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四大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各个流派主要心理学思想
郦卓琦 12370221
12心本班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约在1897年开始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个理论,1902 年发展成心理分析学。他的学生阿德勒、荣格等发展了它,后又与他分道扬镳,现在它被称为经典精神分析。他是精神病医师,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图腾与禁忌》,《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理论贡献:
1.对人类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揭示
2.人格结构理论:
a,本我-性欲望驱动,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b,自我-社会经验积累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
c,超我-理想道德,是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理想化了的自我。
3.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例如投射,压抑,合理化,升华等。
4. 精神层次理论,它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潜意识却对人的情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面里发生和进行。
5.性本能驱动理论(后被继承者修正为更全面的生物本能驱动理论)。
6.焦虑的描述: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7. 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儿童早期性器官发育前的三个阶段——口头阶段、肛门阶段、生殖器阶段;
(2)某种延长了的“潜伏期”(大约从6岁到青春期,个体慢慢地成熟,性欲逐渐消失)
(3)“青少年时期”
(4)成熟期的“生殖器阶段”
弗洛伊德提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系统组成:
(1)本我——由生而有之的某种心理本性——诸如本能——的所有东西构成。由人的人格的生物成分构成的本我,借助于作为减少紧张的手段的快乐原则来发挥作用。对于本我来说,不存在善和恶;它不知道道德。
(2)自我——人格的心理组成部分。这里,现实原则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由此,个体学会区分心灵中的思想与围绕着个体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环境之间进行调节。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
(3)超我——人格的社会成分,代表着自我控制,由社会的传统理想的内在表现所构成。在这里,个体被教会区分正确和错误,并学会为完美而奋斗、而不是为快乐而奋斗。因此,超我与本我是相冲突的。
理论描述:弗洛伊德认为人受深层性本能的驱动,当性欲望驱动的本我与有人生经验(比如法律或者社会舆论不容许)的自我,以及代表理想道德的超我发生矛盾时候,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和心理问题。
经典的分析的基本概念今天还在被广泛运用,如潜意识,催眠,人格,释梦等,没有它的基础就难有后来的各学派。
对他的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在20世纪的最初有一段兴盛时期,形成了精神分析运动,对许多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贡献,学术界都持较广泛认可的态度。但是对精神分析的某些假设和方法论,学界并不都赞同,被认为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推测。同时他过分重视性本能的观点,后期也被他的女儿及学生修正。
在弗洛伊德经典精神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后来的自我心理学。著名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最早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演变作出概括。他在1959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概略”一文中,把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86-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
第二阶段1897-1923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力比多学说;
第三阶段是1923-1937年,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id、ego、superego三种成分,给自我予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自我的防御功能;
第四阶段是1937-1959年,即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着名演讲,这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个人观点:弗洛伊德非常看重本能的作用,把性本能说成是支配人活动的决定因素,甚至认为在儿童期就已开始,如婴儿吮吸和吞咽等动作。弗洛伊德进而以他的学说解释文学艺术,认为艺术具有梦的象征意义。
用精神分析方法的评论家们,往往不管人物形象的社会历史内容,也不考虑人物形象的个性差异,只是一味地寻找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的根源。这种方法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某些下意识的行动和隐蔽的心理活动时,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不难发现这种评论方法的明显局限。首先,人物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只是整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它只有和人物的意识活动组合起来才有意义。另外,从大师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来看,下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往往不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原因,而是有意识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现代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说的就像种庄稼种子本身的生命欲望问题,它本能的要发芽成长。
代表人物:1、海因兹·哈特曼1894-1970,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2、沙利文 1892-1949,美国人,祖籍爱尔兰;3、埃里克森 1902-1994,生于德国,1933年移居美国,祖籍丹麦。
他们创立了新弗洛伊德学派的自我心理学(创立人的有争论)。有学者认为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著名演讲,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
理论贡献: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非常重要人格发展划分)
0∼18个月: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18月∼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6岁:主动的对内疚的冲突;
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个人观点:自我心理学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认为自我是可以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
三,现代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讲的就像种庄稼种子土壤和环境,它对于种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代表人物:1、梅兰尼·克莱茵,1882-1960,生于维也纳,德裔,移居伦敦;2、费尔贝恩,1889-1964,英国心理学家,生于爱丁堡。
1930到1940年间,克莱茵和苏格兰爱丁堡的费尔贝恩彼此影响学术理念,开始了客体关系理论的研究,1943-1944年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科学论战,可以视为是客体关系理论建立的标志,它也被学界称为英国学派。
理论贡献
1、关注生命的前三年——在分析理论中相当于俄狄浦斯前期——并且强调婴儿从母婴关系的体验中发展出来的心理结构。
2、内在客体是心理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形成于个人在早年生活中对重要照顾者的体验,在人格中就记录为那段早期关系留下的踪迹。
3、外在客体是指关系中的重要他人。它可以是指早期的重要他人或现在的重要他人。它与内在客体有关联,因为内在客体是基于与原始外在客体之间的体验,并通过现在对外在客体的选择而得以实现,内在客体也会通过它与现在的外在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得到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