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市知春街249号,65004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市知春街249号,650041;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市知春街249号,65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不少学者针对GNSS数据如何应用于地壳活动性分析和地震预测预报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地壳形变、断层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江在森等[1]基于GPS初步结果揭示了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与构造变形,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法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场模型,获得了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中国大陆水平应变场初步结果,分析了水平运动、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认为强震通常发生在区域应变场剪应变率的高值区或其边缘,尤其是与区域主干断裂构造运动相一致的剪应变率高值区。
《强震动观测技术》重要知识点汇总(3)(1)解析

1. 试述强震动观测的主要任务。
针对各类场地和工程结构布设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真实可靠的强地面运动记录和工程结构地震反应资料,为研究强地面运动的特性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与技术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①获取强地面运动的定量记录②获取工程结构的地震反应数据③强震动观测资料是地震工程学与近场地震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资料④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地震应急决策2. 强震动观测有哪些特点,它与测震观测有何区别?①观测活动服务科研目标不一样;可能引起工程结构破坏和生命财产损失的强烈地震动与监测地震活动性、测定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地壳和内部结构②观测记录和感兴趣的物理量不一样;测量加速度(幅值、频谱、持续时间)与测量位移、地震波的到达时间(幅值、初动方向、震源位置、)③记录工作方式不一样;触发运行、无人值守与连续记录、高灵敏度、有/无人值守④台站设置位置不完全一样。
自由场地、各类物和结构物与背景噪声极小、基本均匀分布3. 试述强震动观测的发展趋势。
台网规模迅速扩大;大震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迅速发展;基于强震动观测的震害快速评估系统;布设各类观测台阵;4. 强震仪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要求。
强震动仪主要包括拾振器(加速度计)和记录器两部分,拾振器直接测量地震运动的装置,记录器控制强震动仪的工作状态,并记录拾振器测量的测点运动;①较宽的频带,至少应为0 - 50 赫兹②能记录的最大加速度值应不低于1 gn=0.01g=0.001gal=0.001m/s^2③仪器应能连续记录多次地震动④触发运行⑤稳定可靠、维护方便、故障率低5. 试说明数字式强震仪数据采集单元组成和基本参数数字强震动仪的数据采集单元主要由模数转换器(ADC)和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组成。
技术指标:采样率、噪声、动态范围、分辨率、频响特性采样率:每秒钟采样数越高越好但是所占存储空间大噪声:无传感器输入情况下记录器本身的采样输出值大小,用噪声均方根值nR表示动态范围:满量程输入Ae和噪声(均方根值)nR的常用对数乘以20,单位dB ,DR=20*lg(Ae/nR),不低于90dB强震仪数据采集单元之动态范围D RD R=20lg(Ae/n R)Ae分辨率:满量程输入时,记录器采样数据的二进制编码输出扣除其噪声影响后的有效位数,不应小于16位频响特性:幅频特性曲线,幅度与频率,在0-50Hz,平直线相频特性曲线,相移与频率,在0-50Hz,斜直线6.试说明触发单元工作原理答题要点:触发功能完全由软件控制,一般有多种触发方式可选。
云南漾濞MS6.4地震强震动特征和震害分析

第43卷 第5期2021年10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3,No.5Oct.,2021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1.05.006张斌,李小军,荣棉水,等.2021.云南漾濞MS6.4地震强震动特征和震害分析[J].地震地质,43(5):1127—1139.ZHANGBin,LIXiao jun,RONGMian shui,etal.2021.AnalysisofstronggroundmotioncharacteristicsandearthquakedamagefortheYangbiMS6.4earthquake,Yunnan[J].SeismologyandGeology,43(5):1127—1139.云南漾濞MS6.4地震强震动特征和震害分析张 斌1) 李小军1) 荣棉水1) 俞言祥2) 王玉石1) 王继鑫1)1)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2)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 2021年5月2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MS6 4地震,中国国家强震动观测台网在此次地震中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
文中对该地震的29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进行处理,绘制了3个方向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峰值速度(PGV)空间分布图;将观测的地震动PGA、加速度反应谱值(SA)与国内常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观测地震动的幅值、时频特征,并将近场台站记录的反应谱与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谱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结合现场震害调查分析了极震区结构震害较轻的主要原因。
结果表明,漾濞MS6 4地震水平向地震动PGA和PGV的最大值都位于震中附近,地震动沿NNW向衰减最慢;漾濞地震中土层场地的实际观测值与中国常用的中国西部、川藏区水平向基岩地震动衰减关系的计算值吻合较好,而基岩场地的观测值则小于常用衰减关系计算值。
宁洱6.4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异常场地影响分析

波的传播途径及场地 条件等 因素有关 。因此 , 从场地 因素的角度 出发 , 从 覆盖土层 、 地 形地貌和地质
构 造 条 件 等 方 面对 造 成 强 震 动 记 录值 偏 大 的 原 因 进 行 了调 查 分 析 。 在 此 基 础 上 , 对 今 后 云 南 地 区地 震 动 研 究 场 地 影 响 的 考 虑 提 出 了一 些 思 路 和 建 议 。
记 录是 震源 特性 、 传 播路 径及 场地 条 件 的综合 体 现 。地震 动 幅值 的大 小 和震 级 的大 小 有 着直 接 的关 系 , 但 同时也 和地 震 波 的传 播 途径 及 场地 条 件 等 因素 有关 。强 地 震 动记 录与 震 害 调查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7 - 0 6修 回 日期 : 2 0 1 2 . - 0 9 05 - . 课题项 目: 地震行业科研专 项 “ 宁洱 6 . 4级地 震现 场综 合考 察 和研究 ( 2 0 0 8 0 8 0 6 1 ) ” 和 云南 省地 震局 青 年基 金课 题 ( 2 0 1 0 0 1 ) 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 张彦琪( 1 9 8 1~) , 男, 甘肃 人 , 工程 师 , 硕士 在读 , 主要 从事 地 震地 质 和 地震 灾 害损 失 评 估等 研 究 工作.
强震动台网》 剖子项 目《 云南数字强震动台网建设》 在云南省建成 1 7 6个 固定 台站并投入
试运 行 。而 宁洱 M 6 . 4地 震正 好发 生在 强 震动 台站较 为 密 集 的地 区 , 在 震 中 四周 均 有 台站 分 布 。地震 发 生时 , 共有 2 1个强 震动 台站记 录 到 了此次 地震 的主震 记 录。这 一状 况改 变 了中 国
云南地震监测台网进展与强震活动特征分析

云南地震监测台网进展与强震活动特征分析秦嘉政;钱晓东;叶建庆【期刊名称】《地震研究》【年(卷),期】2012(35)4【摘要】介绍了云南地震监测台网的发展历程.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极大地提升了地震活动的监测能力,小震活动信息量成倍增加.近年来全球及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运行,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地震事件,为现代地震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观测资料,是地震学家和相关领域的地球科学家深入开展地震物理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重点分析了20世纪以来云南M≥5.0地震活动性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分析研究云南地震活动以及强震危险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Firstly, we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unnan Seismic Monitoring Network (YSMN) . The running of Yunnan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improves the monitoring ability of seismic activity, so we collect the double information of small earthquakes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 lots of important earthquake e-vents are made to record by the running of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in region and global, which provide a good future for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modern seismology. Accumulating massive observation data with high quality for a long time is the basis of studying the physical process of earthquake and internal earth structure. Finally, we analyze the tim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of Yunna n M≥5. 0 earthquakesactivities since 20th century, and it is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on analyzing the earthquake activity and strong earthquake risk in Yunnan.【总页数】8页(P441-448)【作者】秦嘉政;钱晓东;叶建庆【作者单位】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地震局,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8【相关文献】1.建设科学、有效的地震前兆监测台网提高捕捉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试论当前地震监测台网的三大弊病与三点建议 [J], 汪成民2.云南地震台网与中国地震台网、美国地震台网测定震级的对比 [J], 杨晶琼; 杨周胜; 许亚吉; 秦敏; 张会苑; 张国权3.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干扰源及其波形特征分析 [J], 陈辉; 雷学; 戴绘; 胡兴尧4.应急流动监测台网在云南巧家MS5.0地震中的应用 [J], 党文杰;李文涛;曹舸斌;程旭东5.1995年7月12日云南孟连中缅边界7.3级地震中短临预报及前兆特征(2)——云南强震活动特征及孟连7.3级地震前的地震学异常 [J], 付虹;陈立德;罗平;蔡静观;范杨;马殿军;雷素华;龙晓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9年姚安MS6.0强震动应急观测

20 0 9年 7月 9 日姚 安 M . 震 。与 云 南 其他 地 6 0地
区相 比,震 区 的地 震 活 动 具 有 中等 强 度 频 发 及 显 著 的原地重 复性 的特点 。表 1列 出 了 20 0 9年 7月 9
级和 4 6级 强余 震 在 内 的所 有 ≥3 0余 震 。记 . . 录 中地 震动峰 值加速 度 大于 2 0G l 0 a 的有 9条 ,最
M . 、2 0 6 2 0 3年 1 0月 1 日大 姚 M . ,以及 此次 6 61
强震 观测 仪 立 即赶 赴震 区开 展 强 震 动 流 动 观 测 工
作 。 自7月 9日 2 3点至 7月 1 日 1 3 2点 ,5台流动
强震仪 共捕 获 16个 地震事 件 ,共 计 5 8条 加速 度 9 8 记 录 ,其 中包括 观 测期 间震 区 发生 的 5 2级 、4 7 . .
震 观测 不仅服务于大震应急 的烈度 速报 、地震速报 、 城市及重 大工 程 的地震 预警及 其 紧急处置 等应 急领 域 ,还广泛 用于 强震 的震 源机制 、地震 动特 性 、地
震 动衰减关 系及其 标准设 计反 应谱 等研究 以及 场地
震动 的峰值 、持 时 、频 谱 等 与地 震 宏 观 烈 度 之 间
第3 4卷
第 3期
地
震
研
究
Vo. 4, No 13 .3
21 0 1年 7月
J OURN AL oF E S OLOGI S IM CAL RESE ARCH
J 1 ,2 1 u. 01
20 0 9年 姚 安
6 0强 震 动 应 急 观 测 木 .
李 世成, 建文, 潜, 崔 张 高 东, 琼仙, 刘 段建新, 包一 峰, 东 黄晓
2012年宁蒗一盐源5.7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

摘要:利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地震孕育阶段震中区域重力场出现大面积的重力正值变化高值异常区域,并形成密集的正值变化梯度带;震前震中区域呈重力正变化低值状态,处于重力变化0值线附近且等值线稀疏;震前与发震有关的断裂带的跨断层重力测段段差值变化明显。
关键词:流动重力测量;重力场;川滇地区;宁蒗一盐源5.7级地震中图分类号:p3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5)02-0370-070 引言流动重力测量反映的是区域重力场的非潮汐变化信息,地壳内部的物质迁移、地壳构造和地震的形成过程等都可以在流动重力复测结果中反映出来。
重力变化与构造应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生强弱的变化,重力场图像也会相应地显示出时空变化,而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一直是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基本信息源。
通过对重力场动态变化的深入分析,有可能捕获某些地震前兆的有效信息,为地震的预测预报进行有效的探索。
2012年6月24日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地区(27.7度n,100.7度e)发生了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1km,属主一余震型地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川和云南的流动重力资料显示重力场在该地震前有异常变化,本文利用两省的流动重力资料研究震前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探讨重力场的异常变化与地震活动的规律,对地震孕育过程中捕捉地震前兆进行监测预报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 测区概况及资料处理宁蒗一盐源5.7级地震发生在川滇菱形块体接近东边界的内部丽江一小金河断裂带以西的博克一木里断裂附近。
四川和云南流动重力联测路线如图1所示,联测路线覆盖了川滇地区主要的活动构造带龙门山断裂带和川滇菱形块体的活动断裂带,形成了完整的流动重力闭合测环,测网图形的控制能力较强,能够监测川滇地区的主要构造带的活动并可以辐射到邻近区域,为对地震活动的孕育形成研究提供丰富而准确的重力场变化数据。
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

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一、内容描述本文主要研究了云南地区地震活动性的特点和规律。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通过对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历史记录、地震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我们揭示了云南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云南地区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如1976年的丽江地震、2008年的姚安地震等。
这些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也对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云南地震活动性的研究对于提高该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云南地区地震活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然后从地震学、地质学等多角度分析了云南地震活动的特征和机制。
通过对云南各地区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我们揭示了不同地区地震活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并探讨了地震活动的触发因素和环境条件。
本文还对云南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进行了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监测和预警技术在云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建立密集的地震监测网络和先进的预警系统,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地震的异常现象和潜在危险,为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总结了云南地震活动性研究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云南地震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亚欧大陆和印度板块的交汇处,具有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复杂的地貌类型。
由于地处多条重要地震带的交界区域,云南省地震活动频繁,是我国乃至全球地震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之一。
对云南省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不仅对于揭示我国西部地震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提升我国地震预警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全面揭示云南省地震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点,评估不同区域和类型的地震风险,为政府规划、企业生产和公众生活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发展及相关问题讨论关于《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发展及相关问题讨论》,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简要介绍了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的发展历程和省内6次典型震例的强震动流动观测及特点,并总结和探讨了强震动流动观测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基于强震动观测应用及研究现状,建议加强并拓展强震动流动观测工作,适时建立强震动流动观测系列的规程、规范,不仅要把流动观测作为弥补固定台网不足以增强捕获近场强震动记录能力的辅助手段,更要把强震动流动观测作为解决地震基础研究与地震工程应用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强震动;流动观测;观测台阵;拓展应用中图分类号:P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7)04-0629-090引言??震动流动观测是利用强震仪在目标区域开展的、以获取地震时强地面运动的过程及在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反应情况为目的的一种短期性观测,包括2种情况:一是在相关地区预先布设以捕获特设观测台阵地震动记录的震前强震动流动观测;二是地震发生后在震中区域进行的震后强震动流动观测。
1966年邢台6.8级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赴震区完成了我国、也是世界首次强震动流动观测。
此后,在我国强震动观测起步的相对长时期内,流动观测主要是针对当时我国固定强震动台站较少、监控能力不足的实际而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投资的增加与观测仪器的更新换代,强震动流动观测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捕获近场地震动记录的重要手段。
我国大陆一些典型和重要的强震动记录主要是由流动观测所获取①(高光伊等,2001;Li et al,2008a,b;于海英等,2009;李世成等,2008,2009,2011;彭小波,2012;Wen et al,2014,崔建文等,2015;温瑞智等,2016),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观测仪器、设备的性能与数量,还是数据处理能力及其应用领域拓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谢礼立等,1999;李小军,2015;李山有,2004)。
现今,应充分利用强震流动观测灵活与机动性的特点,在条件许可时尽量有针对性地布设某类或多类观测台阵以进行多目的的强震动观测。
不断扩展强震动流动观测应用领域,使其不仅作为弥补观测台站密度不足或观测台网空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更要将其拓展为解决近场地震学和地震工程学研究以及防震减灾工程等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提供定量数据的一个主要手段与技术途径,并适时建立起相应的强震动流动观测规程及相关管理规范。
在应急前的准备工作中,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地震基础数据库(包括地震构造环境、典型的场地与地形、典型的建构筑物结构等信息),提前做好强震动流动观测布设预案。
针对不同震区或地震预测区的基础信息,拟定相应的观测台阵布设预案,如为获取特殊场地的强地面运动数据而布设的活断层台阵、地震动衰减台阵、场地(土)和地形影响台阵以及局地差动台阵等;以获取结构地震反应数据来研究结构抗震性能、改进结构设计方法为目的的各种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台阵以及核电站、水电站、大型桥梁与地下隧道等重要结构的地震反应台阵;研究土层-基础相互作用机理的地基-结构台阵等(谢礼立,于双久,1982;李山有,2004;温瑞智等,2009;王玉石,2010;周雍年,2011;李世成等,2013;卢大伟,李小军,2006)。
在实施流动观测中,应当选取典型的观测对象,布设合理的观测台阵,尽可能多地获取强震动数据,来丰富强震动记录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地震科学研究与地震工程减灾实践,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本文简要介绍了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的发展历程、典型的观测震例,总结了观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并对强震动流动观测的现状及需思考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概况1970年通海7.8级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派员携带强震仪赴震区进行流动观测,取得云南省第一批强地面运动记录资料。
此后直到2000年,云南省地震局开展了省内大震后的强震动流动观测,但当时强震仪缺乏,基本以震后流动观测为主,且以捕获近场加速度记录为首要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云南省强震动观测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到“十五”云南数字强震动台网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时,已经建立了拥有40台集传感器、记录器、电源和GPS为一体的便携固态数字存储式强震动仪的流动观测基地――西南强震动流动观测基地,国外引进和国内研发的数字记录式强震仪开始广泛使用,其功能以及设备的数量至今仍在不断增加,震前与震后流动观测均在实施。
观测目的从服务于震后应急流动观测,已拓展到可根据观测区条件灵活地布设针对性强的科学研究台阵。
到目前为止,云南省地震局先后完成了35次强震动流动观测,包括省内通海7.8级地震,龙陵7.3、7.4级地震,澜沧?D耿马7.2、7.6级地震,丽江7.0级地震、鲁甸6.5级地震,以及省外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等地震。
2典型震例及启示云南省强震动流动观测经过不断地发展、探索与尝试,在多次观测中获取了较为丰富的强震动记录,其中包括目的性强的专类台阵记录,也有成功捕获主震的震前式观测记录。
本文对几次典型震例的强震动流动观测及特点予以简介和分析。
2.11988年澜沧?D耿马地震1988年11月6日21时3分14.5秒和15分44.9秒,云南省澜沧县和耿马县相继发生了7.6、7.2级强烈地震。
云南省地震局大震流动观测队携带SMA-1型和GQ3-3型等强震仪、中国建筑科学院工程抗震所携带3台SMA-1型强震仪、同济大学携带2台PDR-1强震仪抵达震区,在震区共使用了5种型号16台强震动仪开展流动观测(图1)。
在近一个月的观测时间内,获取了大量的强震动加速度记录,仅光直式模拟强震仪就获取了91次余震的148条433道记录。
其中,架设在竹塘乡的2台SMA-1强震仪捕获到6.7级最强余震的加速度记录,其最小震中距为3.8 km,未经校正的最大加速度峰值为518.4 gal,记录时长30 s,波形完整,是当时我国在离震中最近的情况下获取的最大地面加速度峰值记录(图2)。
这期间获取的这批观测记录把当时我国用于研究的实测强震动资料的地震统计样本的震级上限提高到7.6级(姜葵,1993)。
从1984年开始,云南省地震局与中国建筑科学院工程抗震所合作在滇南的思茅?D景洪地区建设了由5台SMA-1强震仪组成的滇南区联合强震台网。
虽然此次7.6、7.2级地震发生后,该强震台网获取了主、余震记录。
但因该台网台站距离震中较远,其加速度峰值不及流动台记录的十分之一。
此震例显示出流动观测在弥补固定强震动台站密度不够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印证了国家地震局在当时装备条件下对强震观测要“以守为辅,以追为主”方针的实用性。
2.22001年施甸地震滇西地区的施甸,位于龙陵―耿马地震带和丽江?D大理地震带之间,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
由于??震仪缺乏的历史条件,滇西地区强震观测的重点均放在大理?D丽江一带,而施甸一带一直是观测盲区。
2000年10月,根据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部署安排,云南省地震局在施甸、柯街、沙坝、瓦窑、北斗、苴力、力角、期纳等地布设了8个流动观测台。
2001年4月10日施甸5.2级地震发生后,强震观测人员迅速将柯街的强震仪调整到震区的水长,并将昆明结构台阵中的2台数字固态化强震仪架设到震区附近的太平及等子。
2001年4月10、12日、6月8日,施甸县太平乡一带先后发生了5.2级、5.9级和5.3级地震。
震前布设的这些流动观测台均获得了记录。
其中,获取施甸5.9级地震的三分向峰值加速度分别为446.47 cm/s2(EW)、528.24 cm/s2(UD)、425.64 cm/s2(SN)。
这是云南流动观测首次捕获的主震强震动记录,也是一次成功的震前式流动观测(崔建文等,2004)。
2.32006年盐津中强地震群2006年7月22日、8月25日和8月29日,云南省盐津县豆沙关镇附近相继发生了5.1、5.1和4.7级中强地震群。
云南省地震局利用2台K2型数字强震仪分别于7月23―26 日、8月26―30日在震区进行了2次流动观测,包括山麓土层(万古村台)与山头基岩(豆沙关台)、谷底(柿子镇台)与山头(豆沙关台)场地土影响与地形影响的流动对比观测(图3),获取了100多次余震的强震动观测记录(李世成等,2008)。
其中,豆沙关流动台记录的4.7级地震南北向加速度峰值达494.2 cm/s2。
对比分析万古村台与豆沙关台、柿子镇台与豆沙关台的地震动记录,发现这两两台站之间记录的幅值及其主频存在明显差异,显现出观测点的场地(土)与地形效应的不同(图3)。
7月22日5.1级地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震区布设了2台强震仪,但地震应急结束,强震动流动观测也停止。
8月25日5.1级地震后又重新布设强震仪,造成后续地震发生时的观测缺失。
该震群的强震动观测,属于典型的震后式流动观测。
由此引发对流动观测时长及管理的思考与修定,这在震群型或双震型地区布设流动台站时尤显必要。
2.4攀枝花6.1级地震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6.1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地震局强震动流动观测组在震区迅速布设了由4个观测点组成的沿发震构造走向分布的强震动观测台阵(图4)。
8月31日―9月3日,共获取264组3分量近场地面强震动记录,其中包括5.6级在内的所有M≥4强余震,最大加速度峰值为502 cm/s2。
通过对该次流动观测台阵所取得的强震记录分析,发现了存在于强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中的方向性效应(图5)(李世成等,2009)。
2.52014年盈江6.1级地震2014年5月30日盈江6.1级地震后,云南省地震局在震区沿与此次地震密切相关的卡场?D大竹寨断裂近垂直方向布设了流动观测台阵(图6a)。
随后在极震区的勐弄乡流动观测点附近,选择了一个形态相对规整、岩性结构较均匀的孤突山丘相对平坦的顶部,布设了由4台Basalt强震仪组成的局地差动台阵(图6b),并与山丘相邻的流动观测台相对比。
此次地震流动观测捕获了近千次余震的强震动记录,但绝大多数为小、微地震事件的近场记录,其中一些微震在测震目录中没有出现。
由于这些台站是针对特殊场地而布设的观测台阵,对这些记录的处理及分析具有一定的价值。
6.6级地震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发生6.6级地震,云南省地震局在震区布设了6个强震动流动观测台,获取了大量的余震加速度记录,包括12月6日5.8级及5.9级强余震的近场记录(崔建文等,2016)。
10月11日强震动科考时,在益智中学固定强震台附近,选择澜沧江支流的河谷台阶边坡,用4台观测仪布设了一个局地地形观测台阵(图7),进行了约3 h的短时流动观测。
在仪器架设完后约1 h,4台仪器成功获取了10月11日14时至14时30分之间发生的1个4.7级及3个2.9级余震的强震动记录(图8),给研究局部场地的地形对地震动影响提供了难得的定量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