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案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案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案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公式和其公式变形计算某段路程内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能力目标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会分析实际的物理问题的物理过程,并用对应

的知识解决.

情感目标

1.培养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两个例题,由速度公式,变形为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公式和.第一个例题中,有

分析的过程,解题的过程标准,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个过程.例题2中用参考图帮助

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这样从图中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变形来解出所要求

的物理量.

教法建议

第一个例题应当注重解题的过程,强调做题的规范,应当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个

例题,巩固刚学到的公式变形知识和解题过程规范.第二个例题注重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

和思路,一般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并在思考图上画

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题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

本节教学是习题教学,要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对于

基础较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教材更复杂的内容.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是习题教学,注意形成解题的规范.解题要先审题,可以用图解来帮助分析,在参考图上注明各个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间量,先考虑清楚解题的过程,

再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公式、数值和单位、答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

教师选题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进行增删.学生解题

中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写出解题所依据的公式;对于物理量的代入没有做出区别,标出脚

标不明确;单位没有统一;解题过程中没有单位;不能用图示分析问题等.

教学设计示例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单元分析】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2.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公式、数学知识等分析,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

图建立物理图景,分析物理过程.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速度公式是,将公式变形为:,分别用于计算路程和时间.

方法一:小学曾学习过公式的变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速度公式得出,对于公式中

的物理量应当注明单位,并注意到可以根据题意使用m、s、m/s和km、h、km/h.

方法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可以用下述的方法实现,列出一个例题:如果汽车

以50km/h的速度运动,由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的知识可以计算1小时、2小时、3小时后

通过的路程,答案见副板书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例题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的速度是1.2m/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那么上学要走的路程大约是多少?

本题注意的问题是:(1)分析题意,由基本公式变形得到用来计算路程.(2)计算

前应当注意时间的单位由min换为s.(3)注意解题的过程,要列出所需的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步骤为已知、求、解、答.

2.【例题2】郑州到上海的铁路长约1000km,从郑州到上海要运行14h到达.南京

到郑州的铁路长约700km.设火车在铁路上运行的速度相等,求从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1)较复杂的问题要用参考图分析,参考图见副板书2.由于小学的一些计算题有用图分析的问题,所以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行画出参考图,教师分析每个学生的图,指出其正确和错误的地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3)建立等量的

观念,在本题中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用计算全程的速度后用于计算郑州到南京的时间.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体验运动的感觉

【课题】

体验运动的感觉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

时刻的感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观摩展示会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版本: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年级:四年级上册 单元课序:第五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2、63、64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教材编写的特点是突出题材的现实性,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并逐渐习惯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对象、环境分析 1.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索能力。 2.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奠定了基础。 3.经过三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具备了较强的信息素养,为此,我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选择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赋予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活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中探究、感悟,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能用数

学术语表示这些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实践运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难点:理解理解速度的概念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反馈题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说明] 课前: 播放视频:京沪高铁开通仪式师生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提供数学信息,借助路线图的动态演示理解路程和时间概念。体验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课中: 1.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信息,增加题目的趣味性点燃求知欲。培养学生从现实中寻找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力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以线段图的动态演示,直观感受速度与路程和时间之间的联系,帮助把直观经验上升为感性认识,初步尝试利用线段图配合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播放高铁列车冲击最高时速的视频,在体验科技的进步的同时提高对速度快慢的亲身体验。用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拓展学生的视野。 4.播放雷和闪电的视频,提问:雨天时,为什么我们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感受知识的魅力。 课后: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练习题的设计体现趣味性和实用性。 1.提供“全国列车时刻表查询系统”现场查询大庆到哈尔滨的车次和运行时间,计算速度,使枯燥的练习趣味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2.图片出示"限速标志"、"指示牌"让数学走进生活,而随机出示的信息让刻板的题目动起来,学生可以随意的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实践作业: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枣强县枣强镇马均寨小学崔新苗 教学内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科书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5-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学生阅读)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展示事先找的图片汇报)自行车每小时行16千米;客车每小时行5 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40千米;拖拉机每小时行30千米;运动员每秒跑8米;飞机每分行20千米 2、“单位时间”的介绍。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的方便,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路程”的含义。 以上例子中的250米、20千米、8米、16千米是什么数量呢?讲解路程与距离的区别。距离指两点间线段的长,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 1)人骑自行车每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速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人们为了更简明、清楚地表示速度,采用统一的速度表示法。(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每小时约行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普通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06千米。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小林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60米。)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学生独立完成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等的速度。(为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自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

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案例和大量的生活材料,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表示方法。 2、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数量关系。 4、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理解“速度×时间”和“走过的路程”之间的关系。 难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及速度单位。 一、课前准备。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PPT出示)390×13= 305×50= 206×34= 325×16= (学生板演) 师:看样子,同学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都掌握得很不错,那我们今天来学习新的内容。 二、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师:在上新课之前老是想调查一下你们每天上学都接住了那些交通工具? 生: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小汽车。 师:大家看大屏幕,这是老师调查的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PPT出示表格) 上学所需的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速度 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 公交车每小时行40千米 摩托车每小时行15千米 小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 师:像自行车每分钟行驶225米,公交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用来表示每分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做什么?(板书:速度) 师:同学们观察上面的表格,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样子看上去是不是很不简便? 师:老师今天就教同学们一种简便的表示方法。 板书:225米/分 40千米/时 15千米/时 60千米/时 指导学生写法、读法、及意义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这些简便写法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小结“/”的左边是米数、千米数,右边是时、分。 师:米数、千米数就是路程,时、分师单位时间,速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路程/单位时间”。(板书:路程/单位时间) 师:速度的表示方法你学会了么?那我们再来认识几种交通工具,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写出它们的速度。(PPT出示图片,学生边看边写出速度) 三、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老师调查的几位小朋友上学的方式以及他们的速度,现在老师想知道小朋友们的家离学校有多远,能算出来吗?(不能)为什么?(缺少行驶时间) 先出示表格1 上学的方式速度 步行100米/分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 教学内容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科书54页内容及练习八的5-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3、体验“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掌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时间、速度和路程照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小明和小林从家到学校的简图(图中小明说:“我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 老师问:他们两谁走得快?学生回答:(预设1,小林。S:为什么呢? X:小林时间短)老师再问:“有没有不一样的观点?”并提醒小明家离学校怎么样,小林家离学校怎么样?(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时间不能比谁快谁慢)学生:不能。 2、老师提出问题:“知道他们用的时间,要比他们快慢还要知道什么?”学生回答:“远近.”老师:考虑远近。也就是他们家分别距离学校有多远或者他们上学所走的路程? 3、老师问学生小明和小林上学到底走了多上路呢?从而引出路程。

看图片: 小明家学校 5、“路程”的含义。 以上图中的400米、300米是什么数量呢?就是路程。讲解路程与距离的区别。距离指两点间线段的长,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 二、探究新知: 1、老师:孩子们,你们现在知道小明和小林谁走得快了吗?拿出你们的练习本和笔赶快算一算。(老师在教室来回巡视,并作个别指导,同时还可以表扬孩子做的认真...)有孩子做完了,老师马上提醒孩子想一想怎样和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方法,并将自己的观点说给全班同学听,并让孩子现场开始讨论。 2、孩子们,小明和小林他俩到底谁快呢?陈老师很想知道。有谁来说说你的观点。(举手回答)老师设问:①先说谁快?。②再说为什么?。(有孩子回答:小林快。因为小林每分钟走60米。老师又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孩子回答:小林每分钟走60米—300÷5=60;小明每分钟走50米—400÷8=50。)老师马上板书:300÷5=60、400÷8=50。老师问:就列两道算式你怎么知道小林快的呢?学生:60>50 3、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回答的这两道算是算的是什么呢?预设学生回答:算的是每分钟走的路程。老师:也就是说每分钟走的路越长他就越快,是吗? 4、也就是指,老师总结:小林家离学校300米,他走了5分钟,每分钟走了60米(60米每分钟);小明家离学校400米,他走了8分钟,每分钟走了50米(60米每分钟)。那么就分别求出了,两人每分钟走的米数。 5、老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我们像每分钟走了60米(60米每分钟);每分钟走了50米(60米每分钟)。这样的写法我们有一种特别的写法又简单又明白:板书——60米/分;50米/分,读作:每分60米;每分50米。(同时拓展10米/分、30米/分...学生自己练习写) 6、从而引出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在数学上像60米/分;50

初二物理速度路程时间典型计算题

初二物理速度路程时间典型计算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路线垂直问题 1.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2.飞机速是声速的1.5倍飞行高度为2720m,,当你听到飞机的轰鸣声时,抬头观看飞机已飞到你前方多远的地方?(15℃) 二.列车(队伍)过桥问题 3.一列队长360m的军队匀速通过一条长1.8km的大桥,测得军队通过大桥用时9min,求:(1)军队前进的速度;(2)这列军队全部在大桥上行走的时间。 4.长130米的列车,以16米/秒的速度正在行驶,它通过一个隧道用了48秒,这个隧道长多少米? 5.长20m的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三.平均速度问题 6.汽车先以4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接着又以 7.5米/秒的速度开行20秒,最后改用36千米/小时的速度开行5分种到达目的地,求:(1)汽车在前40秒内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7.汽车从A站出发,以90Km/h的速度行驶了20min后到达B站,又以60Km/h的速度行驶了10min到达C站,问(1)两站相距多远?(2)汽车从A站到C站的平均速度? 8.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米/秒的速度行驶500秒,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米/秒的速度行驶100秒。求:(1)该汽车在模拟公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整个测试中的平均速度。

四.回声问题 9.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问: (1)鸣笛处距山崖离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10.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离高楼5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20m后,司机刚好听到鸣笛的回声,求汽车的速度(15℃) 11.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后汽车直线向前行驶一段路程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求:(1)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有多远. (15℃) 五.声速问题 12.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经过2.1s听到爆炸的声音,求:(1)大炮距坦克多远?(2)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 13.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某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先后听到两次响声,其时间差0.7s,试计算铁管有多长(声音在铁中速度为5100m/s,空气的速度为340m/s)? 六.声速测距问题 14.已知超声波在海水找能够传播速度是1450米/秒,若将超声波垂直想海底发射出信号,经过4秒钟后收到反射回来的波,求海洋深度是多少? 15.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16.一名同学骑自行车从家路过书店到学校上学,家到书店的路程位1800m,书店到学校的路程位3600m.当他从家出发到书店用时5min,在书店等同学用了1min,然后二人一起再经过了12min到达学校.求:(1)骑车从家到达书店这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这位同学从家里出发到学校的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速度时间路程教案

课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疑问 请你帮帮忙:有辆面包车和公交车在吵架,面包车说:“我比你跑地快,我2小时可以行驶120千米。”公交车不服气,说:“我3个小时行使了210千米。”他们一直争论不休,争执不下到底谁快。请你作为公证员帮忙解决一下。 2.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1)指名让学生说,你觉得谁快一点,并说明理由。(放开让学生说) (2)然后,引导出:大家都认为公交车跑地快。怎样来比较谁快谁慢?让学生体会关键是看谁在单位时间内(通常我们用一个小时作为单位时间)行驶的路程谁多?这就是表示“速度”。因此,速度是表示物体的快与慢。 (3)请你说说看,面包车的速度是多少?(一个(每)小时行使60千米,表示60千米/时)公交车的速度是多少(一个(每)小时行使70千米,表示70千米/时)? (4)请你说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速度?你能找出来吗?(比如:自行车的速度、人步行的速度、火箭的速度、火车的速度等等。老师可以给出他们大约的速度。让学生体会出大约的速度就是平均的速度,速度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 (5)我们知道,速度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如果要你计算当时的速度,你会算吗?请你仔细思考一下。引导:要知道速度,需要哪些条件?(结合公交车和面包车比快的题目)请小组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速度=? (6)小组汇报。(以“我们小组认为……”的句式。)引导出:速度=路程÷时间。 3.巩固练习 路程150千米160千米110米12千米 时间30分20小时11秒300分 速度 4.探索,分享 假如,我有两个疑惑:一、我想知道辆车从某地到某地需要多少时间?应该怎么求?二、我想知道这辆车从某地到某地要多少路程?又该需要哪些条件? 请四人小组讨论。 最终得出: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小结:路程、时间与速度三个变量之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第三个。 (并让学生熟记在心,那些相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背诵) 5.实践问题 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为60千米/时,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3小时,我们可以知道他路程是?60×3=180。 请问:60×3=180表示什么?180÷3=60表示什么?180÷60=3表示什么? 6.课堂练习。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3168÷24=() 2.“小明上学走了6分钟,小红上学走了8分钟,谁走得快些?” “小明家离学校360米,小红家480米,那谁走得快一些呢?” [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走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时间少,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

(四年级数学教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速度”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符号来表示速度。 2、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并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 情态态度:了解一些科普知识,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并体会数学的简约美。 【教学重点】: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设想】: 在日常生活中, 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进

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节课的教学,从比较小明和小红的速度及了解、理解生活中的速度着手。先让学生自己汇报自己知道的一些速度,自己研究出速度统一写法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的速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知道的速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学生解决简单的行程问题时,先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速度,再总结出求路程、速度和时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这节课,学生已经对速度有一定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由于中年级学段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学前预测,做好铺垫 1. 填一填。 132×24=3168 3168÷132=( ) 3168÷24=(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路程、时间与速度》 青岛版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境在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的方法,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2.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解释说明模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过程,在建模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模型思想,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缜密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告诉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建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探究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了解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乘坐的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都很有见识,不仅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老师也喜欢旅游,请看这是我曾经乘 坐的交通工具。(从学生喜欢的旅游谈起,引出交通工具,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课件依次出示: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火车 师:它是普通列车。认识他们吗?生:动车、高铁 师:对。老师还带来了他们的相关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想说什么? 生:普通火车最慢,高铁最快。 师: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普通列车是每小时行驶80千米,动车每小时行驶160千米,而高铁每小时行驶 240千米。高铁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最多,所以它最快。 师:你能结合数据说话,非常好。是啊,都是1小时,高铁跑的最快。看,这是济宁到天 津的铁路线路图。如果去除停靠的时间,三种火车需要行驶多少时间呢? 课件逐一出现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普通列车6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生2:动车3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生3:高铁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师:你们真会提问题。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这些信息和问题整理到表格中。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

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案模板三篇《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四年级“数与代数”的部分内容。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四、总结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第4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的: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xx”第一题。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里水小学孔婉明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情景问题,总结归纳公式的过程。 3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 的问题。 一、复习 说出下列数据所表示的数量。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行驶240千米。 2、蝴蝶3分钟可飞行1500米,它每分钟可以飞行500米。 3、台风“森拉克”中心位置在离宁波大约600千米处, 目前台风中心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向宁波移动台风 再过30小时将会在宁波登陆。 (设计意图:复习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和表示的方法。) 二、学习新知识。 引入:昨天,我们学习了速度、时间和路程,那你们想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1.出示例3的(1)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提问:已知条件有什么?除了速度,还知道什么?求什么? 谁知道怎样列式?(找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80×2=160(千米)80表示什么数量?2?160? 谁可以用一条关系式表示这道式子的这三个数量呢? 速度×时间=路程(板书,齐读) 这道题完成了吗?还要答数。(演示课件) 提问:你们能用这个关系式解决问题吗?打开书P54,(2)齐读。(要求先在题目中找出已知条件所表示的数量,写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式解答。答数,用口答。) 先让学生回答,边演示,反馈。合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简单的乘法应用题,并根据已知的数量,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式。) 2、演示喜洋洋和灰太狼赛跑。 大家看,喜洋洋和灰太狼正在参加广州亚运会的跑步比赛呢!我们看看喜洋洋怎么说:它3分钟跑了360米。灰太狼呢?4分钟跑了400米。问什么呢?谁跑得快?它们谁跑得快,比较什么就能知道?(速度)那速度又是怎样计算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讨论一下喜洋洋的话。它3分钟跑了360米,告诉了我们什么数量?(3分钟是时间,360米是路程,求速度)那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你们知道怎样算出速度吗?路程÷时间=速度。学生口答列式:360÷3=120(米/分)(板书)所以喜洋洋的速度是120米/分。那灰太狼有告诉我们那些数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案例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个星期举行的校运会上,我们班上的运动员积极参与比赛,他们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团结拼搏,取得优异成绩。运动会后,冯阳、李元轩和杨乐健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就决定进行比赛: 冯阳:10秒钟跑60米

李元轩:12秒钟跑48米 杨乐健:12秒钟跑6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10秒钟,路程是60米。 时间是12秒钟,路程是48米。 时间是12秒钟,路程是6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落实任务,自主探究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杨乐健和冯阳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冯阳和杨乐健比赛,冯阳快,因为都是60米,冯阳跑的时间比杨乐健跑的少。 师:也就是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少,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李元轩和杨乐健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杨乐健和李元轩比赛,杨乐健跑的快,因为杨乐健和李元轩跑相同的时间,杨乐健跑的路程多,所以跑得快。

路程速度时间基础计算题

路程、时间和速度 讲出意义并能比较速度的快慢。 如:4千米/时表示() 12千米/分表示() 340米/秒表示() 练习:1、飞机的速度是1425千米/时,小轿车3小时行驶285千米。 (1)小轿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飞机的速度是小轿车的几倍 2、甲、乙两地相距1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了3小时后,离乙地还有15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两地相距2760千米。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以每时12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20时,离乙地还有多远 4、两辆汽车同时从车站相反方向开出,它们的速度分别是45千米/时和38千米/时,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5、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两人几小时后相遇

6、一列火车车长180米,每秒行20米,这列火车通过320米长的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应用题 1、这辆汽车每秒行18米,车的长度是18米,隧道长324米,这辆汽车全部通过隧道要用多长时间 2、石家庄到承德的公路长是546千米。红红一家从石家庄开车到承德游览避暑山庄,如果平均每小时行驶78千米,上午8时出发,那么几时可以到达 3、一辆大巴车从张村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一列火车,提速前平均每小时行驶71千米,从秦皇岛到邯郸用12小时,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驶95千米,提速后从秦皇岛开往邯郸大约需要几小时 5、一辆从北京到青岛的长途客车,中途经过天津和济南。早晨6:30从北京发车,平均每小时行驶85千米,大约何时可以到达青岛 北京到天津137km;天津到济南360km;济南到青岛393km。 6、从甲地到乙地936千米,大车行3小时走216千米,从甲地到乙地1066千米,小车行4小时走312千米,问哪车先到达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导学单 班级:四年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1、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写出一些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合作探究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它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生发问题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把自己遇到的或生成的问题标注在问题框中。你们可要动脑筋,多思考哦! 自主预习: 一、自学课本54页,再回答问题: 1、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也可以这样写:特快列车的速度是 2、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可以写成:普通列车的速度是 3、小林每分钟走60米,可以写成:小林的速度是 ★知识链接:上题中的“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还可以是每秒、每天、每年、每月、每周……等等,我们把单位时间内所 走的路程叫做速度。 我们可以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如上面我们填的空就是复合单位,可以用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来表示速度。 二、学习例3 独立解决第(1)(2)小题,并在书上填空。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下面的问题;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后派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看谁最棒哟!

例3中的算式:80×2=160(千米) 225×10=2250(千米) 1、组内交流:说出每个数各代表什么量? 2、我们把单位时间内走的路程叫,把几小时或几分钟叫,把几小时或几分钟走了多少路叫,路程不同于距离,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的线段的长,是直线;路程可以是曲线,也可以是直线。 3、小组讨论、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4、暑假里,王英去看望外婆,如果乘大客车,6时可以到达,大客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王英家距离外婆家多少千米? 小组评价: 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的习题。老师相信你们是很棒的!相信自己,加油! 1、填空: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2、填一填: 路程360千米16千米 时间1分4时 速度20万千米/秒18千米/分 (4)小明骑车从家到学校每次要用20分钟,他的速度是105米/分,他家到学校有多少米? 4、完成《课堂练习册》相关习题。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速度 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案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南城区阳光第一小学曾谷清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54页的内容及练习八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①让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了解“速度”的内涵。 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在交流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课件一套,学生练习纸一份,奖励小笑脸。 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十一”黄金周你们有去旅游吗?(有)去哪里了?谁想告诉老师?生:…… 生:我和爸爸、妈妈坐特快列车去上海玩。 (从旅游将学生引入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也是让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 师:那你可知道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生:…… 问:“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这句话表示什么呢? 二、引导探究,自主学习 1、学生认真看书,畅言其发现。 ⑴学生从书中发现“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这句话表示特快列车的速度。

⑵学生发现和知道生活中的其他速度。 ⑶学生发现速度有简便的写法。 2、猜速度 ⑴学生猜速度,让其他学生评价是否合理。 ⑵学生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知识来判断同学猜得是否合理,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⑶教师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3、解决生活中与速度相关的问题。 ⑴解决课本第54页例3。 ①出示第54页例3,学生读题,独立完成,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学生板书演示,并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同学还提出 别的列式方法。 ⑵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①小组讨论:比较这两道题,你发现了什么? ②学生积极表述自己的发现。 从学生的发现中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③板书课题。 ④知识升华:同样的行程问题学生利用关系式解决。 三、质疑,释疑。 ⑴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54页的内容,敢于质疑。 ⑵学生独立思考,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同学的问题。 从学生的质疑和释疑中,得出: 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⑶利用这两道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勇闯冒险岛,答对的同学给自己奖励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 第一关:小小法官。 ⑴“小强1分钟打字108个。”这句话表示小强打字的速度。() ⑵红红平均每分钟折12架飞机,可以写作:12/分。() ⑶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就可求得。

速度、路程和时间计算题作业设计

类型一:路程相同(衔接点),时间有一定关系,再求速度 1.已经测出自己正常步行时的速度是s,从家门到校门要走15min,如果改骑自行车则需6min,问:(1)家门到校门的路程大约是多少(2)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某人骑车从甲地出发,车速为4m/s,行车后到达乙地。如果想要提前6min到达,则车速应为多少 3.小明和小刚兄弟俩都在距离家2 400m的同一所中学上学,学校放学后,两人同时从学校沿同一路径回家.小明以某一速度骑车,小刚以2m/s的速度步行,小明回到家后,再等了10min小刚才到家.问小明骑车的速度是多少 类型二:过桥问题(或隧道问题) 1.一列火车长120米,匀速通过长360米的山洞,车身全部在山洞内的时间为10s,求 火车的行驶速度 2.一列长200米的火车,以12m/s的速度通过400米的大桥,要完全通过大桥需要多 长时间

3. 一列火车以54km/h的速度通过一座桥用了,已知火车长 150m。桥长为多少 4.一列长310米的火车,用13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需要1min10s的时间,则隧道 的长度是多少 类型三:、交通标志牌问题 1.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其中甲的含义是什么汽车从该交通标志牌到达南京市最快要多少时间 2.进入“都南高速”入口处时看路边立有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此时时钟指在7时45分,当轿车行驶到乙地时司机又看见路边立有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此时时钟指在8时30分,问: (1)轿车从入口处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快可于几时几分到达南宁

类型四:爆炸离开问题 1.在一次爆破中,点火者点燃引火线后以3m/s的速度跑开,当跑到离爆炸点600m远的安 全区时,炸药恰好爆炸。若引火线燃烧速度是s,求引火线的长度 2.工程上常用爆破的方法开山劈岭,设用一条84cm长的引火线来点燃炸药,引火线燃烧速度是s,点燃引火线后,人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炸药爆炸前跑到离点火处500m 远的安全地带 3.

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与路程》教案

教学设计 560米分别表示什么? 生:明明家离学校的距离,乐乐家到学校家的距离。 米也就是明明上学一共要走的路。560米呢?生:乐乐上学一共要走560米。 师:在数学上把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板书)

①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师:请学生自己读题,独立思考,并算一算,写写。 生算并汇报。 生:3×40=120千米,120÷2=60千米/时 师:你的第一个算式3×40=120千米,求出的是什么?(先求出路程) 师:路程一样吗?从哪里知道? 生:原路返回说明路程一样。 师:你很会读题。 ②一辆汽车的速度是45千米/时,从绍兴出发过5小时能否 到达上海?(绍兴到上海270千米) 师: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比时间。270÷45=6小时 6小时>5小时,不能到达。 生2:比路程。45×5=225千米,225千米<270千米,不能达到。生3:比速度。270÷5=54千米/小时,45千米/时<54千米/时。师:多思考会发现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5、有趣现象 课件出示闪电打雷图片 师:你是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生1:雷声 生2:闪电。 师:声音的速度是340米/秒,光的速度是300000千米/秒,从空中下来它们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声音。师:人们在走路的时候,鼻子走得快还是耳朵走得快? 生发言。 师:鼻子和耳朵的时间一样,走得路程一样,所以速度也一样。 一、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会写速度吗? 乐乐每分钟走70米,可写作()。 明明每分钟走60米,可写作()。 刘翔在110米栏中每秒跑9米,可写作()。雨燕每小时飞行170千米,可写作()。 你会写速度吗? 乐乐每分钟走70米,可写作()。 明明每分钟走60米,可写作()。 刘翔在110米栏中每秒跑9米,可写作()。雨燕每小时飞行170千米,可写作()。 你会写速度吗? 乐乐每分钟走70米,可写作()。 明明每分钟走60米,可写作()。 刘翔在110米栏中每秒跑9米,可写作()。雨燕每小时飞行170千米,可写作()。 你会写速度吗? 乐乐每分钟走70米,可写作()。 明明每分钟走60米,可写作()。 刘翔在110米栏中每秒跑9米,可写作()。雨燕每小时飞行170千米,可写作()。

速度时间路程教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西双版纳州允景洪小学周凤 [设计理念] 由于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为学习情景,将路程、时间之间的变化,通过乌龟和兔子的两次比赛改串成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说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这样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解决问题策略变得生动、有趣而且易懂。让学生通过生活例子明确速度的意义,通过具体的计算以及数量的互换体现时间、速度、路程三者关系。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能力,在经历本单元例1和例2的学习后,能独立解答求在一定时间内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并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但受原先数量的单位的影响,学生做到准确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