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合集下载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社科类现代文汇总(含答案)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社科类现代文汇总(含答案)

奉贤区:出版人的知识视界与人文素养①出版界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平庸媚俗乱象,首先与出版人受限于知识视界,没有高屋建瓴的策划与组织有关。

譬如各类原创图书缺乏,尤其学术类图书,长期由引进唱主角,且编校粗糙,质量平平;而一般图书则碎片化、娱乐化泛滥,格调不高,跟风现象严重;至于财经励志类图书则多克隆封面,“四大名著”多重复出版,更是业界常态。

还有的出版社,因贪馋不退货和回款快,直接将出版经济做成“教材经济”,如此因袭偷惰,最可唏嘘。

面对这种均质的平庸与粗鄙,老出版人董秀玉直言“不敢去书城”,“也不喜欢大书店”。

身在界外,个人的观察,这固然与早先作为垄断行业的出版社靠书号资源、行政运营养成的积习有关,但由此形成的对知识创造的轻忽与怠慢,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②这里仅就图书输出一点,来谈出版人知识视界过窄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记得2003年,商务部有过统计,与货物贸易的巨额顺差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逆差高达86亿美元,其中,包括图书输出在内的文化服务贸易的收入尤其少得可怜。

_____,“十一五”以来情况有所改观,我们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始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版权输出数量与品种都有所增加,输出与引进比也进一步缩小。

特别是2005年以来,每年参加全球书展书市,有千余种图书通过对外推广计划和经典出版计划走向世界。

_____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的对象国和地区还不广泛,如2010年版权输出总量的一半是对港台和韩国,_____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仍较少,即使有,也多以知识大全与历史集成的方式呈现,不仅解读表面,线条尤其粗浅,显见对海外市场与读者需求并不十分了解。

有些学术书水准不低,无奈其不说明资料来源,或索引不全,常常因不符合国际学术规范而遭到对方拒绝。

③我们的发言权在不断流失,我们无力影响全球性的价值推展和制度安排,被人投诸边缘,视为“他者”。

这种具有普适价值的重要学说和通行规则很少体现“中国因素”,更少由中国人来确立和制定的现状,显然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合。

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2014年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这个概念在西方语言中是逐渐形成的。

“艺术”一词,古拉丁语中为“ars”,古希腊语中为“tekhne”,古法语为“art”,其原始含义都是指“技艺”“技术”。

从词源上看,“艺术”最初与手工艺有关,这与中国古代的“工”“艺”概念相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的概念在西方逐渐发展和变化。

到了18世纪,欧洲人开始将“艺术”与“美”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是创造美的活动。

这种观念在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鲍姆加登首次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他将“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并认为艺术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从此,“艺术”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下列关于“艺术”概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一词在西方语言中是逐渐形成的。

B. “艺术”最初与手工艺有关,这与中国古代的“工”“艺”概念相似。

C. 到了18世纪,欧洲人开始将“艺术”与“美”联系在一起。

D. 鲍姆加登首次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并将“艺术”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的概念在西方逐渐发展和变化。

B. 鲍姆加登将“美学”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并认为艺术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

C. 18世纪以前,欧洲人并没有将“艺术”与“美”联系在一起。

D. “艺术”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艺术”一词在古希腊语中为“tekhne”,其原始含义是指“技艺”“技术”。

B. 鲍姆加登的《美学》一书系统阐述了“艺术”与“美”的紧密联系。

C. “艺术”与“美”的联系是在18世纪欧洲人的观念中形成的。

D. “艺术”与“美”的联系是鲍姆加登首次提出的。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答案)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

2014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解析

• (7)沧浪之水清兮,
。(屈原《渔父》)
• (8)今夕为何夕,
。(袁凯《客中除夕》)
• 【答案】
• (1)不以其道得之 (2)霓为衣兮风为马 (3)花近高 楼伤客心
• (4)何事苦淹留 意
(5)八百里分麾下炙 (6)言不尽
• (7)可以濯吾缨
(8)他乡说故乡
• 14、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1分)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歌行 D、诗余 • 【答案】A
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体和喻体的含义,找出本 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 法,本体是“它”,喻体是“一块巨大的海绵”,结合上文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可以判断出“它”指的是“湖泊”; 湖泊和海绵的相似性在于,二者都具有“吸”的功能,海绵 能吸水,而湖泊“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海 绵越大吸水性越强,那么,这里作者把湖泊比作“巨大的 海绵”,意在表明湖泊的吸音功能强大;海绵吸水具体可 感,而湖泊吸音则只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抽象的,别人看 不到的,所以,作者用这个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主观感受 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现象传递给了读者,使读者可见可感。
•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4分)
• 【答案】略(本题采用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 度及针对该角度结合文本进行的赏析作整体评分。)
• 【解析】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 解答方法:(一)思考观察和描写的角度:有正面、 侧面,实写、虚写,动态、静态、色彩、远观、近看, 视觉、听觉,仰看、俯视……(二)理解和辨析描写景 物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对 偶等。(三)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其它表现手法: 烘托、渲染、工笔、对比、衬托、比兴等手法。(四) 语言特点和风格。(五)景物和画面特点。本文第③ 段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如,“攀登”“起 伏”“悬”“伸向”等;写景角度的变化,俯瞰日落— — 平视地平线——远望更遥远的地方;色彩的组合,如 “火球”、“白帐篷”等。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含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含答案)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附答案)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散文汇总(含答案)

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散文汇总(含答案)

奉贤区:再忆萧珊①巴金(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

”她哭起来。

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

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

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

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

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

耳朵倒叫得更响了。

……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

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

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8)我用铺盖蒙住脸。

我真想大叫两声。

我快要给憋死了。

“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

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

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

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

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

……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

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

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

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

……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

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上海2014春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上海市普通高中春季高考语文试卷一、阅读(9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8分)①人们的生活实践要求彼此交际,相互交流经验、交流思想。

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利用语言来交际。

许多有经验( )有知识的人把他们的经验和知识,用简括凝□、便于记忆的语言固定下来,编成歌曲、口诀、故事等等,彼此相告,代代相传。

这就所谓的是“传说”。

②传说是靠口耳相传的。

它的基础是人的记忆,但是人的记忆总是有限的。

传说在被人们相互传述的时候,往往..会有所遗漏或添加。

因此一个传说,经过若干人的口传以后,可能会变得离原样很远,内容的真实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③在远古时代,传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我们现在关于远古时代一鳞半爪的知识,也是靠着这种传说保留下来的。

有些最古的著作,例如古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当初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1.第①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C)。

(2分)A.破折号B.分号C.顿号D.逗号2.第①段的“□”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B)。

(2分)A.炼B.练C.拣D.冻3.“一鳞.半爪.”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2分)A.lín zhǎoB.lín zhuǎC.líng zhǎoD. líng zhuǎ4.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的“往往..”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答案示例:“往往”表示“遗漏或添加”的情况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用这个词使表达更准确、更严密。

(评分说明:“常常发生而又不是绝对会发生” 1分,“更准确、更严密” 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9分)①诗生于大众,成于大众。

大众的原始表达是诗性特征生发的前提。

大众诗性表达的需求,是诗歌存在的依据。

从民歌到诗歌,诗在传诵中存活,在流动中成熟。

群众的喜好、相传、加工,是诗歌在文体上独立并成为社会公有之物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便没有诗歌。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附答案解析)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附答案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答案

2014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上海卷)语文答案分析一、阅读(一)阅读下文,达成1~6 题1.【答案】示例:本应除去不确定性的信息却增添了对实情认识的不确定性。

2.【答案】原由表现3.【答案】 D【分析】需排序语段的话题是对“知识”的理解,可按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来摆列。

⑤是“知识”的总说,有领起全文的作用,故放在开头。

②中“其实”一词,是对“知识”的进一步解说,故应紧接⑤。

③①紧密相连从反面来论述。

④中的“所以”引领的内容有总结的作用,应放在最后,应选 D 项。

4.【答案】 C【分析】“需要提升新闻的公布门槛”于文无据。

5.【答案】示例:第⑥段指出要提升受众参加新闻生产,与前文受众解读新闻、追求实情的意向的有关论述构成了层进关系,使论述更深入。

6.略。

(依照考生答案与文章第③段供给的四个方面的切合程度,以及考生答案的表达能否正确、逻辑能否严实评分 )(二)阅读下文,达成7~12 题7.【答案】示例:该句将湖泊比喻为“一块巨大的海绵”,以海绵吸水来比喻湖泊吸音,以海绵的“巨大”突出湖泊吸音能力之强,把作者奇妙的主观感觉用常有物件传达给读者,形象而生动。

8.【答案】略。

( 此题采纳整体评分法,对考生选择的角度及针对该角度联合文本进行的赏析做整体评分。

可选择的角度有动词的运用、写景角度的变化、色彩的组合等)9.【答案】“飞溅”一词化静为动,表现了银河刺眼醒目、闪耀生辉的美感。

10.【答案】红杉拥有历经沧海的安静,它的存在令人类清醒冷静,所以,作者以为红杉是一种拥有特别含义的树。

11.【答案】 B【分析】解答此题,第一要着眼于语段的自己所表现的含义。

A. 原文说的是感觉舒适,“舒适”不等于欢喜,且“能够获取更多的欢喜”于文无据。

C.假定关系不行立,原文说的是有人共享安静可使“经历更加丰富完满”, D.“一个人独处时更能感觉到安静的欢喜”于文无据。

12.【答案】作者描绘了多种不一样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增添了安静感,也是安静的一部分,作者写这种声音是为了表现安静之美;工业文明的喧杂损坏了安静,作者描绘这种声音来表达责备和担忧。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2014上海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4上海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高考即将来到我们的面前考生朋友们多年刻苦学习的成果就要到了检验的时候了
2014上海高考真题及答案汇总
高考即将来到我们的面前,考生朋友们多年刻苦学习的成果就要到了检验的时候了。会在最快的时间内为大家提供上海2014年高考真题和答案,希望考生和家长能够留意本站的更新,如果没有看到您所需要的题目和答案,请按crtl+F5进行刷新即可。小编在此也祝愿广大考生能够考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年上海高考各科目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4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图片版
文字版
答案
下载
2014上海高考数学(文)试题
图片版
文字版
答案
下载
2014上海高考数学(理)试题
图片版
文字版
答案
下载
2014上海高考文综试题
图片版
文字版
答案
下载
2014上海高考理综试题
图片版
文字版
答案
下载
2014上海高考英语试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图片版
文字版
答案
下载
--高考频道
2014年上海高考分数线查询
一本
二本
三本
专科
艺术
美术
体育
2014年上海高考成绩查询信息
成绩查询时间
成绩查询系统
2014年上海高考志愿填报信息
志愿填报时间
志愿填报系统
志愿填报指南
2014年上海高考录取查询信息
录取查询时间
录取查询系统

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题及答案高考研究0624 19532014年高考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上海卷高考真题(含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 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卷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8分)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的不确定性。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

为什么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趋势决定的。

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

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

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

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1、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

(2分)2、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

(2分)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B、②④①⑤③C、②①③⑤④D、⑤②③①④4、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5、联系全文,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

(5分)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

某市民用所带的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

(19分)宁静(美)西格德·F·尔森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

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

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

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

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

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

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

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

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

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

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

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

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

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

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

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

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

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

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

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

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

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

”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

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

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⑪当一个人徒步走过一片原野时,他心中是多么惬意!然而,为了享受宁静,一个人其实也不必独处。

人们常说,能与他人分享宁静是相互理解、亲善友爱的标志。

只有当陌生人聚在一起时,人们才感到必须去寻欢作乐。

只要兴趣相投,品味一致,就没有障碍去阻止人们共享宁静。

当我孤身一人在宁静的地方时,常常希望有人与我共享那份宁静,从而使这种经历更为丰富完美。

⑫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

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

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

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

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

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

7、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的景物描写。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飞溅”的精妙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