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稿(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

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革命原因
1、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1895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905年8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

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3、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的内阁。

13名国务大臣之中,汉族仅4人,满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称“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引起立宪派的强烈不满。

但他们还没有绝望,又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名义上书力争,说:“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 。

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

立宪派纷纷感到失望,一部分人开始转向革命阵营。

4、导火索: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

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

1911年5月9 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

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清政府为了镇压革命,不惜丧失国家主权,将铁路收归国有,且大肆派兵屠杀保路人士,通过此举,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清政府卖国求荣的本质。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影响
1、引领革命: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2、初创法治:《鄂州约法》对司法、行政、立法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

这是中
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

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

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3、开启共和: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武昌起义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

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辛亥革命的重大胜利
1911年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决议于12月16日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孙中山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宣告中华民国的成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影响(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二十世纪初年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1、辛亥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空前高涨,
3、政治上扫除了封建专制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

辛亥革命的实际政治影响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政治体制的革故鼎新带来了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

正是这些新的变化,打开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闸门
5、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概念
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主革命)。

其中,1840-1919年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所有的革命都是由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领导的。

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间的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
1、近代中国的国情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多重压迫,不仅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且也不可能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也没有发展成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国际环境
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同时俄国革命的成功为中国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与形式。

3、经济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4、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5、社会阶层条件
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到了五四运动后期,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工人阶级的壮大,开始形成为一支强大的、最富有革命性的新的社会力量。

三、具体阶段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中共成立
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

纲领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废除资本所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基本任务是从事工人运动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与领导。

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李达负责宣传。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

国民革命1924.5—1927.4.12
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这次革命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时代步伐,着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此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新三民主义为指导的工农联合的北伐迅速展开,推动了高潮的到来。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右派产生动摇进而背叛革命,相继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

土地革命1927-1937
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建立了人民武装——中国工农红军。

中共提出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进而保证土地革命胜利的革命路线。

同时在进行武装革命斗争时逐渐走出了一条“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使得当时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十多个革命根据地,也引来了国民党政府的重兵围剿,到1934年10月,因为多种原因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解放战争1946.6——1950.6
解放战争,也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指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领导权,而在中国大陆及海南岛进行的内战,战争以共产党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而告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国:全面进攻共:战略防御)
1947年,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国: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南渡黄河,8月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随后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于8月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于9
月挺进豫皖苏边区,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形成“品”字阵势,互为策应,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广大的中原解放区,威胁国民党军后方和腹心地带,与各解放区内线反攻相结合,使国民党军由进攻转入防御,逐步陷入被动。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连续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了东北、华北和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居于压倒性优势。

国民党统治因为内部斗争和政治腐败已成风烛残局。

人民解放军继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占领南京之后,6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大追击。

1949年10月1日,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

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