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一百首》之酸枣仁汤
【沈绍功:52首奇方】酸枣仁汤-安眠主方23
![【沈绍功:52首奇方】酸枣仁汤-安眠主方23](https://img.taocdn.com/s3/m/f502481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b2.png)
【沈绍功:52首奇方】酸枣仁汤-安眠主方23酸枣仁汤安眠主方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5味组成。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虚劳者乃肝阴不足,虚烦者乃阴虚内热,是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剂。
临证还有加减;柔肝除烦,选加生地、当归、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生栀子;宁神镇静,选加生龙牡、灵磁石、柏子仁、炙远志;清热除晕,选加草决明、白菊花、川牛膝、蝉衣、葛根;为增安眠之力,均可加入夜交藤30g。
酸枣仁汤系虚证失眠主方。
如属实证,多见痰瘀互结,上蒙清窍,可选加石菖蒲、郁金、丹参、莱菔子、赤芍,则成功补兼施方。
枣仁汤,这是安眠的主方。
它两个主证:第一养血安神,用炒枣仁、云苓和川芎;第二它清热除烦,睡不了觉啊,有火,心烦加了知母,这是它的两个主证。
还可以加减,加柔肝的生地、当归、芍药、女贞子、旱莲草和栀子;加了镇静的龙牡、磁石、柏子仁和制远志,远志必须的制,它有小毛,生的远志吃了以后嗓子难受,所以一定要制远志,生的远志难受,就会引起呕吐;假如伴有头晕的加决明子、白菊花、川牛膝、蝉衣和葛根;加强安眠用30g的夜交藤,炒枣仁安眠你要大量用30g。
我在广安门医院,那药房配了酸枣仁膏,酸枣仁膏呀就拿酸枣仁原方,加了夜交藤,煎了以后,用蜂蜜,5斤蜂蜜炼成膏,装成一大瓶,当时公费医疗能报销呀,困难的时候都吃不饱。
怎么办?好多广安门医院的职工呀,开了这药以后,早晨起来插在馒头上吃,有吃饱又不花钱,又抗饥饿,一举数得呀。
当时我在广安门医院就很出名呀!我在广安门医院有两个事情出名:一个就是枣仁膏,酸枣仁膏,哎呀!给老百姓谋福利了,当时工资也不高,不花钱,能吃饱,晚上睡觉又能安稳,谁能不谢我呀;第二个就发烧,广安门医院我当时急诊呀,可能明天我要讲这个,发烧啊,就分清风寒风热,风热的话,清解和剂,风寒的话,温解合剂,两个合剂,放在250ml 的小盐水里面,消好毒,铝盖封口。
高烧啊,尤其是孩子,别熬药了,15ml一次,当然服药的时间要变,不是一付药喝两次,就4个小时喝一次药,一天也许喝3付、4付药喝两瓶烧就退了。
酸枣仁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酸枣仁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https://img.taocdn.com/s3/m/760a38b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f.png)
酸枣仁汤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正宗配方组成剂量】酸枣仁12克,甘草3克,知母6克,茯苓6克,川芎6克。
【用法用量】水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
【方歌速记歌诀】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内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劳,虚烦不眠证。
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细弦。
【加减】若心烦不眠,属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较甚者,合二至丸或加生地黄、玄参、白芍等,以养血滋阴清热;兼见盗汗甚者,加五味子、白芍、浮小麦以安神敛汗;心悸较重者,加龙齿、龟甲、珍珠母等以镇惊安神;心悸多梦,时有惊醒,舌淡,脉细弦,属心胆气虚者,可加党参、龙齿以益气镇惊;如精神抑郁,心烦不眠较甚者,可合甘麦大枣汤加夜交藤、合欢皮以缓肝安神解郁,或加人合欢花、夜交藤、石菖蒲、郁金等解郁安神之品,疗效更好。
【方论】本方证治是为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失养所致。
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之治疗原则,当以养血补肝,清热除烦,宁心安神立法。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以生血气,其味酸。
”《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欲酸。
”故方中重用酸枣仁,性平味酸,人心、肝二经,养肝血,安心神,为君药。
茯苓甘淡性平,人心脾肾经,“补五劳七伤……开心益智,止健忘”(《日华子本草》卷一),宁心神。
茯苓与酸枣仁相配,以加强宁心安神之效,为臣药。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
”故用川芎之辛温芳香,主入肝经,以调畅气机,疏达肝气,与酸枣仁相伍,酸收与辛散并用,相反相成,补肝之体,遂肝之用,具有养血调肝安神之妙,正如《本草纲目》卷一所说川芎乃“血中之灵药也,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用为佐药。
知母苦甘性寒,人肺、胃、肾经,可润心肺,补虚乏,安心止惊悸,《景岳全书·本草正》卷四称其“去火可以保阴,是即所谓滋阴也。
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092、黄土汤;093、酸枣仁汤;094、木防己汤;095、吴茱萸汤;096、桂枝芍药
![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092、黄土汤;093、酸枣仁汤;094、木防己汤;095、吴茱萸汤;096、桂枝芍药](https://img.taocdn.com/s3/m/ddc69e8a6bec0975f465e2a1.png)
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092、黄土汤;093、酸枣仁汤;094、木防己汤;095、吴茱萸汤;096、桂枝芍药知母汤;097、续命汤;098、大黄廑虫丸;099、乌梅丸;100、温经汤经方一百首091、三物黄芩汤[组成用法]黄芩15~50g、生地黄30~100g、苦参15~30g。
三味药同时水煎煮2~3次,取汁混合,分2~3次服用。
[方证]1.心烦失眠,手足烦热,甚则灼热疼痛、肤色红。
2.唇舌干燥,口渴欲饮。
3.舌质红而少津。
[现代应用]产褥热,肺结核、灼热足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失眠、红斑性肢痛症、冻疮、荨麻疹、顽癣、阴痒、阴肿等出现手足烦热时用本方。
[经验参考]本方证的“四肢苦烦热”发生于产后,可能与生产时出血过多有关。
从经文来看,产褥热应当是三物黄芩汤的经典主治。
产后的手足烦热既是本方的主治,义是川方的关键。
如大塚敬节治某女,四年前生产,此后一直不眠,经久不愈,苦于手足烦热,发烧而不眠,别无痛苦。
用三物黄芩汤一周,能眠6~7小时,于是烦热亦解(《汉方诊疗三十年》)。
赵明锐用此汤治疗两例发热患者。
一例38岁女性。
于十年前生产后,即患五心烦热,治疗获愈。
但以后则每年到二三月间开始,即感到周身烦热,手足心尤甚,殆至十月以后就逐渐热退身凉了。
十余年来一自如此,虽然断续治疗,未见好转。
在发热期间,并伴有口渴能饮、咽干、舌燥、皮肤枯槁、瘙痒、大便燥结等证。
脉数有力,舌红、苔白。
其他尚属正常。
投以三物黄芩汤20余剂,诸证痊愈,随访三年未曾复发。
另一例23岁女性,每年春季即出现手足心烦热已三四年之久,伴有心悸、心烦、失眠、盗汗、纳呆、倦怠等症。
曾累用一般滋阴之品,诸如鳖甲、知柏、沙参、地骨皮等药治疗未获效。
年年春夏如此发作,待到立秋以后,天气凉爽则逐渐好转。
诊得其脉弦而数,舌红苔薄黄。
给予三物黄芩汤治疗。
前后共服十剂,诸证痊愈。
次年春天仍有复发,再以此方治之,数剂而愈。
随访三年未见复发(《经方发挥》)。
实用方剂学---酸枣仁汤
![实用方剂学---酸枣仁汤](https://img.taocdn.com/s3/m/ae0c42bd25c52cc58ad6be43.png)
实用方剂学--- 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方论选萃】明徐彬:虚劳虚矣,兼烦是挟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气亦不顺也,其过当责心。
然心火之盛,实由肝气郁而魂不安,则木能生火。
故以酸枣仁之入肝安神最多为君;川芎以通肝气之郁为臣;知母凉肺胃之气,甘草泻心气之实,茯苓导气归下焦为佐。
虽曰虚烦,实未尝补心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喻嘉言: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肾水不上交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
方用酸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藭入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医门法律》)。
清尤在泾: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虚劳之人,肝气不荣,则魂不得藏,魂不藏,故不得眠。
酸枣仁补肝膹气,宜以为君,而魂既不为客,必有浊痰。
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芎藭行气除痰,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张石顽:虚劳不得眠者,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特取酸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藭调血以养肝,茯苓、甘草增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此平调土木之剂也(《张氏医通卷清罗美:经曰:肝藏魂,人卧则血归于肝。
又曰:肝者,罢极之本。
又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故罢极必伤肝,烦劳则精绝,肝伤、精绝则虚劳虚烦不得卧明矣。
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
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
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
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合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
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王晋三:虚烦、胃不和、胆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虚阳混扰中宫,心火炎而神不定也。
经方:酸枣仁汤(肝虚失眠)
![经方:酸枣仁汤(肝虚失眠)](https://img.taocdn.com/s3/m/731de81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1e.png)
经方:酸枣仁汤(肝虚失眠)酸枣仁汤【原文】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经典回顾】1、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组成】甘草茯苓酸枣仁知母川芎【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时机】1、用在老人家失眠、大病初愈的失眠;2、黄连阿胶汤也是治疗失眠,但是心血不足。
【现代剂量】酸枣仁15克,炒酸枣仁15克,甘草5克,知母10克,茯苓10克,川穹10克【方解】1、酸枣仁可以让血回到肝脏里面;2、知母除烦。
因为知母能入肺,能够除烦。
那手足躁扰,晚上烦得不能睡觉,都可以加知母进去,好像抗忧郁药一样;3、茯苓能够把三焦系统的水排出来;4、川芎活血化淤、行血。
【应用】1、肝血不足,见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晕眩,咽干口燥,心肾不交,精血虚耗,痰饮内蓄,怔仲恍惚,夜卧不安,或惊不眠,脉弦或细数,及神经衰弱有上述症者。
【说明】1、睡不着常常是血没有办法完全归肝所导致。
到了晚上人体很大部分血液要进入肝脏,肝血会充满,最多可达一公斤,人的交感神经就会亢奋,人就会很放松,就会睡着。
2、如果肝脏没有办法收集大量的血(剩下的血得要维持身体其他部位的运作),人就睡不着。
中医认为,失眠是肝血不足造成的,所以要把血补足。
酸枣仁汤还有一点凉性,可以清热除烦。
3、补肝血就是补肝阴虚。
酸枣仁汤就是一个治疗精神衰弱、失眠的方剂。
4、方剂中酸枣仁补肝血;川穹是活血药;甘草补虚;茯苓去水、防止心悸;知母是凉润的药。
此方中的药性温、热、寒、凉药都有,补性较强,要滋补肝血、滋补肝阴。
5、在药物动力学上,升、降、收、散都有,可以让气机活泼,但整体是偏降性药为主,是要把阳往下带。
任何让人能够安眠的药都不能往上升。
6、整体方性以润、补、降、收、凉为主;偏凉一点,补性特强,以补肝血;收降性大,心神才能够收,才能够降;润性相当的大,要补肝阴虚。
“酸枣仁汤”——中医医术专长考核方剂考点
![“酸枣仁汤”——中医医术专长考核方剂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51e19ba0a8956bec0975e3fe.png)
“酸枣仁汤”——中医医术专长考核方
剂考点
关于“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核方剂学考点:酸枣仁汤”相关内容,相信报考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考生都在学习,为帮助大家了解,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如下内容:
【考点精讲】
酸枣仁汤
组成: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
功用:清热除烦,养血安神。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医学|教育网,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剂歌诀】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香甜。
【趣味歌诀】
熊猫早知茯苓甘。
【配伍意义】
方中重用甘酸质润之酸枣仁为君,入心、肝之经医学|教育网,养血补肝,宁心安神。
茯苓益心脾而宁心神。
【方剂鉴别】
酸枣仁汤与天王补心丹的异同:
二方均有酸枣仁。
酸枣仁汤主要治疗肝血不足,虚热扰神证,有头目眩晕的表现,为弦细脉医学|教育网。
天王补心丹主要治疗阴虚血少,心神不安证,无头目眩晕之表现,脉象为典型的阴虚脉象即细数脉。
全!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针灸歌诀】考点汇总【歌诀速记】中医医术确有专长方剂歌诀速记72点
中医医术专长考核“50个清热药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整理!
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证书vs中医医术专长证书作用对比。
酸枣仁汤的配方及功效
![酸枣仁汤的配方及功效](https://img.taocdn.com/s3/m/ff5c460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3.png)
酸枣仁汤的配方及功效关于《酸枣仁汤的配方及功效》,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如你是一个喜爱登山的人,在你登山的全过程中,你也就会发觉山间生长发育着一些酸枣,这一酸枣是能够作为医药用品的,非常是酸枣仁,它充分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酸枣仁汤便是一个事例。
可是,酸枣仁汤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即秘方是啥?又会充分发挥什么作用呢?中医学常见酸枣仁当药,制成酸枣仁汤也是有独特的健康养生作用,能够宁心安神,清热解毒除烦,治失眠,心悸盗汗,首领眩晕,喉干口燥等症状实际效果优良。
酸枣仁汤,最开始称为“酸枣汤”,常见于汉朝张仲景著作《金匮要略》一书。
来到清朝,才由俞嘉言在其《医门法律》中改叫为“酸枣仁汤”。
构成:酸枣仁2升,甘草1两,知母2两,薏苡仁2两,羌活2两(当代常见使用量各自为18克、6克、12克、6克、6克)。
酸枣仁汤的作用:虚烦不可眠,酸枣仁汤主之。
中医学觉得,造成失眠的原因许多,有因于心肾不交者、肝肾阴虚者、心脾两虚者、痰浊内扰者、胃气不和者这些,并并不一定的失眠都能够用酸枣仁汤来医治,务必辨证施治,才可以获得好的实际效果。
《金匮要略》中记述:“虚损虚烦不可眠,酸枣仁汤主之”。
换句话说,己方是医治因虚烦引发失眠。
中医基础理论觉得,“心藏神”,“肝藏魂”,失眠与心肝二脏关联更为紧密。
“肝主藏血”,气血两虚生内火,虚火内扰,加上气血两虚不可以养神,则元神不宁,因此闹心不可眠。
因而,酸枣仁汤主冶的失眠归属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血不养神而导致,失眠者常伴随心悸盗汗、首领眩晕、喉干口燥、脉细弦等病症。
当代多以己方交互用以医治神经衰弱、早搏、女性更年期综合症、焦虑症等症状。
酸枣仁汤的秘方非常简单,秘方里边带有的中药名称全是我们熟识的,并且只由五种成份构成,这可谓是我们见过的非常简单的一个秘方了。
即然酸枣仁汤的秘方这般简易,而且作用也是这般的明显,我们能够在空余的時间制做一点儿。
养心安神名方 酸枣仁汤
![养心安神名方 酸枣仁汤](https://img.taocdn.com/s3/m/d58c26d79b89680203d82540.png)
养心安神名方酸枣仁汤
这里所介绍的酸枣仁汤,最早叫做酸枣汤,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
到了清代,才由俞嘉言在其《医门法律》中改称为酸枣仁汤。
本方是治疗失眠的代表方剂之一,对中医治疗失眠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组成:酸枣仁2升,甘草1两,知母2两,茯苓2两,川芎2两(现代常用剂量分别为18克、6克、12克、6克、6克)。
用法上5味,以水8升,煮酸枣仁得6升,纳诸药,煮取3升,温分三次服(现代用法:加水煎成500毫升,临睡前服)。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失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盗汗:指睡眠中出汗、醒辄汗止的现象编者注)。
*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中医认为,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有因于心肾不交者、肝血不足者、心脾两虚者、痰浊内扰者、胃气不和者等等,并不是所有的失眠都可以用酸枣仁汤来治疗,必须辨证施治,才能取得好
的效果。
《金匮要略》中记载: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也就是说,本方是治疗因虚烦所致失眠。
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肝藏魂,失眠与心肝二脏关系最为密切。
肝主藏血,血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加之血虚不能养心,则神魂不宁,所以心烦不得眠。
因此,酸枣仁汤主治的失眠属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常伴有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等症状。
现代多以本方加减用于治疗神经衰弱、早搏、更年期综合征、焦虑症等病症。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https://img.taocdn.com/s3/m/c3bf4b143169a4517623a325.png)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组成]酸枣仁二升,炒(15至30克)茯苓二两(6克)知母二两(6至9克)川芎二两(6克)甘草一两(3克)[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证。
失眠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起。
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则虚烦不眠,心悸不安;血亏阴虚,易生内热,虚热内扰,每见虚烦不安,咽干口燥,舌红等。
头目眩晕,脉细弦,乃血虚肝旺使然。
治宜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方中重用酸枣仁,以其性味甘平,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为君药。
茯苓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为臣药,与君药枣仁相配,以助君药安神除烦之效。
佐以川芎调畅气机,疏达肝气,与君药相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具有养血调肝之妙。
甘草生用,和中缓急,为使药。
诸药相伍,一则养肝血以宁心神,一则清内热以除虚烦。
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
本方与天王补心丹均治阴血不足,虚热扰心之心烦失眠。
组方以养心安神,滋阴补血为主,配以清虚热之品。
然前者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疏肝之川芎,酸收辛散并用,具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虚烦不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等;后者重用生地,并与二冬、玄参等滋阴清热药为伍,更与养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阴亏血少之心火上扰,心烦失眠,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苦,脉细数者。
[运用]1.临床以虚烦不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证治要点。
2.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心神不安者,均可用之。
[文献摘要]〈古今名医方论〉:“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
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
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上葆之。
酸 枣 仁 汤▲▲
![酸 枣 仁 汤▲▲](https://img.taocdn.com/s3/m/34ed02ee910ef12d2af9e785.png)
酸枣仁汤▲▲〖方源〗《金匮·血痹虚劳病》“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组成〗酸枣仁二升,炒(15~30g)茯苓二两(6g)知母二两(6~9g)川芎二两(6g)甘草一两(3g)┌ 养血宁心┐君──酸枣仁(量重),先煎││养肝血,安心神。
└ 敛阴止汗┘┌ 茯苓── 宁心安神┐臣──││与君药相配,以助君药安神除烦。
└ 知母── 滋阴清热┘佐── 川芎── 调畅气机,疏达肝气,与君药相配,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具有养血调肝之妙。
使── 甘草(生用)── 和中缓急。
大补阴丸【处方】熟地黄120g 知母(盐炒)80g 黄柏(盐炒)80g龟甲(制)120g 猪脊髓160g【方义】四者皆滋阴补肾之药,补水即所以降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
加脊髓者,取其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
喝着金匮肾气丸,突然感冒了那就是阳虚感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感冒了,一加重突然小便不好、水肿了就是真武汤;不肿、但浑身疼痛、懒言懒动那就是附子汤,必用人参。
少阴热化证,把附子肉桂去了就是热化了吗,热化就是阴虚;茯苓、泽泻、丹参不就是气化的--就用金贵肾气丸,就可以把所有治疗肾及膀胱的病治好了。
四逆散--肝脏;金匮肾气丸--肾、膀胱;后世--左归丸、左归饮,与金匮肾气丸截然不同!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性尿频、神经性尿闭、少阴病就是解决阴虚、阳虚的症状;阳盛就是阳明病乳制品是生物制品,都含一定量的雌雄激素激素,只是含量多少的问题。
外源性性早熟--,黄豆和豆制品中所含大量植物雌激素,在治疗和预防乳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关键所在是,黄豆会改变体内激素的分泌。
临床医学有研究显示,黄豆及豆制品具有平衡体内雌激素的作用,当体内雌激素太低时,黄豆或豆制品会使它增加,但当雌激素太高时,黄豆或豆制品也会使它减少。
这就是黄豆能有效地帮助女性预防一些与雌激素有关的癌症的主要原因。
研究认为,黄豆和豆制品中还含有异黄素,它具有平衡雌激素的作用。
黄豆这种对雌激素的双向平衡作用,在食物中很难找得第二种。
酸枣仁汤“失眠第一方”
![酸枣仁汤“失眠第一方”](https://img.taocdn.com/s3/m/3f86b90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a.png)
酸枣仁汤“失眠第一方”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说有一人问孙思邈,凡是大病恶疾怎么办?孙思邈答曰:让他吃好睡好。
那人说,已经吃好,睡好了,怎么还不治病?孙思邈又答曰:吃的不够好,睡的还不够好。
可见吃和睡是人体抵抗力的第1道防线。
现在饥饿变少了,失眠反而造成了困扰现代人的一大难题。
早在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金匮要略》里记载了“失眠第一方”,叫酸枣仁汤。
这方子延续至今,成为各老中医追捧的失眠古方。
张仲景说了,虚劳虚烦不得眠。
酸枣仁汤主之。
什么是虚烦虚劳呢?说是一个人,明明觉得很累,很疲乏,但是一上床,偏偏又睡不着,行李箱掉了15个水桶,一样七上八下的。
酸枣仁汤:炒酸枣仁15克,甘草三克,知母、茯苓,川芎各6克。
酸枣仁:可安神定志,可治主烦心不得眠。
由于其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又被称为“东方睡果”,很受张仲景的推崇,许多时候,就单用一味酸枣仁治疗失眠,效果就出奇的好。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酸枣仁熟用可治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酸枣仁生用可治疗胆热好眠。
茯苓:生长在松树下,所以说:千年古松,下有茯苓。
茯苓养心安神,上好的茯苓又叫茯神。
古人取名带神带仙字的,说明功效都是极好的。
《难经》曰:人之安睡,神要归心。
茯神就能把浮躁不安的心神降服下来。
茯神治疗失眠无与伦比,就这一位神药,不管哪种类型的失眠,用了它都会减轻,它是古时御用的“失眠散”。
酸枣仁加茯苓,就是强强联合,而且这两味药都是药食同源,有强大的安眠作用,却没有安眠药的副作用。
该方针对如下失眠人群:第一,针对的是一种体质,这种体质的人大多瘦削。
瘦人多血虚。
第二,皮肤干枯,摸上去很粗糙,嘴唇、指甲偏苍白。
一般来讲,在两种情况下树木会干枯,一种是受寒,寒主收引;另一种是缺水,干旱的季节,树木特别容易枯掉,凡是皮肤干燥的像树木一样,就需要用水去滋润,所以甘草在这个方子里可不仅仅是和事佬,甘草、酸枣仁都可以酸甘化阴,是补其水、润其肝的思路。
张仲景一张方子,化解焦虑,治头晕、心慌、心悸、四肢麻木--酸枣仁汤
![张仲景一张方子,化解焦虑,治头晕、心慌、心悸、四肢麻木--酸枣仁汤](https://img.taocdn.com/s3/m/048bea7c84868762cbaed5e2.png)
张仲景一张方子,化解焦虑,治头晕、心慌、心悸、四肢麻木--酸枣仁汤很多人都有过“总怀疑自己有病”总感觉身体那里不舒服。
但也说不出来。
其实,感觉自己有病很可能没病。
可能是存在焦虑所引起的。
主要原因是由于肝血亏虚,阴虚内热。
所已导致焦虑、烦躁、多疑。
小小医方给大家讲一个小医案,它最初刊载于1987年的《河南中医》杂志上。
曾经有一个24岁女子。
她觉得自己有重病,医院检查后,都说他身体正常。
医生给开了点焦虑症药,用药后效果很一般。
但她总感觉大家都不愿意给治。
无奈之下,找中医治疗试试。
刻诊,脉细数,舌红少苔,患者觉得口干舌燥,自述,平时头晕心悸,夜里还睡不着,四肢发麻,到了下午脸红,身上发热。
患者指甲还有凹陷,没光泽。
医师了解情况后,开了一张配伍——甘草3克,炒酸枣仁30克,茯苓6克,知母6克,川芎6克。
酸枣仁这里用了30克。
这张配伍其实就是“酸枣仁汤”患者服药三剂以后,睡眠一觉睡到天亮。
患者心态也逐渐好转,焦虑多疑开始缓解,也不再怀疑自己有病。
医家遵上方适当做了加减化裁,患者最终恢复常人,前后用药大约20多剂。
后来,将汤剂改成药丸,日后常服以资巩固。
这是什么道理呢?其实患者本来就没有大病。
是因为肝血亏少所致。
所以她焦虑、多疑,以及身上的诸多不适。
你看患者,脉细数,舌红少苔。
脉数,说明有热。
脉细,说明血虚。
这是阴血亏少而生热了。
舌红少苔乃是热象,津液不能上潮于舌面。
阴血亏虚,虚热内扰,所以患者下午脸红和身上潮热,口咽干燥。
当然,血虚,也有很多类型。
如心血虚、肝血虚等等。
患者的问题可以说,重点在于肝血亏虚。
问啥在肝?因为患者手指甲枯,易断,有凹陷,无光泽。
肝主筋,指甲为筋之余。
肝血不养指甲,所以出现了枯萎之态。
肝还主筋。
肝血不养筋,所以患者手脚麻木。
可见问题在肝。
肝藏魂。
肝血少,肝魂不安,就容易出现神志方面的疾病。
多疑、总觉得自己有病,睡不着、烦躁焦虑都是肝血亏少,肝不藏魂所致。
当然,肝开窍于目。
肝血少,眼睛视力就不好。
酸枣仁汤的临床运用经验
![酸枣仁汤的临床运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6ead5827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e4.png)
酸枣仁汤的临床运用经验酸枣仁汤的临床运用经验【方药】酸枣仁二升(12克)甘草一两(3克) 知母二两(6克)茯苓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七)【解说】本证为肝血不足,心失其养所致,为母病及子之候。
夫“肝藏血,血舍魂”,人寤则魂舍于目,寐则魂藏于肝。
虚劳之人,肝血不足,肝气不荣,而魂不得静藏,心神亦不得安宁,令人虚烦不眠。
治当养肝血、疏肝气、摄肝魂、宁心神为法。
本方以酸枣仁养肝之阴血,使血充而魂潜;川芎疏肝之血气,茯苓宁心之神气,知母润心肝燥气,甘草缓肝之急气,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
临床凡属心肝血虚之患,皆可以本方出入化裁之。
【运用】一、不寐赖良蒲医案:何某某,女,32岁。
1936年仲冬,因久患失眠,诸药不效。
形容消瘦,神气衰减,心烦不寐,多梦纷纭,神魂不安,忽忽如有所失,头晕目眩,食欲不振,舌绛,脉弦细,两颧微赤。
此乃素禀阴虚,营血不足,营虚无以养心,血虚无以养肝一心虚神不内守,肝虚魂失依附,更加虚阳上升,热扰清宫所致。
议用养心宁神法,以酸枣仁汤加人参、珍珠母、百合花、白芍、夜交藤,水煎;另用老虎目睛五分研末冲服。
连服13剂,使能酣卧,精神内守,诸证豁然。
(《蒲园医案》1965:116~117)按语:肝血不足,心失所养。
其辨证要点是失眠伴多梦、眩晕、脉弦细。
正为酸枣仁汤所主之证。
二、脏躁(焦虑性神经症)丁德正医案:李某某,女,24岁,已婚。
1980年5月7日诊。
患焦虑性神经症已五年,诊前月余症象加剧。
自谓“病重危在旦夕。
”故惶恐焦虑,紧张万分,烦躁不眠,悲泣不已,频呼“救命”。
诊时,惶惶然频频询问:“我是心脏病?治不好吧?”余虽再三解释,然其惶惧焦虑之情,终难尽释。
患者肤瘦面觥,双颧微红,间或午后潮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头晕,目昏,肢体麻木,爪甲枯白凹陷。
酸枣仁汤12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酸枣仁汤12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793f8052ee06eff9aff8075b.png)
10方出《本草纲目》卷三十六引《简便 方》,名见《回春》卷四。
组成:酸枣仁、人参、茯苓各等分。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睡中汗出,多睡及不睡。 用法:每服1钱,米饮调下。
11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二引《简要济众 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二。
组成:酸枣仁(生,研)1两半,羌活(去芦头) 1两半,杜仲(去粗皮,酥炙)1两半,五加皮1两 半,萆薢1两,桂(去粗皮)1两,茯神(去木)3 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肾风劳,两骽冷痛,腰脊不可俯仰, 行履不得。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沥1合,煎至1 盏,去滓,空心温服。
3《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组成:酸枣仁2升,茯苓2两,白术2两,人参2 两,甘草2两,生姜6两。 炮制:上切。 功能主治:惊悸不眠。 用法: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5《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组成:枣仁(微炒)1钱,人参1钱,麦冬3钱,竹 茹2钱。 功能主治:病后气血俱虚,内亡津液,烦热,诸 虚不眠者。 用法:加龙眼肉5枚,水煎服,不拘时候。
组成:酸枣仁1两(研,生用),腊茶2两(以生 姜汁涂,炙令微焦)。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胆风毒气,虚实不调,昏沉睡多。 用法:每服2钱匕,水7分,煎至6分,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
12《痘疹心法》卷十二。
组成:酸枣仁(去壳,取仁)、甘草(炙)、生 地黄、栀子仁、麦门冬、人参、当归身各等分。
炮制:上锉碎。 功能主治:痘疹太密,血虚,烦躁不得眠者。心 肺虚热,烦躁惊啼;痘疹血热血燥。 用法:加灯心,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 时候。
酸枣仁汤12方
1《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组成:酸枣仁(微炒)2两,人参1两,石膏( 碎)半两,赤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 皮)半两,知母(切,焙)半两,甘草(炙)半 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虚烦不得眠睡。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 服,不拘时候。
酸枣仁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一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酸枣仁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一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56c58c9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a.png)
酸枣仁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一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酸枣仁汤_圣济总录卷三十一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1)1.原方 (4)1.1.组成:酸枣仁(炒)3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地骨皮(锉)1两。
41.2.功效:伤寒后,虚烦不得眠睡,头目昏眩。
(4)1.3.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4)1.4.以下方剂相似度只按组成计算,不计剂量。
(4)2.相似度100%:地骨皮饮 (4)2.1.组成:地骨皮(洗)2两,麦门冬(去心)2两,酸枣仁(炒)3两。
(4)2.2.原方对照:酸枣仁(炒)3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地骨皮(锉)1两。
42.3.药材组成不变,剂量不同。
(4)2.4.功效:伤寒后虚烦客热,累夜不得睡眠,头痛眼疼迷闷。
(4)2.5.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4)3.相似度67%:酸枣仁丸 (4)3.1.组成:酸枣仁(微炒)2两,榆叶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4)3.2.原方对照:酸枣仁(炒)3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地骨皮(锉)1两。
43.3.加:榆叶 (4)3.4.减:地骨皮 (4)3.5.功效:虚劳烦热,不得睡眠。
(4)3.6.来源:《圣惠》卷二十七。
(5)4.相似度67%:地骨皮散 (5)4.1.组成:地骨皮2两,麦门冬2两(去心),甘草1两(炙微赤,锉)。
.. 5 4.2.原方对照:酸枣仁(炒)3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地骨皮(锉)1两。
54.3.加:甘草 (5)4.4.减:酸枣仁 (5)4.5.功效:虚劳,口中苦渴,骨节烦疼。
(5)4.6.来源:《圣惠》卷二十七。
(5)5.相似度50%:栀子汤 (5)5.1.组成:栀子仁半两,地骨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
(5)5.2.原方对照:酸枣仁(炒)3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地骨皮(锉)1两。
55.3.加:栀子仁、柴胡 (5)5.4.减:酸枣仁 (5)5.5.功效:虚劳骨节烦热,盗汗不止。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c8d6765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73.png)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汤《金匮要略》(中医方剂学七版)[组成]酸枣仁炒,二升(15g) 甘草一两(3g) 知母二两(6g) 茯苓二两(6g) 芎穷(即川芎)二两(6g)[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本方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
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
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
血虚无以荣润于上,每多伴见头目眩晕、咽干口燥。
舌红,脉弦细乃血虚肝旺之征。
治宜养血以安神,清热以除烦。
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
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
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
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
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相伍,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本方与天王补心丹均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药物为主,配伍清虚热之品组方,以治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
前者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行血之川芎,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之虚烦失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等;后者重用生地黄,并与二冬、玄参等滋阴清热为伍,更与大队养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扰之虚烦失眠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心肝血虚而致虚烦失眠之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虚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血虚甚而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增强养血补肝之功;虚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若寐而易惊,加龙齿、珍珠母镇惊安神;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
陈慎吾讲酸枣仁汤证【失眠】
![陈慎吾讲酸枣仁汤证【失眠】](https://img.taocdn.com/s3/m/70cd0d98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f.png)
陈慎吾讲酸枣仁汤证【失眠】96.酸枣汤证【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讲义】《三因方》云:外热曰燥,内热曰烦。
虚烦者外无热象,而有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渴不寐,皆虚烦也。
良以津液去多,五内枯燥,或营血不足,阳盛阴微。
陆氏谓虚烦不得眠,亦神经衰弱之一种证候。
人之睡眠,须血液流向下部,使脑中血少,方能入寐,即古人谓人卧则血归于肝也。
病虚劳者,因营养不足而神经衰弱,于是神经常欲摄血以自养,欲眠时脑部仍见虚性充血,故虚烦不得眠也。
【方剂】酸枣汤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服。
【药物】酸枣仁味甘,性平。
强壮镇静药。
药能:营养健胃。
药征:不眠烦躁,阴虚血少者。
调剂:本药为强壮性收敛药,故虚证宜收敛者,悉以本药主治之。
上述不眠或多眠,尤为本药之有效证候。
【治验】治烦不得寐,且治烦悸欲寐者。
病久不愈,羸瘦疲困,盗汗,喘咳、大便溏,小便涩,饮食无味者,宜本方随证加黄芪、麦冬、干姜、附子等。
健忘、惊悸、怔忡三证,宜本方加黄连、辰砂。
脱血过多,神散不寐,烦热盗汗,现浮肿者,宜本方合当归芍药散。
本方与栀子豉汤之区别:彼方身热有厚苔,腹有充血及炎性机转;本方见贫血虚弱,有心悸,多神经衰弱症,故称虚劳。
酸枣仁【大剂量单药应用经验】1.王怀隐、陈昭遇经验:治胆虚睡卧不安,心多惊悸。
酸枣仁37g。
炒熟令香,捣细罗为散。
每服7.4g,以竹叶汤调下,不计时候。
(《太平圣惠方》)2.王怀隐、陈昭遇经验:治骨蒸,心烦不得眠卧。
代表方酸枣仁粥:酸枣仁80g。
以水二大盏半,研滤取汁,以米二合煮作粥,候临熟,入地黄汁一合,更微煮过,不计时候食之。
(《太平圣惠方》)。
【大剂量配伍及名方应用经验】1、张仲景经验: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代表方酸枣仁汤:酸枣仁40g,甘草37g,知母80g,茯苓80g,芎劳80g。
上五味,以水八升(1600mL),煮酸枣仁得六升(1200mL),纳诸药煮取三升(600mL),分温三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一百首》之酸枣仁汤
[组成用法]
?酸枣仁10~30g、知母6~12g、川芎~12g、茯苓10~20g、甘草3~6g。
?将酸枣仁捣为粗末先煎15分钟左右,再放诸药,水煎两次后混合,分成两份,早晚温服。
[方证]
1.睡眠障碍。
或失眠,或多梦噩梦惊醒,或眠浅而易醒。
2.性情急躁,易心烦、心悸,易紧张、兴奋。
3.头痛、头晕,或胸腹痛,肢体疼痛。
4.脉弦细。
[现代应用]
1以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失眠症、嗜睡症、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梦游症、更年期综合征、精神分裂症、肝豆状核变性之精神障碍、狂症等。
2以疼痛为主证的疾病。
如三又神经痛、偏头痛、心绞痛、胃痛。
3其他疾病。
如慢性肝炎、盗汗、心悸、健忘、眩晕、鼻衄、惊风等病症。
?[经验参考]
?本方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临床该如何理解呢?编者认为,首先,本方是针对特殊体质人的失眠症,而不是通治一切失眠的灵丹妙药。
“虚劳”:是对人而言的,指“虚劳人”,表现为身体消瘦、体格虚弱、皮肤干枯,指甲唇口苍白,容易疲劳。
即中医所说的“肝血虚”之人。
“虚烦不得眠”:是对病而言的,表现为焦虑、烦恼、易紧张、不易放松、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或有轻度抑郁。
本方所主的失眠既没有气滞、血瘀和痰饮,更没有外邪,纯为虚人的心失所养病。
对此,《古方药囊》说“平素体弱之人,心惊而急,不得眠者,本方正证也。
亦可用于小事易生气而不得眠者。
若因忧虑过度所致之不眠,本方难治”。
本方证条文简单,以药测证可知还应伴有心悸、汗出等证(知母证)。
如《方极》说本方“治烦而不得眠者;烦悸而眠不寝者”;尾台榕堂则更有发挥“诸病久久不愈,其人尪羸困惫;其病身热夜汗,怔忡不寐,口干喘嗽,饮啖无味者,宜酸枣仁汤”(《类聚方广义》)。
本方既能治疗失眠,又能治疗多寐,具有双向调节功能。
如大塚敬节治一男子,主诉数年不眠,头重,耳鸣,肩酸痛,易疲劳,食亦不进。
形体消瘦,腹肌无力,脐部动悸亢进。
与酸枣仁汤,一月余渚症好转,记忆力增强(大塚敬节《汉方治疗实际》)。
(其人:形体消瘦、容易疲劳、腹肌无力;其病:失眠、耳鸣、脐动悸)。
东洞先生治一病人,昏昏不醒,如死之状,已五六日,用此方速效(《类聚方广义》)。
以上两例,一为不眠,一为嗜睡,用酸枣仁汤皆获效,表现不一,其效则同。
可知,本方不是单纯的对抗性的镇静治疗,而是通过调节整体功能达到改善睡眠状态的。
由此不难看出,本方所治的“不得眠”,要提到睡眠障碍的高度来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失眠。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多梦、眠浅,醒后不解乏,无精打采;或嗜睡,睡眠一醒觉节律紊乱,整日昏昏欲睡。
对于仲景的“不得眠”,编者的理解是不能获得有效睡眠,强调的是睡眠的质量而不单单是指睡眠的长度。
最后,本方的应用也不能局限于睡眠障碍的领域。
如丁德正将酸枣仁汤用于各种精神障碍症,取得明显效果,他的经验是:凡肝血不足者(虚人),出现精神症状(神乱),用此汤守方,连续坚持服用至少一个月,效果良好。
一女,患焦虑性神经症五年。
自谓“病重危在旦夕”,惶恐焦虑,紧张万分,烦躁不眠,悲泣不已,频呼“救命”。
诊时,惶惶然频频询问:”我是心脏病吗?治不好吧?”惶惧焦虑之情,难以尽释。
患者体瘦面苍白,双颧微红,间或午后潮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头晕,目昏,肢体
麻木,爪甲枯白凹陷。
其人:身体消瘦、面色苍白、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甲枯白凹陷;
其病:惶恐焦虑,紧张万分,烦躁不眠,悲泣不已,频呼“救命”;间有午后潮热。
予酸枣仁汤,服药25剂,焦虑惶惧及虚烦不眠之象大减;继服20剂,虚烦止,夜寐佳;焦虑尽失(河南中医1987:1,31)。
综上所述,使用本方把握一个“虚”字,突破一个“眠”字,对本方的使用才能得心应手。
另外,—些虚性疼痛性疾病也常伴有睡眠的障碍,本方也有使用的机会。
而且,本方的镇静作用对减轻疼痛无疑是有帮助的。
镇静是镇痛的基础治疗,现代医学的镇痛剂也多配伍镇静剂。
从方名和用量来看,酸枣仁:无疑是本方中的主药,刘惠民先生认为本药是治疗神经衰弱的最佳强壮药。
综合文献来看,在用量上,多主张大剂量使用,有报道80g,甚者用200g 的也有。
在炮制上,有主张生用,有主张炒用,还有主张生炒各半的,观点很难达成一致,说明炮制并非十分重要。
编者认为,酸枣仁汤的煎煮,现在都是五味同煎,但遵古法,
将酸枣仁捣为粗末先煎,效果更佳。
临床应用本方时也可加味,如《千金翼方》治疗伤寒及吐下后,心烦乏气不得眠,以本方加麦冬、干姜。
编者的经验是:若烦热甚(焦虑严重)者,加山栀、连翘;失眠伴心腹动悸,加龙骨、牡蛎;身体痛者,加当归、芍药;本方也可与他方合方使用,如《类聚方广义》以本方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脱血过多,浮肿;心神恍惚,眩晕失眠,烦热盗汗者。
具体应用时与温胆汤、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等合方的机会较多。
治疗虚烦不得眠的方剂还有栀子豉汤和黄连阿胶汤,临证也要作仔细鉴别,此处不多赘述,请读者自己进行比较。
?[原文点睛]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六篇第十七条)酸枣仁二升、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劳二两、甘草一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注论精选]
?张路:烦者,肝虚而火气乘之也,故取枣仁以安肝胆为主,略加芎劳,调血以养肝,茯苓甘草,培土以荣木,知母,降火以除烦(抗焦虑),此平调土木之剂也(《张氏医通》)。
尤在泾:人寤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
虚劳之人,魂不易藏,魂不藏,故不得眠。
酸枣仁补肝敛气,宜以为君。
而
魂既不归容,必有浊痰燥火乘间而袭其舍者,烦之所由作也,故以知母、甘草清热滋燥,茯苓、川芎行气除痰。
皆所以求肝之治,而宅其魂也(《金匮要略心典》)。
周扬俊:按嘉言谓此方云:《素问》谓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寸:夏,使人煎厥。
可见虚劳虚烦为心肾不交之病。
肾水不交于心火,心火无制,故烦而不得眠,不独夏月为然矣。
方用枣仁为君,而兼知母之滋肾为佐,茯苓、甘草调和其间,芎劳人血分而解心火之躁烦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陆渊雷:虚烦不得眠,乃神经衰弱之一种证候。
人之睡眠,须血液流向下部,使脑部相对贫血,方能入寐,所谓人卧则血归于肝也。
虚劳之人,因营养不良而神经衰弱,于是神经常欲摄血以自养,脑部常呈虚性充血状态,故虚烦不得眠(《金匮要略今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