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与应对路径

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与应对路径

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与应对路径【摘要】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随后分析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包括教育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不完善、人口政策缺乏引导等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人口政策引导以及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族群认同感。

在本文总结了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的解决之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相信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将会迎来积极的改善,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教育、社会保障、人口政策、文化交流、族群认同感、解决之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延边朝鲜族位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朝鲜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延边朝鲜族在历史上曾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近年来,延边朝鲜族人口却面临着负增长的严重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延边朝鲜族的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出生率远低于正常水平,而死亡率却逐年上升。

这种人口负增长趋势不仅影响着延边朝鲜族的发展和稳定,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文化认同感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所致。

面对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唯有深入分析其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政策,并加强教育、社会保障、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应对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对延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延边朝鲜族人口负增长问题反映了延边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制定未来的人口政策和发展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了解人口负增长的原因和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等挑战。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及创新发展的建议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及创新发展的建议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特点及创新发展的建议作者:***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30期本文重新审视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意义,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特点的分析研究,探讨在当今金融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困境及发展方向,研究如何助力少数民族地区商业模式创新。

通过阿克塞模式改变其经济发展,重建流程;提升劳动者素质技能,加速产业升级;利用优化机制,再造资源配置方式。

提出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引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因区位条件、人力资源条件及社会人文条件的不够完善,致使经济发展缓慢。

目前从整体来看,少数民族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随之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呈现上升态势,虽然整体发展良好,但是民族地区的工业化与沿海地区相比其进程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技术创新方面来看,民族地区也远远落后于全国,产业间的关联度也较弱。

本文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的特点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经济发展建议,打造新的经济格局。

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模式的特点“少数民族”是中国的一个特有词汇,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法律上予以认可的55个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统称,虽然从人口数量上来看相较于汉族较少,但是同样作为中国的民族,少数民族在法律上与汉族是平等地位,且有一定的民族区域自治权力,中国共有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以及自治县117个,基于其所含范围之广也可以得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就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经济发展关乎了1.2亿以上人口的福祉,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步运行与和谐。

少数民族经济的区域条件、自然环境与资源环境条件、人力资源条件以及社会人文条件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均有别与汉族,从而体现出自己的特殊性。

此外少数民族经济相较于汉族而言,经济发展质量水平还相对滞后,论证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殊性,是对其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研究作者:王璐吴忠军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02期【摘要】促进民族地区农民稳步增收,破解经济新常态以来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困境,是现阶段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对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情况及可持续增收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宜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农民可持续增收;路径【作者】王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湖北武汉,430074。

吴忠军,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导。

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1)02-0169-0008一、研究背景(一)背景分析农民增收难,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更难。

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农村全面脱贫成为现阶段我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进行战略部署,都反映出我国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扩宽农户增收渠道的急迫性。

党的十九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指出,要始终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因此,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如何实现农民可持续增收俨然成为民族地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及全面脱贫致富的关键。

[1](二)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农民的收入指农民一年内从事生产经营或提供服务所得的收入总和。

农民可持续增收指农村通过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调整相关技术,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获得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

贵州民族大学理学院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姓名:李春忠学号:20101005009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贵州而言,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之一,就贵州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将近百分之五十,而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比例最多的就一个县(台江县)。

下列就以台江县为例:台江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48公里(坐1个小时车可到达),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坐3个小时的车可到达)。

全县辖8个乡镇,161个村(居)委会,总面积为110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195亩。

到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台江是山村很多的地方,而且这里的教育相对落后,投资力度不足等。

这些都制约着台江经济发展。

有位一位经济学家曾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缺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台江县正是如此。

台江县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台江地区也面临着挑战。

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不仅仅这样,还要做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

台江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一)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

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台江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

(二)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

台江地区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

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云南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省份之一,全省共有2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34.91%。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云南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关注。

然而,由于不同少数民族背景、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等差异,其发展类型与路径也不同。

因此,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类型,对于科学指导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研究意义1. 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加快发展步伐,实现共同繁荣。

2. 丰富云南社会经济研究。

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群体,其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差异性。

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拓展云南社会经济研究,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理论与思路。

3. 推进中国少数民族事业。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少数民族事业发展,通过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可以对全国少数民族事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1. 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分析。

结合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特点,将其发展类型分为城市型、农村型、生态型、旅游型等。

2. 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路径分析。

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展,分析其发展路径、成功因素和可持续性,探讨其优势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 云南少数民族的政策支持分析。

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发展中所面临的政策支持、政策缺失等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四、研究方法1. 文献分析法。

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关假设和问题。

2. 问卷调查法。

针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现状和意见,制定问卷,并向相关人员进行调查和分析。

3. 实地调研法。

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和具体问题。

五、预期结果1. 研究云南少数民族的发展类型,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少数民族贫困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省临翔区南美拉祜族自治乡社会经济发展调查分析

少数民族贫困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省临翔区南美拉祜族自治乡社会经济发展调查分析

少数民族贫困乡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云南省临翔区南美拉祜族自治乡社会经济发展调查分析
李建华;杨元美
【期刊名称】《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15)001
【摘要】以南美拉枯族自治乡为典型,追溯本土拉祜族社会发展历史,结合国家级贫困乡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寻求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促进云南边疆、山区、贫困民族自治乡的扶贫开发。

【总页数】6页(P38-43)
【作者】李建华;杨元美
【作者单位】临沧教育学院外语系,云南临沧677000;临沧教育学院网络中心,云南临沧67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之贫困文化归因分析--以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为个案
2.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之贫困文化归因分析--以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为个案
3.拉祜族民族认同的表达路径——以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为例
4.拉祜族拉祜汉双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为例
5.拉祜族拉祜汉双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临沧市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

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本报告对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措施,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通过对相关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并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2.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市场规模等因素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2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加强与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2.3 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问题分析由于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较高的就业压力。

需要加大对就业创造力强、适应性好的新型职业培训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并推动跨行政边界劳动力流动,缓解就业压力。

2.4 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少数民族企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少数民族企业发展面临着融资难、技术创新不足等问题。

需要加大对少数民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创业的支持和资金扶持。

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宁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宁夏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困境。

要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正视这些困境,并找到有效的路径选择。

本文将针对宁夏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建议。

一、宁夏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1.资源依赖型经济宁夏地处黄河流域,资源相对匮乏,主要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和加工。

这种资源依赖型经济使得宁夏的经济发展容易受到资源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的影响,缺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产业结构单一宁夏的产业结构以能源和化工为主,缺乏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的产业。

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宁夏经济发展缺乏动力,无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宁夏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

这导致宁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4.区域发展不均衡宁夏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区域发展不均衡。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居民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限制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路径选择建议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应该积极推动宁夏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可以发挥宁夏在能源和化工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向产业的转化,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增加产业附加值。

2.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可以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高端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可以通过产业联盟、技术创新基地等方式,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3.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应该积极优化宁夏的投资环境,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进入宁夏。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走势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学科归属问题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学科建设与展望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法律保障研究6、民族文化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导引——以古丈县断龙山乡田家洞村土家族为例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理论专题研讨会述要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资源困境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适应时代需要而形成发展1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出版业的要求1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方式与民族文化关系研究12、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3、基于制度角度分析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14、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探讨15、从制度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1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评估(1949—2001)17、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学的研究路径1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法律保障问题研究19、目标始终如一——记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开发公司总裁苏尼特20、关于建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刍议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大全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问题研究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新论5、加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有关研究的回顾的展望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三大主要原则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词典1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论纲1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述评1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13、几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述评14、民族经济研究的视角与焦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述评15、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深化及其理论架构”完成结项16、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1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概论1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概论1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发概论2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三、热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评介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2005年年会研讨综述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学术讨论会综述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举行民族地区商品经济研讨会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和民族经济学7、交流与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和首届年会侧记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侧记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简述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研究11、《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课题评估会简述12、萨阿米人经济的腾飞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1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1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15、《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项目启动16、一部深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农村经济的创新之作——读《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17、创新性成果与更高的起点──《中国经济大辞库(少数民族经济卷)》评价18、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省级经济分区及其发展对策19、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概论2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四、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稳定性评估(1949--2002年)(上)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50年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6、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兼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发展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核心概念、概念体系及理论意义8、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9、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启示1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11、“‘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难题二则12、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特质——兼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13、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14、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15、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建设再思考16、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17、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权利的法律保障18、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科的概念关系19、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理价值——以壮民族早期发展史为例20、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旅游的变异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消极影响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经济论文题目1、《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循化县撒拉族调研2、《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四川省阿坝州茂县调查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研究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5、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6、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制度作用分析7、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8、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结构转型与社会约束9、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1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问题11、科技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12、中国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结构转型与社会约束13、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14、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述要15、行走在'97风景线上——学者访谈:'97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预测16、《起飞前的战略构想——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研究》出版17、关于建立中国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管理学的初步构想18、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与文化转型——图书馆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切入点19、空间经济现象: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及对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一书评介20、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民族文化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业供应链现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业供应链现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业供应链现状及其发展路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牛肉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发展牧业的优势。

本文将主要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业供应链的现状及其发展路径。

一、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业供应链的现状1. 原料供应环节内蒙古自治区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是牛肉生产的理想地区。

该地区的牛肉产业主要以草食为主,通过放牧的方式获取牛群所需的饲料,并兼顾传统的奶牛养殖方式。

2. 养殖环节内蒙古的牛肉养殖规模庞大,集中分布在草原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

养殖方式多样,包括大规模畜牧场、家庭农场和农户养殖等。

然而,由于缺乏标准化管理和技术支持,养殖方式相对落后。

3. 屠宰加工环节内蒙古的屠宰加工企业主要以小型屠宰场为主,规模较小,且多为粗放型管理。

屠宰和加工过程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标准化流程,品质控制不稳定,对于产品的追溯和安全性无法保障。

4. 销售环节内蒙古的牛肉销售主要以批发市场和终端零售为主,市场流通环节较长。

牛肉产品的品牌化程度较低,销售渠道单一,利润空间较小。

二、内蒙古自治区牛肉产业供应链的发展路径1. 加强原料供应链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强草原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牧场综合效益,确保饲料供应的稳定性。

推广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牛群的产肉率和品质。

2. 优化养殖环节加强养殖场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鼓励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促进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合作,提高养殖的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益。

3. 提升屠宰加工水平加强屠宰加工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提高屠宰和加工的标准化程度和效率。

推广先进的屠宰和加工设备,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4. 建设牛肉产业品牌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强牛肉产业品牌化建设,推动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

加强与大型商超和电商平台的合作,扩大产品的销售渠道。

5.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扶持,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作者:史明慧来源:《商情》2013年第42期【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与全国其他县域相比有很大差距,远低于全国县域的平均水平。

即使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之间在收入和产值方面差异也很大,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

本文首先对自治县和其他县域以及自治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分析,并根据这些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少数民族自治县实现经济上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自治县特色经济一、引言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较大成绩,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我国彻底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局面,逐渐向着实现小康社会大步前进。

我国的少数民族尽管解放较晚,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但在近几十年,他们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各少数民族的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极大提升,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但是,尽管如此,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汉族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全国其他县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的状态。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有155个,其中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

本文选取一些自治县的经济数据,分析这些自治县和其他县域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这些差距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我国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差距分析(1)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其他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县域,通过2011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人均GDP 为35083元,而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人均GDP仅为11092元,全国百强县为54350元,约是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五倍。

由此可见自治县人均GDP与全国水平相差较多。

从收入水平来看,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百强县农民人均收入为10560元,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3150元,还不到百强县的三分之一。

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第2021年第6期(总第538期)No.6,2021Total No.538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 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高闽1,孙桂仁2(1.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730071; 2.中共民勤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甘肃 武威733399)[摘要]我国为推动民族、民俗及文化和产业多元融合发展,据实按需设立民族自治区域,意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能够按照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分析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区现状态势,回顾发展成效基础上,为系统抓好“十四五”谋篇开局,奋力推动该区域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现代化建设先行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民族自治;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43(2021)06-0151-03一、 甘肃省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概况我国少数民族受历史及地理等因素影响,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布状,且主要分布西部地区。

为维护民族团 结、和睦相处、社会稳定。

同时,为尊重、保护、传承及弘扬民族文化,先后设立了自治区、州、县(乡)。

甘肃省自古多民族交错杂居,现有55个少数民族,世居该区域内的少数名族有10个,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为该区域独有。

该区域内包括2个民族自治州(临夏回族和甘南藏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 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东乡族自治县)。

另外,还有35个民族乡(镇)(裕固族乡和土族乡各1个、7个藏族乡、2个蒙古族乡、8个东乡族乡、16个回族乡)。

二、 甘肃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及 态势甘肃省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和平共处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的目标,各民族地区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落实国家少数民族扶持政策,建立信息化监管 平台,完善社会各项保障体系,培育发展特色生态产业,精准扶贫,促使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甘孜州_凉山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甘孜州_凉山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孜州_凉⼭州为例第28卷第5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5Vo.l 28Journal o fH ube iU niversity fo r N ationa lities(2010年第5期) (Ph il 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52010收稿⽇期:2010-08-10基⾦项⽬:2009年国家社科基⾦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场化研究 (项⽬编号:09CRK 008);西南民族⼤学2009年社科项⽬: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路径研究 (项⽬编号:07S Y B012)。

作者简介:杨风(1972-),男,⼭东平⾢⼈,博⼠,现主要研究⽅向为⼈⼝经济学。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阿坝州、⽢孜州、凉⼭州为例杨风1,李继红2(1.济南⼤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东济南250002;2.西南民族⼤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从经济总量、⼈均经济⽔平、经济增长速度⽅⾯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交通⽹络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倾斜性的扶持政策,以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机制。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 123.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941(2010)05-0153-04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和发展的⼀项战略任务[1]171。

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路径选择。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四川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阿坝藏族羌族⾃治州(简称阿坝州)、⽢孜藏族⾃治州(简称⽢孜州)、凉⼭彝族⾃治州(简称凉⼭州)、马边彝族⾃治县、峨边彝族⾃治县、北川羌族⾃治县等地。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策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策

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01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需要加强产业升级和转
型。
社会矛盾凸显
02
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逐渐凸显,需要加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
定工作。
人才流失严重
03
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严重,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
02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经济发展对策
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少数民族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发展,提高 当地的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
展望未来
未来,少数民族地区将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展现出多民族 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前景。
THANK YOU.
2023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 状、对策
目录
•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01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现状
1 2
产业结构单一
少数民族地区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第二、第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贫困问题突出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比例较高,贫困问题较 为突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 当地的发展环境和市场竞争力。
推进旅游业发展
利用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机 会和收入水平。
社会发展对策
01
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3
地区发展不平衡
少数民族地区之间以及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存 在较大差距。
社会发展现状
教育水平偏低

关于发展少数民族自治县特色经济的研究

关于发展少数民族自治县特色经济的研究
5. 加强合作共赢,促进区域交流。少数民族自治县可以通过特色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地区展开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为各族群众带来更多的实惠和福祉。
1.2 研究意义
少数民族自治县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特色经济的发展则是少数民族自治县实现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特色经济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经济现状和问题,更能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特色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的升级,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经济竞争力,还能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研究特色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可以为少数民族自治县提供可行的发展方向,帮助他们实现经济独立,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 结论
3.1 特色经济对少数民族自治县发展的重要性
特色经济对少数民族自治县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特色经济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和文化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特色经济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少数民族自治县的知名度和形象,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特色经济还能够促进少数民族自治县与外部经济的对接与合作,拓展市场空间,推动区域经济互利共赢。通过特色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强少数民族自治县的自主发展能力和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独立和可持续发展。特色经济对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推动特色经济的蓬勃发展,实现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的全面繁荣和社会稳定。
要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少数民族自治县应该重点培育和壮大本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比如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生态产业等。可以引进外部投资和技术,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运输改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是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保障了产业的顺畅发展和产品的畅通销售,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增长。

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黔东南州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兼及黔东南州产业带平台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黔东南州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兼及黔东南州产业带平台构建

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黔东南州高质鞍展的路彳密析——兼及黔东南州产业带平台构建方煜东(黔东南州水利投资集团公司,贵州凯里556000)摘要: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并且正在向一个稳定的、高质量的发展道路上行进,在全国整体经济状况发展都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部分经济发展速度较为落后的地区应该在经济发展方面应按照自身经济状态进行高质量的发展路径规划。

以黔东南州为例,该地地区经济发展形式落后,在工业、科技行业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滞后,在新经济格局的发展状况下,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应该按照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路径规划。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州;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8-0103-03—、弓[言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并提出要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挥龙头带动的作用,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不断提升自身发展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8月25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国是论坛“能源中国”第二期上在谈及未来国内大循环靠什么驱动时称:中国需要一个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为两翼的T+3+2”的结构性潜能大格局,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主角。

由此可知,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目标,而构建并依托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推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内需,以及实施“两新一重”投资拉动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模式。

针对以上主要目标和相关路径,本文就黔东南州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高质量发展开展研究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科技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

科技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
源 的开 发 是 由市 场 需求 来 决 定 的 ,因此 要使 用 科 学 的 方法 对 资 源 的开发 进 行 全面 的 评估 , 不 可 盲 目开 发 。如 果没 有科 学 的评 估
( ) 注 重 可持 续 发 展 、 科 学 发 展 在 少 数 民 族 发 展过 程 中 , 要 注重 经 济 化 时代 的 推 动作 用 , 要 更新 发展 理 念 , 以科 学 化 的发 展 态度 来 看待 经 济发 展 。在 市 场经
济条件下对 自身的地理环境 、 资源条件进行_ 重新估价和运作。资
【 科技 与管理 】 T e c h n o l o  ̄A n d M ̄ a g e m e n t
2 0 1 3 旃l 科 ( 总第4 1 2 )5 ’
科技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
李 志 勇
( 延边 大学 , 吉林 延 吉 1 3 3 0 0 1 )

要: 科 学技 术在推动工业化进程的 同时 , 也给人 类的生存环境 带来 了巨大破坏 低碳经济 时代要求 中国少数 民
经 济 的 飞速 发 展 。 可 利用 天然 的资 源 优 势 , 发 展 特 色经 济 。 如 新
大多 的少数 民族地 区的财政状况普遍不佳 , 一些少数 民族 区域 甚至收入闲难 , 收不抵支。因此 , 这些少数 民族 区域在保证 了人 几消 费 、 社会正常运转后 , 已经无力再进行经济建设 了。同时受 自然 条件制约 , 水 电通讯设 施的建设都较 为缓慢 , 因此在发展 经 济过程 中缺少必要 的能 源 、 动力 、 通讯等条件 。 ( 二) 基础设施落后等长期积累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 区特殊 的地理 环境 与基础较 为薄弱等 问题 , 让 少数民族区域长期投 入有限 , 人 口的增长压力及经济长期发展

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路径探索

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路径探索

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路径探索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如今,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正在迅速崛起成为连接西方和东方的重要枢纽。

在这一大背景下,新疆的医疗服务中心也承担着极为重要的使命。

本文将对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路径探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新疆医疗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新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多为少数民族,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水平不够高,医疗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当前新疆医疗服务中心面临的现实问题。

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和边境地区,医疗资源更加紧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新疆医疗服务中心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改革和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二、医疗服务中心路径探索的必要性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无论是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还是文化地位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打造新疆医疗服务中心,不仅能够提高新疆本地医疗服务水平,还可以为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新疆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推动新疆的医改事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

三、路径探索的基本原则1. 以人为本。

新疆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要立足于人民的需求,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医疗需求,力求让更多的人受益。

2. 立足新疆,服务丝绸之路。

新疆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要立足于新疆的实际情况,同时兼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需求,努力打造成为国家医疗服务中心。

3. 综合规划,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中需要综合规划,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使医疗服务中心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四、路径探索的关键措施1. 加大投入,提高设施水平。

新疆医疗服务中心需要加大投入,提高医疗设施的水平,包括建设更多的医疗机构,购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培养更多的医疗人才,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科技进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据S.Kuznets 测算,在1889—1929年间,科学技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比例只有33.3%;但到1929—1967年间,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增加到78%。

在当代发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科技进步的社会后果分析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从原始的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科学技术不但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更进一步,科学技术促进了现代工业的产生,而现代化生产技术又催生了优质高效、低耗能的机械化、电气化等各种集约型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人类追求经济原则的目的。

二是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促使产业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有效地抵消了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总体而言,科学技术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以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我们在庆幸科学技术为社会带来充裕物质财富的同时,绝不能漠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普遍应用,造成了人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在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去取消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对环境的破环也就越来越大。

从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看,既有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又有垃圾污染,化学污染、核废料污染。

如今震惊世界的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环、酸雨增多、厄尔尼诺现象、拉尼拉现象等的出现,就是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表征。

由于人类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不够,他们利用科技手段无止境地向自然界摄取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诸多自然资源濒临灭绝。

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下、教育滞后,这种既定的社会环境制约了该地区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内源式经济发展之路。

(一)内源式发展模式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在《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决议中首次将经济发展目光转向“内源式”发展。

在此后几十年的发展中,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1990年12月联合国宣布了《第四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以内源式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形成。

从本质上讲,内源式发展模式要求发展应当从内部产生,以服务人为目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自然、社会、人类三者的和谐共存。

走经济内源式发展道路,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救济”型向“生产”型、由“潜在”型向“开发”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切实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内源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1.发展生态旅游业。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希贝洛斯·拉斯额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其要点主要有: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天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

生态旅游概念提出来之后,世界许多研究者和组织纷纷对之做出界定。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大致界定为: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为前提,它既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又能为当地创造足够经济效益的旅游活动。

黔东南具有诸多原生态环境,是都市人民反扑自然的理想之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109°35′、北纬25°319′~27°31′之间,东靠湖南省怀化市,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西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贵州省遵义市、铜仁地区,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30 337.1平方公里。

黔东南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53.68%以上,在其崇山峻岭中流淌着大小2 900多条河流。

全州除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还有月亮山、弄相山、上塘、龙头岩、无噶冲、佛顶山等原始性较强且生态系统发育较好的郁郁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总面积达165 550公顷,树林中生长着各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译为祖国南方的“绿色宝库”,“动物王国”和“地球统一维度唯一的绿洲”。

这里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黎平天生桥,有苗族母亲河——清水江、侗族母亲河——都柳江,有五万亩台地草场——青山界等,这些资源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旅游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植性。

黔东南州神奇的山水、奇石异洞、飞瀑流泉、生物资源等
原始性自然生态系统所凝固的景观,除了其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外,更以它丰富的美学、科学及文化内涵吸引着千千万万游客,是“后工业时代”喧嚣都市人“洗肺”的好去处。

因此,只要我们科学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旅游景区建设,开发具有高原特色的各种生态旅游项目,走生态旅游产业化道路,推动黔东南绿色经济的发展。

2.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素有中国“苗疆”之美称的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底蕴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构成了该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

黔东南境内居住着苗、侗、布衣、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40多万,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8%,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的聚居区和苗族侗族原生态文化中心。

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黔东南州长期以来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始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和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

这里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世界上独木龙舟的发祥地——台江施洞,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由杉木演变而来的、凝固了时间和空间的侗族古老的建筑——侗族钟鼓楼;有记载着历史散文精美、而又被诗圣杜甫盛赞为“五溪衣裳共云山”的苗族服饰,有代表苗族族徽和图腾的苗族银饰,有流淌着千百年的“以歌养
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苗侗民众民间生活。

在历史文化方面,黔东南州境内有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瀑布三大遗址之一的台江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有至今仍然无法确定建筑年代和族属的岑巩“木中召”古遗址;有史称“先有思州后有贵州”的古思州治地岑巩;有被人戏称为“太极图上的水城”、拥有227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有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生活过、诗仙李白提到过的“味道龙标过五溪”的古“龙标尉”治地、被誉为“古人最理想的家园”的锦屏隆里古城堡及其汉文化生态博物馆;有被誉为“天书”、至今无人破译的雷公坪石碑;还有红军长征时的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等。

这些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完全能够满足“后工业时代”人们在文化上追求多样性与变异性的消费心理需求,这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民族文化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有效避免工业化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因势利导,依托自身特殊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业,在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共荣共生与和谐共处,实现内源式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罗宏炜.浅谈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3]吕华.论中国生态旅游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系[J].焦作大学学报,200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