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教案5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教案5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教案5篇八年级地理下册晋教版教案1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XX月22日世界地球日)1.自然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2.分类: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能循环使用,如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用一些就少一些,如矿产资源。

3.特点: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不足,相对短缺。

二.土地资源(XX月25日世界土地日)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各类土地构成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以利用的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⑴优势:总量丰富、类型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⑵劣势:人均占有量少、比例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各种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分布地区⑴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这里土地利用程度高,其中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的山地。

⑵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这里难利用土地多,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低,牧业在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主要地位。

⑶北方旱地与南方水田的差异: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

5.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

6.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三.水资源(XX月22日世界水日;XX月22-28日中国水周)1.水是宝贵的资源⑴地球上的水97﹪是海洋水,淡水资源绝大部分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仅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⑵水危机的原因:用水量增多、水污染、水浪费。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⑴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季多、冬春季少且年际变化大。

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均,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工程(如:引黄济青、南水北调)。

晋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黄土高原教案

晋教版初二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中学生对自己未知的区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而且本区域又是学生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探究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引导他们回忆身边的事物,如民居窑洞、煤炭生产、交通运输、环境污染等,大胆发言,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
比较法、综合归纳法、读图分析法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的资源种类
黄土高原能源资源的调配
主要的工业部门、工业中心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案P43巩固训练1——4
教后反思
本节课采取读图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黄土高原的能源资源,也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黄土高原的能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降雨特点
黄土高原降水(集中在______月份,多______)
土壤特性
黄土(颗粒,结构,透水性)
人为因素
土地利用不当
(____)、(____)、(___)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耕作不合理
在干旱地____,破坏了地面植被
(2)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使粮食产量;使沟谷、、
,从而导致耕地面积,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给、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课题
6.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时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以及黄土高原的三种地貌。
3、根据资料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进行综合治理。
二、过程与方法: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河西走廊》精品教案【可编辑全文】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河西走廊》精品教案【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河西走廊》精品教案(提高分析能力)生态环境(合作交流)(交流合作,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加强环保教育)(补充知识,资料积累,加深认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分析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放映幻灯片19——关联图及结论结论:从图中可以看出河西走廊地区“人、地、水”的矛盾十分突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水资源短缺是河西走廊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放映幻灯片20,引导思考放映幻灯片21-22,干旱及沙尘暴图片,沙尘暴资料。

情境引出:该怎么办?放映幻灯片23——讨论:放映幻灯片24-27,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分析。

放映幻灯片28,提问:经过治理和保护,河西走廊的明天会怎样?(开放性试题,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放映幻灯片29-30——景观图放映幻灯片31——2006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沙漠与荒漠化思考:绿洲面积缩小了,会给河西走廊来、、、等灾害,影响西部大开发。

(讨论)思考:面对河西走廊绿洲不断缩小,沙尘天气越来越多的的事实,该怎样治理和保护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呢?(讨论)分析回答,各抒己见想像回答,各抒己见欣赏图片,增强环保意识资料积累,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课堂小结:学生先归纳总结,教师后指正补充。

放映幻灯片32练习提高:1、分析所给资料,完成(1)标注城市名称、(2)作统计图――条形图。

放映幻灯片33-342、对比填写课本P·91“西双版纳”和“河西走廊”的比较表。

集体备课意见:(个人独立设计)课后记:(略)。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补充设计
2/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阳曲三中导学设计流程
导学 流程
预设问题
学生行为
教师行为
(五) (六)
A.石油资源丰富
组员讲给组长
B.有庐山、峨眉山等风景名胜 听,再由组长对

组员补充、纠
C.水能资源丰富
正。
D.水资源短缺
2.下列关于成都平原的叙述,正
列问题。
合作解决问题。
(1)读图 6.24,找出流经本地
区的河流,说出这些河流的流
向。
(2)读图 6.26,说出煤、天然
气、芒硝、井盐等矿产资源的分
布特征。
(3)完成 P37“图上所得”(读
图说出成渝地区经济战略位置
的重要性)
分层训练
1. 下列关于成渝地区的叙述, 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巡视、纠错
正确的是( )
与当地何种自然环境的特征关
系紧密( )
A.资源丰富,人称“天府之国”
B.光照少,气候潮湿,可用辛辣
食物祛除体内的湿气
C.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壤富含磷、

D.山地气候显著,变化多端
教师点拨知识点 在对河流的开发利 用过程中,一定要 注意水资源与水能 资源是两个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的概 念。
教师指导方法
补充设计

自然资源
教 学 反 思
4/4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教案设计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地理
课题
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 展的引擎之一(第一课时)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案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案

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并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东北三省的主要的地形区及主要的河流,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东北三省的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并分析东北冷湿气候的原因。

教学重点1.东北三省“山水环绕”的地形特点。

2.东北三省“湿冷”的气候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东北三省冷湿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农业生产受哪些影响?自然环境:地形、河流、土壤、气候自然环境——气候(ppt展示)东北气候冷湿,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有利:冬季寒冷,减少虫害积雪厚,水分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产品优质等……不利:冬季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一年只能一熟等……最大的商品粮基地2017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粮食产量达到2375亿斤,其中,辽、吉、黑三省粮食产量分别为427亿斤、744亿斤和1204亿斤。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我国最重要的稻米产区(PPT展示)我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PPT展示)拓展探究: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原因?(PPT展示)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有哪些优越性:探究问题2、东北三省冷湿的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为什么东北气候寒冷?(2)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降水量差不多,为何东北比较湿润?(3)冷湿的地理环境对东北的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课堂小结位置和范围山环水绕的地表形态河流地形山地平原气候特点冷湿的气候成因。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岀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一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这一章节主要介绍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对祖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东北地区的特点和特色,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东北三省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学会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

2.东北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特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北地区地理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地图等资料的课件。

2.资料:收集关于东北地区的相关资料,如文章、报道等。

3.地图:准备东北地区的地图,以便学生观察和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东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东北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资源等特点,让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北地区的人文景观和特色,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6.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2.掌握东北三省的气候、地形、水文、生产等自然特征。

3.理解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4.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地域、资源、经济等方面问题的观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和地理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难点:如何分析三省的自然特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章节教学内容学时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 2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 1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 1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 1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2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1四、教学方法及手段1.授课法与听课法相结合;2.实物资料法;3.图片资料法;4.课外参访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1.地图、交通图等;2.生产、生态、环境等图片资料;3.课外参观、访问地区的实物资料。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节东北三省的自然条件(2学时)1.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和面积;2.三省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3.东北三省的气候和地形特征;4.三省的主要河流及水资源。

第二节东北三省的人文景观(1学时)1.三省的文化、历史、民族等方面的特点;2.长白山、亚布力、长春等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介绍。

第三节东北三省的区位优势(1学时)1.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地理位置;2.三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区位优势。

第四节东北三省的发展历程(1学时)1.20世纪初东北的农村经济状况;2.20世纪30年代以来三省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的转型与发展。

第五节东北三省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2学时)1.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2.三省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与短板;3.三省发展经济的各自特色和发展路径。

第六节东北三省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1学时)1.三省的生态建设情况;2.三省的环境保护近况。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 《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疆——祖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其他省级行政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疆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其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多样的民俗文化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新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边疆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疆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和民族风情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和了解新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疆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疆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民族风情的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与新疆相关的歌曲、视频等素材,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准备一些关于新疆的案例,以供课堂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疆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新疆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全集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讲授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课本图5.1)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东南沿海——经济特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教案晋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教案晋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教案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1.我国可以划分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

2. 青藏、西北地区概况3.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

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环抱之中,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

盐矿资源品种多,储量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昆仑山脉是亚洲最长的东西走向山脉,公格尔是最高峰,北坡峻巍,南坡平缓。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纳木错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大湖,是世界最高的咸水湖。

雅鲁藏布江流量丰富、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是全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4. 秦岭山脉自西向东横贯我国中部地区,主体位于陕西省境内,最高峰为太白山。

秦岭北坡冬季阻挡西北风南下,使秦岭南部少受寒冷和冻害影响;夏季拦截东南风带来的雨水,加大了秦岭南北降水量的差异。

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条大河之间。

5. 秦岭—淮河的重要地理意义: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线;是亚热带湿润地区和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1月0℃等温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河流是否有结冰期的界线。

6. 北方、南方地区概况7. 云贵高原以东、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为东南丘陵,适宜发展多种多样的亚热带经济林木和果木。

长江中下游平原呈串珠状,地势低平,水网稠密。

8. 住宅朝南,在盛夏太阳高度角大,太阳从门、窗射入的光线相对较少,起到遮阳避暑的作用,在隆冬避开西北寒风,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同时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使更多斜射的太阳光线进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

第六章认识跨省际区域6.1 东北地区1.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的东部,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 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本章内容包括:我国的地理分区、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如地理位置、疆域范围等。

但学生对我国地域差异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理解地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地理分区的划分及其特点,掌握我国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等方面的地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域差异、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地理分区的划分及其特点,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地域差异。

2.难点:对地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

2.互动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和地域差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相关内容。

2.图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

3.教学课件。

4.小组讨论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展示我国地理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差异。

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地理分区的划分及其特点,展示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地域差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地区,分析其地理特征和地域差异。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成渝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成渝地区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深入了解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特点,了解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学会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了解成渝地区的发展情况,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2.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3.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使学生了解成渝地区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和文字资料,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案例分析的素材,以便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成渝地区的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成渝地区的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成渝地区的地图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成渝地区的基本情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6.1东北三省教案晋教版
题型四:旅游发展分析
【示例】请分析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并说明其开发利用的潜力。
【答案】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东北三省的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首先,东北三省的自然风光独特,如长白山、镜泊湖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其次,东北三省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如伪满皇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最后,东北三省的民俗文化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如冰雪节、民俗村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东北三省”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分析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结合课本中的地图、图片等资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东北三省的地理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附:题型示例及答案
题型一:地形特点分析
【示例】请分析东北三省的地形特点,并说明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答案】东北三省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之一,土地肥沃,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但山地地形也造成了交通不便和资源开发难度大等问题,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4.1农业(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

4.1农业(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教案)

第四章经济发展----富国强民之4.1稳步增长的农业(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四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教学指导:农业是和我们每个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产业。

既然如此,在“农业”一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真切地认识农业,了解农业。

教学重点:农业包括的主要生产部门及农作物的分类认识;教学难点:简单分析农业的地区差异新课导人:幻灯展示图片:饥饿的苏丹和丰盛的餐桌,进行对比同学们,如果让你一个星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你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回答,只要基本相符,都要肯定。

)但是在非洲,还有不少的居民长期处在饥饿之中,甚至死于饥饿。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农业生产落后,粮食产量低。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3)农业的四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过渡: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解决了13亿人吃饭的问题。

2.读图计算:从1978年至2010年我国主要粮食、棉花、油料的总产量变化情况如何?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证实了中国农业所取得巨大成就。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

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讲述“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时,可采用下面一些步骤和方法: 1.让学生读教材中北方居民和南方居民就餐情景图。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 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 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8.2《河西走廊沟通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主要介绍了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以及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地图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文化特色,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河西走廊这一地区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图片和直观的地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西走廊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2.难点:河西走廊在古代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实物资料,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教学道具:准备与河西走廊相关的实物道具,如丝绸、陶瓷等。

3.教学资料:收集关于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资料,以便进行深入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河西走廊的壮丽风光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河西走廊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台湾——祖国的宝岛》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台湾——祖国的宝岛》 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3 《台湾——祖国的宝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台湾——祖国的宝岛》这一节主要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和风俗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和人文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爱国主义觉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台湾也有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

同时,学生对台湾的文化和风俗可能比较感兴趣,可以结合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了解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风俗;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台湾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实例,了解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风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台湾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风俗。

2.难点:台湾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台湾民族文化的特点及其与大陆的关联。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台湾的自然环境。

2.实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风俗。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台湾的了解,增进彼此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料。

2.准备台湾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案例。

3.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展示台湾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台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提问:你们对台湾有什么了解?台湾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呈现台湾的地形地貌、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点。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台湾祖国的宝岛 教案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台湾祖国的宝岛 教案

7.3 台湾──祖国的宝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台湾省的范围、位置,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提取、加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信息、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台湾省的地理位置、范围。

台湾省农产品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台湾的工业发展和分布。

台湾的“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导入新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我依照课标的要求对本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教学过程
祖国神圣的领土--台湾省(PPT展示)
1、台湾省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PPT展示)
2、台湾省的范围(PPT展示)
3.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PPT展示)
台湾的自然环境(PPT展示)
合作学习
美丽富饶的宝岛:亚洲天然植物园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海上米仓蝴蝶王国樟脑王国东南盐库兰花之乡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台湾主要农矿产品分布(PPT展示)
课堂总结。

我国的地域差异-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我国的地域差异-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我国的地域差异-晋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差异的概念,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异与特点;2.能够区分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3.掌握运用地图和图示分析,对地域差异进行表达和解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域差异的特点和表达方法;2.教学难点: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地域特征的分析方法。

三、课前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具,如地图、图表,电子屏幕等;2.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认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3.整理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地域差异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意义。

四、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探究地域差异的原因1.介绍地域差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通过翻阅课本,探究我国地域形成的各种因素;3.以不同地域的植被、气候、水文等为例,介绍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对地域差异的影响;4.以历史、经济、文化等为考虑因素,分析不同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

2.运用地图和图表分析地域差异1.教师现场绘制我国地图,标注主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引导学生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2.通过展示图表,激发学生注意地域差异的表达方法和分析工具;3.运用已有的地图和图表,分析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不同地区的差异特征;4.安排小组竞赛课堂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制作地图、图表、PPT等多种方式,分析不同地区的地域差异。

3.开展案例研究,加深对地域差异的认识1.教师推荐案例,比如“国家级贫困县区”、“有名的地域品牌”、“差异化服务”等,引导学生思考地域差异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案例,并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深入探究地域差异的实际应用和价值意义;3.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确定分析框架和方法,撰写课堂论文或PPT,并进行汇报和交流。

五、课后拓展1.推荐与地域差异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和文化背景;2.安排GIS软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使用地图制作和分析,掌握实际操作能力;3.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推荐相关的读物或电子书籍,促进学生知识的综合和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课前安排好四位同学穿好新疆维吾尔族、西双版纳傣家族、东南沿海特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服装并通过预习掌握本章四地情况),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好!(同学们鼓掌欢迎,烘托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注意:不要一齐打开,这样可能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
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板书)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板书)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
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教师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板书)
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
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
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参考答案:
1.(1)秦岭淮河
(2)夏季风400
(3)一二
2.(1)×(2)×(3)×(4)√
3.
4.略
板书设计
第五章认识我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
活动与探究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你的亲人或朋友位于哪个区域,它们有哪些区域特征?为什么?
第二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

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二节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

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
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